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二·立法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立法 (4)

1. 下法

周於蕃曰:凡小兒未能語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須令人抱小兒置膝上,醫者對面將兩手於胸腹著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狀。又將兩手摩神闕,左右旋轉數百次,每轉三十六,愈多愈效。

再煎蔥薑湯加香麝少許,將兩手蘸湯於胸腹兩邊,分推數十次,至百餘次,亦為分陰陽之法,然後從胸口蘸湯,推至臍下小腹並北角等處數十次,其餘蘸湯,由橫紋推向版門,皆下法也。總之,胸腹上下,或摩或揉,或搓或推等法,往來輕重,緩急得宜,自然消化,切勿偏用,庶臟腑不致有反復不寧之患。即有痰滯食積,在迴腸曲折之間,藥力所不能到者,此則妙在運動,因之消化而解矣。

白話文:

周於蕃說:凡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孩,突然大哭不止,大多是肚子痛。需要有人抱著孩子坐在膝蓋上,醫生面對著孩子,用雙手用力地揉搓孩子的胸腹,就像搓揉衣服一樣。再用雙手摩挲神闕穴,左右旋轉數百次,每次轉三十六圈,轉得越多效果越好。

接著煎煮蔥薑湯,加入少許香麝,用雙手沾取湯汁塗抹在孩子的胸腹兩側,分開推動數十次,直到推動百餘次,這也是分陰陽的療法。然後從胸口沾取湯汁,推至肚臍下的小腹和北角等處數十次。其餘部位則沾取湯汁,由橫紋推向板門,這些都是下推的方法。總而言之,胸腹上下,可以摩,可以揉,可以搓,可以推,各種方法交替使用,輕重緩急都要得當,自然就能消化,切不可偏用一種方法,以免臟腑受到反覆不寧的困擾。即使是痰滯食積,卡在迴腸曲折的地方,藥力也無法到達,這種情況下,運動才是妙法,透過運動,就能消化解開。

按:汗、吐、下周於蕃所傳之法,張氏秘之。其於家中有病者,婦孺皆悉此法,除病極速。自余將周法閱明宣著,並於其文義不順者,從而竄易之,更令讀者易習也。雖仲師有溫下寒下法,而此則別有神妙之處,用是法者,自能知之,不待贅言。(惕厲子)

白話文:

汗法、吐法、下法這些治療方法,都是古代醫家周氏流傳下來的秘方,張氏將其秘而不宣。然而,這些方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婦孺皆知,治療疾病非常有效。我將周氏的醫術整理成文並加以修改,使文義通順,更方便讀者學習。雖然仲師也有溫下寒下的方法,但周氏的醫術別具神妙之處,使用過的人自然能體會,不需多言。

2. 針法

針法失傳久矣。《靈樞》、《甲乙經》俱在,習之匪易,用之為難。若周於蕃所施針法,則顯而易者耳。其書內所載第一用針要訣,無論急慢驚風,於小兒不飢不飽之時,應用花針,將虎口、風、氣、命三關,並手少商、足少商等處,本驚搐之要穴,男左女右,略刺皮破血出,不可深入,恐傷小兒反變他證。

針法一用,病輕者隨手即愈,若重證,須將主治之穴,再用推、運、掐、揉、諸法,雖病已垂危,無不可冀其回生也。

一、針少商。少商在大指甲外角韭葉許,針一分,沿皮向後三分,治喉癰腫痛。(周於蕃)

一、針端正。端正在中指端兩旁,針一分,沿皮向後三分,灸七壯,治中風不省人事,並治心痛。(周於蕃)

白話文:

針灸之法失傳已久。《靈樞》、《甲乙經》等古籍雖然留存,但學習起來並不容易,實際運用更是困難。若能參考周于蕃的針法,就會顯得簡單易懂。他的書中第一條針灸要訣,無論是急慢驚風,都在小孩不飢不飽時,使用花針,針對虎口、風、氣、命三關,以及手少商、足少商等穴位,這些都是治療驚搐的要穴,男左女右,稍微刺破皮膚,讓血流出即可,不可刺入太深,以免傷到小孩,反而引起其他病症。

針灸一次之後,病情輕微者隨手可治癒。若病情嚴重,則需要針對主治穴位,再使用推、運、掐、揉等手法,即使病患已垂危,仍可期望其恢復生機。

一、針刺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甲外角,約韭菜葉長度,刺入一寸,沿著皮膚向後三分,可治喉嚨腫痛。(周于蕃)

一、針刺端正穴。端正穴位於中指尖兩側,刺入一寸,沿著皮膚向後三分,灸七壯,可治中風不省人事,以及心痛。(周于蕃)

一、針曲池。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針七分,治喉痹不能言。(《大成》)

一、針禾髎。禾髎在鼻孔水溝旁五分。針三分,治鼻瘜鼻塞不通者。(《大成》)

一、針合谷。合谷在大指次指陷骨間。針三分,治喉痹、喉風腫痛者。(周於蕃)

按:是篇採集無多,所慮無知妄作,漫施針法,以人命為兒戲,亦慎重治法之意,識者驚之。余有一二戚友,行針法者,亦曾歷言神效。術有自來,然余性多慎,終不敢見信也。(惕厲子)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三個針灸穴位:曲池、禾髎和合谷,以及它們的定位和主治病症。作者在最後一段提醒大家要慎重使用針灸療法,避免不懂裝懂,誤傷病人。

3. 灸法

《異法方宜論》:野處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法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王太僕注:水寒冰冽,故生病於臟寒也。火艾燒灼,謂之灸焫。《玉機真臟論》: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燙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又曰:筋脈相引而急病,可灸可藥。《素問》言灸者不勝數。

灸法分補瀉,以火補者,母吹其火,須待自滅。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其用火也,宜清麻油燈火,或素蠟燭火。其用艾葉也,宜五月五日採曝乾,陳久者良。入臼搗細,篩去塵屑,再入臼搗,取潔白為止。須令極干,經火易燃。艾團分大小,灸面、炷宜小,灸胸腹手足,炷大如箸。

白話文:

住在野外的人,以乳食為生,容易因臟寒而生病,所以適合用艾灸治療。艾灸法源於北方。水寒冰冽,才會導致臟寒生病。用火艾燒灼,就叫做艾灸。

某些疾病,例如痹痛、腫痛,可以用熨燙和火灸針來治療。筋脈牽引導致的急病,可以用艾灸和藥物治療。《素問》記載了許多關於艾灸的內容。

艾灸分為補法和瀉法。補法要讓艾火自然熄滅,瀉法則要快速吹滅艾火,打開穴位。灸法要用清麻油燈火或素蠟燭火。艾葉宜在五月五日採摘,曬乾,陳久者品質更好。將艾葉搗碎,篩去塵屑,再搗碎,直到潔白。艾葉要完全乾燥,才能經火易燃。艾團要根據部位大小製作,面部和穴位用小艾炷,胸腹手足用大艾炷,如同筷子大小。

若小兒周歲後,炷如雀糞則可。其壯數多寡也,灸頭項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此外積至百壯,或五十壯,此曹氏灸法也。豈必如扁鵲三五百壯以及成千壯哉。其取穴也,坐點穴則坐灸,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四體正直為要。如稍有傾側,徒傷好肉耳。其灸後調攝也,不可飲茶,恐解火氣。

不可啖飯,恐滯經氣。須少停一二時,入室靜臥,平心定氣,切忌色欲厚味,大怒大勞,大飢大飽,恐生痰涎,阻滯病氣,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是亦灸法之所預防者爾。

一、灸尺澤。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動脈中,屈肘肘橫紋筋骨罅陷中。灸七壯,治小兒慢驚風。(《按摩經》)

白話文:

嬰兒滿周歲後,可以用艾灸,每次灸的量就像雀糞一樣小即可。灸頭項部位,最多灸七壯,累積至四十九壯為止。其他部位最多灸一百壯或五十壯,這是曹氏灸法。不需要像扁鵲那樣,一次灸三百五百壯,甚至上千壯。灸的時候,要根據穴位的位置,坐著灸就坐著灸,躺著灸就躺著灸,站著灸就站著灸,重要的是身體要保持正直。如果稍微歪斜,就會傷到無辜的肉。灸完後要注意調養,不能喝茶,以免消散火氣;也不能吃飯,以免阻塞經氣。要休息一兩個小時,回到房間靜靜躺下,平心靜氣,絕對不能縱慾、吃太油膩的東西,也不能大怒、過度勞累、過飢過飽,以免生痰涎,阻礙病氣,反而因為灸治而加重病情。這些都是灸法中需要注意的預防事項。

另外,可以用灸尺澤穴來治療小兒慢驚風。尺澤穴位於肘中約紋上,動脈中,屈肘時肘橫紋筋骨凹陷處。灸七壯即可。

一、灸長強。長強督脈之別絡,脊骶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足少陰少陽之會。灸三十壯,治小兒癲癇癥瘕。(《按摩經》)

一、灸神庭。神庭在直鼻上,入髮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灸七壯,治小兒癲癇驚風。(《按摩經》)

一、灸少商。少商在大指甲角韭葉許,灸七壯,治五癇。(周於蕃)

一、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七壯,治小兒脅滿,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並治痎瘧寒熱黃疸等證。(《按摩經》)

一、灸尾閭骨上三寸陷中,治小兒疳瘦,諸方不瘥者。

宜在三伏日內,用楊葉煎沸湯浴之。正午時灸,灸後帛拭,見有疳蟲隨汗即出。(《針灸大成》)

白話文:

  1. 灸長強穴。長強穴是督脈的別絡,位於脊椎骨末端,往下算三份,貼地取穴。這裡是足少陰經與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灸三十壯,可以治療小兒癲癇、癥瘕。

  2. 灸神庭穴。神庭穴位於直鼻子上方,進入髮際五分處,是足太陽督脈交會的地方。灸七壯,可以治療小兒癲癇、驚風。

  3. 灸少商穴。少商穴位於大拇指指甲角邊緣,大約是韭菜葉那麼寬的位置。灸七壯,可以治療五癇。

  4. 灸第十一椎骨下方兩旁,兩穴相距一寸五分。灸七壯,可以治療小兒脅滿、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以及痎瘧、寒熱、黃疸等症狀。

  5. 灸尾閭骨上方三寸凹陷處,可以治療小兒疳瘦,其他方法治療不好的,都可以用這個穴位。

最好在三伏天內,用楊樹葉煎煮沸水給小孩洗澡。正午時分灸此穴,灸完用布擦拭,如果小孩有疳蟲,就會隨著汗液排出。

一、灸章門。在大橫外,直季脅肋端,腨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云:肘尖盡處是穴。灸七壯,治小兒身瘦腹脹,四肢懈惰,肩臂不舉。(《大成》)

一、灸中庭。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三壯,治小兒吐奶。(《大成》)

一、灸龜尾。(穴註上。)灸一壯,治脫肛瀉血,秋深不效者。(《大成》)

一、灸臍中三壯。《千金方》隨病者年歲若干,灸若干壯。亦治脫肛。(《大成》)

一、灸百會。百會在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灸七壯,治中風角弓反張,涎沫時吐。(《大成》)

一、灸鬼哭穴。以病者兩手大指並縛之,用艾炷於兩甲角,並甲後肉騎縫四處火灸,則病者哀告我自去為效。是治鬼魅狐惑者。(《大成》)

白話文:

一、灸章門

章門穴位於大橫穴外側,直抵季脅肋骨末端,距離肚臍上兩寸,左右各六寸。患者側臥,上肢彎曲,下肢伸直,舉起手臂,即可找到穴位。也有說法認為,從肘尖盡處向下延伸,即為章門穴。灸七壯,可治小兒瘦弱、腹脹、四肢無力、肩臂抬不起來。 (《大成》)

二、灸中庭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灸三壯,可治小兒吐奶。 (《大成》)

三、灸龜尾

龜尾穴(穴註上),灸一壯,可治脫肛伴隨出血,尤其在秋季療效不佳者。 (《大成》)

四、灸臍中

灸臍中三壯。根據《千金方》,可根據患者的年齡,調整灸治的壯數。也可治脫肛。 (《大成》)

五、灸百會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旋毛處,可容納一枚豆子,與兩耳尖連線。灸七壯,可治中風導致嘴角歪斜、流口水。 (《大成》)

六、灸鬼哭穴

將患者雙手大拇指並攏綁在一起,用艾炷分別灸兩隻大拇指的指甲角、指甲後肉縫處,直到患者哀求自行停止,即可治癒鬼魅狐惑。 (《大成》)

一、灸足兩大指內,去甲一韭葉許,治卒死暴絕鬼魘者。(《大成》)

一、灸十四椎下,兩旁各開三寸,是為精宮穴。灸七壯,專治夢遺。(《大成》)

一、灸鬼眼穴。令病者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上有兩陷可見是也。以墨點記,於六月癸亥夜亥時灸,勿令人知。專治癆蟲,或四花、膏盲、肺俞亦可。(《大成》)

一、灸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治痞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大成》)

一、灸足第二指歧叉處,五七壯。治有痞塊者,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後,即是夕腹響為驗。(《大成》)

一、灸肘尖,治瘰癧。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大成》)

白話文:

在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根腳趾之間,去除指甲大小的一片韭菜葉,用艾灸這部位,可以治療突然死亡、昏迷不醒、被鬼魅纏身的人。

在第十四節脊椎下方,兩邊各開三寸,就是精宮穴。艾灸七次,專門治療遺精。

找到鬼眼穴:讓病人舉起手,稍微轉向後方,腰部就會出現兩個凹陷,用墨點記住。在六月癸亥夜的亥時,艾灸這個穴位,不要讓別人知道。專門治療癆蟲,或者四花病、膏盲、肺俞等疾病。

在第十三節脊椎下方,兩邊各開三寸半,用來治療痞塊,多灸左邊,如果左右都有,則左右都要灸。

在腳的第二根腳趾分叉的地方,艾灸五到七次。治療痞塊,左側的痞塊就灸右側,右側的痞塊就灸左側。艾灸完畢,當天晚上肚子發出響聲就證明有效。

在肘尖處艾灸,可以治療瘰癧。左側的瘰癧就灸右側,右側的瘰癧就灸左側。

一、灸乳後三寸,或兩大拇指頭。男左女右。治屍疰客忤中惡等症。(《大成》)

一、灸左右手面中指節宛宛中,七壯。治贅疣諸痣。(《大成》)

一、灸兩手大指縫,或足二指上一寸半,治腫滿。(《大成》)

一、灸治偏墜者,用⿰禾早心一條,量病者口兩角為準,折為三段如△字樣,以一角安臍中心,兩角安臍下兩旁,尖盡處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艾炷如粟米大,四十壯止。(《大成》)

一、灸足大指次指中節橫紋當中處,四十壯。治疝痛,心痛,小腹急痛。(《大成》)

白話文:

在乳頭下方三寸處,或兩個大拇指頭的位置,進行灸療,男性左側,女性右側。可治療屍疰、客忤、中惡等症狀。

在左右手手掌中指指節的中央位置,灸七壯。可治療贅疣和痣。

在雙手大拇指縫隙處,或雙腳第二指向上一個半寸的位置,進行灸療。可治療腫滿。

治療偏墜症,取一根艾條,長度以患者口角的距離為準,折成三個等分,形成三角形,將一個角放在肚臍中央,另外兩個角分別放在肚臍下方兩側,尖端部位即為穴位。左側疼痛灸右側,右側疼痛灸左側,兩側都疼痛,則兩側都灸,艾炷大小如粟米,灸四十壯即可。

在腳大拇指與第二根手指的指節橫紋中間位置,灸四十壯。可治療疝痛、心痛、小腹急痛。

按:病宜灸者甚多,就目前常用者略舉一二。然其中有宜灸亦有禁灸者。(《針灸大成》)一書不可不讀也。第古人灸法,用艾置膚上,以火燃之,恰受炮烙之傷,病者見之皆懼,不如用生薑切片,以艾燃溫,置穴上,一經烙痛,即將薑片艾火撤去,庶免痛苦,較古法為尤精。是說亦本之先賢,今時皆遵之。(惕厲子)

白話文:

許多疾病都適合用灸法治療,現今常用的方法有很多,這裡只舉幾個例子。但其中有些適合灸,有些則禁忌灸,這點要注意。《針灸大成》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以前的人用艾草直接放在皮膚上,用火燃燒,就像用火烤一樣,病人看到都害怕。現在改用生薑切片,用艾草燃燒加熱後,放在穴位上,只要一感覺到灼痛,就馬上把薑片和艾火拿開,這樣可以避免疼痛,比古法更精進。這種說法也是源自先賢,現在大家也都遵循這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