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三 (7)
卷三 (7)
1. 督脈
可不謬乎。然肩肉肥大者。妄以平肩取之。則穴道參差。多不中也。故除肉偏與肩尖平齊處。以手按之。使其回顧俯仰。則附頭而轉者為項骨。其不轉者為脊骨。方是第一椎下以算之。諸椎循次可得矣。又張介賓曰。凡取脊間督脈諸穴。當於骨節突處取之。但驗於魚骨。為可知也。
若取於節下。必不見效。張氏之言如是。然前哲皆取節下。而無取骨節突處者。夫周身之俞穴。皆孔隙也。故或在大骨之際。或在小骨之下。大筋之下。小筋之上。骨際陷中。皆其處也。滑氏取脊骨之低處節下者是。猶欲詳之。試解剖人骨節而視之。益知予言之不謬。若張氏之說。
孔隙之所不可在。故斷然不可從矣。)
瘂門,氣府論王注曰。在項髮際宛宛中。去風府同身寸之一寸。
風府,項入髮際一寸。
腦戶,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
強間,後頂後一寸五分。
後頂,百會後一寸五分。
百會,神應經曰。在頂中陷中。容豆許。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
馬歌曰。發上百會五寸央。
性理北溪陳氏曰。猶天之極星居北。
類經曰。此曰三才百會應天。璇璣應人。湧泉應地。
證治準繩。引湯氏曰。百會一穴。前後髮際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
方書所載。但云頂上旋毛中。殊不審有雙頂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庸醫之輩。習循舊本。誤人多矣。(營昇按。旋毛有昂者。有低者。有在旁者。在兩旁者。其地不一定。故由此求穴。則不中必矣。百會去前髮際五寸。入後髮際七寸。巔頂中央為是。)
前頂,囟會後一寸五分陷中。
囟會,上星後一寸陷中。
千金方曰。在神庭上二寸是。
上星,八脈考曰。囟會前一寸。
大成曰。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
兼羅集曰。有一取法。以掌後橫紋當鼻尖中指盡處是。
神庭,八脈考曰。囟前二寸。
印堂,刺瘧論曰。取眉間。
鼻交頞中,千金翼曰。在兩眥中間。(營昇按。此二穴諸書缺。今補入之。)
素髎,鼻柱上端。
水溝,鼻柱下人中。
大成曰。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兌端,入門曰。上唇中央尖上。
齗交,唇內齒上齗縫中。(齗音銀。)
華佗內照圖曰。任督二脈。為一身陰陽之海。又曰。齗交穴在唇內齒上縫。為任督二脈之會。一身之要也。
督脈之長強在脊骶骨端腰俞在二十一椎節下間。陽關在十六椎節下間。命門在十四椎節下間。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脊中在十一椎節下間。中樞在十椎節下間。筋縮在九椎節下間。至陽在七椎節下間。靈臺在六椎節下間。神道在五椎節下間。身柱在三椎節下間。陶道在大椎節下間。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瘂門在項後入髮際五分。風府在入髮際上一寸。腦戶在入髮際上二寸。強間在後頂後一寸五分。後頂在百會後一尺五分。百會在頂中央。
白話文:
督脈穴位取法說明:
尋找督脈穴位時,需要注意肩部肌肉肥厚的情況。如果肩部肌肉肥厚,單純以肩平為基準取穴,容易造成穴位位置偏差。正確的方法是,先找到肩胛骨與肩部肌肉交界處,平齊的地方,用手按壓,並前後左右移動皮膚,能隨著手部動作而移動的是項骨,不移動的是脊骨。第一椎骨就在項骨與脊骨交界處下方,以此為基準,即可依次找到其他椎骨上的穴位。 張介賓認為,脊椎上的督脈穴位應在骨節突起處取穴,如同魚骨上的突起,這樣才能準確找到穴位。如果在骨節下方取穴,則效果不佳。但古籍中多數記載是在骨節下方取穴,與張介賓的說法不同。人體穴位都位於骨骼、肌肉、筋腱等組織間的空隙中,可能是大骨之間、小骨下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或骨骼間的凹陷處。滑氏所取的脊骨低處節下之穴位比較正確。要更深入了解,可以解剖人體脊椎觀察,就能明白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而張介賓的說法,穴位位置卻不容易在骨節突起處找到,所以不可採信。
瘂門穴位於項部髮際正中,距風府穴一寸。
風府穴位於項部髮際上一寸。
腦戶穴位於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
強間穴位於後頂後一寸五分。
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凹陷處,約容納一粒豆子大小,距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也有人說,從前髮際量起五寸,在正中點即是。 百會穴被比喻為天上的北極星,是天地人三才的交會之處,與璇璣(人)、湧泉(地)穴相應。也有說法是,百會穴位於前後髮際與兩耳尖連線的中點。一些方書只說在頭頂旋毛處,但旋毛位置因人而異,所以此法不可靠。百會穴的準確位置是:距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位於頭頂正中央。
前頂穴位於囟會穴後一寸五分凹陷處。
囟會穴位於上星穴後一寸凹陷處。 也有說法是位於神庭穴上二寸。
上星穴位於囟會穴前一寸。 也有說法是位於神庭穴後入髮際一寸凹陷處。還有一種取法是,以手掌後橫紋對準鼻尖,中指指尖所指處即為上星穴。
神庭穴位於囟會穴前二寸。
印堂穴位於兩眉之間。
鼻交頞中穴位於兩眼角之間。
素髎穴位於鼻柱上端。
水溝穴位於鼻柱下人中,近鼻孔的凹陷處。
兌端穴位於上唇中央尖端。
齗交穴位於唇內齒齦縫中。 任督二脈交會於此,是一身之要。
督脈穴位(椎骨節數參考):長強穴位於尾骨端;腰俞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陽關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命門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脊中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中樞穴位於第十椎骨下;筋縮穴位於第九椎骨下;至陽穴位於第七椎骨下;靈臺穴位於第六椎骨下;神道穴位於第五椎骨下;身柱穴位於第三椎骨下;陶道穴位於大椎穴下;大椎穴位於第一頸椎上方的凹陷處。 瘂門穴位於項部髮際上五分;風府穴位於髮際上一寸;腦戶穴位於髮際上二寸;強間穴位於後頂後一寸五分;後頂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