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二·立法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立法 (3)

1. 運法

周於蕃曰:運則行之,謂四面旋繞而運動之也。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俾血脈流動,筋絡宣通,則氣機有沖和之致,而病自告痊矣。

一、運太陽。(穴註上。)用兩大指運兒兩太陽,往耳運轉為瀉,往眼運轉為補。(《廣意》)

一、運耳背高骨。用兩手中指、無名指,揉運耳後高骨二十四下畢,再掐三下,治風熱。(《廣意》)

一、運五經。五經,即五指端也。運之,治肚脹腸鳴,上下氣血不和,寒熱往來,四肢抽掣。(《按摩經》)

一、運內八卦。以大指面自乾起,運至兌止,到離宜輕運,恐推動心火,余俱從重,能開胸化痰。(《按摩經》)

白話文:

運用手法進行推拿,是指四面旋繞進行運動。推拿時宜輕不宜重,宜緩不宜急,讓血脈流暢,筋絡舒通,就能使氣機達到和諧狀態,疾病自然痊癒。

例如,運太陽穴,用兩根手指在太陽穴處進行旋轉運動,往耳方向旋轉為瀉,往眼方向旋轉為補。

又如,運耳背高骨,用中指和無名指揉運耳後高骨二十四下,再掐三下,可以治療風熱。

還有運五經,即運五指指端,可以治療肚脹腸鳴、氣血不和、寒熱交替、四肢抽搐等症狀。

運內八卦,則是用大拇指從乾位開始,順時針運至兌位,到離位時要輕運,以免推動心火,其他部位可以重些,能夠開胸化痰。

一、運外八卦。外八卦在掌背,運之能通一身之氣血,開臟腑之秘結,穴絡平和而蕩蕩也。(《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運水入土。治水旺土衰,食穀不化者。運土入水,治水火不濟者。(《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運內勞宮。(穴註上。)醫者屈中指運之。右運涼,左運汗。(《按摩經》)

白話文:

按摩手背上的外八卦穴位,能使全身氣血流通,打開臟腑的阻塞,使經絡平和暢通。

運水入土,適合治療水盛土虛,吃飯消化不良的人;運土入水,適合治療水火失衡的人。

運內勞宮穴,醫生會屈起中指來按摩。右手運勞宮能降溫,左手運勞宮能出汗。

2. 搓法

周於蕃曰:搓以轉之。謂兩手相合,而交轉以相搓也。或兩指合搓,或兩手合搓,各極運動之妙,是以摩法中生出者。

一、搓五經。五經,即五指端也。以大指食指合搓之,能動臟腑之氣。(《按摩經》)

一、搓食指。按:關上為風關,關中為氣關,關下為命關。大指、中指合而直搓之,能化痰。(《按摩經》)

一、搓湧泉。(穴註上。)左手搓向大指,則止吐。右手搓向小指,則止瀉。(《按摩經》)

一、搓臍下丹田等處,以右手周圍搓摩之,一往一來,治膨脹腹痛。(《按摩經》)

白話文:

周於蕃說:搓是指用手互相轉動。也就是說,將兩手合在一起,然後交叉轉動來互相搓揉。可以是兩根手指互相搓揉,也可以是兩隻手互相搓揉,只要將搓揉動作做到極致,就能發揮按摩的妙用,這就是搓揉手法在按摩中產生的原因。

搓揉五經。五經指的是五根手指的末端。用拇指和食指合在一起搓揉,可以促進臟腑之氣的運行。

搓揉食指。食指上的穴位,關上是風關,關中是氣關,關下是命關。用拇指和中指合在一起直線搓揉食指,可以化解痰液。

搓揉湧泉穴。左手搓向大拇指,可以止吐;右手搓向小拇指,可以止瀉。

搓揉臍下丹田等部位,用右手圍繞著搓揉,一來一往,可以治療腹部脹痛。

3. 搖法

周於蕃曰:搖則動之。又曰:寒證往裡搖,熱證往外搖。是法也,搖動宜輕,可以活經絡,可以和氣血,亦摩法中之變化而出者。

一、搖頭。兩手托兒頭,於耳前少上處,輕輕搖之,所謂赤鳳搖頭也。(《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搖鬥肘。(穴註上。)左手托兒鬥肘運動,右手持兒手搖動,能治痞。(《按摩經》)

一、搖左右手。醫者以一手掐勞宮,一手掐心經,兩各搖之,所謂丹鳳搖尾也。治驚風。(《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掐威靈、精寧二穴,搖擺之,所謂鳳凰轉翅也。治黃腫。(《按摩經》)圖附卷三。

一、將小兒手從輕從緩搖之,男左女右,能化痰。(《按摩經》)

白話文:

周於蕃說:「搖動就能使其活動。」他又說:「寒症向內搖,熱症向外搖。」這是按摩的方法,搖動時要輕柔,可以活絡經脈,可以調和氣血,也是摩法中變化而來的。

搖頭:雙手托住孩子的頭,在耳朵前方稍微偏上的位置,輕輕搖動,這就是所謂的「赤鳳搖頭」。

搖鬥肘:左手托住孩子的手肘,右手握住孩子的手搖動,可以治療痞症。

搖左右手:醫生用一隻手掐住孩子的勞宮穴,另一隻手掐住孩子的心經,兩手同時搖動,這就是所謂的「丹鳳搖尾」。可以治療驚風。

掐威靈、精寧兩個穴位,搖動它們,這就是所謂的「鳳凰轉翅」。可以治療黃腫。

將小孩的手輕輕緩慢地搖動,男孩左邊,女孩右邊,可以化痰。

按:按摩以下六法,由按摩變化而出者,其立法之名雖異,而立法之義則同。各篇所主治各穴,是一病而施一法,恐有未盡之處。周氏所著,後人秘為家傳,不知皆古人所傳之法,具在簡編,以治各證,或合數法,或合十余穴分而治之,而主治之法宜多,非一證僅用一法已也。每日治法,或二次,或三次,病輕者,或三次五次即愈。

病重者,或十數次,或數十次。手法有輕重,治數有多寡,胥得其宜,按摩自無不效。其餘所附諸法,亦以佐按摩之不逮者爾。(惕厲子)

白話文:

按摩手法變化多端,雖然名稱不同,但原理相同。每種手法針對特定穴位,一次只治一種病,可能有所遺漏。周氏所著的按摩秘訣,後人視為家傳絕學,殊不知這些都是古人流傳下來的技法。書中列舉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可以單獨使用一種手法,也可以結合多種手法或十幾個穴位來治療。因此,治療方法應該多樣化,不要只用一種手法來治療一種病。每天可以按摩一到兩次,病情輕者,三到五次就能痊癒。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十幾次或幾十次。按摩手法輕重不一,次數也多寡不同,只要方法得當,按摩就一定有效。其他附錄的方法,都是為了彌補按摩不足而設的。

4. 汗法

周於蕃曰:凡小兒寒熱互作,鼻流清涕,或昏迷不醒,一切急慢驚風等證,須用蔥姜煎湯,以左手託病者頭後,用右手大指面,蘸湯摩洗兩鼻孔三十六次,謂之洗井灶,以通臟腑之氣。

隨用兩大指,蘸湯摩洗鼻兩邊二十四次,後又蘸湯,由鼻梁山根,推至印堂囟門三十六次,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者兩耳搬轉向前,掩兩耳門,即以兩大指自天庭左右,分推兩額各三十六次。又以大指掐兩太陽,並印堂二十四次,掐後,又將全指揉二十四次,再用兩大指按兩太陽,兩中指按腦後兩風池穴,一齊著力,按搖三十六次,令小兒大哭出汗。

即當時無汗,隨後亦自有汗,或蘸蔥薑湯推肺俞穴、一窩風、內勞宮、二人上馬等處,皆取汗法也。總之,面部通臟腑,無論何證,以取汗諸法為最。但蘸湯推摩後,須用手掌揩之,令頭面皆干,恐水濕反招風也。即有自汗者,亦用以取正汗,汗後須推脾土以收之。是法於風寒外感最宜,若內傷則又宜參酌也。

白話文:

周於蕃說:凡是小孩寒熱交替,鼻子流清鼻涕,或者昏迷不醒,各種急慢驚風的症狀,都要用蔥薑煎湯,用左手托住病人頭後,用右手大拇指面,蘸取湯水摩擦清洗兩鼻孔三十六次,稱為「洗井灶」,以通暢臟腑之氣。

接著用兩根大拇指,蘸取湯水摩擦清洗鼻樑兩側二十四次,然後再蘸取湯水,從鼻樑山根推至印堂囟門三十六次。再用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將病人的兩耳搬轉向前,捂住兩耳門,然後用兩根大拇指從天庭左右,分別推開兩額各三十六次。再用大拇指掐兩太陽穴,以及印堂二十四次,掐完後,再用全指揉二十四次。之後用兩根大拇指按住兩太陽穴,兩根中指按住腦後兩風池穴,同時用力,按壓搖動三十六次,讓小孩大哭出汗。

如果當時沒有出汗,之後也會自然出汗,或者蘸取蔥薑湯推肺俞穴、一窩風、內勞宮、二人上馬等穴位,這些都是取汗的方法。總之,面部通達臟腑,無論什麼症狀,以取汗的方法為最佳。但是蘸取湯水推摩後,要用手掌擦拭,使頭面部都乾燥,避免水濕反而招風。如果有自汗的人,也要用這個方法取正汗,出汗後要推脾土以收斂汗液。這個方法最適合風寒外感,如果是內傷,則需要酌情考慮。

按:周氏汗法,求其來歷不可得,豈周氏獨出心裁歟,抑本之異人傳授歟?余用以治外感諸邪,靈妙異常。(惕厲子)

白話文:

周氏的汗法治療方法起源不明,是周氏自己想出來的嗎?還是從其他人那裡學到的呢?我在治療外部感染時使用它,效果非常神奇。

5. 吐法

周於蕃曰:小兒外感風寒,內傷乳食,致咳嗽嘔吐,痰涎積聚,宜先用汗法,隨將左手託病者腦後,令頭向前,用右手中、食兩指,插入喉間揉舌根,令吐。有乳吐乳,有食吐食,有痰吐痰。如初感於一吐之後,病即告退,再按證以手法施治,則愈矣。但孩兒已生牙齒,按牙關穴,牙關立開。

須用竹箸筆桿之類,填牙齦,再入手指,庶免咬傷,須從容入口,恐傷喉齶。即或胃無積滯,用此一吐,亦舒通臟腑之氣。若由版門推下橫紋令吐者,不若按舌之快也。

按:仲師梔豉湯、瓜蒂散,吐法也。丹溪以吐中有發散之意。張戴人三聖散等,吐法甚多。經曰:高者越之。又曰上者湧之。先賢用此法,不可勝數。其吐時,宜閉目,以帛束胸腹,吐不已,則飲以蔥湯,皆吐中法也。

白話文:

周于蕃說:小孩子外感風寒,內傷乳食,導致咳嗽嘔吐,痰涎積聚,應該先用發汗的方法,然後用左手托住病人腦後,讓頭往前傾,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插入喉嚨間揉搓舌根,讓孩子吐出來。有吃奶的會吐奶,有吃飯的會吐飯,有痰的會吐痰。如果在一開始就因吐出來而退病,再根據病情用手法治療,就能痊癒了。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長牙了,要按壓牙關穴,讓牙關張開。

需要用竹筷筆桿之類的東西填塞牙齦,然後再伸入手指,才不會被咬傷。必須慢慢地放入,以免傷到喉嚨和上顎。即使胃中沒有積滯,用這種方法吐一下,也能舒通臟腑之氣。如果用版門推下橫紋來使孩子吐,不如按舌根的方法快。

註:仲師的梔豉湯、瓜蒂散,都是用來催吐的方劑。丹溪認為吐法中包含發散之意。張戴人的三聖散等等,催吐的方法很多。經書上說:高者越之。又說上者湧之。古時候的先賢們用這種方法不計其數。吐的時候,應該閉目,用布束縛胸腹,如果吐個不停,就喝點蔥湯,這些都是吐中法。

余於暴感停滯,喉閉痰厥等證,以鹽少許糝沸湯,用竹箸敲二、三百次,連飲數口,以雞毛鵝翎,蘸湯入喉,隨探隨吐,將痰涎宿食因而越之,所感外邪,失所憑依,實治法捷徑也。較周氏以手按舌,並先賢用藥吐者。不如此欲吐則探,欲不吐則己。權自我操,可行可止,須量其人體質為之。

若氣虛體弱,吐宜慎。(惕厲子)

白話文:

我對於暴感停滯,喉嚨閉塞、痰厥等症狀,用少許鹽加入沸水,用竹筷子敲打二三百次,然後連喝幾口。再用雞毛或鵝毛沾湯液送入喉嚨,邊探邊吐,將痰涎宿食順勢吐出,這樣外邪失去依附之處,的確是治療的捷徑。

相比周氏用手按舌頭,或是先賢用藥物催吐的方法,這種方法更為靈活。想吐時就探入喉嚨,不想吐時就停止,由自己掌握,可以進行也可以停止,要根據病人的體質而定。

如果病人氣虛體弱,吐痰要格外謹慎。(惕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