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三 (13)
卷三 (13)
1. 任脈
滑氏曰。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
八脈考曰。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於下脘。歷建里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
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齗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凡二十七穴。
白話文:
滑氏說道,「任脈」的「任」字,有懷孕的意思,它運行在腹部正中,是婦女生育的根本。
根據《上古天真論》記載,女子到十四歲左右,生殖功能成熟,任脈開始通暢,太衝脈旺盛,於是每月會有月經來潮。到了四十九歲左右,任脈開始虛弱,太衝脈衰退,生殖能力也就隨之耗盡。
《八脈考》中提及,任脈是所有陰脈的海洋,它的起點位於中極穴下方,也就是小腹內側,會陰部位,然後向上穿出,沿著曲骨上緣的毛髮邊緣至中極穴。此後,任脈和足厥陰、太陰、少陰等脈絡一起行走於腹部內部,經過關元、石門、氣海等穴位。在陰交處,與足少陽、衝脈相會,再沿著神闕、水分等穴,會合足太陰脈於下脘,然後經過建裏,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等脈在中脘穴相會。再向上經過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等穴。
接著,任脈上達喉嚨,在天突、廉泉、上頤等穴與陰維脈相會,再沿著承漿穴,與手足陽明、督脈相會,環繞嘴脣,再上行至下顎,然後又分開行走,沿著面部,經過兩眼下方的中間位置,直至承泣穴結束。總共經過了二十七個穴位。
2. 督脈
十四經發揮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
五色篇曰。下極者心也。
四十四難曰。下極為魄門。
甲乙經曰。橫骨一名下極。
千金翼曰。第十五椎名下極俞。
圖翼曰。頞名下極。皆雖同名,所指異,非今所謂下極。
滑氏曰。督脈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歷長強。
又曰。督脈由會陰而行於背,任脈由會陰而行於腹,衝脈由會陰出並少陰,而散於胸中。張景岳曰。三脈本同一體,督即任沖之綱領,任沖即督之別名耳。
丁德用曰。以下極為長強,是督脈經穴,以始於長強也。
八脈考曰。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卻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仍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骨空論類注曰。篡,交篡之義,謂兩便爭行之所,即前後二間之間也。金鑑曰。篡者,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
名下極穴,又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俱繞篡後屏翳穴,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沖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瘂門會陽維,入舌本上至風府。
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齗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會太陽於目內眥晴明穴,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陰會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白話文:
【督脈】
根據《十四經發揮》所述,督脈起源於人體的下極之俞。在《五色篇》中提到,下極實際上指的是心臟。而在《四十四難》中則說,下極是指魄門。《甲乙經》則將橫骨稱為下極。《千金翼》指出,第十五椎骨被命名為下極俞。《圖翼》則說明,頞被稱作下極,儘管這些名詞相同,但其所指的部位卻不同,並非現在我們所指的下極。
滑氏解釋,督脈從下極之俞開始,通過會陰,經過長強。又說,督脈從會陰沿背部運行,任脈則從會陰沿腹部運行,衝脈從會陰出,並沿著少陰,分散到胸部中間。張景嶽認為,這三條脈本來是同一體系,督脈就是任脈和衝脈的主導,任脈和衝脈則是督脈的別名。
丁德用表示,下極就是長強,是督脈的經絡穴位,督脈就是從長強開始的。《八脈考》中提到,督脈是陽脈的海洋,起始於腎下的胞中,直到小腹,然後逆向行於腰間橫骨的中心,連接尿孔的末端。對於男性來說,督脈沿著生殖器下方,直至篡(即肛門),對於女性來說,督脈則是連接陰部,並合併至篡間。督脈繞過篡後的屏翳穴,繞臀部,與少陰和太陽中絡結合,向上至股內側,由會陽貫穿脊椎,會合於長強穴,在骶骨尖端與少陰穴會合,沿著脊椎內部向上,經過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沖道、身柱、陶道、大椎等穴位,與手足三陽穴會合,向上至瘂門,會合陽維穴,進入舌根,上至風府穴。
督脈與足太陽陽維穴會合,共同進入腦中,沿腦戶、強間、後頂、上巔,經過百會穴,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這是足太陽督脈的會合點。督脈沿額頭中間至鼻樑,經過素髎、水溝,會合手足陽明穴至兌端,進入齗交穴,與任脈、足陽明穴會合,督脈就此結束。督脈總共有三十一個穴位。
督脈的別絡從長強走向任脈,由小腹直上,貫穿肚臍中心,再上貫心臟,進入喉嚨,上至頤,環繞嘴脣,上至兩眼下方中央。
督脈在眼內角晴明穴與太陽穴會合,上額與足厥陰穴在同一位置會合於巔,進入腦中絡。督脈的另一分支從腦部下降到頸部,沿著肩胛骨,與手足太陽、少陰穴在大杼穴(第一椎骨下,離脊椎中線一寸五分的凹陷處)會合,兩側靠近脊椎至腰部,進入脊髓,絡繫腎臟。
3. 帶脈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岐。皆絡帶脈。八脈考曰。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凡八穴。
章門(足厥陰肝經穴季脅本)
帶脈(足少陽膽經穴章門下一寸八分)
五樞(同水道旁一寸五分)
維道(同五樞下五分)
十四經發揮。凡四穴。帶脈維道。
針灸大成。凡六穴。
帶脈五樞維道。
白話文:
張子和說,人體內的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七脈,都是上下貫通全身流動的。只有帶脈從少腹部的兩側開始,即位於季脕下部,環繞身體一週,穿過腰部,形狀就像束在腰間的帶子。而衝脈和任脈兩條經脈,沿著腹部和脕部,緊貼肚臍兩側,流經氣衝穴,屬於帶脈,並與督脈相聯繫。衝脈、任脈和督脈這三條脈,雖起始於同一點,但運行方向不同,可稱為「一源三岐」,且都與帶脈有聯繫。根據《八脈考》所述,帶脈起始於季脕部位的足厥陰肝經穴章門穴,與足少陽膽經一同循行至帶脈穴,環繞身體一週,就像束在腰間的帶子一樣。此外,它還會與足少陽膽經在五樞和維道兩穴相遇,總共涉及八個穴位。
章門穴:位在季脕部位,屬足厥陰肝經穴。
帶脈穴:位在章門穴下方約一寸八分的位置,屬足少陽膽經穴。
五樞穴:在水道穴旁邊約一寸五分的位置。
維道穴:在五樞穴下方五分的位置。
《十四經發揮》中提到的四個穴位是:帶脈穴和維道穴。
《針灸大成》中則記載了六個穴位:帶脈穴、五樞穴和維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