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一·辨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辨證 (2)

1. 診面

小兒半歲後有病,以無名、中、食三指,曲按額前眉上髮際之下。若三指俱熱,是感受風邪。鼻塞氣粗,三指俱冷,是感受風寒,臟冷吐瀉。若食、中二指熱,是上熱下冷;無名、中二指熱,是夾之候;食指熱,是胸膈氣滿,乳食不消。(《蘭臺規範》)

按:三指診面法,歷載簡編。但其說有應有不應,務須參以別法,以求確當。緣操是術者,性命攸關,非苟焉已也。仲師曰:委付凡醫,恣其所措,為天下後世庸工者戒。(惕厲子)

白話文:

  • 三指診面法: 是一種簡單的診病方法,利用手指感知額頭不同部位的溫度來判斷病因。
  • 感受風邪: 指的是受到風邪的侵襲,表現為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
  • 感受風寒: 指的是受到風寒的侵襲,表現為畏寒、發熱、鼻塞、咳嗽、腹瀉等症狀。
  • 上熱下冷: 指的是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狀態,可能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
  • 夾之候: 指的是病情夾雜,既有風邪,也有風寒。
  • 胸膈氣滿: 指的是胸部和膈肌氣悶,可能與消化不良有關。
  • 乳食不消: 指的是乳汁和食物消化不良,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
  • 庸工: 指的是不精通醫術,卻以醫生自居的人。

總結

古代醫學的診病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判斷,不能單憑一種方法就下結論。對於性命攸關的事情,更要謹慎對待,不可輕易相信庸醫。

2. 察眼

目乃肝之竅,勇視而睛轉者風也。直視而睛不轉者,肝氣將絕也。(夏禹鑄)

目之竅,五臟所屬。黑珠屬肝,純見黃色,凶證也。白珠屬肺,現青色,肝風侮肺也。淡黃色,脾有積滯也;老黃色,濕熱內蘊也。瞳人屬腎,無光彩又兼發黃,腎氣虛也。大角屬大腸,破爛,肺有風也。小角屬小腸,破爛,心有熱也。上胞屬脾,腫則脾傷也。下胞屬胃,色青者,胃有風也。

上下眼胞皆腫者,脾經風熱也。睡而露睛者,脾胃虛寒所致也。(夏禹鑄)

小兒目連眨者,肝有風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風入目,如風吹,兒不能任,故連眨。(夏禹鑄)

小兒目無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腎不足也。(《大全》)

白話文:

眼睛是肝臟的竅竅,如果眼睛勇猛地看東西,眼珠轉動,這是風邪入體的表現。如果直視前方,眼珠卻不能轉動,表示肝氣快要衰竭了。

眼睛的竅竅,是五臟所屬。黑眼珠屬於肝臟,如果眼珠呈現純黃色,是凶險的徵兆。白眼珠屬於肺臟,呈現青色,表示肝風侵犯了肺臟。淡黃色,表示脾臟有積滯;老黃色,表示濕熱內蘊。瞳孔屬於腎臟,如果沒有光彩,並且伴隨發黃,表示腎氣虛弱。眼角屬於大腸,如果破裂,表示肺臟有風邪。眼角屬於小腸,如果破裂,表示心臟有熱邪。上眼瞼屬於脾臟,腫脹表示脾臟受傷。下眼瞼屬於胃臟,如果顏色發青,表示胃中有風邪。

上下眼瞼都腫脹,表示脾經有風熱。睡覺時眼睛露出來,是脾胃虛寒導致的。

小兒眼睛不停地眨,表示肝臟有風邪。無論疾病是新發的還是舊病,肝風入目,就像風吹一樣,孩子無法忍受,所以才會不停地眨眼。

小兒眼睛沒有神采,並且白眼珠多而黑眼珠少,表示肝腎不足。

心主赤,目赤甚者,心實熱也;赤微者,心虛熱也。肝主青,目青甚者,肝熱也;淡青者,肝虛也。脾主黃,目黃甚者,脾熱也;淡黃者,脾虛也。(《集成》)

眼眶黑,主內有痰飲,眼眶青,主生驚厥。(《大全》)

目神短促而無光,瞻視無力而昏暗者,主病夭。目瞪者,膀胱絕也,或有痰涎內擾致之。若目睛稍定,暫時轉動者亦屬痰。(《大全》)

目屬肝,肝氣實則眵乾硬,肝氣虛則眵膠黏。寒傷肝則淚冷,熱傷肝則淚熱。(惕厲子)

赤脈貫瞳,火乘水位,治宜瀉心補腎。(《指南》)

凡病者,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集成》)

白話文:

心臟主管紅色,眼睛過於紅潤,說明心臟實熱;眼睛微微泛紅,說明心臟虛熱。肝臟主管青色,眼睛呈現青色,說明肝臟有熱;眼睛呈現淡青色,說明肝臟虛弱。脾臟主管黃色,眼睛呈現黃色,說明脾臟有熱;眼睛呈現淡黃色,說明脾臟虛弱。

2. 眼眶顏色與身體狀況

眼眶黑,主內有痰飲,眼眶青,主生驚厥。(《大全》)

眼眶發黑,說明體內有痰飲;眼眶發青,說明容易驚厥。

3. 目神與身體狀況

目神短促而無光,瞻視無力而昏暗者,主病夭。目瞪者,膀胱絕也,或有痰涎內擾致之。若目睛稍定,暫時轉動者亦屬痰。(《大全》)

眼睛神采短促無光,視物無力昏暗,說明可能早夭。眼睛瞪視,說明膀胱功能衰竭,或者有痰涎內擾導致。如果眼珠稍微固定,暫時轉動,也屬於痰症。

4. 肝氣與眼淚

目屬肝,肝氣實則眵乾硬,肝氣虛則眵膠黏。寒傷肝則淚冷,熱傷肝則淚熱。(惕厲子)

眼睛屬肝,肝氣充實則眼屎乾硬,肝氣虛弱則眼屎黏稠。寒氣傷肝則眼淚冰冷,熱氣傷肝則眼淚發熱。

5. 赤脈貫瞳

赤脈貫瞳,火乘水位,治宜瀉心補腎。(《指南》)

眼睛中出現紅色的血絲,說明心火過盛,侵犯腎水,應該瀉心火,補腎水。

6. 眼睛顏色與疾病恢復

凡病者,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集成》)

凡是病人,眼睛兩側眼角出現黃色,說明病症將要痊癒。

目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虛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錢仲陽)

驚癇發搐,男則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則目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錢仲陽)

凡病者至危時,必察兩目。故經曰: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世補齋》)

仲聖云: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睛不和者,神昏如醉也。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宜急下之。經云: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世補齋》)

小兒眼睛珠黑光滿輪者主壽,雖有疾病亦易愈。若白珠多而黑珠昏蒙、眼珠或黃或小者,主災患。(《集成》)

白話文:

眼睛顏色發紅的人,是心火太旺;淡紅色的人,則是心氣虛弱。眼睛發青的人,是肝火太旺;淡青色的人,則是肝氣虛弱。眼睛發黃的人,是脾火太旺;微微發黃的人,則是脾氣虛弱。眼睛發白混濁的人,是肺火太旺;眼睛沒有神采的人,則是腎氣虛弱。

驚癇發作抽搐時,男人會左眼看東西不說話,右眼看東西則會說話;女人則相反,右眼看東西不說話,左眼看東西則會說話,這是因為陰陽相剋的緣故。

任何病人到了危急時刻,一定要觀察他的眼睛。古書上說:「觀察病人的眼睛顏色,就可以知道他能不能活下去。」

仲聖說:「眼睛裡出現了模糊不清的東西,眼珠不協調,眼珠不協調的人,精神恍惚就像喝醉了酒一樣。沒有外在症狀,大便困難,身體稍微發熱,這是實症,應該趕快服用瀉藥。古書上說:熱病眼睛看不清楚,熱度不退的人就會死。」

小孩子眼睛珠子黑亮充滿整個眼球,代表他長壽,即使生病了也容易痊癒。如果眼白多而黑珠黯淡、眼珠發黃或眼珠很小,代表他會遇到災難。

小兒目直視者熱,白膜遮睛者成疳。其病時或目開不合,或目合不開,或哭而無淚,或不哭而淚出者,為肝絕。(《集成》)

開目見人者屬陽,閉目不欲見人者屬陰。(《大全》)

目忽無明者,脫陰脫血也。目睛定而不轉者,危候也。(《周於蕃》)

按:經云:肝開竅於目,人之有目,猶天之有日也。天有日則陽光普照,人有目則精光外發,由中形外,目其最著者。分而言之,則目專屬肝。統而言之,則臟腑皆繫於目。六淫感於外,七情傷於內,臟腑病無不見於目。診目一法,亦司命所切要者爾。(惕厲子),

_銳眥即小眥,屬心與小腸。上下胞屬脾胃。瞳人屬腎。黑珠屬肝。白珠屬肺。內眥即_大眥,亦屬心。

白話文:

小孩眼睛直直地看,表示有熱氣;眼白遮住瞳孔,則可能是疳疾。這些病症可能表現為眼睛睜開合不攏,或閉上合不開,或哭泣時沒有眼淚,或沒有哭卻流淚,這些都屬於肝臟功能衰竭的徵兆。眼睛睜開能看見人屬於陽性,閉眼不願見人屬於陰性。眼睛突然失明,代表著陰氣和血液的虧損;眼珠固定不動,則屬於危重的徵兆。經書記載,肝臟的氣血通達眼睛,人有眼睛就像天有太陽一樣。太陽照亮天空,眼睛發出精光,內在的氣血外露,眼睛是顯露氣血最明顯的地方。從細微的角度來說,眼睛專屬肝臟;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五臟六腑都與眼睛有關聯。外邪侵襲和內在七情傷損,五臟六腑的病症都可以在眼睛上反映出來。觀察眼睛,是醫家診病的重要方法。銳眥指的是眼角,屬於心和小腸;上下眼瞼屬於脾胃;瞳孔屬於腎臟;黑眼珠屬於肝臟;白眼珠屬於肺臟;內眥指的是眼角,也屬於心臟。

3. 察耳

兩耳時紅時熱者,主外感風熱。(《集成》)

兩耳尖發冷者,主發痘疹。(《集成》)

風門在耳前,少陽經所主。色黑,則為寒為疝。色青,則為燥為風。(《集成》)

耳上屬心。凡出痘時,宜色紅而熱。若色黑與白而冷,其筋紋如梅花品字樣,或串字樣,從耳皮上出者,皆逆也。(《大全》)

耳下屬腎。凡出痘時,其色宜紅紫帶冷,不宜淡黃壯熱。如筋紋梅花品字樣為順,若如蚤咬芝麻之形者,為險逆難治之候。(《大全》)

耳後耳里屬肺。凡出痘時,其色宜淡白帶溫,不宜紅紫壯熱。如見茱萸形,或燈火燒烙之樣為逆。(《大全》)

白話文:

耳朵下面屬於腎臟。當出痘疹時,耳朵應該呈現紅紫色且帶有一點冷,不應該呈現淡黃色且發熱,這表示身體正氣充足。如果出現像梅花品字樣的筋紋,表示身體順利。如果出現像跳蚤咬過芝麻的形狀,表示身體正氣不足,容易出現險逆難治的狀況。

耳朵後面和耳朵裡面屬於肺臟。當出痘疹時,耳朵應該呈現淡白色且帶有一點溫暖,不應該呈現紅紫色且發熱,這表示身體正氣充足。如果出現像茱萸的形狀,或者像燈火燒烙的樣子,表示身體正氣不足,容易出現逆症。

這些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中醫對耳朵的觀察和診斷方法,以及它們與身體狀況的關係。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更精確的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但這些傳統知識仍然具有參考價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

耳後耳外屬肝。凡出痘時,其色宜青帶溫,不宜淡白冰冷。稀疏者吉,稠密者凶。(《大全》)

耳後中間屬脾。凡出痘時,宜蒼黃溫和,不宜青色壯熱,稀疏如黃蠟色者吉,稠密如蟻色帶青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後筋三條而枝葉多,色淡紅者吉。繫心經發痘,主頭面稀少。(《大全》)

凡出痘,耳後筋紫赤色者,主肝經發痘,而急出者凶。(《大全》)

凡出痘,耳後筋蒼黃色者,或筋頭大而根轉小,系脾經發痘,主頭面胸腹必稀。(《大全》)

凡出痘,耳後筋淡而色白者,枝葉繁亂,系肺經發痘。出如蠶種,主癢塌極凶之兆,三五日必亡。(《大全》)

白話文:

耳後中間部位屬於脾經。如果長痘痘,痘疹顏色應該呈蒼黃色並帶有溫和感,不應該呈現青色並伴隨發熱感。痘疹稀疏且呈現黃蠟色者預後良好,痘疹密集且呈現螞蟻色帶青色者預後不佳。

如果長痘痘,耳後筋脈呈現三條主幹,並且有許多分支,顏色呈淡紅色者預後良好。這種情況屬於心經發痘,主要表現為頭面部痘疹稀少。

如果長痘痘,耳後筋脈呈現紫紅色,主要屬於肝經發痘,並且迅速出現者預後不佳。

如果長痘痘,耳後筋脈呈現蒼黃色,或者筋脈頭部粗大而根部細小,主要屬於脾經發痘,主要表現為頭面、胸腹部痘疹稀少。

如果長痘痘,耳後筋脈顏色淡白,並且分支雜亂,主要屬於肺經發痘。痘疹形狀像蠶繭,並且伴隨劇烈瘙癢和潰爛,預後極差,通常在三到五天內死亡。

凡出痘,耳筋色黑,枝葉多者,系腎經發痘。主黑陷伏毒,九朝十朝內必死。(《大全》)

凡發熱,耳筋出現紫黑赤白皆凶。耳上涼者吉,耳下涼者凶。耳後青筋起,主瘛瘲。(《大全》)

耳色枯焦,主腎涸證危。(《集成》)

兩耳後黑筋,橫過髮際,主臍下疼,腎氣痛。(《集成》)

凡看小兒潮熱之際,以兩耳辨其五色為驗,便知生死輕重之分。(《大全》)

耳上起青筋者主肝風,耳聾發狂者陽虛病。(周於蕃)

耳痛、耳腫、耳聾者,皆主膽病。(周於蕃)

按:耳背上、中、下、分五臟。邵公治痘稱為秘法。乃識者以穿鑿譏之,未為無見。回憶幼時聆先君之訓曰:興化有顧先生者,其面麻,群以顧大麻呼之。取佾生者三,卒未補博士弟子員。治痘有神術,惟酷暑嚴寒,不起之證百中一二。其生平輒自負曰:痘無死證。顧公麻,顧公洵三折肱矣。

白話文:

長痘痘時,耳筋呈黑色,且分枝眾多,表示是腎經發痘,屬於毒性很深的黑色痘疹,九天或十天內必定會死亡。發燒時,耳筋出現紫色、黑色、紅色、白色,都是凶兆。耳上涼代表吉利,耳下涼則凶險。耳後出現青筋,代表將會出現痙攣症。耳朵顏色枯焦,表示腎氣枯竭,情況危急。兩耳後出現黑色的筋脈,橫穿髮際,代表臍下疼痛,腎氣虛弱。觀察小孩發燒時,可以通過觀察兩耳的顏色來判斷病情,顏色不同,代表著生死輕重。耳上出現青筋代表肝風,耳聾發狂代表陽虛。耳朵疼痛、腫脹、失聰,都是膽病的徵兆。

註:耳朵背面可以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位,分別對應五臟。邵公治療痘痘的方法被稱為秘法,有些人認為這種方法不靠譜,但也有其道理。我記得小時候聽父親說,興化有個名叫顧先生的人,臉上長了很多麻子,大家都叫他顧大麻。他收了三個學生,結果都沒能考取秀才。他治療痘痘有一套神奇的辦法,只有在酷暑嚴寒時,才會出現治不好的情況,其他情況都幾乎百發百中。他一生都自豪地說:“痘痘沒有死症。”顧先生的麻子,他的醫術,真可謂三折肱啊!

今春痘疫流行,夭枉甚多。總由寒熱虛實,莫能確辨,亦嬰兒一劫也。嗣有《痘疹辨證錄》四卷,續刻問世,求海內諸方家惠書賜教,幸甚盼甚。是篇察耳,耳雖為腎竅,而五臟所結,繫於耳者居多。外感則或冷或熱,內傷則或暗或滯。善診面色者,神明而熟察之,亦辨證要法也。

若徒取以辨痘證則拘矣。(惕厲子)

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

白話文:

今年春天麻疹流行,很多孩子因此丧命。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寒热虚实难以判断,也是孩子们的一场灾难。现在有了《痘疹辨证录》四卷,希望能得到各位医师的指教。

这篇书要观察耳朵,虽然耳朵是肾脏的窍穴,但五脏的病气与耳朵都有关联。外感风寒则会出现寒热症状,内伤则会出现暗滞现象。善于诊断面色的医师,会通过观察面容来辨别病症,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但如果仅仅用耳朵来诊断麻疹,就太片面了。 (惕厉子语)

耳珠与肾脏相关,耳轮与脾脏相关,耳上轮与心脏相关,耳皮肉与肺脏相关,耳背玉楼与肝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