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衫

《釐正按摩要術》~ 卷二·立法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立法 (1)

1. 按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慓悍者,按而收之。王太僕注:慓、疾也,悍、利也,氣候疾利,按之以收斂也。《玉機真臟論》:脾風發癉,曰可按。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又曰可按。《舉痛論》: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調經論》岐伯曰:按摩勿釋,又曰按摩勿釋。

《異法方宜論》: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王注:濕氣在下,故多病痿弱氣逆及寒熱也。導引,謂搖動筋骨,動支節。按,謂抑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生氣通天論》:冬不按蹺,春不鼽衄。王注:按,謂按摩,蹺,謂如蹺捷者之舉動手足,是所謂導引也。

白話文:

痿厥、寒熱等疾病,可以用導引按蹺的方式治療,所以導引按蹺的方式,也是從身體的中部開始。王注釋:濕氣在下,所以容易導致痿弱、氣逆、寒熱等疾病。導引,指的是搖動筋骨,活動關節。按,指的是按壓皮肉。蹺,指的是迅速抬起手腳。

《生氣通天論》

冬不按蹺,春不鼽衄。王注:按,謂按摩,蹺,謂如蹺捷者之舉動手足,是所謂導引也。

冬天不要用按蹺的方式,春天不要用鼽衄的方式。王注釋:按,指的是按摩,蹺,指的是像輕快敏捷的人一樣的動作,這就是所謂的導引。

然搖動筋骨,則陽氣不藏,春陽上升,重熱熏肺。肺通於鼻,病鼽,謂鼻中水出,病衄,謂鼻中血出了。《離合真邪論》:按而止之。《血氣形志論》: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王注:驚則脈氣並,恐則神不收,脈並神遊,故經絡不通而病不仁。

按摩者,開通閉塞,導引陰陽。醪藥,謂酒藥也。養正祛邪,調中理氣也。《內經》載按法者多,其中有不可按者,按則增病。有不可不按者,按則療病,故首先辨證。總之,古人用按摩法,無人不治,不拘嬰孩也。《爾雅·釋詁》:按,止也。《廣韻》:按,抑也。周於蕃謂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動也。

白話文:

然而,頻繁搖動筋骨會導致陽氣無法儲藏,春天陽氣上升,容易熱氣熏蒸肺部。肺部與鼻子相通,生病時會出現鼻涕,稱為「鼽」;鼻出血則稱為「衄」。《離合真邪論》提到,可以用按壓的方法止住流鼻血。《血氣形志論》指出,驚恐會導致經絡不通,而疾病源於不仁,可以用按摩和藥酒治療。王注解釋,驚恐會使脈氣紊亂,神志渙散,經絡阻塞,導致病不仁。

按摩可以疏通經絡,引導陰陽。藥酒指的是用酒調製的藥物,可以滋養正氣,驅除邪氣,調和臟腑,理順氣機。《內經》中記載了許多按摩方法,但也強調有些地方不能按,按了會加重病情;有些地方必須按,按了才能治病,所以必須先辨證施治。總而言之,古人使用按摩治療疾病,不分男女老幼,皆能治癒。《爾雅·釋詁》解釋「按」為「止」,《廣韻》解釋「按」為「抑」,周於蕃則認為「按」是「按住」的意思,強調按壓時要保持不動。

,按字,從手從安,,以手探穴而安於其上也。俗稱推拿。拿、持也,按、即拿之說也。前人所謂拿者,茲則以按易之。以言手法,則以右手大指面直按之,或用大指背屈而按之,或兩指對過合按之,其於胸腹,則又以掌心按之,宜輕宜重,以當時相機行之。

一、按風門。風門即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陷中。將兩大指背跪按兩耳門,所謂黃蜂入洞法也。此溫法,亦汗法也,最能通氣。(周於蕃)

一、按牙關。牙關在兩牙腮盡近耳處。用大中二指,對過著力合按之,治牙關閉者即開。(周於蕃)

一、按肩井。肩井在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當中指下陷中是。用右手大指按之,治嘔吐,發汗。(周於蕃)

白話文:

「按」這個字,從「手」和「安」兩個字組成,意思是用手探查穴位並安放在上面,俗稱推拿。「拿」指的是抓住,「按」就是拿的意思。以前的人所說的「拿」,現在則用「按」來代替。在手法上,可以用右手食指指面直接按壓,或用食指背屈按壓,或用兩指相對合著按壓。按壓胸腹部位時,則可以用手掌按壓。按壓的力度要適當,輕重要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

一、按風門。風門就是耳門,位於耳前起肉,在耳缺損處。用兩隻食指背部跪按兩側耳門,就像黃蜂鑽洞一樣。這種方法屬於溫法,也是汗法,最能通氣。(周於蕃)

二、按牙關。牙關位於兩側牙腮靠近耳處。用食指和中指,相對用力合著按壓,可以治療牙關緊閉。 (周於蕃)

三、按肩井。肩井位於鎖骨上方,靠近大骨前一寸半的地方。用三根手指按壓,其中指下陷處就是肩井穴。用右手食指按壓肩井穴,可以治療嘔吐,發汗。(周於蕃)

一、按奶旁,奶旁即乳房,用右手大指按之。治咳嗽,止嘔吐。左右同。(周於蕃)

一、按肚角。肚角在臍之旁,用右手掌心按之,治腹痛,亦止泄瀉。(周於蕃)

一、按琵琶。琵琶在肩井下,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廣意》)

一、按走馬。走馬在琵琶下,鬥肘之上。以大指合按之,發汗。(《廣意》)

一、按交骨。交骨在手掌後,上下高骨間。以中、大指按之,治急慢驚風。(周於蕃)

一、按總經。總經在掌根橫紋之後。用右手大指背屈按其上,復以中指按手背,與橫紋對過一窩風,治急驚暴亡等證。(周於蕃)

一、按百蟲。百蟲在膝上,以大指背屈按之,止抽搐。(周於蕃)

白話文:

一、按奶旁

奶旁就是乳房,用右手大拇指按壓乳房。這個方法可以治療咳嗽,止住嘔吐。左右兩邊都要按。(周於蕃)

一、按肚角

肚角位於肚臍旁邊,用右手掌心按壓肚角。這個方法可以治療腹痛,也能止住腹瀉。(周於蕃)

一、按琵琶

琵琶穴位於肩井穴下方,用大拇指按壓這個穴位,可以提神益智。(《廣意》)

一、按走馬

走馬穴位於琵琶穴下方,鬥肘上方。用大拇指合攏按壓這個穴位,可以發汗。(《廣意》)

一、按交骨

交骨位於手掌後側,上下高骨之間。用中指和大拇指按壓這個穴位,可以治療急慢驚風。(周於蕃)

一、按總經

總經穴位於手掌根部橫紋之後。用右手大拇指背屈按壓橫紋之後的部位,再用中指按壓手背,與橫紋對應的凹陷處,即“一窩風”,這個方法可以治療急驚暴亡等症狀。(周於蕃)

一、按百蟲

百蟲穴位於膝蓋上方,用大拇指背屈按壓這個穴位,可以止住抽搐。(周於蕃)

一、按三陰交。三陰交在內踝踝尖上三寸,以右手大指按之,能通血脈,治驚風。(《廣意》)

一、按僕參。僕參即鞋帶處,在足跟上,按之,治昏迷不醒者。(《廣意》)

一、按二人上馬。二人上馬在小指、無名指、骨界空處。以大、中指對過按之,治腹痛。(周於蕃)

白話文:

按摩二人上馬穴。二人上馬穴位於小指、無名指骨頭交界處的空隙處,用大拇指和中指相對按壓此穴,可以治療腹痛。(出自周於蕃著作)

2. 摩法

《素問·病能篇》:摩之切之。《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調經論》言:按摩勿釋者再。《離合真神論》:治之以按摩醪藥。《前漢·藝文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小兒按摩經》,四明陳氏著集載《針灸大成》。周於蕃曰:按而留之,摩以去之。又曰:急摩為瀉,緩摩為補,摩法較推則從輕,較運則從重。

或用大指,或用掌心,宜遵《石室秘錄》: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義施之。其後掐法屬按,揉法,推、運、搓、搖等法,均從摩法出也。

一、摩腹。用掌心,團摩滿腹上,治傷乳食。(周於蕃)

一、摩左右脅。左右脅在胸腹兩旁肋膊處。以掌心橫摩兩邊,得八十一次,治食積痰滯。(周於蕃)

白話文:

《素問·病能篇》摩之切之。

意思是:用按摩的方式,按壓穴位。

《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

意思是:用按摩的方式,並配合沐浴。

《調經論》言按摩勿釋者再。

意思是:按摩時不要間斷,要持續進行。

《離合真神論》治之以按摩醪藥。

意思是:用按摩和醪藥治療疾病。

《前漢·藝文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小兒按摩經》,四明陳氏著集載《針灸大成》。

意思是:黃帝時代的岐伯撰寫了《按摩十卷》,還有《小兒按摩經》,以及四明陳氏所著的《針灸大成》。

周於蕃曰按而留之,摩以去之。又曰急摩為瀉,緩摩為補,摩法較推則從輕,較運則從重。

周於蕃說:按摩時,按壓要停留,摩動要輕柔地滑過。快速按摩可以瀉氣,緩慢按摩可以補氣。按摩的力度,相較推按要輕,相較運按要重。

或用大指,或用掌心,宜遵《石室秘錄》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義施之。其後掐法屬按,揉法,推、運、搓、搖等法,均從摩法出也。

有時用大拇指,有時用掌心進行按摩。應該遵循《石室秘錄》的記載:按摩時不要過急,不要過緩,不要過輕,不要過重,要以中和的方式進行。之後的掐法屬於按法,揉法、推法、運法、搓法、搖法等,都是從摩法演變而來。

一、摩腹。用掌心,團摩滿腹上,治傷乳食。(周於蕃)

用掌心,順時針方向按摩整個腹部,可以治療飲食不消化引起的疾病。

一、摩左右脅。左右脅在胸腹兩旁肋膊處。以掌心橫摩兩邊,得八十一次,治食積痰滯。(周於蕃)

摩左右脅,就是按摩胸腹兩側的肋骨處。用掌心橫著按摩兩側,共按摩八十一遍,可以治療食積痰滯。

一、摩丹田。丹田在臍下,以掌心由胸口直摩之,得八十一次,治食積氣滯。(周於蕃)

一、摩神闕。神闕即肚臍。以掌心按臍並小腹,或往上,或往下,或宜左,或宜右,按而摩之,或數十次數百次,治腹痛,並治便結。(周於蕃)

一、摩總經、天河、曲池三穴。以右手大指側直摩之,自能開胸退熱。(《按摩經》)

按:摩法,前人以藥物摩者多,而以手法摩者,祗此數條。其後推、運、搓、搖等法,皆從摩法體會出之,摩之名雖易,摩之義則一也,習按摩者其知之。(惕厲子)

白話文:

按摩丹田。丹田位於肚臍下方,用掌心從胸口直直地往下按摩,重複八十一次,可以治療積食和氣滯。

按摩神闕穴。神闕穴就是肚臍。用掌心按壓肚臍和腹部,可以往上按,也可以往下按,也可以往左按,也可以往右按,一邊按壓一邊按摩,可以按數十次或數百次,可以治療腹痛,也能治療便秘。

按摩總經穴、天河穴、曲池穴。用右手大拇指側面直直地按摩這三個穴位,可以自然地打開胸部,退散熱氣。

按語:按摩的方法,以前多是用藥物按摩,而用手法按摩的,只有這幾條。後來的推、運、搓、搖等方法,都是從按摩方法中體會出來的,雖然按摩的名字很簡單,但其道理都是一樣的,學習按摩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3. 掐法

掐,《說文》:爪刺也。《玉篇》:爪按曰掐。周於蕃曰:掐,由甲入也。夏禹鑄曰:以掐代針也。小兒久病且重者,先將人中一掐以試之,當即有哭聲,或連哭數聲者生,否則,哭如鴉聲,或絕無聲者,難治。但醫者仍勿輕棄,以期生機於萬一,是一好生之德也。

掐法,以大指甲按主治之穴,或輕或重,相機行之。

一、掐大橫紋。大橫紋,即總心經,小天心,在掌根處,為諸經之祖。以指甲掐之,眾經皆動,百病皆效。其嗽甚,再掐中指一節,痰多再掐手背一節。指甲。為筋之餘,掐內止吐,掐外止瀉。(《按摩經》)

一、掐大指端。大指端即肝記穴,又名皮罷。掐之治吼喘,並治昏迷不醒者。(周於蕃)

白話文:

掐,指的是用指甲刺或按壓。古人認為掐法可以代替針灸,尤其對於久病重症的小孩,可以用掐人中來測試其生機。如果孩子能哭,表示還有救,若哭聲微弱或沒有聲音,則病情嚴重,但醫生仍然要盡力醫治,這是醫者仁心。

掐法可以用大拇指指甲按壓穴位,力道可輕可重,需根據情況調整。其中,掐大橫紋可以刺激所有經脈,治療各種疾病。若咳嗽厲害,可以再掐中指第一節;痰多則可以掐手背第一節。指甲是筋的延伸,掐內側可以止吐,掐外側可以止瀉。

另外,掐大拇指指尖的肝記穴,可以治療吼喘和昏迷不醒。

一、掐心經。心經在中指第一節,掐之,治咳嗽,發熱出汗。(《按摩經》)

一、掐內勞宮。內勞宮即掌心,掐之,亦治發熱出汗。(《按摩經》)

一、掐脾土。脾土在大指第一節。曲指左轉為補,直推為瀉。治飲食不進,瘦弱面黃,四肢無力,肚起青筋(《按摩經》)

一、掐大腸側。大腸側在食指二節側。倒推入虎口,治水瀉痢疾,肚腹膨脹。紅痢補腎水,白痢推三關。(《按摩經》)

一、掐肺經。肺經在無名指第一節。又掐離宮起至乾宮止。當中輕,兩頭重,治咳嗽化痰,昏迷嘔吐。(《按摩經》)

一、掐腎經。腎經在小指第一節。又掐小橫紋,退六腑,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澀滯不利,腹脹氣急,人事昏迷。(《按摩經》)

白話文:

一、捏住心經。心經位於中指第一節,捏住它,可以治療咳嗽、發燒出汗。

一、捏住內勞宮。內勞宮就是手掌中心,捏住它,也能治療發燒出汗。

一、捏住脾土。脾土位於大拇指第一節。彎曲手指向左旋轉是補,直推是瀉。可以治療飲食不進、瘦弱面黃、四肢無力、肚子上出現青筋。

一、捏住大腸側。大腸側位於食指第二節側面。由食指第二節側面倒推至虎口,可以治療水瀉、痢疾、肚子脹。紅色痢疾要補腎水,白色痢疾要推三關。

一、捏住肺經。肺經位於無名指第一節。也可以從離宮穴開始捏至乾宮穴。中間輕,兩邊重,可以治療咳嗽化痰、昏迷嘔吐。

一、捏住腎經。腎經位於小指第一節。也可以捏住小橫紋,退六腑,可以治療大便不通、小便顏色深、排尿不順、肚子脹氣急、人事昏迷。

一、掐總筋。總筋在掌後,由總筋掐過天河水,能清心火,治口內生瘡,遍身潮熱,夜間啼哭,四肢抽掣。(《按摩經》)

一、掐二扇門。二扇門在中指骨兩邊空處,掐後以揉法繼之。治壯熱多汗,並治急驚,口眼歪斜。偏左則右掐揉,偏右則左掐揉,均宜重。(《按摩經》)

一、掐二人上馬。穴註上。主和溫之性,能補腎,清神,,順氣,甦醒沉疴。《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一、掐外勞宮。外勞宮在掌背中間,與內勞宮相對。能清臟腑熱,以及午後潮熱,腹見青筋,皆可用。(《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一、掐一窩風。一窩風在掌背盡根處。治肚痛,唇白,眼翻白、一哭一死,併除風去熱。(《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白話文:

在手掌背面,找到總筋,從總筋掐過天河水,可以清心火,治療口腔潰瘍、全身發熱、夜間哭鬧、四肢抽搐。中指骨兩側空處稱為二扇門,掐完之後用揉法繼續按摩,可以治療發燒多汗,以及驚嚇導致的口眼歪斜。偏左則在右側掐揉,偏右則在左側掐揉,力度要重。二人上馬位於中指骨下方,掐完之後用揉法繼續按摩,具有溫和補腎、清神、順氣、甦醒沉疴的作用。手掌背面中間,與內勞宮相對的位置稱為外勞宮,可以清熱解毒,治療午後發熱、腹部青筋等症狀。手掌背面根部的位置稱為一窩風,可以治療腹痛、唇白、眼白翻、一哭一死等症狀,還可以驅風散熱。以上所有穴位,掐完之後都要用揉法繼續按摩。

一、掐外間使。外間使,在掌背一窩風、陽池、外關之後,與內間使相對。掐主溫和,治吐瀉轉筋。(周於蕃)

一、掐五指節。五指節在手背指節高紋處。治傷風,被水驚嚇,四肢抽掣,面青,並一切驚證。(《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治口眼歪斜,咳嗽風痰。(周於蕃)

一、掐精寧。精寧在手背合谷後,一窩風之上。治痰喘氣吼,,乾嘔痞積。(《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周於蕃)

一、掐威靈。威靈在手背二人上馬後,一窩風之下。治急驚暴死。掐此處,有聲可治,無聲難治。(《按摩經》)揉後以揉法繼之,並按合谷穴。(周於蕃)

白話文:

掐外間使穴位。外間使穴位位於手掌背面的「一窩風」、「陽池」、「外關」穴位之後,與內間使穴位相對。掐此穴位能溫和治療吐瀉、抽筋等症狀。

掐五指節穴位。五指節穴位位於手背指節高紋處。此穴位可以治療傷風、被水驚嚇、四肢抽搐、面部青色等驚嚇症狀。掐此穴位之後,可以繼續揉按,治療口眼歪斜、咳嗽風痰等症狀。

掐精寧穴位。精寧穴位位於手背合谷穴後方,一窩風穴位之上。此穴位可以治療痰喘氣吼、乾嘔痞積等症狀。掐此穴位之後,可以繼續揉按。

掐威靈穴位。威靈穴位位於手背「二人上馬」穴位後方,一窩風穴位之下。此穴位可以治療急驚暴死。掐此穴位時,如果有聲音伴隨則可以治癒,否則難以治癒。掐此穴位之後,可以繼續揉按,並同時按合谷穴。

一、掐陽池。陽池在手背一窩風之後。清補腎水,治大小便閉,眼翻白。(《按摩經》)掐後以揉法繼之。治頭痛風寒無汗,為表散之法。(周於蕃)

一、掐四橫紋。四橫紋在陽掌面,二節橫紋處。治口眼歪斜,止腹痛,退臟腑熱。(《廣意》)

一、掐小橫紋。小橫紋,在四橫紋之上,指節橫紋處。治口唇破爛,能退熱除煩。(《廣意》)掐十王。十王在五指甲側,能退熱。(《廣意》)

一、掐端正,端正在左者,中指端左側,掐之止瀉。端正在右者,中指端右側,掐之止吐。《廣意》

一、掐委中。委中在膝後彎中有紋處,治往前跌悶。(《廣意》)

白話文:

在手背一窩風之後的陽池穴,掐按此穴可以清補腎水,治療大小便不通暢,以及眼球翻白。掐按後以揉法繼續按揉,可以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頭痛無汗,屬於疏散表邪的方法。

在手掌陽面第二節橫紋處的四橫紋,掐按此穴可以治療口眼歪斜、止腹痛,以及退去臟腑的熱氣。

在四橫紋之上,指節橫紋處的小橫紋,掐按此穴可以治療口唇破裂,以及退熱除煩。五指甲側的十王穴,掐按此穴可以退熱。

在中指端左側的端正穴,掐按此穴可以止瀉;在中指端右側的端正穴,掐按此穴可以止吐。

在膝蓋後方彎曲處有紋的地方,稱為委中穴,掐按此穴可以治療因向前跌倒導致的胸悶。

一、掐內庭。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治往後跌悶。(《廣意》)

一、掐太衝。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動脈中。治危急之證,舌吐者不治。(《廣意》)

一、掐甘載。甘載在掌背合谷後。能救危險,能祛鬼祟。(《廣意》)

一、掐大敦。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毛中。屈大指掐之,治鷹爪驚握拳咬牙者。(《廣意》)

一、掐前承山。前承山在足三里下,與後承山相對。掐之,治驚來急速者(《廣意》)

一、掐後承山。後承山在足後跟去地一尺。掐之治氣吼,發汗,消痰食痞積。(《廣意》)

一、凡掐筋之法,何證何穴,先將主病穴,起手掐三遍,後將諸穴掐三遍,掐後揉之,每日掐三四次,其病自退,不可忽視。(《按摩經》)

白話文:

一、捏住內庭穴。內庭穴位於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可以治療因跌倒後引起的悶氣。

一、捏住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後方,動脈所在的位置。可以治療危急狀況,但舌頭伸出來的情況則無法治療。

一、捏住甘載穴。甘載穴位於手掌背面合谷穴的後方。可以救急,還可以驅邪避鬼。

一、捏住大敦穴。大敦穴位於腳大拇指的末端,距離指甲約一寸,毛髮生長的地方。彎曲大拇指並捏住此穴,可以治療手腳像鷹爪一樣痙攣,握緊拳頭,咬牙的情況。

一、捏住前承山穴。前承山穴位於足三里穴下方,與後承山穴相對。捏住此穴可以治療驚恐症,症狀發作迅速。

一、捏住後承山穴。後承山穴位於腳後跟上方一尺處。捏住此穴可以治療氣喘,發汗,消痰,以及食積痞塊。

一、所有捏筋的方法,針對不同的症狀要選擇不同的穴位。先要捏住主治病症的穴位三次,然後再捏其他穴位三次,捏完後要揉一揉。每天捏三四次,病症就會慢慢減輕,不可忽視。

一、掐老龍。老龍在男左女右無名指巔。掐之治急驚風,無聲者方可治。(《廣意》)

一、掐中指甲。醫者,以大指入兒中指甲內,著力掐之,治急慢驚。(周於蕃)

白話文:

第一個是掐老龍,它位在男性左手或女性右手的小拇指尖端。掐它可以治療急性抽搐風症狀,但只有沒有聲音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此方法(出自《廣意》)。 第二個是掐中指甲,醫生用大拇指插入小孩中指甲內部並用力掐,可以治療急性和慢性抽搐風病癥狀(由周於蕃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