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一·辨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辨證 (1)

1. 覘神氣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素問》)

形氣相得者生。(《素問》)

小兒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稍費人雕琢者壽。(《千金方》)

凡人問壽在神,未有神不足而不夭者。神宜藏不宜露,神宜和不宜滯,神宜清不宜枯,神宜發揚不宜輕佻,神宜安靜不宜浮動。(《達摩》)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朱文公)

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小兒直訣》)

凡小兒專愛一人懷抱,見他人則避之,此神怯弱也。(萬密齋)

經曰:氣至色不至者生。又曰:色至氣不至者死。謂其有氣無色,雖病不凶;有色無氣,無病亦亡。(喻嘉言)

白話文:

《素問》

  • 神氣充足的人,會忍不住一直笑,神氣不足的人則容易悲傷。
  • 氣充足的人,會喘咳上氣,氣不足的人則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 形體與氣息相互協調的人,才能生存。

《千金方》

  • 孩童天資聰明,悟性過人,往往早夭;而那些需要費心栽培的孩子,反而壽命較長。

《達摩》

  • 人要想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要看神氣,神氣不足的人,沒有一個能長壽的。
  • 神氣要收斂,不要外露;神氣要平和,不要鬱結;神氣要清澈,不要枯竭;神氣要發揚光大,不要輕浮;神氣要安靜,不要浮躁。

朱文公

  •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小兒直訣》

  • 嬰兒天生體質虛弱,神氣不足,眼神無光,面色蒼白,頭骨鬆軟,這些都是難以養育的徵兆,即使能活下來,也難以長壽。

萬密齋

  • 嬰兒只喜歡一個人抱,見到其他人就躲避,說明這個孩子神氣怯弱。

喻嘉言

  • 古書記載:氣到,顏色卻不到,能活;顏色到,氣卻不到,會死。意思是說,如果只有氣,沒有顏色,雖然有病,但不會很嚴重;如果只有顏色,沒有氣,即使沒有病,也會死亡。

人之五官百骸,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則色旺,神衰則色衰,神藏則色藏,神露則色露。(喻嘉言)

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養氣,氣以養神。失睡之人,神有飢色;喪亡之子,神有呆色,氣索則神失所養耳。(喻嘉言)

胃之支脈上絡於心,才有壅閉,即堵其神氣出入之竅,故不識人。(趙以德)

獨語如見鬼狀,則心主之神氣虛,而病合於少陰也。少陰之神機樞轉,時出時入,廢則神氣昏憒而不識人。(張隱菴)

凡病者,氣急不續,則氣已散;自汗如雨,氣隨汗散,大吐大利,氣隨吐利而散;遺尿、嘔血、脫精,氣亦隨之而散。氣者陽也,氣散,則由陽而入陰,為將亡之候。(林佩琴)

白話文:

所有疾病中,呼吸急促不連貫,說明氣已經散失;自汗如雨,說明氣隨汗液散失;嘔吐腹瀉,說明氣隨嘔吐腹瀉散失;遺尿、吐血、遺精,說明氣也隨之散失。氣是陽氣,氣散,就會從陽轉入陰,是將要死亡的徵兆。

凡人將死,喉間痰響有聲,以為痰涎閉窒而致氣盡者誤,實則真氣已離,痰隨氣浮而有聲也。(林佩琴)

小兒病,神氣清明,雖重可救;神氣昏憒,病雖輕必有倉促之變。(許宣治)

人之五臟,內蘊精氣,上華於面,色固由氣而著者,然隱然含於皮之內者為氣,顯然彰於皮之外者為色,色外而氣內,外有跡而內無跡也。(《心法》)注

凡病至神明失守而聲嘶者,為五臟已奪,主無治。(《大全》)

小兒五體以頭為尊,一面惟神可恃。精神明快者吉,精神昏憒者凶。(陳飛霞)

神氣為一身之主,神清氣爽,神完氣足,主清吉。神奪氣移,神疲氣濁,主夭亡。(惕厲子)

白話文:

孩子生病了,如果精神狀態清醒,即使病重也能救治;但如果精神昏沉,即使病輕也可能突然惡化。

  1. 人之五臟,內蘊精氣,上華於面,色固由氣而著者,然隱然含於皮之內者為氣,顯然彰於皮之外者為色,色外而氣內,外有跡而內無跡也。(《心法》)注

人體五臟內蘊藏著精氣,這些精氣上達面部,面部的顏色就反映了氣的狀態。但隱藏在皮膚內部的才是氣,顯露在皮膚外的才是色。顏色在外面,氣在裡面,外在有跡象,內在則無跡可循。

  1. 凡病至神明失守而聲嘶者,為五臟已奪,主無治。(《大全》)

凡是病到精神失守、聲音嘶啞的程度,就代表五臟已經被病邪所奪,基本無藥可治。

  1. 小兒五體以頭為尊,一面惟神可恃。精神明快者吉,精神昏憒者凶。(陳飛霞)

小孩子五官之中,頭部最為重要,面部的精神狀態最為關鍵。精神明亮者為吉兆,精神昏沉者為凶兆。

  1. 神氣為一身之主,神清氣爽,神完氣足,主清吉。神奪氣移,神疲氣濁,主夭亡。(惕厲子)

神氣是一身的主宰,精神清明、氣息舒暢,神氣充盈,預示著健康長壽。而神氣被奪、氣息虛弱、精神疲憊,氣息混濁,則預示著死亡的危險。

寒則神清,熱則神昏。實則神有餘,虛則神不足。(惕厲子)

寒盛者氣必靜,熱盛者氣必粗。虛則氣歉,實則氣壯。(惕厲子)

口鼻氣粗,疾出疾入者,外感邪有餘也。口鼻氣微,徐出徐入者,內傷氣不足也。(惕厲子)

按:證有表、里、虛、實、寒、熱,在大人且不易辨,小兒尤難。夏禹鑄有審苗竅之法,陳飛霞因之。以為臟腑有疾,無可揣度,乃由內而達於外者為苗竅,苗竅者,臟腑之外著也,苗竅有跡可審,而神氣乃無跡之跡,尤不可不審。所期思命者善覘神氣,內傷外感從此辨,死生亦從此決,方足以稱良工。(惕厲子)

白話文:

天氣寒冷時,精神會比較清爽;天氣炎熱時,精神會比較昏沉。身體實證時,精神充沛;身體虛證時,精神不足。

寒氣盛時,呼吸一定平靜;熱氣盛時,呼吸一定急促。身體虛弱時,呼吸微弱;身體強壯時,呼吸有力。

口鼻呼吸急促,呼吸出入快速,是外感邪氣過盛的表現。口鼻呼吸微弱,呼吸出入緩慢,是內傷氣虛的表現。

診斷疾病時,要考慮表證、裡證、虛證、實證、寒證、熱證等因素,即使成年人也不容易辨別,更何況是小孩呢?夏禹曾創立了觀察苗竅的方法,陳飛霞沿用這個方法。認為臟腑有病,無法直接觀察,但病氣會從內部傳到外部,這個外部表現就是苗竅,苗竅是有跡可循的,而神氣則無跡可尋,更需要仔細觀察。希望志在救治生命的醫者,善於觀察病人神氣,從而辨別內傷和外感,決定生死,才能稱得上是良醫。

2. 審形色

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人生之氣,陽從左升,陰從右降,故以左頰配肝,右頰配肺。《周易》以南離北坎定水火之位,故以心配離火,屬於天庭;腎配坎水,處於地角。《內經》以鼻為面王,以其位居至中,內通呼吸,生死賴之。脾屬土,土處中宮,故鼻屬脾也。(陳飛霞)

青為肝色,赤為心色,黃為脾色,白為肺色,黑為腎色,如面青,主驚風之證,又主痛;面赤,主火熱;面黃,主傷脾傷食;面白,主虛寒;面黑,主痛,多惡候。總之,五色明顯為新病,證屬輕;晦濁為久病,證屬重。(《四診心法》)

脾病色黃,正色也。見紅色,是火能生土,故為順。若見青色,乃木來剋土,為逆也。(《心法》)

白話文:

經書上說:左右兩邊,是陰陽運行之道。人體的氣,陽氣從左側上升,陰氣從右側下降,所以左邊臉頰屬肝,右邊臉頰屬肺。《周易》以南離北坎定水火的位置,所以心臟屬離火,位於天庭;腎臟屬坎水,位於地角。《內經》認為鼻子是面部的君主,因為它的位置居於正中,內通呼吸,生死都依靠它。脾臟屬土,土居中宮,所以鼻子也屬於脾臟。

青色是肝臟的顏色,紅色是心臟的顏色,黃色是脾臟的顏色,白色是肺臟的顏色,黑色是腎臟的顏色。如果面色青白,表示驚風的症狀,也主疼痛;面色發紅,表示火熱;面色發黃,表示脾胃受損,傷食;面色蒼白,表示虛寒;面色發黑,表示疼痛,多為不好的徵兆。總之,五色明顯表示新病,症狀較輕;顏色晦暗表示久病,症狀較重。

脾臟病變會導致面色發黃,這是正常的顏色。如果面色發紅,表示火能生土,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如果面色發青,表示木剋土,是逆向的。

肝病色青,正色也。見黑色,是水能生木,故為順。若見白色,乃金來剋木,為逆也。(《心法》)

肺病色白,正色也。見黑色,是土能生金,故為順。若見赤色,乃火來剋金,為逆也。(《心法》)

心病色赤,正色也。見青色,是木能生火,故為順。若見黑色,乃水來剋火,為逆也。(《心法》)

腎病色黑,正色也。見白色,是金能生水,故為順。若見黃色,乃土來剋水,為逆也。(《四診心法》)

小兒面部氣色,為十二經總見之處。氣血充實,遇部色相生者病易治。若久病氣血虛弱,遇部色相剋,則正氣不充,為難治。(《心法》)

白話文:

肝病患者的面色呈現青色,這是正常的顏色。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黑色,代表水能生木,屬於順應自然法則,病情較易治療。但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白色,代表金來剋木,屬於逆反自然法則,病情較難治療。

肺病患者的面色呈現白色,這是正常的顏色。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黑色,代表土能生金,屬於順應自然法則,病情較易治療。但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紅色,代表火來剋金,屬於逆反自然法則,病情較難治療。

心病患者的面色呈現紅色,這是正常的顏色。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青色,代表木能生火,屬於順應自然法則,病情較易治療。但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黑色,代表水來剋火,屬於逆反自然法則,病情較難治療。

腎病患者的面色呈現黑色,這是正常的顏色。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白色,代表金能生水,屬於順應自然法則,病情較易治療。但如果患者的面色呈現黃色,代表土來剋水,屬於逆反自然法則,病情較難治療。

小孩子的面部氣色,是十二經絡氣血匯聚之處。如果氣血充盈,遇到相生之氣色,則疾病容易治療。如果久病導致氣血虛弱,遇到相剋之氣色,則正氣不足,疾病較難治療。

天庭青暗,主驚風。紅主內熱,黑則無治。太陽青,主驚風。印堂青,主驚瀉。風池在眉下,氣池在眼下。青主驚風,紫主吐逆,左頰赤主肝經有熱,右頰赤主肺熱痰盛。承漿青主驚,黃主吐,黑主抽搐。(《集成》)

日角在左額,猶日之東昇,一經青色遮掩,為木蔽陽光,有病為最危。太陽在左右兩額,為眾陽之宗,屬火旺夏氣,色宜紅,如黑色掩映,為水剋火之象,無治。(心法)

瀉痢者,面不宜赤,咳嗽者,色不宜青。感風寒則面有火光;傷積滯則色滯萎黃;氣弱者,囟門低陷;血衰者,頭髮枯焦。(《集成》)

凡病者,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白脈浮,面黃脈緩,面黑脈沉,此色脈相合為無病。一經相反,如面青則脈浮,為克色,主死。脈沉為生色,主生之類。(《集成》)

白話文:

天庭發青發暗,代表容易驚風。天庭發紅代表內熱,發黑則無救。太陽穴發青,代表容易驚風。印堂發青,代表容易驚瀉。風池穴在眉下,氣池穴在眼下。這兩個穴位發青代表容易驚風,發紫代表容易吐逆。左邊臉頰發紅代表肝經有熱,右邊臉頰發紅代表肺熱痰盛。承漿穴發青代表容易驚嚇,發黃代表容易嘔吐,發黑代表容易抽搐。

額頭左側稱為日角,代表太陽東昇,如果日角發青,如同樹木遮蔽陽光,代表病情嚴重。額頭兩側稱為太陽穴,代表陽氣旺盛,顏色應該偏紅,如果發黑,代表水克火,無救。

瀉痢患者面部不應該發紅,咳嗽患者面部不應該發青。受風寒則面部會出現紅光,積食則面部會發黃萎縮,氣虛者囟門會低陷,血虛者頭髮會枯焦。

一般來說,面青脈弦、面赤脈洪、面白脈浮、面黃脈緩、面黑脈沉,這些顏色和脈象組合在一起,代表沒有疾病。如果顏色和脈象相反,例如面青卻脈浮,則代表病情危急,主死。脈沉則代表病情好轉,主生。

黃赤色為陽,故為病主風主熱。青白黑色為陰,故為病主寒主痛。晃白者,淺淡白色也,主失血。否則心不生血,故其色不榮。微黑者,淺淡黑色,腎病水寒也。痿黃者,淺淡黃色,諸虛見病也。兩頰有深紅色者,主陰火上乘,虛損之疾也(《心法》)

凡人天庭有黑色,兩顴有赤色,皆大如拇指,或成塊成條者,水火相射,主卒死。抑或唇面青黑,以及五官忽起黑色,或有白色如傅粉之狀,皆無治。(《四診心法》)

春木旺,色宜青;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如當春而白,則為金剋木。(《心法》)

夏火旺,色宜赤;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如當夏而黑,則為水剋火。(《心法》)

白話文:

這段文字出自古代中醫典籍,描述了通過觀察面色來判斷疾病的傳統方法。其中,將不同的顏色與不同的臟腑、氣候以及疾病聯繫起來。例如,黃赤色代表陽氣,與風熱有關;青白黑色代表陰氣,與寒痛有關。同時,也強調了不同顏色深淺的變化,例如淡白色代表失血,淡黑色代表腎臟虛寒等。

另外,還提到了面部顏色與疾病的關係,例如額頭黑色、兩顴紅色代表水火相衝,容易猝死;嘴唇和面部青黑色、五官突然出現黑色等都是不好的徵兆。

最後,還結合春夏季節,描述了面色應該呈現的顏色,以及出現其他顏色的不利徵兆,強調了面色與季節、臟腑功能之間的密切聯繫。

需要注意的是

這些都是古代中醫的傳統觀點,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了更加精確的診斷方法。如果出現身體異常,建議前往正規醫院進行檢查,避免自行診斷治療。

秋金旺,色宜白;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如當秋而赤,則為火剋金。(《心法》)

冬水旺,色宜黑;黑欲重漆,不欲如炭。如當冬而黃,則為土剋金。(《心法》)

四時以黃為正色,但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心法》)

病者以面黃目青,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主生,但青如草滋,白如枯骨,黑如煤者死。(《大全》)

凡面赤目黃,面赤目青,面赤目白而病者,不治。(《大全》)

凡病面黑目青,面黑目白,面黑唇青,面黑兩脅下滿,不能轉反者死。(《大全》)

白話文:

秋天金氣旺盛,顏色宜白,白色要像鵝毛般潔白,不要像鹽那樣泛灰。如果在秋天面色發紅,則表示火氣過盛克制了金氣。

冬天水氣旺盛,顏色宜黑,黑色要像漆那樣深沉,不要像炭那樣黯淡。如果在冬天面色發黃,則表示土氣過盛克制了金氣。

一年四季以黃色為正色,但黃色要像雄黃那樣鮮豔,不要像黃土那樣暗淡。

病人面黃目青、面黃目白、面黃目黑,都預示著疾病會好轉,但如果青色像草一樣滋潤,白色像枯骨一樣慘白,黑色像煤炭一樣黑,則預示著死亡。

凡是面色發紅、眼珠發黃、面色發紅、眼珠發青、面色發紅、眼珠發白,且患病者,都很難治癒。

凡是病人面色發黑、眼珠發青、面色發黑、眼珠發白、面色發黑、嘴唇發青、面色發黑、兩肋下滿脹、不能翻身者,都會死亡。

凡以面青目白,面青目黃,面青唇黑,在病者為無治。(《大全》)

凡病以面白目黑,及面無精采者,主無治。(《大全》)

初病外感,不妨滯濁。久病切忌鮮妍。惟黃色見於面目,既不枯槁,又不浮澤,為欲愈之候。(陳修園)

凡病,面青者死,面晦黑者死。(《大全》)

乍白乍黃,疳積連綿。又赤又青,風邪緊急。(萬密齋)

面目虛浮,定痛脹而氣喘。眉毛頻蹙,必腹痛而多啼。風池氣池如黃土,則為傷脾。左頰右頰似青黛,即成客忤。(《集成》)

風門黑主疝,青主驚,方廣昏暗凶,光滑吉。(《集成》)

白話文:

《大全》

  • 凡是面色青白、面色青黃、面色青唇黑的人,在病患中屬於無治之症。
  • 凡是病人面色發白、眼珠發黑,或面色無光彩的人,主要也是無治之症。
  • 凡是病人面色發青的,會死亡;面色晦黑的人也會死亡。

陳修園

  • 初期疾病,由於外感所致,不妨礙身體的濁氣。但久病的人,切忌面色鮮豔。只有面色呈現黃色,既不枯槁也不浮澤,才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

萬密齋

  • 面色忽白忽黃,屬於疳積連綿不絕。面色又紅又青,則是風邪入侵,病情緊急。

《集成》

  • 面目虛浮,必定是疼痛脹滿,並且氣喘。眉毛頻頻皺起,則必定是腹部疼痛,經常啼哭。風池穴和氣池穴呈現黃土色,則屬於脾臟受傷。左臉頰右臉頰呈現青黛色,就會患上客忤症。
  • 風門穴發黑,主治疝氣。風門穴發青,主治驚恐。方廣穴昏暗則凶兆,光滑則吉兆。

口頻撮而脾虛,舌長伸而心熱。(萬密齋)

小兒前囟門稟母血,後囟門含父精,前後囟門光實者主壽;前後囟門空虛者主夭。(《集成》)

凡兒口大鼻端,眉清目秀,五嶽相朝,部位相等者主福壽。若口小鼻喎,眉心皺促者,雖無病而終夭也。(《集成》)

漢張仲景見王仲宣曰:君有病,當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不信,後果如其言。美哉,仲聖之候色也。(《後漢書》)

凡青紫之筋散見於面者,多病風熱。(陳飛霞)

面赤主熱。然陰盛格陽,面赤而脈沉細者,是為戴陽,法當溫之。(周於蕃)

白話文:

漢代名醫張仲景見到王仲宣,對他說:“你生病了,眉毛會掉落,半年後就會死去,服用五石湯可以免除災禍。”王仲宣不信,結果正如張仲景所言。仲景先生精通醫術,诊断精准,真是令人敬佩!

面部出現青紫色筋絡,多半是患有风热病。

面色发红,主要是因为体内有热。但如果阴气盛而阳气被抑制,面色发红但脉象沉细,这是阳气虚弱的表现,需要溫補治療。

面多白點者蟲積。面黃不潤多蟹爪紋者亦蟲積。(周於蕃)

面黃不一者食積。面黃而光潤者,濕熱及痰飲蓄血。面黃而枯暗者,寒濕食積。面黃而黑者脾胃衰。(周於蕃)

面白者氣虛。面白無神者,或病後、或脫血、或多汗也。(周於蕃)

按:審色本自《素問》區辨綦詳,《金匱》獨論於篇首,是色診為司命所必習者。博採古人之說,參閱今人之證,庶期一望而知,乃足以操活人之術。不為良相而為良醫,所願習岐黃之業者交相勸勉。篇內所載天庭、印堂、風池、氣池、太陽、方廣、兩顴、兩頰、兩額、五嶽、日月角、風門、囟門、地角、承漿諸處,則於診面篇有圖在。(惕厲子)

白話文:

臉上有很多白點的人,是蟲積。臉色發黃,而且沒有光澤,並且有很多像蟹爪一樣的紋路,也是蟲積。(周於蕃)

臉色發黃,但顏色不均勻的人,是食積。臉色發黃,並且光潤的人,是濕熱、痰飲或蓄血。臉色發黃,而且枯暗的人,是寒濕食積。臉色發黃,並且發黑的人,是脾胃虛衰。(周於蕃)

臉色發白的人,是氣虛。臉色發白,而且沒有精神的人,可能是病後、失血過多或出汗過多。(周於蕃)

注:審視臉色這個方法,其實早在《素問》中就有非常詳細的辨別方法,《金匱要略》只在篇首簡單論述,可見色診是醫者必備的技能。我廣泛參考了前人的觀點,並結合現代的證據,希望能夠達到一看就能夠知曉病情的效果,這才足以掌握救活人的技巧。不願當大官,而想當好醫生的人,就應該互相勉勵,學習岐黃之術。書中所提到的天庭、印堂、風池、氣池、太陽、方廣、兩顴、兩頰、兩額、五嶽、日月角、風門、囟門、地角、承漿等部位,在診面篇中都有圖示。(惕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