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四 (6)
卷四 (6)
1. 眼目
人鏡經曰。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
醫學原始曰。目為五官之尊。以視為職。又曰。目之上下生睫毛者。以飛塵之侵。即汗下亦不能注入也。又曰。暗中閉目。以手按摩。內光忽見何也。蓋目中原有自然之微光。不激動則不發見。以手按摩。則激動其光。世俗所謂神光爾。醫學原始曰。口問篇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
醫學原始曰。人之情偽。先觀其目。此心捷報也。心有一情。目即露之。
筋,宣明五氣篇曰。肝主筋。
六節藏象論類注曰。人之運動。由乎筋力。
甲乙經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卵與舌。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
爪,本藏篇曰。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六節藏象論類注曰。爪者筋之餘。故其華在爪。
白話文:
【眼睛】
根據《人鏡經》記載,肝臟的功能與眼睛相連,當眼睛健康時,能清楚分辨黑白。
《醫學原始》指出,眼睛是五官中的領導者,其主要工作是視覺。還提到,上下眼皮長出睫毛的作用是為了防止灰塵進入眼睛,即使汗水流下也不會進入眼內。再者,當人在黑暗中閉上眼睛,用手按摩,會突然看見內在的光亮,這是因為眼睛本身就有微弱的自然光芒,若沒有被刺激就不會顯現。當我們用手按摩眼睛時,就激發了這道光芒,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神光」。《醫學原始》又說,在《口問篇》中,岐伯提到:心臟是身體五臟六腑的主宰,而眼睛是所有脈絡的匯集處。
《金匱真言論》提到,東方的青色,與肝臟相聯,反映在眼睛上。
《醫學原始》記載,觀察一個人的眼神可以瞭解他的真實情緒,因為心靈的情緒會快速地反映在眼神中。心中一旦有情緒波動,就會立刻從眼神中看出來。
關於「筋」,《宣明五氣篇》表示,肝臟主管全身的筋。
《六節藏象論類注》解釋,人的運動能力,來自於筋的強韌度。
《甲乙經》提到,肝臟與筋的運作有著密切的關係。筋主要集中在生殖器部位,並連接至舌頭底部的脈絡。如果脈絡無法順利營養筋,筋就會收縮緊繃,進而牽扯到生殖器和舌頭。所以,當嘴脣變青、舌頭捲起、生殖器縮小,都是筋已經開始衰弱的徵兆。
對於「爪」,《本藏篇》指出,肝臟影響指甲的健康。指甲厚且顏色偏黃的人,膽囊較厚;指甲薄且顏色偏紅的人,膽囊較薄;指甲硬且顏色偏青的人,膽囊功能活躍;指甲軟且顏色偏紅的人,膽囊放鬆;指甲直且顏色偏白,無橫紋的人,膽囊正直;指甲差且顏色偏黑,有多條橫紋的人,膽囊可能有結石。
《六節藏象論類注》進一步解釋,指甲是筋的延伸,因此指甲的健康狀況也能反映筋的狀態。
2. 腦髓
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類注曰。精藏於腎。腎通於腦。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諸髓皆屬於腦。故腦成而後腦髓生。
華本本草備要莘夷之條下金正希先生嘗語余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凡人外物必有一形影留於腦昂思。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
白話文:
在經脈篇中有提到,人的生命開始時,最先形成的是精氣,當精氣形成後,腦髓才會產生。
有學者進一步解釋,精氣是儲存在腎臟內,而腎臟與腦部有著聯繫。腦部屬陰性,而髓則是填充在骨頭內的物質,所有的髓都與腦部有關聯,所以當腦部形成後,腦髓才會隨之產生。
華本本草備要一書中的莘夷條款下,金正希先生曾經對我說過,人的記憶力都在腦中。小孩子容易忘記事情,是因為他們的腦部尚未完全發育。老年人健忘,是因為腦部功能逐漸衰退。當我們看到外在的事物,腦中必定會留下一個影像。現在人們每次回憶往事,都會閉上眼睛,專心地去思考,這就是將精神集中在腦部的意思。李時珍也曾說過,腦部是元神的住所。
3. 胞衣表面
胤嗣全書曰。胞之蒂起於兩腎中間,著脊而生,懸胎於胞,通母之氣血,內含漿水,以養兒身。頭與手足幡作一團,如卵之黃,其漿水如卵之白,使上下四旁,皆不得相礙。
時珍曰。胎在母腹,臍連於胞,胎息隨母。
人鏡經曰。臍帶一系,繫於兒臍,懸兒於胞中,此通母之氣血,遺蔭之路也。
醫門秘旨曰。臍帶與母之真氣相連,如同生枝上,乃一身之根本也。
保產萬全書曰。按是連紫河車皮膜內含漿水,兒生下則四破。
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醫學原始曰。人之始生,先臍與命門,故為十二經脈之主。
千金方曰。人稟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脈,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咽喉唇舌肛門胞囊,以總而成軀。
醫彀曰。有言其臟腑生成之次第者,若陰包陽者為男,先生右腎,陽包陰者為女,先生左腎。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已。腎屬水,故五臟由是為陰。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已勝者。小腸屬火,故六腑由是為陽。其次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五絡,十五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經,纏經生三萬四千孫絡,孫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骨節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備矣。
脈經義解曰。小兒初生方赤子。
產論曰。凡兒生當長一尺六寸,重十七斤。
白話文:
【胎兒環境】
《胤嗣全書》記載:胎盤的根部起源於兩腎中間,緊貼脊椎生長,將胎兒懸掛在子宮內,與母親的氣血相通,內部充滿羊水滋養胎兒,頭部和手腳緊密包裹如同蛋黃,羊水則如同蛋白,讓上下四周皆不會相互阻礙。
李時珍說:胎兒在母親腹中,臍帶連接着胎盤,胎兒的呼吸隨母親一同。
《人鏡經》提到:臍帶一端連接胎兒的肚臍,將胎兒懸掛在子宮中,這是連通母親氣血,傳遞營養的路徑。
《醫門祕旨》指出:臍帶與母親的真氣相連,就像樹上的果子,是胎兒的根本。
《保產萬全書》寫道:按照描述,紫河車皮膜內包含羊水,胎兒出生後這些都會破裂。
《經脈篇》說:人的生命之初,先形成精氣,精氣形成腦髓纔開始生長。
《醫學原始》表示:人類生命之初,先形成臍帶與命門,因此是十二經脈的主宰。
《千金方》提到:人受天地孕育而生,所以體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脈,體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咽喉、脣舌、肛門、子宮等,構成完整的人體。
《醫彀》說:有人談論臟腑生成的順序,如果陰包陽爲男性,先生成右腎;陽包陰爲女性,先生成左腎。然後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每一生都剋制前一個。腎屬水,因此五臟由此成爲陰性。接着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每一生成都剋制前一個。小腸屬火,因此六腑由此成爲陽性。接着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五絡,十五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經,纏經生三萬四千孫絡,孫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骨節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於是耳目口鼻四肢百骸的身體就完全形成了。
《脈經義解》說:新生兒剛出生時皮膚紅潤。
《產論》說:通常嬰兒出生時應長一尺六寸,體重十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