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四·列證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列證 (5)

1. 黃疸

黃疸,由脾胃濕熱鬱蒸,漸自身目如金,汗溺皆黃。經謂濕熱相交,民病癉也。丹溪云:此如盦曲醬相似,濕熱久盦,其黃乃成。海藏云:凡病當汗不汗,當利小便不利,皆生黃。內治以清熱泄濕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三百遍。)抱肚揉,(一百遍。)揉臍左右旋。(各一百遍。)凡推用蔥湯香麝水。

按:黃疸宜辨陰陽,濕熱發陽黃,寒濕發陰黃,此發陽。黃陰黃之由也。

陽黃多瘀熱,煩渴大汗,脈必滑數,系胃腑濕熱薰蒸,與膽液泄越,上而侵肺,則發黃。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且有表實裡實之分,表實則無汗,治宜疏表,使黃從表解;裡實則二便必秘,腹必滿,治宜下奪,使黃從里解。若表裡無證,則不可汗下,惟利小便而已。

白話文:

黃疸症狀與治療

病因與病機:

黃疸,是由於脾胃濕熱鬱結蒸蒸,逐漸累及眼睛,使眼白泛黃,汗液和小便也呈黃色。古籍記載,濕熱交織,就會導致黃疸。丹溪先生說,這就像醃製醬一樣,濕熱長期鬱積,就會變黃。海藏先生認為,凡是應該出汗卻不出汗,應該小便卻不能排泄,都會導致黃疸。

治療原則:

治療黃疸應該以清熱利濕為主。

推拿手法:

  • 分陰陽:(二百遍)
  • 推三關:(一百遍)
  • 退六腑:(一百遍)
  • 推補脾土:(三百遍)
  • 抱肚揉:(一百遍)
  • 揉臍左右旋:(各一百遍)

推拿時,可以用蔥湯或香麝水。

辨證論治:

黃疸需辨別陰陽,濕熱導致陽黃,寒濕導致陰黃,此病屬於陽黃。

陽黃多為瘀熱,患者容易口渴,大量出汗,脈象滑數,這主要是由於胃腑濕熱熏蒸,膽液外泄,上犯肺臟,導致黃疸。黃疸顏色明亮,如橘子。治療重點在胃。

陽黃又分表實和裡實:

  • 表實:患者不出汗,治療需疏散表邪,使黃疸從表解。
  • 裡實:患者大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治療需瀉下,使黃疸從裡解。

如果表裡無證,則不可汗下,只需利尿排泄即可。

陰黃,身冷汗出,脈必沉微,系脾臟寒濕不通,與膽液浸淫,外漬肌肉則發黃,其色晦如煙薰,治在脾,或宜溫脾,以理中加茵陳主之。或宜溫腎,以四逆加茵陳主之。且陰黃亦有體痛發熱者,但身如薰黃,終不似陽黃如橘子色也。海藏治陰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者,茵陳茯苓湯主之。

疸:黃病也。疸有五,身目皆黃,寒熱體倦者為黃疸;食已如飢,頭眩,煩熱身黃者為谷疸;大醉當風入水,心中懊憹,不食欲吐,面黃赤斑者,為酒疸;房勞,小腹滿急,額上黑,手足心熱,薄暮發熱者為女勞疸;汗出染衣,色如柏汁,因身熱汗出澡浴,水入毛孔而成者,為黃汗。方書治法具在,則無庸贅述,若徒以按摩諸法施之,則拘矣。(惕厲子)

白話文:

陰黃的病人,身體冰冷、流汗,脈象沉細微弱,這是脾臟寒濕不通,膽汁浸潤,外滲肌肉導致皮膚發黃,顏色暗淡如煙熏。治療應以健脾為主,可以用理中湯加茵陳蒿,或溫腎以四逆湯加茵陳蒿。陰黃也有伴隨身體疼痛發熱的,但皮膚顏色是如煙熏般的黃,跟陽黃的橘子色不同。海藏認為,陰黃伴隨小便不暢、煩躁口渴的,可以用茵陳茯苓湯治療。

黃疸是一種黃病。黃疸分為五種:全身和眼白都發黃,伴隨寒熱體倦的叫做黃疸;飯後仍覺飢餓,頭昏眼花,煩躁發熱,身體發黃的叫做谷疸;喝醉酒吹風淋雨,心中煩悶,食慾不振嘔吐,臉色發黃伴有紅色斑點的叫做酒疸;房事過度,小腹脹滿疼痛,額頭發黑,手腳心發熱,傍晚發熱的叫做女勞疸;出汗浸染衣服,汗水顏色像柏樹汁,因為身體發熱出汗後洗澡,水滲入毛孔而造成的叫做黃汗。醫書中治療方法詳盡,就不必多說,如果只用按摩等方法治療,那就太過拘泥了。

2. 腫脹

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分氣實氣虛。因濕熱濁滯,致水腫者為陽水,因肺脾腎虛,致水溢者為陰水。濁氣在上為實脹,中氣不運為虛脹。辨其位,則臟腑脈絡皮膚上下表里皆有之。辨其因,則寒熱濕痰氣血鬱滯蟲積皆致之。以論治法,則宜內外兼盡為要。

氣腫。皮厚色蒼,一身盡腫,自上而下,按之窅而不起,由寒氣客於皮膚也。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運水入土,(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五十遍)。摩肚,臍左右旋轉。(各二百遍。)凡推用滾水,忌鹽醬生冷。

白話文:

水腫是因為水停留在體外,氣腫則是氣滯在體內。水腫又分為陽水和陰水,陽水是濕熱濁氣導致的,陰水是肺脾腎虛導致的。氣腫又分為實脹和虛脹,實脹是濁氣上行造成的,虛脹是中氣不足造成的。腫脹可以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如臟腑、脈絡、皮膚、上下、表里等。導致腫脹的原因很多,包括寒熱、濕痰、氣血鬱滯、蟲積等。治療腫脹要内外兼治。

氣腫的表現是皮膚厚實、顏色蒼白,全身腫脹,從上往下蔓延,按壓下去凹陷後不易恢復,這是寒氣侵襲皮膚導致的。

治療方法是分陰陽,推三關,退六腑,推脾土,運水入土,天門入虎口,摩肚,臍左右旋轉。推拿時要使用溫水,忌食鹽、醬、生冷食物。

水腫。先喘後腫,皮薄色澤,自下而上,按之隨手而起。因煩渴喜飲,脾虛不能制水,水反侮土上衝肺,皮膚腫如裹水之狀。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脾土,(三百遍。)運水入土,(一百遍。)摩肚臍左右旋轉。(各二百遍。)凡推用蔥薑湯,忌鹽醬生冷。

按:經言: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謂水為至陰,其標在肺,其本在腎,其制在脾。腎何以聚水,腎者胃之關也,腎虛則關閉,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為水所漬,故肌肉浮腫,肺不能化,而反為水所凌,故氣息喘急,皆陰勝之害也。是知腫脹無不由肺脾腎者。以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也。

白話文:

水腫,初期會喘,然後身體浮腫,皮膚薄而顏色蒼白,腫脹從下往上蔓延,按壓下去會像水一樣立刻回彈。這是因為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脾虛不能控制水液,水氣逆流向上衝擊肺部,導致皮膚腫脹,就像包了一層水一樣。

治療方法是分陰陽、推三關、退六腑,然後推脾土、運水入土,最後按摩肚臍,左右旋轉。所有推拿手法都要用蔥薑湯,忌食鹽、醬、生冷食物。

古籍記載,所有濕腫脹滿的症狀都屬於脾臟失調。水屬至陰,表面症狀出現在肺部,根源在腎臟,而脾臟則負責控制水液。腎臟如同胃部的關口,腎虛則關口閉塞,水氣就會逆流向上,脾臟無法控制,反而被水液浸漬,導致肌肉浮腫。肺臟無法化解水氣,被水液侵襲,就會喘不過氣,都是陰氣過盛的病症。因此,腫脹的病因都與肺、脾、腎有關。因為肺主氣化,脾主運輸,腎主藏液。

經言:膀胱藏津液,氣化則能出。氣化者:即右腎命門真火也。火衰則不能蒸動腎之關門而水聚焉。須以桂附腎氣丸,蒸動其關,積水始下,以陽主開也。此不獨治水腫,即治脹之要,亦在通陽。腫脹病在水分,以治水為主,兼理氣,氣化,水自化也。在氣分,以理氣為主,兼利水,水行,氣亦行也。

必辨陰陽虛實,濕熱壅滯屬陽,濁氣凝滯屬陰。陽證按之痛,陰證按之不痛。陽證起於中焦,陰證起於下焦。凡陽證必熱,熱者多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溺赤便秘,脈數有力,為熱為實。溺清便瀉,脈微無力,為虛為寒。陽證治在腑,法宜清,陰證治在臟,法宜溫。此腫脹之大概也。

白話文:

膀胱負責儲存水分,靠著氣化作用才能排出水分。氣化指的是右腎命門真火,如果火衰弱,就無法蒸發腎臟的關門,導致水分積聚。因此需要用桂枝、附子等藥物組成的腎氣丸來蒸發腎臟,讓積水排出,因為陽氣主導著開合。這種方法不只治水腫,也是治療脹滿症的关键,因为都需通暢阳气。腫脹病症通常跟水分有關,治療重點在於利水,同時調理氣機,讓氣化水自化。如果是跟氣機有關的腫脹,治療重點在於理氣,同時利水,讓水流通暢,氣機也隨之通暢。

一定要辨別陰陽虛實,濕熱壅滯屬於陽證,濁氣凝滯屬於陽證。陽證按壓會疼痛,陰證按壓不會疼痛。陽證起於中焦,陰證起於下焦。陽證通常伴隨發熱,熱證多為實證。陰證通常伴隨發寒,寒證多為虛證。小便赤紅、便秘,脈象數而有力,屬於熱證、實證。小便清澈、大便稀溏,脈象微弱無力,屬於虛證、寒證。陽證治療應以清熱為主,著重於腑臟,陰證治療應以溫補為主,著重於臟器。以上是腫脹症的大概病理和治療方法。

徐洄溪言:脹滿證即使正虛,終屬邪實。古人慎用補法。

總之,腫證易治,脹證難治。脹證頭緒甚多,宜辨有形無形,無形宜宣通,有形可攻伐。如食入脹加,治在通腑,二便通調,則脹又在臟。其大概治法,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肅、宜溫通、宜升舉、宜疏利、宜補攝、宜開鬱、宜緩攻、宜軟堅化痞,宜理瘀導滯,總要在宣通,勿用守補,如是而已。(惕厲子)

白話文:

徐洄溪說:脹滿症即使是正氣虛弱,最終還是屬於邪氣實證。古人對於補益的方法都非常謹慎。

總之,腫脹的病症容易治療,脹滿的病症難以治療。脹滿症的病因頭緒繁多,需要辨別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無形的脹滿宜用宣通之法,有形的脹滿則可攻伐之。例如,如果因為飲食積滯而導致脹滿,治療就要以通暢腑臟為主,讓大小便通暢,如果脹滿還在臟腑之中,則需要針對臟腑進行治療。

脹滿症的大致治療方法,包括:發汗、利水、消食、辛味泄熱、清熱肅燥、溫暖通暢、升舉陽氣、疏通利氣、補益氣血、開鬱解鬱、緩和攻邪、軟堅化痞、理氣活血化瘀,總之,都要以宣通為主,不要單純地用補益的方法,這樣就可以了。(惕厲子)

3. 積聚

諸有形而堅著不移者為積。諸無形而留止不定者為聚。積在五臟,主陰,病屬血分。聚在六腑,主陽,病屬氣分。《難經》既以積聚分屬臟腑,《巢氏病源》別立癥瘕之病名,以不動者為症,動者為瘕。亦猶是《難經》積聚之說也。第無形之瘕聚,其散易。有形之症積,其破難。治之者,辨有形無形,在氣在血,可得其概矣。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掐四橫紋,(三十遍。)運八卦,(八十遍。)掐大腸,(二十四遍。)揉版門,(八十遍。)推補腎水,(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一百遍。)掐小橫紋。(二十遍。)發熱腹痛,加水底撈明月,(五十遍。

白話文:

中醫認為,固定的物質積聚在五臟,屬陰性,病症主要影響血液循環;而無形的氣聚積在六腑,屬陽性,病症主要影響氣機運行。古籍《難經》將積聚分為臟腑病,而《巢氏病源》則進一步將之分為症和瘕,不動者為症,動者為瘕,其實與《難經》的積聚說法相近。無形的瘕聚較易散開,有形的症積則較難消除。治療時,需辨別病症是有形還是無形,影響的是氣還是血,才能對症下藥。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掐四橫紋(三十遍)、運八卦(八十遍)、掐大腸(二十四遍)、揉版門(八十遍)、推補腎水(一百遍)、天門入虎口(一百遍)、掐小橫紋(二十遍)。發熱腹痛者,加水底撈明月(五十遍)。

)大便秘結,加推六腑,(一百遍。)掐小橫紋,(二十四遍。)揉掐腎水。(各五十遍。)腹痛泄瀉,加揉掐一窩風,(三十六遍。)揉臍及龜尾。(各一百遍。)凡推用蔥姜椒水,用灸法。(見卷二,二十六頁。)

按《難經》肺之積在右脅下,為息賁;肝之積在左脅下,為肥氣;心之積在臍上,上至心下,為伏梁;脾之積在胃脘,為痞氣;腎之積發於少腹,上至心,上下無時,為奔豚;其見於臍下為癥瘕,症者按之不移,有血症、食症之別;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鱉石瘕之類。見於胸脅為痞癖,痞為結塊,在肌肉而可見。

癖由內著,結隱癖而難求。既分其部,必原所起,其初由外感風寒,內傷氣鬱血瘀,食積痰滯,凝結於肓膜,久而盤踞堅牢,以至元氣日衰,攻補為難。如徒以按摩諸法治之,恐難奏效,所貴理其氣,氣行則脈絡通,尤宜調其中,脾運則積滯化。其藥宜辛散溫通,乃能入陰出陽,解散凝聚,李士材有陰陽攻積丸在,然搜逐之中,酌補元氣,務令脾胃氣旺,乃可消磨堅結。但堅頑之積聚,多在腸胃以外募原之間,非藥力所能猝及。

宜薄貼以攻其外,針法以攻其內,艾灸以消散固結,佐其所不逮也。(惕厲子)

白話文:

癖是由內部積聚形成,結塊隱藏,難以尋找。既然分清楚了部位,就必須追溯其病因。病因初期可能是外感風寒,內傷氣鬱血瘀,食積痰滯,凝結於肓膜,時間久了就會盤踞堅固,導致元氣日漸衰弱,攻補都難以奏效。

如果只用按摩等方法治療,恐怕難以見效。關鍵是要理氣,氣行則脈絡通暢,更應該調和脾胃,脾運化則積滯消散。藥物宜用辛散溫通的藥物,才能入陰出陽,解散凝聚。李士材有陰陽攻積丸可以治療,但搜逐過程中也要酌情補益元氣,務必使脾胃氣旺盛,才能消磨堅結。

但是堅硬頑固的積聚,大多位於腸胃以外的募原之間,藥力無法迅速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