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七衝門

會厭,丁氏曰。會厭為吸門者。咽喉為水穀下時厭接呼吸也。

俗解曰。會厭咽門也。吸入也。會厭為吸門。咽物吸入而不得復出。

評林曰。會厭在人為吸門焉。當咽物之時。咽物吸入。合掩喉嚨。不使食物誤入。以阻氣之噓吸出入。故謂吸門。

醫學綱目曰。咽與喉。會厭與舌。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喉以納氣。故喉氣通於天。咽以納食。故嚥氣通於地。會厭宮乎其上。以司開闔。掩其喉則其食下。不掩之其喉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闕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賁門,俗解曰。胃為賁門。食飲下咽。賁向聚於胃也。滑氏曰。賁與奔同。言物之所奔向也。

幽門,俗解曰。太倉亦胃也。太倉下口為幽門。在臍上二寸。謂居幽暗之處也。

闌門,丁氏曰。大腸小腸。會為闌門。會者合也。大腸小腸合之處。分闌水穀精血。各有所歸。故曰闌門。

俗解曰。大腸小腸會為闌門者。是大腸小腸。各受物傳化而相會於此。分別清濁渣粕穢濁入廣腸。水液滲泄入膀胱。關闌分隔也。

評林曰。闌遮也。大腸小腸會為闌門焉。當小腸之下口。至是而泌泄清濁焉。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有遮闌之義。故曰闌門。

魄門,五臟別論曰。魄門亦為五藏。使水穀不得久藏。

丁氏曰。下極為魄門。大腸者。肺之府。藏其魄。大腸下名肛門。又曰魄門。

俗解曰。下極肛門也。下極為魄門。主出不主內。上通於肺。肺藏魄。故曰魄門。

白話文:

七衝門

會厭是呼吸的門戶。咽喉在吞咽食物時,會厭會蓋住呼吸道,以避免食物誤入氣管。會厭、咽喉、舌頭共同協作,負責呼吸和吞咽的功能,缺一不可。喉嚨負責吸氣,與天空相通;咽喉負責吞咽食物,與大地相通;會厭則位於上方,負責開合,控制食物下咽。如果會厭無法閉合喉嚨,舌頭就必須頂住上顎來協助閉合。

賁門是胃的入口,食物和飲料經由咽喉到達胃部。

幽門是胃的出口,位於肚臍上方二寸處,因為位置較深隱蔽,故稱幽門。

闌門是大腸和小腸的交匯處,負責將食物中的精華和糟粕分離,精華吸收,糟粕排出。大腸和小腸在此交會,將水液送往膀胱,糟粕送往大腸。

魄門是大腸的下端,也就是肛門,與肺臟相通,肺臟藏魄,故稱魄門。 魄門也負責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不負責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