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足厥陰肝經

急脈穴在陰毛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隱指堅然。實厥陰之正脈。諸書不載。因補之。其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為章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為期門。

滑氏曰。足厥陰起於大指聚毛之大敦穴。循足跗上廉歷行間大沖。抵內踝一寸之中封也。自中封上踝過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由曲泉上行。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遂當衝門府舍之分。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抵小腹而上會曲骨中極關元。

復循章門至期門之處。挾胃屬肝下日月之分。終於膽也。自期門上貫膈行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雲門淵液之間。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行大迎地倉四白陽白之外。連目繫上出額。行臨泣之裡。與督脈相合於巔頂之百會也。

支者。從目系下行任脈之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於口唇之內。支從期門屬肝處。別貫膈行食竇之外。本經之裡。上注肺中。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以交於手太陰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急脈穴位於陰毛之中,陰毛上方兩側各約二寸半處。按壓此穴,會有堅實的感覺。這是足厥陰經的正脈,以前典籍未曾記載,因此補充記載於此。章門穴位於大橫穴外側,直上到臍部與脅肋交界處;期門穴則位於不容穴外側一寸五分處,直上到乳房下方第二根肋骨的末端。

滑氏說:足厥陰經起於大腳趾內側聚毛處的大敦穴,沿著足跗的內側上緣,經過行間穴、大沖穴,到達內踝上約一寸處的中封穴。從中封穴向上,越過內踝,經過三陰交穴、蠡溝穴、中都穴,再向上約一寸,穿過太陰脾經之後,上行於大腿內側,經過膝關節內側的曲泉穴。由曲泉穴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的陰部,經過陰廉,到達衝門穴、府舍穴附近,進入陰毛之中,左右經絡在此交會,環繞生殖器,到達小腹,向上會合於曲骨穴、中極穴、關元穴。

然後沿著章門穴、期門穴附近,經過胃部,與肝臟相連,到達膽經的起始部位。從期門穴向上穿過橫膈膜,行於食道外側,大包穴內側,散佈於脅肋部位,向上到達雲門穴、淵液穴之間,人迎穴外側,沿著喉嚨後側,向上進入頏顙(咽喉部位),經過大迎穴、地倉穴、四白穴、陽白穴的外側,與目系穴相連,向上到達額部。沿著臨泣穴內側,與督脈相合於頭頂的百會穴。

分支經絡:從目系穴向下行,經過任脈本經的內側,下行到頰部內側,環繞口唇內側。另一分支從期門穴(屬肝)處分出,穿過橫膈膜,行於食道外側,沿著本經內側,向上通向肺部,向下到達中焦,經過中脘穴附近,與手太陰肺經相通。

2. 督脈

身強,脊骶端。

刺熱篇王注曰。脊節之謂椎。脊窮之謂骶。

古今醫統曰。尾閭穴督脈下行盡處。是穴。

經絡全書東垣曰。督脈出於會陰。根於長強。則為兩穴明矣。

腰俞,第二十一椎節下間。

陽關,第十六椎節下間。(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無此穴。自十二椎至十七椎。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揜附。故無穴。)

命門,第十四椎節下間。

圖翼曰。平臍用線牽而取之。

千金方曰。腰痛不得動者。令病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度至臍。乃取杖度。背脊灸杖頭盡處。(營昇按。肥人腹垂則臍低。瘦人腹凹則臍昂。今不論肥瘦。用線而取之。以杖而度之。則未有準也。)

懸樞,第十三椎節下間。(營昇按。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又下經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誤。三字作二字也。)

脊中,第十一椎節下間。

中樞,氣府論王注曰。在第十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督脈氣所發。(營昇按。此穴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銅人經資生經。諸書皆闕之。)

筋縮,第九椎節下間。

至陽,第七椎節下間。

靈臺,第六椎節下間。(營昇按。甲乙經無此穴。出氣府論。王注。)

神道,第五椎節下間。

身柱,第三椎節下間。(倭俗謂之知利介艾灸通說曰。俗呼散氣。)

姜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曰。在第二椎節下間。又云。背腧部在第三椎節下間。

陶道,大椎節下間陷中。自陽關至此諸穴。並俯而取之。

自陽關至陶道諸穴。俯而取之者。脊骨隆凸椎穴以明也。一說自長強至懸樞。並伏地而取之。自脊中至陶道。並俯而取之。

大椎,第一椎上陷中。

外臺秘要曰。大椎平肩斜齊高大者是。

醫學原始曰。在第一椎上。平肩陷中。(營昇按。八脈考釋音曰。椎音槌。脊之骨節也。又背腧篇類注曰。焦即椎之義。指脊骨之節間也。古謂之焦。亦謂之顀。後世作椎。又刺熱篇王注曰。脊節之謂椎。脊窮之謂骶。又類注曰。此取脊椎之大法也。項上三椎者。乃項骨三節。

非脊椎也。三椎之下陷者中。方是第一椎節穴名大椎。由此而下數之。諸椎循次可得矣。注證分寸歌曰。自此項骨下脊骶。分為二十四椎。大椎上有項骨在。約有三椎。莫算之尾有長強。亦不算中間二十一可排椎。又項骨金鑑曰。頸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釋骨曰。三節植頸項者。

通曰柱骨。其隱節肉中者曰復骨。張氏復作伏氣府論。馬注曰。人之脊骨連項骨。共有二十四節者。應二十四氣亦有理。凡灸大椎。當以上項骨三節不算。但項骨比大椎更高。今人誤取高骨為大椎。則項骨非灸大椎也。又氣穴論馬注曰。今人灸大椎者。俱是項骨高起者。見其骨高而大。

誤以為大椎而取之。愚今除項骨三節。則大椎又數為第一椎。千金方曰。取大椎之法。除項骨三節不在內。或人亦在項骨短而無可尋者。但當以平肩之處為第一椎。外臺曰。大椎平肩斜齊高大者是。針灸大全曰。以平肩取之。昧者習之。不論椎骨之昂低。偏與肩上平齊處為大椎。

白話文:

督脈:

督脈強健身體,起於脊椎末端的骶骨。

《刺熱篇》王冰註解說:脊椎的關節稱為「椎」,脊椎的盡頭稱為「骶」。

《古今醫統》說:尾閭穴是督脈向下延伸的盡頭,就在這個穴位。

《經絡全書》東垣說:督脈起始於會陰穴,根源在長強穴,這就明確說明了這兩個穴位。

腰俞穴,在第二十一椎骨的下方間隙。

陽關穴,在第十六椎骨的下方間隙。(營昇按:根據《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等典籍,都沒有這個穴位。從第十二椎骨到第十七椎骨,共有四個椎骨,被腰骶骨覆蓋,所以沒有穴位。)

命門穴,在第十四椎骨的下方間隙。

《圖翼》說:將線拉直,與肚臍平齊,然後取穴。

《千金方》說:如果腰痛到無法動彈,讓病人站直,用竹竿拄著地面,量到肚臍的高度,然後用竹竿量背部,在竹竿的盡頭處艾灸。(營昇按:胖子腹部下垂,肚臍位置會偏低;瘦子腹部凹陷,肚臍位置會偏高。現在不論胖瘦,用線取穴,或是用竹竿量取,都不是很準確。)

懸樞穴,在第十三椎骨的下方間隙。(營昇按:《明堂上經》記載在第十二椎骨間,《下經》記載在第十一椎骨下,脊中穴既然在第十一椎骨下,懸樞穴不應該也在第十一椎骨下,所以知道是錯誤的,「三」字寫成「二」字了。)

脊中穴,在第十一椎骨的下方間隙。

中樞穴,《氣府論》王冰註解說:在第十椎骨的下方間隙,身體俯臥時取穴,是督脈氣所發出的地方。(營昇按:這個穴位在《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銅人經》、《資生經》等典籍中都沒有記載。)

筋縮穴,在第九椎骨的下方間隙。

至陽穴,在第七椎骨的下方間隙。

靈臺穴,在第六椎骨的下方間隙。(營昇按:《甲乙經》沒有這個穴位,出自《氣府論》王冰註解。)

神道穴,在第五椎骨的下方間隙。

身柱穴,在第三椎骨的下方間隙。(倭國習俗稱之為「知利介」,艾灸通俗說法稱之為「散氣」。)

姜希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在第二椎骨的下方間隙,又說:背部腧穴在第三椎骨的下方間隙。

陶道穴,在大椎穴的下方凹陷處,從陽關穴到這裡的穴位,都要在身體俯臥時取穴。

從陽關穴到陶道穴的穴位,都要在身體俯臥時取穴,是因為脊椎骨隆起,椎骨穴位明顯。另一種說法是,從長強穴到懸樞穴,都要在身體趴在地上時取穴;從脊中穴到陶道穴,都要在身體俯臥時取穴。

大椎穴,在第一椎骨的上方凹陷處。

《外臺秘要》說:大椎穴與肩膀平齊,高大的地方就是。

《醫學原始》說:在第一椎骨的上方,與肩膀平齊的凹陷處。(營昇按:《八脈考釋音》說:椎,音同「槌」,是脊椎的骨節。又《背腧篇類注》說:焦就是椎的意思,指的是脊椎骨的間隙,古代稱之為「焦」,也稱之為「顀」,後世寫作「椎」。《刺熱篇》王冰註解說:脊椎的關節稱為「椎」,脊椎的盡頭稱為「骶」。《類注》說:這是取脊椎穴位的大法。頸項上的三椎,是頸項的三節骨頭,不是脊椎骨。三椎下方的凹陷處,才是第一椎骨穴,名為大椎穴。從這裡往下數,就可以依序找到其他椎骨。注證分寸歌說:從這裡,頸項骨下方,到脊椎骶骨,分為二十四個椎骨。大椎穴上方有頸項骨,約有三個椎骨,不算在內。尾椎有長強穴,也不算。中間有二十一個椎骨可以排列。頸項骨金鑑說:頸項骨上面的三節是圓骨。釋骨說:三節連接頸項的骨頭,統稱為柱骨,隱藏在肌肉中的骨頭稱為復骨。張氏重作《伏氣府論》,馬注說:人的脊椎骨連著頸項骨,共有二十四節,對應著二十四節氣也是有道理的。凡是艾灸大椎穴,都不應該算上頸項骨的三節,但是頸項骨比大椎穴更高。現在人們誤取高骨為大椎穴,那麼艾灸的地方就不是大椎穴了。《氣穴論》馬注說:現在人們艾灸大椎穴,都是取頸項骨高起的地方,看到那裡的骨頭又高又大,就誤認為是大椎穴。現在去掉頸項骨的三節,那麼大椎穴就數為第一椎了。《千金方》說:取大椎穴的方法,是把頸項骨三節排除在外,不計算在內。有的人頸項骨短,找不到可以尋找的部位,只要把與肩膀平齊的地方當作第一椎。《外臺》說:大椎穴與肩膀平齊,高大的地方就是。《針灸大全》說:以與肩膀平齊的地方取穴,不明確的人習慣這樣做,不論椎骨的高低,都把與肩膀平齊的地方當作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