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楊玄操曰。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者也。

醫學原始曰。廣腸一曰肛門。肛門言其處似車釭形。故曰肛門。即廣腸也。一名直腸。一名魄門。一名洞腸。亦名肛門。受大腸之谷而道出焉。

營昇按。大小腸古經皆以為二物。然解體親視之。唯一腸而有鉅細之分耳。今以曲尺度之。長二丈四五尺許。上屬於胃。下連肛門。其色白。帶淡紅。

四十二難十四經針灸聚英等。大腸當臍右。環十六曲。腸胃篇。當臍左旋。五藏別論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左旋。故二腸亦左旋。腸胃篇。當臍左旋是。

白話文:

楊玄操說,腸,就是順暢的意思,它能幫助胃氣通暢,並清除體內的污穢物質。

在《醫學原始》中提到,所謂的廣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肛門。肛門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它的形狀類似車輪上的輻條,因此被命名為肛門,這也就是廣腸。另外,它也被稱為直腸、魄門、洞腸,同樣的,也是肛門的另一種叫法。肛門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大腸中的食物殘渣,並將其排出體外。

營昇進一步說明,古人認為大腸和小腸是兩種不同的器官,然而實際上,從解剖的角度來看,其實只有一條腸,只是粗細不同罷了。用尺來測量,其總長度大約為二丈四五尺。它上端與胃相連,下端則連接至肛門,顏色呈白色,略帶淡紅色。

根據《四十二難》、《十四經針灸聚英》等書記載,大腸位於肚臍右側,環繞成十六個彎曲。在《腸胃篇》中,描述它在肚臍左側旋轉。在《五藏別論》中說,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種器官,是由天氣所產生的,並且是向左旋轉的,因此,兩種腸也是向左旋轉。在《腸胃篇》中提到,它在肚臍左側旋轉。

2.

楊玄操曰。胃圍也。言圍受食物也。

玉機真藏論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刺瘧論曰。胃者六府之長也。

張介賓曰。胃者六府之長。而大腸小腸。皆與胃連。居胃下氣本一貫。故皆屬於胃。

醫學原始曰。口內通於腹中。只有二竅。前曰喉。是肺管。後曰咽。是食管也。即胃脘也。下即賁門。亦透膈而下是胃。胃下有幽門。即接小腸。小腸下是闌門。闌門接大腸。大腸透肛門。穢從此出。闌門之傍。有膀胱。連於前陰。而出溺。

醫學原始曰。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藏府性鑑曰。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之咽門。

胃上口即為賁門。當中脘。主腐熟水穀。胃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其清純津液之歸於心。入於脈。變赤而為血。有餘則注於衝任。而為經水。經水者。陰水也。陰必從陽。故其色赤。稟火之色也。且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若媾男子之精。陰陽和合而成孕。則其血皆移蔭於胎矣。胎既產。則胃中清純津液之氣歸於肺。

朝於脈。流入於乳房。變白而為乳。是稟肺金之色也。其或兒不自哺。陽明之竅不通。其胃中津液。仍歸於脈。變赤而復為月水也。

醫彀曰。婦人血與乳。俱脾胃所生。

白話文:

楊玄操說,'胃'這個字象徵著包圍,指的是它圍繞接收食物的功能。

在《玉機真藏論》中提到,五臟都從胃部取得氣力,可見胃是五臟的根本。

《刺瘧論》中表示,胃是六腑中的領導者。

張介賓解釋,胃是六腑的領導,而大腸和小腸都與胃相連,位於胃下方,其氣源是一致的,因此都被歸類在胃的範疇。

根據《醫學原始》,口內通往腹中的通道只有兩個孔洞,前面的稱為喉嚨,這是肺的管道;後面的是咽喉,這是食物的通道,也就是胃的入口。往下即是賁門,穿過橫膈膜進入胃部。胃的下方有幽門,接駁小腸。小腸下方是闌門,闌門接駁大腸,大腸最後通往肛門,排泄物由此排出。闌門旁邊有膀胱,與前陰(生殖器)相連,負責排尿。

《醫學原始》描述,胃部呈迂迴曲折狀,全長約二尺六寸,寬約一尺五寸,直徑約五寸,可以容納兩斗的穀物,以及一斗五升的水。

《藏府性鑑》指出,咽喉到胃的距離約一尺六寸,通向咽喉的門戶。

胃的上端即賁門,位於中脘,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胃的下端,即小腸的上端,被稱作幽門。

《經脈別論》提到,食物進入胃部後,其中的精華液會流向心臟,進入血管,轉化為血液。剩餘的部分會流入衝脈和任脈,形成經血。經血是陰性的水,但必須跟隨陽性,所以呈現紅色,這是受到火的影響。衝脈被視為血海,任脈主管胎兒。如果男女交配,陰陽和諧,就能形成懷孕,那麼所有的血液都會流向胎兒。產後,胃部的精華液會流向肺部。

早上,這些液體會進入血管,流入乳房,轉化為乳汁。這也是受到肺部金屬特性的影響。如果嬰兒無法自行吸吮,陽明竅不通,那麼胃部的液體就會再次進入血管,轉回為月經。

《醫彀》中表示,女性的血液和乳汁,都是由脾胃生成的。

3.

藏府性鑑曰。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熟腐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

又曰,磨胃食乃消化。

入門曰。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腎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中庭。在天為太陽。在地為太陰。在人為中黃祖氣。脾氣壯則能磨消水穀。以營養四藏。

滑氏曰。脾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

肉,痿論曰。脾主身之肌肉。

醫經原旨曰。脾屬土肉象地之體。故合肉也。脾氣通於唇。故榮唇也。又曰。肉屬眾體之土。

白話文:

【脾】

根據古籍《藏府性鑑》所述,膈膜下方有胃,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飲食,並進行消化。而在胃的左側,有一個器官叫做脾,它與胃共用同一層膜,並附著在其上方,脾的顏色像馬肝一樣,呈現赤紫色。

此外,《藏府性鑑》又提到,脾能夠磨碎胃中的食物,使其進一步消化。

《入門》一書中記載,脾位於中脘下約一寸二分處,距離心臟三寸六分,離腎臟也是三寸六分,中間這段一寸二分的地方,被稱為「中庭」。在自然界中,脾對應的是太陽,在地界則為太陰,而在人體中,脾被認為是中黃祖氣的來源。當脾氣強健時,能有效消化水穀,進而滋養其他內臟。

根據滑氏的說法,脾的寬度大約三寸,長度約五寸,覆蓋著太倉,並緊貼在脊椎的第十一節上。

《肉,痿論》指出,脾主要控制身體的肌肉。

《醫經原旨》則表示,脾屬於土象,如同大地的形態,因此掌管著肌肉。脾氣運行順暢時,能使嘴脣紅潤。同時,肌肉作為全身各部位的基礎,也歸脾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