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內景
蠡海集曰。天開於子,地開於醜,人生於寅。寅時手太陰之氣始動,其應在寸口。寸口以候上部,肺居五藏之上部,獨為五藏之華蓋,所以管領一身之氣。
類經曰。肺朝百脈,以行陰陽,而五臟六腑皆以受之。故十二經,以肺為首,循序相傳,盡於足厥陰肝經,而又傳於肺終,而後是為一周。痿論曰。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
張介賓曰。肺位最高,故謂之長。
高武曰。肺者朝百脈,故肺者藏之長。
馬氏曰。肺者為諸藏之華蓋。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藏之華蓋。
入門曰。肺形似人肩而為藏之蓋。
程氏醫彀曰。肺形如人肩,二布大葉,四垂如蓋。
醫經原旨曰。肺形似人肩,二布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藏清濁之氣,又應二十四氣也。
白話文:
【內景】
《蠡海集》記載:自然界中,天從子時開始運作,地則從醜時開始活動,人類的生命則在寅時萌芽。在寅時,人體的手太陰肺經之氣開始活躍,這可以在寸口脈搏處感受到。寸口脈象可以反映上半身的情況,而肺臟位居五臟的上部,像華麗的傘蓋一樣覆蓋全身,負責調節全身的氣血。
《類經》指出:肺臟主宰全身的血液循環,調和陰陽,五臟六腑都受到它的影響。因此,在十二條經絡中,肺經位列首位,循序相傳,直至足厥陰肝經結束,再回傳至肺經,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痿論》提到:肺臟是五臟中的領導者,也是心臟的保護傘。
張介賓認為:肺臟位置最高,因此稱之為領導者。
高武認為:肺臟主管全身的血液循環,因此它是五臟中的領導者。
馬氏認為:肺臟像一把華麗的傘蓋,覆蓋著其他的臟器。
華元化認為:肺臟是生命力的源頭,也是五臟的華麗傘蓋。
《入門》提到:肺臟的形狀像人的肩膀,覆蓋著其他的臟器。
《程氏醫彀》描述:肺臟的形狀像人的肩膀,分佈著兩片大葉,四面下垂,像一把大傘。
《醫經原旨》指出:肺臟的形狀像人的肩膀,兩片葉子中間有二十四個孔洞,排列有序,調節著各臟器的清濁之氣,與一年二十四節氣相應。
3. 肺前面全狀
營昇按。其形如蜂窠。下無通竅。隨呼吸而盈虛。其色如藍光澤有斑紋。古人皆謂六葉兩耳。大概之言耳。古今說內形比之內形。殆有不相似者矣。入門醫彀原始等說。略近之。
肺系,聖濟總錄曰。喉嚨以下。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其十二。又曰。天蓋骨下為肺系之本。
藏府指掌圖書曰。錢豫齋曰。會厭綴於舌本之下。正應乎氣管之上。氣管即喉嚨也。居於前。主持呼吸。為聲音之門戶。故名吸門。共十二節。上三節微小。下九節微大。第四乃結喉也。
楊玄操曰。喉嚨空虛也。言其中空虛。可以通氣息焉。即肺之系。呼吸之道路。
金鑑曰。結喉者。喉之管頭也。其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於肉。肉多不見。
經釋曰。喉嚨即出聲之處。即俗名喉脘。
會厭,程氏醫彀曰。綴於舌本之上。正應於氣管之下。氣管即喉嚨也。
醫學原始曰。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五分。大容五合會厭為之吸門。其大如錢。為音聲之戶。薄則易於起。發音出快而便利。厚則起發音出慢而重舌也。久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
金鑑曰。會厭者。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發聲則開。咽食則閉。故為聲音之戶也。
懸壅垂,金鑑曰。懸壅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醫學原始曰。喉上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懸壅。乃音聲之關也。
吳昆曰。懸壅吸門垂下肉乳也。
頏顙,金鑑曰。口內之上二孔目分。氣之竅也。
喉嚨,金鑑曰。喉嚨者喉也。肺之系也。
嗌,金鑑曰。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咽喉,憂恚無言篇曰。咽喉者。水道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類注曰。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府者也。硬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五藏者也。
鼻,陰陽應象大論曰。肺主鼻。又曰。在竅為鼻。
醫學原始曰。肺主鼻。鼻者肺之官。故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皮毛,痿論曰。肺主身之皮毛。
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容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脈。留而不去。傳入於府。
白話文:
[肺的全面狀態]
營昇按:肺的形狀就像蜂巢一樣,下面並沒有貫通的孔洞,隨著呼吸的變化而膨脹或縮小。它的顏色呈現藍色,表面帶有光澤及斑紋。古人常稱肺有六葉兩耳,但這只是大略的描述。如果拿古往今來對於內部器官形態的描繪相較,會發現有些並不符合實際。《入門醫彀》和《原始》等書中的描述,比較接近真實。
關於肺的連接部位,《聖濟總錄》提到,從喉嚨以下,稱為肺系骨,共有十二節。另有一說,天蓋骨下方就是肺系骨的根部。
《藏府指掌圖書》中錢豫齋提到,會厭附著在舌頭底部,正好對應到氣管上方,也就是喉嚨的位置。它位於前方,負責控制呼吸,是聲音的通道,因此被稱為吸門,共有十二節,前三節較小,後九節較大,第四節即是結喉。
楊玄操解釋,喉嚨是一個中空的空間,可以讓氣息流通,即是肺的連接部位,也是呼吸的通道。
《金鑑》指出,結喉就是喉嚨管道的頂端,瘦的人可以看到它突出在脖子前方,而胖的人則會被肉遮住,看不太出來。
《經釋》說明,喉嚨就是發聲的地方,俗稱喉脘。
會厭,根據《程氏醫彀》所述,附著在舌頭上方,正好對應到氣管下方,即是喉嚨。
《醫學原始》提到,從牙齒後方到會厭,深度約三寸五分,容量大約可容納五合,會厭是吸門,大小像一枚錢幣,是聲音的出口,若組織較薄則容易開啟,發音時反應迅速且流暢;若組織較厚則反應較慢,發音時會感覺舌頭沉重。長期突然失聲,可能是因為會厭受寒。
《金鑑》指出,會厭覆蓋在喉嚨管道的上方,像是皮質或是薄膜,發聲時會打開,吞嚥時會關閉,因此被稱為聲音的出口。
懸壅垂,《金鑑》描述,張開嘴巴就可以看到喉嚨上方像乳頭的小舌頭,俗稱碓嘴。
《醫學原始》提到,喉嚨上方像小舌頭般下垂的部位,叫做懸壅,是聲音的關卡。
吳昆解釋,懸壅就是吸門下方的肉質突起。
頏顙,《金鑑》指出,這是口腔上方的兩個孔,是氣息的通道。
喉嚨,《金鑑》說明,喉嚨就是喉部,是肺的連接部位。
嗌,《金鑑》指出,嗌就是咽部,是胃的連接部位。
咽喉,《憂恚無言篇》提到,咽喉是水分的通道,喉嚨是氣息上下流動的通道。
《類注》指出,人有兩個喉部,一個軟一個硬。軟的在後方,稱為咽喉,是食物和液體的通道,連接到六腑。硬的在前方,稱為喉嚨,是氣息進出的通道,用以呼吸,與五臟相通。
鼻子,《陰陽應象大論》提到,肺主管鼻子,同時也說,在五官中,肺與鼻子相應。
《醫學原始》提到,肺主管鼻子,鼻子是肺的器官,因此肺功能正常,鼻子就能辨別香臭。
皮毛,《痿論》提到,肺主管身體的皮毛。
《皮部論》提到,疾病的開始,通常都是從皮毛開始,當邪氣侵襲,就會導致毛孔張開,邪氣進入,進入到絡脈,如果不離開,就會傳遞到經脈,如果還是不離開,就會進入到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