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四·列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列證 (1)

1. 驚風

驚風者,驚生於心,風生於肝。小兒熱盛生風,風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則肘臂伸縮為搐,十指開合為搦,肩頭相撲為掣,手足動搖為顫,身仰後向為反,手若開弓為引,目直似怒為竄,露睛不活為視,是為八候也。療驚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風,祛風必先解熱,而解熱又必辨風、寒、暑、濕、燥、火外感之邪,必先辨之而後去之。其驚風有急有慢,分為兩門,其證異,其法亦異。

急驚,證多暴發,壯熱煩急,面赤唇紅,痰壅氣促,牙關緊急,二便秘澀,或由風寒鬱閉,或由熱邪阻塞,痰滯經絡所致。

掐揉合谷穴,(三十六遍。)掐揉中指巔,(二十四遍。)掐揉威靈穴(五十遍。)分陰陽,(三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腎水,(一百遍。)推天河水,(二百遍。)推脾土,補清(各一百遍。)推補肺經,(二百遍。)運五經,(二十遍。

白話文:

驚風,是因為驚嚇產生於心,而風則產生於肝。小孩如果體內熱盛,就會生風,風盛則生痰,痰盛就會導致驚風。驚風發作時,表現為肘臂伸縮抽搐,十指開合抽搐,肩膀互相碰撞,手足不停抖動,身體仰面倒向後方,手像弓一樣伸展,眼睛直直地怒視,露出眼球而沒有神采,這就是八種驚風的症狀。治療驚風,必須先化痰,化痰要先祛風,祛風要先解熱,而解熱又必須辨別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感邪氣,必須先辨別之後才能去除。

驚風的發作,有急有緩,分為兩類,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急驚,症狀大多突然發作,體溫高、煩躁不安、面紅唇紅、痰多氣促、牙關緊閉、大便秘結,可能是因為風寒鬱結,也可能是因為熱邪阻塞,痰滯經絡所致。

可以用手指掐揉合谷穴(三十六遍)、掐揉中指尖(二十四遍)、掐揉威靈穴(五十遍)、分陰陽(三百遍)、推三關(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腎水(一百遍)、推天河水(二百遍)、推脾土、補清(各一百遍)、推補肺經(二百遍)、運五經(二十遍)。

)掐五指節,(二十六遍。)猿猴摘果,(二十遍。)咬崑崙穴,(三次。)推三陰穴,(急驚由上至下二十四遍。)清天河水,(二百遍。)揉內勞宮,(二百遍。)運八卦。(一百遍。)

凡推法,用蔥椒水,再以水調蛤粉,敷頭頂心,手足心,並太陽等處,暫禁乳食。用汗法,(見卷二,二十一頁。)通脈法,(見卷二四十四頁。)寒用疏表法,(見卷二,三十七頁。)熱用清裡法,(見卷二,三十八頁。)痰用開閉法。(見卷二,四十頁。)

慢驚,面青唇白,四肢厥冷,人事昏迷,手足搐掣,兩目無神,睡則露睛,神色悽慘,大便色青,總由誤汗誤下,脾土虛敗所致。

白話文:

先用手指掐五指關節二十六遍,接著模仿猿猴摘果的動作做二十遍,再咬住崑崙穴三次,接著從上往下急促地推三陰穴二十四遍。然後清天河水二百遍,揉內勞宮穴二百遍,最後運八卦一百遍。

推穴時,可以先用蔥椒水,再用水調和蛤粉,敷在頭頂、手心、腳心和太陽穴等處,並暫時禁食乳類。如果需要用汗法、通脈法,請參考卷二的第二十一頁和第四十四頁。如果是寒症,就用疏表法,詳見卷二的三十七頁;如果是熱症,就用清裡法,詳見卷二的三十八頁;如果是痰症,就用開閉法,詳見卷二的四十頁。

慢驚症的患者,通常面部青白,嘴唇蒼白,四肢冰冷,神志昏迷,手腳抽搐,眼神呆滯,睡覺時眼睛外露,神情痛苦,大便呈青色。這多是誤用汗法或瀉藥,導致脾土虛弱所致。

掐老龍穴,(三次。)灸崑崙穴,(三壯。)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二百遍。)推肺經,(二百遍。)推腎水,(二百遍。)推補脾土,(二百遍。)掐五指節,(二十遍。)運五經,(三十遍。)運八卦,(一百遍。)赤鳳搖頭,(二十遍。)二龍戲珠,(三十遍。

)天門入虎口,(三十遍。)推三陰穴,(慢驚從下往上。)揉小天心,(二百遍。)

凡推法,用蔥姜加香麝水,用焠法,(見卷二,三十頁。)用納氣法,(見卷二,四十三頁。)用灸法。(見卷二,二十六頁。)

按:驚風原小兒應有之證。第近來各家言驚風者,沿為二十四種,後增四種,後又增數種,至三十餘種,列名既多,愈覺誕妄。治法應豁痰以療驚,驅風以止掣,一以祛邪為主。奈庸夫村婦,用針挑筋以治驚,不知驚之為驚,而誤以為筋骨之筋也。舌吐如蛇舌,故驚名蛇絲。

白話文:

按壓老龍穴三次,灸灸崑崙穴三壯,然後分陰陽兩百遍,推三關、肺經、腎水、補脾土各兩百遍,再掐五指節二十遍,運五經三十遍,運八卦一百遍,接著做赤鳳搖頭二十遍、二龍戲珠三十遍、天門入虎口三十遍,推三陰穴時要從下往上緩慢推動,最後揉小天心兩百遍。推法要用蔥姜加香麝水,焠法、納氣法、灸法請參考卷二相關頁數。

驚風是嬰兒常見的症狀,但近來各家醫書將驚風分為二十八種,後又增至三十多種,名稱繁多,實屬荒誕。治療驚風應以豁痰止驚、驅風止掣為主,以祛除邪氣為要。可惜一些庸醫和婦女,用針挑筋來治療驚風,不懂驚風的真正病因,誤以為是筋骨的問題。其實舌頭伸出像蛇舌,所以驚風又稱蛇絲。

手足亂舞如馬蹄,故驚名馬蹄。口動如魚吮水,故驚名鯽魚。倘因病形以立名,則將來驚風名目有不可勝數者矣。夏禹鑄闢謬甚是。余以急驚、慢驚為兩門。急驚屬陽,古稱陽癇,慢驚屬陰,古稱陰癇。蓋是證,中土已虛,風木始動,延久即見驚駭之狀耳,實則非因驚而起也。

奈世俗不知,一詢醫者不識驚名,即以醫為無技。以故種種驚名不可不知,亦以免俗眼抑揄爾。(惕厲子)

白話文:

  • “闢謬”:指消除错误,澄清事实。
  • “陽癇”:指阳性惊厥,发作急骤,症状剧烈。
  • “陰癇”:指阴性惊厥,发作缓慢,症状较轻。
  • “風木”:指肝风,中医认为肝主风,肝风内动会导致惊厥。
  • “延久”:指时间久了。
  • “抑揄”:指嘲笑,讥讽。

2. 疳疾

疳者,干而瘦也。由小兒稟賦氣血虛弱,臟腑柔脆,或乳食過飽,或肥甘無節,停滯中脘,傳化遲滯,腸胃漸傷,則生積熱,熱盛成疳,則消耗氣血,煎灼津液。凡疳疾初起,尿如米泔,午後潮熱,或因吐瀉瘧痢,日久失治,以及久熱、久汗、久咳、久瘡,致令青筋暴露,肚大堅硬,面色青黃,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而疳證成矣。然當分其所屬而治之。

心疳,則面紅便赤,,壯熱煩渴,咬牙弄舌;肝疳,則面目爪甲皆青,目胞赤腫,翳生淚多,白膜遮睛,糞青如苔;脾疳,則黃瘦,頭大脛細,或喜吃米,吃茶葉,吃泥土,或吐瀉煩渴,大便腥黏;肺疳,則面白咳逆,毛髮焦枯,肌膚乾燥,憎寒發熱,常流清涕,鼻頰生瘡也;腎疳,則面色黧黑,齒齦出血,口臭足冷,骨瘦腹痛,泄瀉,啼哭不已,湯藥宜分經治之。

白話文:

疳疾的成因與症狀

「疳」指的是身體消瘦,形狀如乾枯的樣子。兒童由於先天體質虛弱,臟腑嬌嫩,或是飲食過度、肥膩不節,導致食物積滯在中脘,消化吸收功能減弱,腸胃逐漸受損,就會產生積熱。積熱日益加重,就會發展成疳疾,進而消耗氣血,灼傷津液。

初期疳疾的症狀包括尿液如米湯般稀薄,下午出現發熱,或因嘔吐、腹瀉、瘧疾等疾病延誤治療,又或是長期發熱、出汗、咳嗽、瘡瘍等原因,造成青筋暴露、腹部脹大堅硬、面色青黃、肌肉消瘦、毛髮枯燥,最終形成嚴重的疳疾。

根據疳疾的部位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心疳:**面色發紅,大便赤色,發熱口渴,牙齒咬合,舌頭伸出。

**肝疳:**面色、指甲均呈青色,眼瞼紅腫,眼球上生翳膜,眼淚增多,眼白被膜遮蓋,大便青色如苔蘚。

**脾疳:**身體消瘦,頭大而小腿細,喜歡吃米飯、茶葉、泥土,或出現嘔吐、腹瀉、口渴,大便腥臭黏稠。

**肺疳:**面色蒼白,咳嗽氣逆,毛髮枯燥,皮膚乾燥,怕冷發熱,經常流鼻涕,鼻樑和鼻翼生瘡。

**腎疳:**面色黑黃,牙齦出血,口臭,腳底冰涼,骨瘦腹痛,腹瀉,哭鬧不止。

針對不同的疳疾,應根據其所屬的經絡進行治療。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補清,(各二百遍。)推腎水,(一百遍。)揉肚,(一百遍。)摩臍左右旋。(各一百遍。)

按:疳疾一證,身多發熱,宜分別輕重虛實治之。《醫宗金鑑》於疳證分列各名,方法俱在,勿拘於外治也。(惕厲子)

白話文:

推拿手法

  • 分陰陽:兩手分別沿著身體兩側,從上往下推,共推 200 次。
  • 推三關:從手腕至肘關節,再至肩關節,沿著經絡方向推,共推 100 次。
  • 退六腑:從胸口往下推,分別推六腑經絡,共推 100 次。
  • 推脾土補清:分別推脾經和肺經,共各推 200 次。
  • 推腎水:沿著腎經方向推,共推 100 次。
  • 揉肚:用掌心順時針揉按腹部,共揉 100 次。
  • 摩臍左右旋:分別用掌心順時針和逆時針摩按臍周圍,共各摩 100 次。

按語

疳疾是一種常見病症,患者常伴有發熱現象。治療時需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虛實狀況來選擇不同的方法。 《醫宗金鑑》中已經詳細列舉了不同類型的疳證及其治療方法,不應只拘泥於外治,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3. 嘔吐

吐證有三,曰嘔、曰吐、曰噦。噦、即乾嘔也。先賢謂嘔屬陽明,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陽,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有聲無物,氣病也。獨李東垣謂嘔、吐、噦,俱屬脾胃虛弱。潔古老人又從三焦以分氣,積,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諸逆上衝也。宜分虛實、寒熱以治之。

熱吐,小兒為稚陽之體,邪熱易感,或則乳母過食厚味,以致熱積胃中,將熱乳吮兒,或則小兒過食煎爆之物,以及辛熱諸品,遂令食入即吐。其證面赤唇紅,口渴飲冷,身熱便赤,吐次雖少而所出甚多,乳汁化而色黃也。內治,以溫膽加黃連麥冬主之。

白話文:

吐證分為三種,分別是嘔、吐、噦。噦,就是乾嘔。古人認為嘔屬於陽明經,有聲音、有嘔吐物,是氣血俱病。吐屬於太陽經,有嘔吐物但無聲音,是血病。噦屬於少陽經,有聲音但無嘔吐物,是氣病。

只有李東垣認為嘔、吐、噦都是脾胃虛弱導致。潔古老人又從三焦的角度,將吐證分為氣、積、寒三種原因,但無論哪種原因,最終都是逆上衝擊所致。治療時,應該分清虛實、寒熱來對症下藥。

熱吐,小兒由於陽氣稚嫩,容易受到邪熱侵襲。或者乳母過食厚味,導致胃中積熱,將熱乳汁餵食小兒;或者小兒過食煎炸爆炒的食物,以及辛辣熱性的食物,導致食入即吐。症狀表現為面紅唇紅,口渴喜飲冷飲,身體發熱,大便赤色,每次嘔吐雖然次數不多,但嘔吐物量多,乳汁顏色變黃。治療上,可以選用溫膽湯加黃連、麥冬。

分陽陰,(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經,(一百遍。)推脾經,(一百遍。)運水入土,(一百遍。)運八卦,(一百遍。)赤鳳搖頭,(五十遍。)掐十王穴,(二十四遍。)掐右端正,(二十四遍。)揉總經,(八十遍。)揉鬥肘。(八十遍。)

寒吐,因小兒過食生冷,或乳母當風取涼,使寒氣入乳,將寒乳吮兒,以致胃虛不納,乳汁不化。其證喜熱惡寒,面唇色白,四肢逆冷,朝食暮吐。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吐次多而所出少也。內治宜溫中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補脾土,(一百遍。)推肺經,(八十遍。)運八卦,(一百遍。)掐右端正,(三十六遍。)黃蜂入洞,(二十四遍。)赤鳳搖頭,(二十四遍。)搖鬥肘。(五十遍。)

白話文:

將身體分為陰陽,重複兩百遍;推拿三關,重複一百遍;退六腑,重複一百遍;推拿肺經,重複一百遍;推拿脾經,重複一百遍;運水入土,重複一百遍;運八卦,重複一百遍;赤鳳搖頭,重複五十遍;掐十王穴,重複二十四遍;掐右端正,重複二十四遍;揉總經,重複八十遍;揉鬥肘,重複八十遍。

嬰兒因過食生冷食物或母親受風寒影響,導致寒氣侵入乳汁,孩子吸食寒乳,造成胃虛弱無法消化,乳汁無法分解。症狀表現為喜熱怕冷,面唇蒼白,四肢冰冷,早上吃下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吐出的食物沒有臭味或酸味,吐的次數多但吐出的量很少。治療方法應該溫中和胃。

將身體分為陰陽,重複兩百遍;推拿三關,重複一百遍;退六腑,重複一百遍;推補脾土,重複一百遍;推拿肺經,重複八十遍;運八卦,重複一百遍;掐右端正,重複三十六遍;黃蜂入洞,重複二十四遍;赤鳳搖頭,重複二十四遍;搖鬥肘,重複五十遍。

實吐,內傷食滯,胃不能納,每吐必有酸臭之味,身發潮熱,見食則惡,胸腹脹滿,二便秘澀,痞硬疼痛,口渴思飲寒涼也。內治以下法主之。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一百遍。)運八卦,(八十遍。)掐五指尖,(二十四遍。)掐右端正,(二十四遍。)撈明月,(三十六遍。)打馬過天河,(三十六遍。)搖鬥肘。(五十遍。)

虛吐,胃氣虛弱,不能消納乳食。其證精神困倦,囟門煽動,睡臥露睛,自利不渴,時常嘔吐者是也。內治以四君加丁香、沉香主之。

白話文:

如果經常吐東西,而且是內傷導致的食積,胃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每次吐出來都帶著酸臭味,身體還會發熱出汗,看到食物就反胃,胸腹脹滿,大便便秘,肚子裡像有硬塊一樣疼痛,口渴卻想喝冰涼的東西,這就是實吐。治療方法是:分陰陽(200遍)、推三關(100遍)、退六腑(100遍)、推脾土(100遍)、運八卦(80遍)、掐五指尖(24遍)、掐右端正(24遍)、撈明月(36遍)、打馬過天河(36遍)、搖鬥肘(50遍)。

如果經常吐東西,是因為胃氣虛弱,無法消化吸收食物,精神疲倦,囟門發動,睡覺時眼睛外露,大便稀溏卻不口渴,這就是虛吐。治療方法是服用四君子湯加上丁香、沉香。

分陰陽,(二百遍。)推三關,(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運八卦,(八十遍。)推補脾土,(二百遍。)掐右端正,(二十四遍。)運土入水,(八十遍。)赤鳳搖頭,(二十四遍。)推補大腸,(五十遍。)揉鬥肘,(八十遍。)推補五經。(八十遍。)

按:《靈樞》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嘔吐,證雖屬胃氣失降,而多由肝逆沖胃致之。故湯藥治法,宜泄肝安胃,以苦降辛通,佐以酸泄主之。甚至嘔而絕粒者,取生鵝血熱飲。每食必吐者,煮羊血熟食之,皆主之。則雖有按摩外治之法,特其一端耳。司命者,當博採旁搜,於每證必須有審證之法,極效之方,庶幾無愧。(惕厲子)

白話文:

將雙手分開,分別代表陰陽,反覆推揉兩百遍。接著推動三關穴一百遍,再退六腑穴一百遍,運八卦穴八十遍。接著推補脾土穴兩百遍,掐右端正穴二十四遍,運土入水穴八十遍,赤鳳搖頭穴二十四遍,推補大腸穴五十遍,揉鬥肘穴八十遍,最後推補五經穴八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