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周身名位骨

䪼下旁而大者。曰面頄骨。亦顴骨。亦曰頄。【關】釋骨曰。耳前曰關。【兌發】人鏡經。耳前髮腳為兌發。【蔽】金鑑曰。耳門也。【耳郭】金鑑曰。耳輪也。【頰】金鑑曰。耳前顴側面旁之稱。經絡全書曰。面旁也。在耳下。亦名蕃車。無冤錄曰。腮頰面旁。【大迎骨】釋骨曰。

曲骨前齦而若逆。【顑】金鑑曰。顑者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虛。【頷】金鑑曰。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軟處。無冤錄曰。頷頦在頤下。【頤】金鑑曰。口角後顑下。鄭玄曰。頤者口車之名也。【吻】金鑑曰。口之四周也。

金鑑曰

凡前曰

面凡後

曰背居

頭之前

故曰面

【頂𩕳】人鏡經曰。巔前為頂𩕳。【巔】金鑑曰。頭頂也。巔頂骨也。俗名天靈蓋。【腦】金鑑曰。腦者。頭骨髓也。俗名腦子。【枕骨】釋骨曰。巔之後橫起者曰頭。橫骨曰枕骨。金鑑曰。後山骨。即枕骨也。【玉枕骨】釋骨曰。枕骨之兩旁最起者。曰玉枕骨。【完骨】釋骨曰。

玉枕骨下高以長。在耳後曰完骨。金鑑曰。壽臺骨即完骨。在耳後。接於耳之玉樓骨者也。【柱骨】釋骨曰。三節植頸項者。通曰柱骨。【頸】金鑑曰。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又曰。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項】金鑑曰。頸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雞足青】金鑑曰。耳本脈中為雞足青。【耳上角】釋骨曰。耳之後上起者。

【巨骨】釋骨曰。肩端前橫而大。圖翼曰。膺上橫骨。【缺盆】經穴指掌圖曰。結喉下巨骨上。缺陷處。若盆也。【䯏骨】釋骨曰。乃缺盆骨兩旁之端。則肩端骨。玉篇曰。骨端也。【胸】金鑑曰。缺盆下腹上有骨之處。圖翼曰。兩乳之間。【膺】金鑑曰。胸前兩旁高處也。

【乳】金鑑曰。膺上突肉有頭。【𩩲𩨗】釋骨曰。蔽心者曰𩩲𩨗。曰鳩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腹】金鑑曰。胸下。圖翼曰。臍上下。皆曰腹。【臍】金鑑曰。人之初生。胞帶之處也。【少腹】金鑑曰。臍下曰少腹。亦小腹。太平御覽曰。有小腹之別。臍下曰小腹。臍下旁曰少腹。

保命歌括曰。臍以下曰水腹。水汋所聚也。又曰少腹。少小也。比於臍上為小也。【毛際】金鑑曰。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橫骨】釋骨曰。𩩲𩨗直下橫兩股間者曰橫骨。曰股際骨。經穴指掌圖曰。陰毛中有陷如偃月。【曲骨】釋骨曰。橫骨中央兩垂。而厭陰器者。【篡】金鑑曰。

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人鏡經曰。篡內深處為下極穴。【陰廷】人鏡經曰。下極之前。男為陰廷。女為窈漏。陰廷下為陰器。【廷孔】類經曰。女人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男子溺孔。亦橫骨之下。

白話文:

周身名位骨

臉頰下方較大的骨頭,稱為面頄骨、顴骨,也叫頄。耳前的骨頭稱為關。耳前髮際稱為兌發。耳門也稱蔽。耳輪也稱耳郭。耳前顴骨側面旁的骨頭稱為頰,也稱面旁,位於耳下,又名蕃車,也指腮頰面旁。曲骨前方,略微向上反折的骨頭稱為大迎骨。

俗稱腮的顑,是指口旁頰前柔軟的部位。頷是指頦下、結喉上兩側柔軟的部位,位於頤下。頤是指口角後、顑下的部位,也是口車的別稱。吻是指口的四周。

頭部前面稱為面,後面稱為背。因為位於頭的前方,所以稱為面。頭頂前方稱為頂𩕳。頭頂稱為巔,也稱巔頂骨,俗稱天靈蓋。腦是指頭骨內的髓,俗稱腦子。枕骨位於巔之後,橫向隆起的骨頭。也稱後山骨。枕骨兩旁最突出的部位稱為玉枕骨。玉枕骨下方高而長的骨頭,位於耳後,稱為完骨,也稱壽臺骨,位於耳後,與耳後的玉樓骨相連。頸項的三節骨頭合稱為柱骨。頸是指頸部的骨骼,也指頭部的莖骨,以及肩骨上端的骨頭,俗稱天柱骨。項是指頸後、莖骨上方的三節圓骨。

耳根脈絡中的部位稱為雞足青。耳後上方隆起的骨頭稱為耳上角。肩端前方橫向且較大的骨頭稱為巨骨,也稱膺上橫骨。結喉下、巨骨上、凹陷處像盆一樣的部位稱為缺盆。缺盆骨兩旁的端點稱為䯏骨,也指肩端骨。缺盆下、腹部上方的骨頭稱為胸,位於兩乳之間。胸前兩旁高起的部位稱為膺。膺上突起的肉塊稱為乳。保護心臟的骨頭稱為𩩲𩨗、鳩尾、心蔽骨、臆前蔽骨。胸部下方稱為腹,包括臍上下部位。臍是指人出生時,胞帶連接的地方。臍下稱為少腹,也稱小腹。臍下稱為小腹,臍下旁邊稱為少腹。

臍以下稱為水腹,是水液聚集的地方,也稱為少腹,因其位置比臍上小而得名。小腹下方、陰毛交界處的橫骨間稱為毛際。𩩲𩨗直下方、橫跨兩股間的骨頭稱為橫骨,也稱股際骨,陰毛中凹陷處如偃月形。橫骨中央向下延伸,包覆陰器的骨頭稱為曲骨。橫骨下方、兩股前方相接的凹陷處稱為篡,也稱下極穴、屏翳穴、會陰穴,是男女陰氣聚集的地方。篡內深處為下極穴。下極穴前方,男性稱為陰廷,女性稱為窈漏,陰廷下方為陰器。女性的溺孔位於前陰中、橫骨下方;男性的溺孔也位於橫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