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周身名位骨

中央為宗筋所函不見耳。馬注曰。廷孔也。其孔即溺孔之端。蓋窈漏之中。有溺孔。其端正在陰廷。乃溺孔之端也。【睪丸】金鑑曰。男子前陰兩丸也。【莖】張氏曰。陰器者。合太陽厥陰陽明少陰之筋。及衝任督之脈。皆聚於此。故曰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

以成健運之用。說郛曰。陰莖屬足厥陰肝經。陰囊屬足厥陰肝經。睪丸屬足厥陰肝經。陰中。即陰戶之口。屬足厥陰肝經。陰戶即陰門之口。屬足厥陰肝經。

【背】釋骨曰。項大椎之下二十一節。通曰脊骨。曰脊椎。曰膂骨。曰中𦛗。第一節曰脊大椎。形如杼。故亦曰杼骨。第十三節至十六節曰高骨。曰大骨。其以上七節曰背骨。則第八節以下乃曰膂骨。末節曰尻骨。曰骶骨。曰脊骶。曰尾骶。亦曰骶。曰尾屈。曰橛骨。曰窮骨。

生氣通天論王注曰。高骨謂腰之高骨。是高骨。通謂腰間。脊骨之高者。沈彤按。上七節皆背骨。而膂骨自八節以下明矣。又說文訓呂為脊骨。訓背為脊。而訓脊則兼背呂亦一脊。而分上背下呂之證。又氣穴論云。中𦛗兩旁各五穴。注謂起肺俞至腎俞。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

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是。中𦛗云者。謂第三椎至十四椎。為膂之中也。此又以膂骨五骨。通稱為𦛗也。六書精蘊曰。𫈨力莒切。脊骨也。凡二十一部。如珠氣行一起一伏也。象上下相貫形。凡藏府皆繫於𫈨。心系於五椎自十七至二十為腰監骨。所弇心之前有蔽骨。天然之妙也。

或從肉作膂脊之重。在骨不在肉也。借為律呂之呂。萬病回春曰。背倍也。在後稱也。又曰。脊積也。種續骨節終上下。人鏡經曰。脊骨節為顀。顀骨下盡處為顀尾。顀尾銳為尾蛆骨。一名骶骨。又曰脊骨。除項骨三節二十一盡處為尾蛆骨。【扁骨】人鏡經曰。骶骨兩旁為扁骨。

【尻】人鏡經曰。八髎盡分各處為尻。金鑑曰。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凹如尾。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

如馬蹄附著。兩骨上端俗骻骨。【腰骨】金鑑曰。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丹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醫彀曰。藍骨上為腰骨。一名䯠。【䯊】醫彀曰。䯠上為䯊。【腰踝】圖翼曰。腰髀即腰胯骨也。自十六椎而下。

伏脊附著之處也。【腰藍骨】醫彀曰。尻上橫者為腰藍骨。【臀】金鑑曰。尻旁之大肉也。人鏡經曰。臀肉為脽。醫經原旨曰。凡形充而臀削者。必非福壽之兆。【胂】金鑑曰。腰下兩旁髀骨上之肉也。【三柱骨】醫彀曰。肩胛際會處為三柱骨。【䯋】醫彀曰。三柱之上。兩旁之前為䯋。

白話文:

周身名位骨

身體中心部位是由宗筋包裹著,看不見的。馬氏註解說,這是指陰部的孔穴,也就是尿道口的起始處。在隱秘的部位,有一個尿道口,它的起始端位於陰部的前庭,也就是尿道口的起始點。【睪丸】《金鑑》記載:男子的陰部,兩個球狀器官。【陰莖】張氏記載:陰莖包含了太陽、厥陰、陽明、少陰四條經絡的筋脈,以及衝、任、督三條脈,都彙集於此,因此稱為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所以陰莖能聯繫全身筋脈,使其協調運作。

《說郛》記載:陰莖、陰囊、睪丸都屬於足厥陰肝經;陰中,即陰戶的開口,屬於足厥陰肝經;陰戶,即陰門的開口,屬於足厥陰肝經。

【背部】《釋骨》記載:從項部大椎穴往下數,共有二十一節,總稱脊骨、脊椎、膂骨、中𦛗。第一節稱為脊大椎,形狀像梭子,所以也叫杼骨;第十三節到十六節稱為高骨、大骨;從第一節數往上七節稱為背骨,第八節以下則稱為膂骨;最末一節稱為尻骨、骶骨、脊骶、尾骶,也稱骶骨、尾閭、橛骨、窮骨。

《生氣通天論》王氏註解說:高骨指的是腰部的高起的骨骼,也就是腰椎。脊骨中高起的部分,泛指腰部脊椎骨。沈彤認為,上面七節是背骨,而膂骨從第八節開始,這很明顯。又,《說文解字》解釋「呂」為脊骨,「背」為脊椎,而「脊」則兼指背部和腰部,這也說明了背部和腰部是脊椎的一部分。此外,《氣穴論》記載,中𦛗兩旁各有五個穴位,註解說,指的是從肺俞穴到腎俞穴。肺俞穴位於第三椎骨下方兩旁,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方兩旁。因此,「中𦛗」指的是從第三椎骨到第十四椎骨,是膂骨的中間部分。這也說明,將五節膂骨合稱為𦛗。 《六書精蘊》記載:𦛗(音讀lǚ),是脊骨,共有二十一節,如同串珠般,氣血運行時,一升一降。其形狀像上下相連貫,人體的臟腑都依附於脊椎。心臟與第五至第七椎骨相連;從第十七節到第二十節是腰監骨,包圍著心臟前方,有蔽骨保護,這是自然界的奇妙之處。

有人認為,膂、脊的重量取決於肌肉,其實這重量主要在骨骼上,不在肌肉上。這裡的「呂」借用為音律的「呂」。《萬病回春》記載:背,指背部;脊,指脊椎骨。人體的脊椎骨節上下相連。 《人鏡經》記載:脊椎骨節稱為顀(音讀jiǎo),顀骨下端稱為顀尾,顀尾尖銳的部分稱為尾蛆骨,也叫骶骨或脊骨。除項骨三節外,脊骨二十一節的末端是尾蛆骨。【扁骨】《人鏡經》記載:骶骨兩旁的骨骼稱為扁骨。

【尻部】《人鏡經》記載:八髎穴的骨骼分佈在尻部。《金鑑》記載:尻骨指的是腰椎以下的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節骨骼,共五節。上面四節的紋理旁邊,左右各四個孔,骨骼形狀凹陷,像尾巴一樣,長約四五寸,上寬下窄,末端更小,像人參的根莖一樣,稱為尾閭、骶端、橛骨、窮骨。肛門後方,骨骼外側兩旁的形狀,像馬蹄的附著處。兩塊骨骼的上端俗稱骻骨。【腰骨】《金鑑》記載:脊骨第十四椎以下,第十五、十六椎之間,尻部上面的骨骼,形狀中間凹陷,上寬下窄,大約二三寸寬,兩旁各有四個孔,下連接尻骨的上端。《醫彀》記載:藍骨上面是腰骨,也稱䯠(音讀zhì)。【䯊】《醫彀》記載:䯠(zhì)上面是䯊(音讀zhì)。【腰踝】《圖翼》記載:腰髀,也就是腰胯骨,從第十六椎骨以下,伏貼在脊椎骨上的部位。【腰藍骨】《醫彀》記載:尻部上面橫向的骨骼是腰藍骨。【臀部】《金鑑》記載:尻部旁邊的大塊肌肉。《人鏡經》記載:臀部的肌肉稱為脽(音讀dàn)。《醫經原旨》記載:如果人的身形豐滿,而臀部卻消瘦,就不是福壽的徵兆。【胂(音讀gān)】《金鑑》記載:腰部下方,兩旁髀骨上面的肌肉。【三柱骨】《醫彀》記載:肩胛骨交接的地方是三柱骨。【䯋(音讀dàn)】《醫彀》記載:三柱骨上面,兩旁前面是䯋(d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