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正按摩要術》~ 敘五
敘五
1. 敘五
歧黃療病之法,針灸而外,按摩繼之尚矣。後世失其傳而易為推拿之說。每見野叟老嫗,不知經絡為何,穴道為何,表裡寒熱虛實病證為何,溫清補瀉汗吐下和治法為何,而概以隨手推抹,名曰抹驚。或妄灌以自制丸散,以致小兒夭枉無算,惻然心傷。竊念小兒臟腑柔脆,一觸風寒暑濕燥火之氣,或痰滯,或食積,最易驚厥,是為急驚,吳鞠通所謂客忤痙也。其重者有慢驚一證,應如何辨證,如何治法,此余所惴惴焉不克勝任者。
方脈一科,望、聞、問、切,秦越人謂為聖神工巧。前賢臨證,所重在問。蘇內翰東坡云:我有病狀,必盡情告醫。我求愈病耳,豈以困醫為事哉?脈理深邃,變幻多端,按二十七部脈,即以定千變萬化之證,談何容易。且仲師有從脈不從證,從證不從脈之論,尤須有靈機活法,今昔所慨以為難也。
白話文:
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除了針灸之外,按摩也佔有重要地位。但後世失傳了真傳,將按摩簡化成推拿之說。經常看見鄉野老人,不了解經絡是什麼,穴道是什麼,表裡寒熱虛實的病症是什麼,溫清補瀉汗吐下和治法是什麼,就隨便用手推抹,叫做抹驚。或者胡亂用自己製作的丸散藥物,導致很多孩子夭折,令人心痛。我私下想,孩子們的臟腑柔弱,很容易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的侵襲,或者痰滯、食積,最容易驚厥,這就是急驚,吳鞠通稱之為客忤痙。病情嚴重的,還會有慢驚這一症狀,要如何辨證,如何治療,我實在是力不從心。
方脈這一科,望、聞、問、切,秦越人稱之為神聖巧妙的技術。前輩們在臨床診斷時,最重視「問」。蘇東坡曾說:「我有病症,一定會全部告訴醫生。我只是想治好病,怎麼會刻意為難醫生呢?」脈理深奧,變化多端,根據二十七部脈來判斷千變萬化的病症,談何容易。而且仲景有「從脈不從證,從證不從脈」的論點,更需要靈活運用醫術,今昔所見,醫術難精也。
況小兒昔稱啞科,脈無可切,證無可問,即僅以望,聞得之,神聖之事,豈末俗庸流所能望其項背者。然辨證雖難,而又不得不辨,辨而後又不得不設法以治也。國初龔雲林《推拿全書》,圖注不明,無門可入。夏禹鑄《幼科鐵鏡》亦略有可採,亟亟焉求按摩之術而未蕕者。
京江張心樵先生,抱利濟之懷,溷跡廛市,搜採方書。因見族弟地山善推拿,立起沉疴,始則嬰兒,繼而男婦,治無不效。秘其術不一傳。既羨之而又惡之。羨其術之精,惡其術之吝也。不幸乾造物之忌,地山遂歿。先生托族誼,寓其家,遍翻架上書,得《推拿秘訣》二冊,歸而錄之。
白話文:
過去,小兒科被稱為啞科,脈象摸不出來,病症也無法詢問,只能靠觀察和聆聽來診斷,這可謂神聖之事,一般庸醫根本無法比擬。然而,雖然辨證診斷很困難,卻又不得不辨證,辨證之後,還得想辦法治療。明朝初期,龔雲林的《推拿全書》圖文說明不清,讓人難以入門。夏禹的《幼科鐵鏡》也只有一些可取之處,因此人們急切地想要學習按摩之術,卻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方法。
京江的張心樵先生,懷抱著濟世救人的心願,在市井中生活,廣泛搜集醫書。他看到自己的族弟地山精通推拿,能治癒重病,從嬰兒到男女老少,治病無不奏效。地山秘而不宣,獨自掌握這門技藝。張心樵既羨慕地山的精湛醫術,又厭惡他的自私吝嗇。不幸的是,地山因命運不濟而過世了。張心樵憑藉著族親關係,住進地山家中,翻遍書架,找到了兩本《推拿秘訣》,回到家後就將其抄錄下來。
藏二十年,以待識者釐訂,傳世兼濟世也。丁亥夏,以所錄者諄諄屬余任是役。自首至末凡五閱,始悉此書乃明萬曆楚人周於蕃所著《推拿要訣》,付梓者三,但次序錯亂,辭語鄙陋。傳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以故坊間不多見,原本寖失,只留抄本於先生之族。因以善其術,先生年七十矣,促余蕆其事,以償其願。
余不敢辭,乃於重複者汰之,繁蕪者刪之,顛倒者理之,俚俗者易之。更博採旁搜附會以明之。顏曰《釐正按摩要術》,一志其源,一補其闕也。編次以辨證為先,立法為後,歷半載而就,以應先生之命,且以見先生慈惠居心。《書》曰:惠迪吉,《易》曰:積善餘慶,為先生操左券焉·謹志其顛末如此。
時維光緒十四年戊子冬月
寶應惕厲子張振鋆原名醴泉筱衫題於邗上旅次
白話文:
這本書珍藏了二十年,一直等待著有識之士來整理、校對,希望能傳世並造福世人。丁亥年夏天,先生將這些手稿交給我,懇切地希望我能擔負起這個任務。我反覆閱讀了五遍,才終於明白這本書是明朝萬曆年間,楚地人周於蕃所寫的《推拿要訣》。這本書曾出版過三次,但次序混亂,文字粗鄙。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因此市面上很少見,原本也遺失了,只剩下先生家裡留存的抄本。由於先生精通推拿之術,但年事已高,七旬之齡了,便催促我完成這件事,以了卻他的心願。
我不敢推辭,便開始整理這本書:重複的內容刪去,繁冗的文字簡化,顛倒的順序理順,俚俗的用語修正。並且廣泛參考其他書籍,佐以說明。我將書名改為《釐正按摩要術》,一方面表明本書的來源,一方面補充原書的不足。編排次序以辨證為先,立法為後,歷時半年才完成,以回應先生的囑託,也為了體現先生慈悲為懷的心意。《尚書》說:「惠迪吉。」《易經》說:「積善餘慶。」我以此作為對先生的承諾,特將整理過程記錄下來,以示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