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足厥陰肝經

(入門曰。丑時自竅陰交與足大指端大敦。循膝股上行至腹期門穴止。寅時復行於肺經也。)

至真要大論曰。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類注曰。厥盡也。兩陰交盡。陰之極也。

大敦,足大指。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

醫統聚英針灸六要。內側為隱白。外側為大敦。

行間,入門神照集原始。共足大指次指。岐骨間動脈陷中。

太衝,圖翼曰。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

至真要大論曰。太衝絕。死不治。又云。診病人太衝脈有無。可以訣死生。

中封,大成曰。足內踝骨前一寸。筋里宛宛中。

蠡溝,內踝上五寸。

中都,大成曰。內踝上七寸。胻骨中。與少陰相直。

膝關,神照集曰。在膝蓋骨下。內側陷中。與犢鼻平相去二寸。

大成曰。犢鼻下二寸旁陷中。(營昇按。此所稱犢鼻。非指穴而言。指犢鼻骨。)

曲泉,大成曰。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

陰包,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五里,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

陰廉,神照集曰。在羊矢下。羊矢者。膚中有核。如羊矢也。去氣衝二寸。動脈中。

急脈,氣府輪曰。厥陰毛中急脈各一。王注曰。有陰毛中。陰上兩旁。相去同身寸之二寸半。

圖翼曰。按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經脈篇曰。足厥陰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又曰。其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然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於陽明者也。

章門,圖翼曰。肘盡處是穴。一云在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營昇按。醫彀曰。章門臍上二寸量橫取八寸看兩傍。針灸經驗方臍上二寸。兩旁八寸。神照集曰。在大橫外直季脅端肘盡處是穴。俠下脘兩旁九寸。分寸歌章門下脘兩旁九寸。肘尖盡處。側臥取。聚英大橫外直季肋端臍上二寸。

兩旁九寸。入門臍上二寸。橫取六寸。側脅季肋端。神應經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金鑑大橫穴外季肋直臍軟骨端臍上二寸。兩旁開六寸。側臥取。肘尖盡處。原始臍上二寸。橫取六寸側。脅季肋端。聖惠方大橫外直臍季肋端是穴。必須側臥。伸下腳縮上腳。乃得穴也。甲乙經大橫外直臍季脅端。

銅人經大橫外季肋端。十四經合參。季脅端臍上三寸兩旁開九寸。側臥肘尖盡處。諸說多端。不一定矣。要之因人有肥瘦。不能無少異同。姑以圖翼所說。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八寸半肘尖盡處。為是。)

期門,分寸歌在巨闕旁四寸五分。無差矣。

足厥陰經接自足少陽竅陰而起於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之大敦循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為行間。大指本節後二寸為大沖。足內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為中封。踝上五寸為蠡溝。踝上七寸為中都。犢鼻下二寸旁陷者中為膝關。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為曲泉。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為陰包。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為五里。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去氣衝二寸為陰廉。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起始於腳趾,從腳大拇指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子處的大敦穴開始,接著沿著腳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間的動脈凹陷處,到行間穴;再往上兩寸是太衝穴。腳內踝骨前一寸,肌肉凹陷處是中封穴;內踝骨上五寸是蠡溝穴;內踝骨上七寸是中都穴。膝蓋骨下方,內側凹陷處,與犢鼻穴平行相距兩寸的位置是膝關穴,膝蓋內側骨頭下方,大筋和小筋之間的凹陷處是曲泉穴;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是陰包穴;氣衝穴下方三寸,大腿內側動脈搏動處是五里穴;在羊矢(皮膚裡像羊糞一樣的硬結)下方斜里三分,直上兩寸,是陰廉穴。

急脈穴,在陰毛中的兩側,各距離身體中線二寸半。

(關於章門穴的位置,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在手肘尖端,有的說在肚臍上方一寸八分,左右各八寸半。這裡暫以肚臍上方一寸八分,左右各八寸半,手肘尖端為準。)

期門穴,在巨闕穴旁邊四寸五分。

足厥陰肝經從足少陽膽經的竅陰穴接續,開始於腳大拇指指甲邊緣的大敦穴,沿著大拇指和第二個腳趾間的動脈凹陷處是行間穴,大拇指根部往上二寸是太衝穴,腳內踝骨前一寸肌肉凹陷處是中封穴,踝骨上五寸是蠡溝穴,踝骨上七寸是中都穴,膝蓋骨下方二寸旁的凹陷處是膝關穴,膝蓋內側骨頭下方大筋和小筋之間的凹陷處是曲泉穴,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筋之間是陰包穴,氣衝穴下方三寸,大腿內側動脈處是五里穴,在羊矢下方斜里三分,直上二寸是陰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