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三·取穴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取穴 (4)

1. 按弦搓摩法

法治痰滯。醫用左手拿兒掌向上,以右大、食、三指自陽穴上,輕輕按摩至曲池,又輕輕按摩至陰穴止,如此一上一下,凡九次。屬陽證者,關輕腑重。屬陰證者,關重腑輕。再用兩手,從曲池搓摩至關腑三、四次。又將右大、食、中指捏兒脾指,左大、食、中指,捏兒鬥肘,往外搖二十四下。

白話文:

治療痰滯的方法是:用左手托住孩子的掌心向上,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從陽穴位置開始,輕輕按摩至曲池穴,再輕輕按摩至陰穴,如此上下按摩九次。屬於陽證的,關節處輕,腑臟處重;屬於陰證的,關節處重,腑臟處輕。之後用雙手從曲池穴搓摩至關節和腑臟三到四次。最後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孩子的脾臟位置,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孩子的肘關節,向外搖動二十四下。

2. 猿猴摘果法

法主溫,治痰氣,除寒退熱。醫用左手食、中兩指,捏兒陽穴,大指捏陰穴。屬寒證者,將右大指從陽穴往上揉至曲池,轉下揉至陰穴,名轉陽過陰。屬熱證者,從陰穴揉上至曲池,轉下揉至陽穴,名轉陰過陽。俱揉九次。陽穴即三關,陰穴即六腑也。揉畢,再將右大指,掐兒心、肝、脾三指,各掐一下,各搖二十四下。寒證往裡搖,熱證往外搖。

白話文:

這個方法主要用來治療痰氣、寒熱病症。醫生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捏住孩子的陽穴,大拇指捏住陰穴。如果是寒症,就用右手大拇指從陽穴往上揉到曲池穴,再轉下來揉到陰穴,稱為「轉陽過陰」。如果是熱症,就從陰穴揉上去到曲池穴,再轉下來揉到陽穴,稱為「轉陰過陽」。兩種方法都揉九次。陽穴就是三關穴,陰穴就是六腑穴。揉完之後,再用右手大拇指分別掐孩子的胸、肝、脾三處,每一處掐一下,然後搖動二十四下。寒症向內搖動,熱症向外搖動。

3. 鳳凰展翅法

法主溫。醫用兩手托兒手於總經上,將兩手上四指在下邊兩面爬開,二大指在上陰陽二穴,兩面爬開。再以兩大指捏陰陽二穴向外搖二十四下,捏緊一刻,又將左、大、食、中指側拿兒手肘,向下輕擺三、四下,復用左手托兒鬥肘,右手托兒手背,大指掐住虎口,往上向外順搖二十四下。

白話文:

方法以溫和為主。

醫生用雙手托住孩子的手,位於總經脈上,將雙手四指在下邊兩側分開,拇指在上,分別按住陰陽兩穴,兩側分開。

接著用雙拇指捏住陰陽兩穴,向外搖晃二十四下,捏緊片刻。

然後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側拿住孩子的手肘,向下輕輕擺動三、四下。

最後用左手托住孩子的手肘,右手托住孩子的手背,拇指掐住虎口,向上向外順勢搖晃二十四下。

4. 推中指法

法治寒熱往來。醫用左手大指、無名指,拿兒中指,以中指、食指托兒中指背,蘸湯以右大指推之。

白話文:

治療寒熱交替症狀的方法是:醫生使用左手中指和小拇指夾住病人的中指,再用中指和食指從背面支撐住病人中指,然後用右手的大拇指進行按摩。

5. 飛經走氣法

法主溫。醫用右手拿兒手,四指不動。左手四指,從兒曲池邊起,輪流跳至總經上九次,復拿兒陰陽二穴,將右手向上往外,一伸一縮,傳送其氣,徐徐過關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使用溫熱的方法。醫生用右手握住孩子的手,四根手指保持不動。然後用左手中間四根手指,從孩子手臂上的曲池穴位開始,依次輪流按壓到總經穴位上共九次。接著再抓住孩子的陰陽兩大穴位,並將右手上提向外,一伸一縮地傳遞能量,慢慢地通過關鍵部位。

6. 天門入虎口法

法主健脾消食。將兒手掌向上,蘸蔥薑湯,自食指尖寅、卯、辰三關側,推至大指根。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主要是強化脾胃功能和促進消化吸收。讓寶寶的手掌朝上,用蔥姜水從食指的寅、卯、辰三個穴位開始,向大拇指根部推拿按摩。

7. 補脾土法

法主健補脾虛。醫用左手將兒大指面屈拿之,以右手蘸蔥薑湯推之。又將兒大指面直拿之,仍以右手蘸蔥薑湯推之。互相為用,在人之活法耳。

白話文:

這個古文中說的是治療脾虛的方法。醫生要用左手指抓住孩子的拇指,然後用右手指沾上蔥和姜熬製而成的藥水來按摩孩子的大拇指。接著再把孩子的拇指伸直,同樣地使用右手指沾上蔥、薑汁進行按摩。這兩種方法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具體如何操作取決於醫生的技巧和經驗。

8. 二龍戲珠法

法主溫。醫將右大、食、中三指,捏兒肝肺二指。左、大、食、中三指,捏兒陰陽二穴,往上一捏又一捏,捏至曲池五次。熱證、陰捏重而陽捏輕,寒證、陽重而陰輕,再捏陰陽二穴,將肝肺二指,搖擺二九、三九是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主要是用溫性的藥物。醫生使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夾住孩子的肝臟和肺部兩根手指;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則夾住孩子身體上的陰經和陽經兩個穴位,向上提拉數次,每次提拉到曲池穴五次為止。如果是熱性病症,就多按摩陰經穴位,少按摩陽經穴位;如果是寒性病症,就多按摩陽經穴位,少按摩陰經穴位。最後再次按摩陰經和陽經兩個穴位,並晃動肝臟和肺部兩根手指,共計做三次(即二九、三九)。

9. 赤鳳搖頭法

法治寒熱均宜,能通關順氣。將兒左掌向上,醫用左手大、食、中指,輕輕捏兒鬥肘,以右手大、食、中指,先捏兒心指,朝上向外順搖二十四下,次肝指,次脾指,次肺指,再次捏腎指,俱順搖二十四下,女搖右手亦朝上向外,各搖二十四下,即男順女逆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中醫推拿手法,適用於治療寒熱兼具的病症,可以通暢經絡,順暢氣血。

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取穴: 將孩子的左手掌向上,醫者用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輕輕捏住孩子的手肘關節處(鬥肘穴)。
  2. 順搖: 用右手的食指、中指和大拇指,依次按順序捏住孩子的五指:
  • 心指(食指):朝上向外順時針方向輕輕搖動24下。
  • 肝指(中指):朝上向外順時針方向輕輕搖動24下。
  • 脾指(無名指):朝上向外順時針方向輕輕搖動24下。
  • 肺指(小指):朝上向外順時針方向輕輕搖動24下。
  • 腎指(拇指):朝上向外順時針方向輕輕搖動24下。
  1. 女逆男順: 對於女孩,醫者用右手按順序捏住女孩的五指時,需要逆時針方向搖動,每根手指搖動24下。也就是說,男孩子順時針搖動,女孩子逆時針搖動。

10. 推五經法

五經者,即五指尖心、肝、脾、肺、腎也。二、三節為六腑。醫用左手四指托兒手背,大指捏兒掌心,右手食指曲兒指尖下,逐指推運,往上直推。往右運為補,往左運為瀉。先須直推,次看兒寒熱虛實。心肝肺指,或瀉或補,大指脾胃宜多補,如熱甚可略瀉。腎經或補或瀉,或往指根推之。

白話文:

五經,指的是五個手指尖所對應的心、肝、脾、肺、腎五臟。二、三節,指的是六腑。

治療時,醫生用左手四指托住孩子的背部,大拇指按住孩子的手心,右手食指彎曲,抵住孩子手指尖下方,逐個手指推動,向上直推。往右推為補,往左推為瀉。

首先要直推,然後根據孩子的寒熱虛實狀況,決定是否補瀉。心、肝、肺三指,可以根據情況選擇補或瀉,大拇指對應的脾胃則多以補法為主,但若熱症嚴重,也可略微瀉之。腎經則可根據情況選擇補或瀉,或往指根方向推動。

11. 運內八卦法

法治心熱痰迷。醫用左手拿兒左手四指,掌心朝上,右手四指托兒手背,以大指自乾運起至震卦略重。又輕運七次為定魄。再自巽起推至兌四卦,照前七次為安魂。又自坤至坎七次能退熱。又自艮至離七次能發汗。若咳嗽,自離運至乾七次,再坎離二宮直推七次,為水火既濟。

白話文:

醫生發現病人心熱痰迷,便用左手托住嬰兒左手四指,掌心向上,右手四指托住嬰兒手背,用大拇指從乾宮開始運起,到震卦時稍稍加重力道。再輕輕運七次,稱為定魄。接着從巽宮開始推到兌宮,同樣輕輕運七次,稱為安魂。然後從坤宮推到坎宮七次,可以退熱。最後從艮宮推到離宮七次,可以發汗。若嬰兒咳嗽,則從離宮運到乾宮七次,再從坎宮和離宮直推七次,稱為水火既濟。

12. 打馬過天河法

法主涼,能去熱病。醫用左大指捏兒總經,以右大、中指彈之,如彈琴狀。由天河彈過曲池九次,再將右大指掐肩井、琵琶、走馬三穴,各五次。

一法運勞宮畢,屈指向上,以指甲彈內關、陽池、間使、天河等穴。《按摩經》主之。

白話文:

這是一種針對熱病的按摩療法,主要通過捏、彈、掐等手法刺激特定穴位,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具體步驟是:先用左手拇指捏住小孩的總經穴位,然後用右手拇指和中指像彈琴一樣,從天河穴彈到曲池穴,重複九次。接着用右手拇指依次掐肩井穴、琵琶穴、走馬穴,每個穴位掐五次。最後,屈起右手食指,用指甲弹內關穴、陽池穴、間使穴、天河穴等穴位。這種手法出自《按摩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13. 十大手法

法治乳滯感寒。將兒左手掌向上,醫用兩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將二大指輕按三關六腑之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關,中掐旁揉,自總經起循環轉動至曲池邊,橫空三指,自下復上,三四轉為妙。

白話文:

治療乳房阻塞引起的寒冷症狀。讓寶寶的左手掌朝上,醫生使用雙手中的中指、名指和小指來支撐,然後將兩個大拇指輕輕按下在三關六府之間,左食指向著府,右食指向著關,中指則是夾在其中進行搓揉,從總經開始循環旋轉到曲池邊緣,再橫向移動三個手指,從下方再次往上推,反覆四次或三次是最好的方法。

14. 運外八卦法

法主通氣血,開秘結。將兒手背向上,醫以右大指從乾運起,至離宮略輕,過離如余宮運法。

白話文:

治療方法主要是疏通血液和氣息,解決便祕問題。讓小孩的手背朝上,醫生用右手的大拇指從乾位開始按摩,到達離宮時稍微放輕力度,然後按照其他宮位的方法繼續按摩。

15. 運水入土運土入水法

法治腎脾。將兒掌向上,醫用右大指面,蘸蔥薑湯,由腎水起,經乾、坎、艮三宮邊過,至脾土止,為運水入土,治痢疾。由脾土起,經艮、坎、乾三宮邊過,至腎水止為運土入水,治泄瀉。

白話文:

治療腎和脾胃的方法是:讓小孩手掌朝上,醫生用右手的大拇指沾取蔥姜湯,從腎開始,經過乾、坎、艮三個部位,最後到達脾臟,這叫做「運水入土」,可以治療痢疾。如果要治療腹瀉,則是由脾臟開始,經過艮、坎、乾三個部位,最終回到腎,這叫做「運土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