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周身名位骨
【囟】金鑑曰。顛前之頭骨。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曰囟門。人鏡經曰。頂𩕳前為囟。無冤錄曰。囟門在百會之前。【髮際】金鑑曰。囟前為髮際。【額囟】金鑑曰。額前髮際之下。無冤錄曰。首骨也。在囟門之下。經穴指掌圖書曰。顱下曰額。額郭也。即天庭也。
無冤錄曰。額角在頭顱左右。【顏】釋骨曰。額之中曰顏。曰庭。六書故曰。自頞達兮顙為顏。靈樞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又云。庭首面也。釋骨自庭至下極。皆顏。說文曰。眉目之間。【闕】釋骨曰。眉間曰闕。【下極】釋骨曰。闕之下曰下極。
【頞】金鑑曰。鼻梁即山根也。鼻亦下極。經絡全書。鼻山根也。俗呼為鼻梁。【鼻柱】金鑑曰。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釋骨曰。鼻骨曰鼻柱。曰明堂骨。【鼻孔】人鏡經曰。人中上兩旁為鼻孔。【人中】金鑑曰。鼻柱下唇。上名水溝。【唇】人鏡經曰。
口沿為唇。【齒】人鏡經曰。口內前小者為齒。小兒方訣曰。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已下仿之。但不過三十二數。【牙】圖翼曰。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人鏡經曰。齒旁大者為牙。【齗】人鏡經曰。
根肉為齗。經絡全書曰。齒根肉也。亦作齦。【舌】人鏡經曰。齒內為舌。【舌本】金鑑曰。舌本者。舌根也。【懸癰】醫彀曰。舌本上為懸癰。【承漿】人鏡經曰。地閣上陷為承漿。【地閣】金鑑曰。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經絡全書曰。頦一名地閣。【結喉】金鑑曰。
喉之管。藏府指掌圖書曰。十二節上三節微小。下九節微大。第四節。乃結喉也。【額角】人鏡經曰。額顱前兩旁為額角。【頭骨】金鑑曰。額兩旁稜處之骨也。【鬢骨】經穴指掌圖曰。耳前動處。一名鬢骨。即顳顬。一名鬢骨。俗曰兩太陽。【曲隅】人鏡經曰。額角兩旁耳上髮際為曲隅。
釋骨曰形曲。故曰曲角。【目】金鑑曰。目者。司視之竅也。口問篇曰。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目眶】經絡全書曰。瞼也。俗呼為眼胞。【目綱】金鑑曰。綱者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目胞】金鑑曰。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
即上下兩目外衛之胞也。無冤錄曰。眼之裹胞也。俗呼眼蓋也。【目珠】金鑑曰。目睛之俗名也。【目系】金鑑曰。目睛入腦之系也。人鏡經曰。目內連深處為系。【宮骨】聖濟總錄曰。左睛之上為宮骨。【命門骨】聖濟總錄曰。右睛之上。為命門骨。【內眥】醫彀曰。內眥者。
為睛明。【外眥】醫彀曰。外眥者。為銳骨。金鑑曰。內眥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外眥目外者。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眥。【䪼】釋骨曰。目下曰䪼。經穴指掌圖書曰。面秀骨。經絡全書曰。䪼者頄也。俗呼顴䪼。【面頄骨】釋骨曰。
白話文:
【囟門】《金鑑》說:在頭部前方的頭骨,是嬰兒腦部骨頭尚未癒合、柔軟且會跳動的地方,叫做囟門。《人鏡經》說:頭頂骨(𩕳)前方是囟門。《無冤錄》說:囟門在百會穴之前。
【髮際】《金鑑》說:囟門前面是髮際。
【額囟】《金鑑》說:額頭前方髮際之下。《無冤錄》說:是頭骨的一部分,在囟門之下。《經穴指掌圖書》說:頭顱下方稱為額頭,是額頭的骨骼,也就是天庭。
《無冤錄》說:額角在頭顱左右兩側。
【顏】《釋骨》說:額頭的中央稱為顏,也稱為庭。《六書故》說:從鼻子到額頭的地方稱為顏。《靈樞·五色篇》說:明堂指的是鼻子,闕指的是眉毛之間,庭指的是顏面。又說:庭是臉的最前面。《釋骨》認為從庭到最下方都稱為顏。《說文解字》說:眉毛和眼睛之間的地方。
【闕】《釋骨》說:眉毛之間稱為闕。
【下極】《釋骨》說:闕的下方稱為下極。
【頞】《金鑑》說:鼻梁就是山根,鼻子也是下極。《經絡全書》說:鼻子的山根,俗稱鼻梁。
【鼻柱】《金鑑》說:兩鼻孔中間的骨頭,叫做鼻柱,向下延伸到鼻子的盡頭,叫做準頭。《釋骨》說:鼻骨稱為鼻柱,也稱為明堂骨。
【鼻孔】《人鏡經》說:人中上方兩旁是鼻孔。
【人中】《金鑑》說:鼻柱下方、嘴唇上方,稱為水溝。
【唇】《人鏡經》說:嘴巴的邊緣稱為唇。
【齒】《人鏡經》說:嘴巴裡面前方較小的叫做齒。《小兒方訣》說:牙齒從腦部往下長到牙齦中,共有三十二顆。如果牙齒不足三十二顆,表示牙齒發育不完整。有些孩子在二十八天就長出二十八顆牙,之後依此類推,但不會超過三十二顆。
【牙】《圖翼》說:前方較小的叫做齒,後方較大的叫做牙。《人鏡經》說:齒旁邊較大的叫做牙。
【齗】《人鏡經》說:牙齒根部的肉叫做齗。《經絡全書》說:牙齒根部的肉,也寫作齦。
【舌】《人鏡經》說:牙齒裡面是舌頭。
【舌本】《金鑑》說:舌本指的是舌根。
【懸癰】《醫彀》說:舌根的上方稱為懸癰。
【承漿】《人鏡經》說:下巴上方凹陷的地方稱為承漿。
【地閣】《金鑑》說:就是兩邊牙車骨交會的地方,也叫做頦,俗稱下巴骨。《經絡全書》說:頦也叫做地閣。
【結喉】《金鑑》說:喉嚨的管狀部位。《藏府指掌圖書》說:喉嚨的十二節中,上面三節較小,下面九節較大,第四節就是結喉。
【額角】《人鏡經》說:額頭兩旁靠近頭顱的地方稱為額角。
【頭骨】《金鑑》說:額頭兩邊稜角處的骨頭。
【鬢骨】《經穴指掌圖》說:耳朵前面會動的地方,也叫做鬢骨,也就是顳顬,俗稱兩太陽穴。
【曲隅】《人鏡經》說:額角兩旁、耳朵上方、髮際邊緣稱為曲隅。《釋骨》說:形狀彎曲,所以稱為曲角。
【目】《金鑑》說:眼睛是負責視覺的器官。《口問篇》說: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眼睛是所有脈絡匯聚的地方。
【目眶】《經絡全書》說:就是眼瞼,俗稱眼胞。
【目綱】《金鑑》說:綱指的是上下眼瞼的邊緣,也叫做睫毛,負責眼睛的開合。
【目胞】《金鑑》說:目胞指的是眼眶,也叫做目窠、目裹,就是上下兩眼外層保護的部位。《無冤錄》說:是包裹眼睛的部位,俗稱眼皮。
【目珠】《金鑑》說:是眼球的俗稱。
【目系】《金鑑》說:是眼球連接到腦部的組織。《人鏡經》說:眼睛內部深處連接的組織稱為系。
【宮骨】《聖濟總錄》說:左眼上方稱為宮骨。
【命門骨】《聖濟總錄》說:右眼上方稱為命門骨。
【內眥】《醫彀》說:內眥就是睛明穴。《金鑑》說:內眥是靠近鼻子的內眼角,因為比較大而圓,所以又稱為大眥。
【外眥】《醫彀》說:外眥是銳骨。《金鑑》說:外眥是眼睛外側靠近鬢髮的眼角,因為比較小而尖,所以稱為目銳眥。
【䪼】《釋骨》說:眼睛下方稱為䪼。《經穴指掌圖書》說:是臉上的秀骨。《經絡全書》說:䪼就是頄,俗稱顴骨。
【面頄骨】《釋骨》說:是… (此處原文未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