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周身名位骨

【肩胛】醫彀曰:肩解下成片者為肩胛,一名膊。 【肩解】金鑑曰: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小髃】釋骨曰:肩前微起者。 【髃骨】釋骨曰:缺盆骨兩旁之端,肩端骨。醫彀曰:肩兩端骨間,為髃骨。 【𦟘】醫彀曰:凡二十一節,通項骨三節,共二十四節,脊肉為𦟘。 【膂】醫彀曰:𦟘兩旁為膂胛。又曰:膂肉為胛,一名脢。經典釋文:脢,武杯反,又音每,心之上,口之下也。鄭玄曰:背脊肉也。說文:脢,背肉也。

【腋】釋骨曰:肩之下,脅之上際。圖翼曰:腋下亦曰胳。玉篇曰:胳,腋下也。 【胠】說文:胠,腋下也。圖翼曰:腋下脅上。金鑑曰:胠,統脅肋之總名曰胠。釋骨曰:乳三寸者,曰胠,胠骨五,左曰左胠,右曰右胠,其抱胸過乳而兩端相直者,曰膺中骨。 【脅】釋骨曰:膺中骨之下,及胠外者曰脅骨,曰脅肋。胠及膺中骨之在乳下者,通曰脅。至真要大論注曰:脅,謂兩乳之下,及胠外也。 【橛肋】釋骨曰:脅骨之短,而在下者,曰橛肋三。 【季肋】釋骨曰:橛肋最短,俠脊者,曰季肋,其橛肋之第三條,曰季脅。 【脅攴】釋骨曰:凡脅骨之端通曰脅,支亦曰攴。

【骹】張志聰曰:胸脅交分之扁骨內膈,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釋骨曰:脅支之端相交者曰骹。 【䏚】玉機真藏論曰:季脅之下,俠脊兩旁空軟處也。金鑑曰: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 【楗】骨空論王注曰:髀輔骨上,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經絡全書曰:在髀輔骨上,腰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是也。 【髀樞】圖翼曰:楗骨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

【膝】釋名曰:膝,伸也,可屈伸。金鑑曰:股中節上下交接處。 【膝解】金鑑曰:膝之節解也。人鏡經曰:髀關下膝解為骸關。骨空論曰:膝解為骸關。注曰:膝外為骸關。集註:膝後分解之處。 【臏骨】說文:膝端也。釋骨曰:蓋骨也,膝蓋之骨,曰膝臏。經絡全書曰:膝蓋骨也,又名連骸骨。又釋骨曰:輔骨旁,不曰輔,曰連骸。骸上者,𩩋之上端也。說文曰:骸,脛骨。圖翼曰:膝下內外側大骨。 【䯣】說文:膝脛間骨也。人鏡經曰:臏下通為䯣。 【輔骨】人鏡經曰:䯣外為後輔骨。釋骨曰:俠膝之骨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 【䯒】釋骨曰:在膝以下者曰䯒骨,䯒亦作胻。䯒者,小股也,亦曰足𩩋。脛與𩩋同,曰骸,曰骭。類經曰:骭,足𩩋骨骸。說文曰:脛骨。又曰:骭,骹骨。經絡全書曰:脛骨之近足而細於股內者,亦名之為骭骨。 【成骨】釋骨曰:䯒外廉起骨成䯒者,曰成骨。剌腰痛論注曰:調膝外近下䯒骨上端,兩起骨相併間陷容指者也。䯒骨所成柱膝髀骨,故謂之成骨。 【踝】釋骨曰:䯒下端起骨曰踝,內曰內踝,外曰外踝。 【腕】人鏡經曰:脛下盡處,為曲節,一名脘。 【跗】圖翼曰:足面也。人鏡經曰:岐骨上為跗。 【岐骨】人鏡經曰:本節後為岐骨。 【本節】人鏡經曰:聚毛後為本節。 【京骨】釋骨曰:

白話文:

周身名位骨

肩胛骨:醫書《醫彀》說,肩膀下方成片狀的骨頭稱為肩胛骨,也叫膊。

肩關節:金鑑說,肩膀末端的骨節連接處。

小肩峰: 《釋骨》說,肩膀前方微微隆起的部分。

肩峰: 《釋骨》說,鎖骨兩旁末端、肩膀末端的骨頭。《醫彀》說,肩膀兩端骨頭之間的骨頭。

脊椎: 《醫彀》說,共有二十一節,加上項骨三節,共二十四節。脊椎骨上的肌肉稱為脊椎。

膂: 《醫彀》說,脊椎兩旁的肌肉稱為膂胛,也說膂肉即胛,又名脢(音同「每」或「武杯」)。在心臟上方、嘴巴下方。《鄭玄注》說,是背脊的肌肉。《說文解字》說,脢是背部的肌肉。

腋窩: 《釋骨》說,肩膀下方、肋骨上方交界處。《圖翼》說,腋窩下也叫胳。《玉篇》說,胳是腋窩下。

胠(音同「踹」):《說文解字》說,胠是腋窩下。《圖翼》說,在腋窩下、肋骨上方。《金鑑》說,胠是統稱肋骨的總稱。《釋骨》說,乳房外三寸處稱為胠,共有五塊胠骨,左邊的叫左胠,右邊的叫右胠。包圍胸部經過乳房,兩端相對直線的骨頭,稱為膺中骨。

肋骨: 《釋骨》說,膺中骨下方,以及胠骨外側的骨頭稱為肋骨,也叫肋。胠骨和膺中骨在乳房下方的部分,統稱為肋骨。《至真要大論注》說,肋骨指兩乳房下方以及胠骨外側。

假肋: 《釋骨》說,肋骨中較短、位於下方的稱為假肋,共有三根。

真肋: 《釋骨》說,假肋中最短、靠近脊椎的稱為真肋。第三根假肋稱為季脅。

肋骨末端: 《釋骨》說,所有肋骨的末端都稱為肋骨,支撐肋骨的也稱為攴。

胸骨: 張志聰說,胸部和肋骨交接處的扁平骨頭,內側連接到胸骨的劍突,側面連接到肋骨,後方連接到脊椎的第十一節椎骨。《釋骨》說,肋骨末端交接的地方稱為胸骨。

脅下軟組織: 《玉機真藏論》說,真肋下方、脊椎兩旁柔軟空虛的地方。《金鑑》說,肋骨下方沒有肋骨的柔軟空虛處。

髖關節附近: 《骨空論王注》說,在髖骨上方,腰橫骨下方,大腿外側中間部位,站立時搖動,摸到筋脈跳動。《經絡全書》說,在髖骨上方,腰橫骨下方,大腿外側中間部位,站立時搖動,摸到筋脈跳動。

髖關節: 《圖翼》說,髖關節下方,大腿骨上方的部位稱為髖關節,位於環跳穴。

膝蓋: 《釋名》說,膝蓋可以伸展和彎曲。《金鑑》說,大腿骨中間上下連接的地方。

膝關節: 《金鑑》說,膝蓋的關節。《人鏡經》說,髖關節下方膝關節稱為骸關。《骨空論》說,膝關節稱為骸關,注釋說膝蓋外側為骸關。集注說膝蓋後面分解的地方。

髕骨: 《說文解字》說,是膝蓋末端的骨頭。《釋骨》說,是蓋骨,膝蓋的骨頭稱為髕骨。《經絡全書》說,是膝蓋骨,也叫連骸骨。《釋骨》說,在輔骨旁邊,不稱為輔骨,稱為連骸骨。骸骨上方,是脛骨上端。《說文解字》說,骸是脛骨。《圖翼》說,膝蓋下方內外側的大骨。

脛腓骨間: 《說文解字》說,是膝蓋和脛骨之間的骨頭。《人鏡經》說,髕骨下方貫通的骨頭。

輔助骨: 《人鏡經》說,脛腓骨間外側為後輔骨。《釋骨》說,靠近膝蓋的骨頭稱為輔助骨,內側的叫內輔,外側的叫外輔。

脛骨下端: 《釋骨》說,在膝蓋下方的骨頭稱為脛骨下端,脛骨下端也寫作胻,脛骨下端是小腿骨,也叫足脛,脛骨和脛骨相同,稱為骸骨,也叫骭骨。《類經》說,骭是足脛骨骸。《說文解字》說,是脛骨,也叫骭骹骨。《經絡全書》說,脛骨靠近腳部,比大腿骨細的部分,也稱為骭骨。

脛骨下端凸起: 《釋骨》說,脛骨外側隆起的骨頭稱為脛骨下端凸起,刺腰痛論注說,調整膝蓋外側靠近脛骨下端上方的,兩塊隆起的骨頭相連接的凹陷處,可以容納手指的地方。脛骨下端形成支撐膝蓋和股骨的骨柱,所以稱為脛骨下端凸起。

踝骨: 《釋骨》說,脛骨下端隆起的骨頭稱為踝骨,內側的叫內踝,外側的叫外踝。

腳踝: 《人鏡經》說,脛骨下端盡頭處,是彎曲的關節,也叫脘。

足背: 《圖翼》說,是腳面。《人鏡經》說,距骨上方為足背。

距骨: 《人鏡經》說,腳踝後方為距骨。

腳踝骨: 《人鏡經》說,踝骨後方為腳踝骨。

跟骨: 《釋骨》說,是腳後跟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