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二·立法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立法 (3)

1. 運法

周於蕃曰:運則行之,謂四面旋繞而運動之也。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俾血脈流動,筋絡宣通,則氣機有沖和之致,而病自告痊矣。

一、運太陽。(穴註上。)用兩大指運兒兩太陽,往耳運轉為瀉,往眼運轉為補。(《廣意》)

一、運耳背高骨。用兩手中指、無名指,揉運耳後高骨二十四下畢,再掐三下,治風熱。(《廣意》)

一、運五經。五經,即五指端也。運之,治肚脹腸鳴,上下氣血不和,寒熱往來,四肢抽掣。(《按摩經》)

一、運內八卦。以大指面自乾起,運至兌止,到離宜輕運,恐推動心火,余俱從重,能開胸化痰。(《按摩經》)

一、運外八卦。外八卦在掌背,運之能通一身之氣血,開臟腑之秘結,穴絡平和而蕩蕩也。(《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運水入土。治水旺土衰,食穀不化者。運土入水,治水火不濟者。(《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運內勞宮。(穴註上。)醫者屈中指運之。右運涼,左運汗。(《按摩經》)

2. 搓法

周於蕃曰:搓以轉之。謂兩手相合,而交轉以相搓也。或兩指合搓,或兩手合搓,各極運動之妙,是以摩法中生出者。

一、搓五經。五經,即五指端也。以大指食指合搓之,能動臟腑之氣。(《按摩經》)

一、搓食指。按:關上為風關,關中為氣關,關下為命關。大指、中指合而直搓之,能化痰。(《按摩經》)

一、搓湧泉。(穴註上。)左手搓向大指,則止吐。右手搓向小指,則止瀉。(《按摩經》)

一、搓臍下丹田等處,以右手周圍搓摩之,一往一來,治膨脹腹痛。(《按摩經》)

3. 搖法

周於蕃曰:搖則動之。又曰:寒證往裡搖,熱證往外搖。是法也,搖動宜輕,可以活經絡,可以和氣血,亦摩法中之變化而出者。

一、搖頭。兩手托兒頭,於耳前少上處,輕輕搖之,所謂赤鳳搖頭也。(《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搖鬥肘。(穴註上。)左手托兒鬥肘運動,右手持兒手搖動,能治痞。(《按摩經》)

一、搖左右手。醫者以一手掐勞宮,一手掐心經,兩各搖之,所謂丹鳳搖尾也。治驚風。(《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掐威靈、精寧二穴,搖擺之,所謂鳳凰轉翅也。治黃腫。(《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將小兒手從輕從緩搖之,男左女右,能化痰。(《按摩經》)

按:按摩以下六法,由按摩變化而出者,其立法之名雖異,而立法之義則同。各篇所主治各穴,是一病而施一法,恐有未盡之處。周氏所著,後人秘為家傳,不知皆古人所傳之法,具在簡編,以治各證,或合數法,或合十余穴分而治之,而主治之法宜多,非一證僅用一法已也。每日治法,或二次,或三次,病輕者,或三次五次即愈。

病重者,或十數次,或數十次。手法有輕重,治數有多寡,胥得其宜,按摩自無不效。其餘所附諸法,亦以佐按摩之不逮者爾。(惕厲子)

4. 汗法

周於蕃曰:凡小兒寒熱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驚風等證,須用蔥姜煎湯,以左手託病者頭後,用右手大指面,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謂之洗井灶,以通臟腑之氣。

隨用兩大指,蘸湯摩洗鼻兩邊二十四次,後又蘸湯,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囟門三十六次,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者兩耳搬轉向前,掩兩耳門,即以兩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兩額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兩太陽,並印堂二十四次,掐後,又將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兩大指按兩太陽,兩中指按腦後兩風池穴,一齊著力,按搖三十六次,令小兒大哭出汗。

即當時無汗,隨後亦自有汗,或蘸蔥薑湯推肺俞穴、一窩風、內勞宮、二人上馬等處,皆取汗法也。總之,面部通臟腑,無論何證,以取汗諸法為最。但蘸湯推摩後,須用手掌揩之,令頭面皆干,恐水濕反招風也。即有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後須推脾土以收之。是法於風寒外感最宜,若內傷則又宜參酌也。

按:周氏汗法,求其來歷不可得,豈周氏獨出心裁歟,抑本之異人傳授歟?余用以治外感諸邪,靈妙異常。(惕厲子)

5. 吐法

周於蕃曰:小兒外感風寒,內傷乳食,致咳嗽嘔吐,痰涎積聚,宜先用汗法,隨將左手託病者腦後,令頭向前,用右手中、食兩指,插入喉間揉舌根,令吐。有乳吐乳,有食吐食,有痰吐痰。如初感於一吐之後,病即告退,再按證以手法施治,則愈矣。但孩兒已生牙齒,按牙關穴,牙關立開。

須用竹箸筆桿之類,填牙齦,再入手指,庶免咬傷,須從容入口,恐傷喉齶。即或胃無積滯,用此一吐,亦舒通臟腑之氣。若由版門推下橫紋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按:仲師梔豉湯瓜蒂散,吐法也。丹溪以吐中有發散之意。張戴人三聖散等,吐法甚多。經曰:高者越之。又曰上者湧之。先賢用此法,不可勝數。其吐時,宜閉目,以帛束胸腹,吐不已,則飲以蔥湯,皆吐中法也。

余於暴感停滯,喉閉痰厥等證,以鹽少許糝沸湯,用竹箸敲二、三百次,連飲數口,以雞毛鵝翎,蘸湯入喉,隨探隨吐,將痰涎宿食因而越之,所感外邪,失所憑依,實治法捷徑也。較周氏以手按舌,並先賢用藥吐者。不如此欲吐則探,欲不吐則己。權自我操,可行可止,須量其人體質為之。

若氣虛體弱,吐宜慎。(惕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