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三 (2)
卷三 (2)
1. 足少陽膽經
大成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
五樞,帶脈下三寸。
經脈篇馬注曰。去帶脈三寸。季脅下四寸八分。(營昇按。聖濟總錄聖惠方甲乙經外臺千金方銅人經醫統資生聚英帶脈下三寸。水道傍一寸五分是。)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
甲乙經聖濟總錄千金方外臺聚英資生經醫統銅人經六集入門金鑑。章門下五寸三分。
居髎,氣府論。王注曰。在章門下四寸三分。骼骨上。原始神照集環跳上一寸。
環跳,神照集曰。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以左手按穴。右手搖撼取之。穴在陷中。
風市,神照集曰。在膝上七寸。股外側兩筋間。垂手中指點到處是穴。
神農皇帝針灸圖資生經大全入門大成金鑑經穴指掌圖原始。共屬於膽經部分。據而補焉。
中瀆,神照集曰。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陽關,徐氏大全入門等。陽陵泉上二寸。(營昇按。此穴屈膝於橫文之尖。點墨而後。伸足其點是穴。用此法則大率當陽陵泉上二寸。)
陽陵泉,原始曰。在膝品骨下一寸。外廉輔骨陷中。(營昇按。與足太陰經陰陵泉相對伸足取之。)
陽交,原始曰。在外踝斜七寸。一云與外丘並斜。向三陽分肉間。(營昇按。三陽異本三作二。二陽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也。胃經行前出於大指次指端厲兌穴。膀胱經行後出於小指外側端至陰穴。此膽經行前後兩經分肉之間。出於小指次指端竅陰穴。)
外丘,神照集曰。足外踝上七寸。與陽交平差後一寸。
光明,足外踝上五寸。
陽輔,入門曰。外踝上四寸。附骨前絕骨端。
一名絕骨(本義曰。絕骨一名陽輔。)一名絕骨(剌瘧論王注。陽輔。一名絕骨。)
懸鐘,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一名絕骨(千金方原始聚英。)
營昇按。甲乙經曰。足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又千金方曰。懸鐘一名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者中。足三陽絡。又針灸聚英曰。懸鐘一名絕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千金方聚英原始。皆懸鐘一名絕骨。又刺瘧論王注。陽輔一名絕骨。又難經本義。
絕骨一名陽輔。十四經發揮滑氏注。外踝以上為絕骨。竇漢卿外踝上為絕骨。是以骨位言也。非言穴名也。又千金翼曰。在足外踝上三指。當骨上取法。以草從手指中文橫三指令至兩畔齊。將度外踝從下骨頭與度齊。向上當骨點之。又千金方灸腳氣絕骨者。以一夫取之。是即腳氣八處灸法之絕骨也。
世醫專治腳氣。或中風。或水腫。或膝脛痠麻疼痛。皆灸絕骨。予常考索懸鐘之主治。聖濟總錄銅人經。膝䯒筋瘛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又聖惠方。心腹脹滿。膝脛連腰痛。筋攣急腿胯膝脛痹麻。屈伸難。針方六集。腳氣心腹脹滿水腫百節痛左癱右瘓兩足不隨。又聚英。腳氣膝䯒痛筋骨攣痛足不收中風手足不隨。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
大成經書記載:膽經起於季肋下(肋骨末端)一寸八分處,位於肚臍上方二分,左右各離肚臍七寸半。
五樞穴位於帶脈下三寸處。
經脈篇馬氏注釋:距帶脈三寸;季脅下四寸八分。(多數醫書記載,帶脈下三寸。)
維道穴位於章門穴下五寸三分處。
(多數醫書記載,章門穴下五寸三分處。)
居髎穴,《氣府論》中王氏注釋:位於章門穴下四寸三分,在骨骼之上;《原始神照集》記載:位於環跳穴上一寸處。
環跳穴,《神照集》記載:位於髀樞(大腿外側骨骼突出處)的中點,側臥屈上腿,伸下腿,左手按住穴位,右手搖動尋找穴位,穴位位於凹陷處。
風市穴,《神照集》記載:位於膝蓋骨上方七寸,股外側兩筋之間,垂下手的中指點到的位置就是穴位。
(多數醫書記載,皆屬於膽經。)
中瀆穴,《神照集》記載:位於髀骨(大腿骨)外側、膝蓋骨上方五寸,肌肉間的凹陷處。
陽關穴,多數醫書記載: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二寸。(屈膝,在橫紋尖端點上墨汁,然後伸直腿,墨汁點到的位置即為穴位。)
陽陵泉穴,《原始經》記載:位於膝蓋骨下緣外側一寸,腓骨小頭凹陷處。(與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穴相對,伸直腿取穴。)
陽交穴,《原始經》記載:位於外踝骨斜上方七寸,或與外丘穴平行,位於三陽經肌肉分佈之間。(三陽經指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及足少陽膽經。)
外丘穴,《神照集》記載:位於足外踝骨上方七寸,與陽交穴水平,但後移一寸。
光明穴:位於足外踝骨上方五寸。
陽輔穴,多數醫書記載:位於外踝骨上方四寸,靠近骨骼前方,靠近骨端。
(多數醫書記載,陽輔穴又名絕骨。)
懸鐘穴:位於足外踝骨上方三寸,動脈搏動處。
(多數醫書記載,懸鐘穴又名絕骨。)
(多數醫書記載,懸鐘穴又名絕骨,並記載其取穴方法和臨床應用,與陽輔穴、絕骨穴名稱混用,但多數認為是基於骨骼位置而取名,而非穴位名稱本身。) 多數醫書記載其治療腳氣、中風、水腫、膝脛痠麻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