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足少陽膽經

(入門曰。子時自耳門交與目眥瞳子窌。循頭耳側脅下行。至足小指竅陰穴止。)

瞳子髎,目外眥五分。

醫學原始曰。在眉梢頭尖下盡處。

聽會,大成曰。在耳微前陷中。

明下經曰。在耳微前陷者中。張口有穴。

圖翼曰。去耳珠下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

客主人,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

頷厭,入門曰。對耳額角外。

懸顱,入門曰。斜上額角中。在懸釐間。

懸釐,入門曰。從額斜上頭角下陷。(營昇按。此三穴。諸書未言寸法。欲求其穴。則先定胃經頭維穴與曲賓穴而後得之。即以一繩當頭維穴曲賓穴截斷之。復以其繩四折之。第一折處是頷厭。第二折處是懸顱。第三折處是懸釐。)

曲賓,入門原始俱曰。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以耳掩前尖處是穴。經穴指掌圖孔穴歌曰。掩耳正尖上。

率谷,原始曰。在耳尖上入髮際。一寸五分。

銀海精微曰。將耳摺轉尖上比寸半。盡處。是率谷穴。

天衝,銅人經。耳後入髮際二寸。

浮白,耳後入髮際一寸。

竅陰,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營昇按。天衝浮白竅陰三穴。雖有分寸。難得而取。故欲求其穴。則先以一繩當率谷穴向後。斜行至完骨。中央截斷。再以其繩為四折求三穴。率谷後第一折。入髮際二寸。是天衝穴也。天衝後第二折。入髮際一寸。是浮白穴也。浮白後第三折。

是完骨上。完骨謂耳後之高骨也。枕骨謂腦後之橫骨也。骨空論。頭橫骨為枕者是也。言搖動有空。非謂俯仰鼓頷完骨邊。所動搖之謂也。)

完骨,耳後入髮際四分。

本神,原始曰。神庭各開三寸。曲差旁一寸五分。

陽白,眉上一寸直瞳子。

臨泣,醫統曰。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營昇按。本神與曲差之中間。神庭旁二寸二分五釐為是。)

目窗,臨泣後一寸。

正榮,目窗後一寸。

承靈,正榮後一寸五分。

腦空,承靈後一寸五分。

風池,十四經合參曰。在腦空後髮際陷中。(營昇按。三焦經天牖與膀胱經天柱之中間是穴也。)

肩井,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

神照集曰。取法肩上陷是缺盆。其上一寸半是柱骨。如取左穴。用本人右手小指。按於左肩。柱骨尖上。平排三指。取中指下第一節中是穴。取右穴亦如是。

原始曰。以手小指頭節。按於巨骨上。取中指第二節橫紋是穴。

兼羅集曰。此穴五臟真氣所聚。

淵液,液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輒筋,入門曰。淵液前一寸。

日月,期門下五分。

京門,圖冀曰。在臍上五分。傍九寸半。季肋本俠脊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帶脈,注證曰。章門下一寸八分。

圖翼曰。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一云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如帶繞身。管束諸經。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

(入門書上說,子時從耳門穴開始,與眼睛外側的瞳子髎穴交會,沿著頭部、耳朵側面、胸部下方行走,最後到達腳小指末端的竅陰穴。)

瞳子髎穴:在眼睛外側眼角的五分處。

《醫學原始》記載:在眉毛末端尖角下方盡頭的位置。

聽會穴:《大成》說:在耳朵前方稍微凹陷的地方。

《明下經》說:在耳朵前方稍微凹陷的地方,張開嘴巴時會有一個穴位。

《圖翼》說:在耳珠下方張開嘴巴時會有一個空隙,側躺張開嘴巴取穴。

客主人穴:在耳朵前方的骨頭上方邊緣,張開嘴巴時會有一個空隙,脈搏跳動的地方。

頷厭穴:《入門》說:在耳朵對上的額角外側。

懸顱穴:《入門》說:在額角斜上中間,懸釐穴之間。

懸釐穴:《入門》說:從額頭斜上到頭角下方凹陷處。(營昇按:這三個穴位,很多書都沒有記載它們的尺寸。想要找到這些穴位,要先確定胃經的頭維穴和曲賓穴,然後才能找到。可以用一根繩子量出頭維穴到曲賓穴的距離,然後將繩子對摺四次,第一次對摺的位置是頷厭穴,第二次對摺的位置是懸顱穴,第三次對摺的位置是懸釐穴。)

曲賓穴:《入門》和《原始》都說:在耳朵上方進入髮際線彎曲的角落凹陷處,鼓動下巴時會有一個空隙,用耳朵蓋住前方尖角的位置就是這個穴位。《經穴指掌圖孔穴歌》說:用耳朵蓋住尖角正上方的位置。

率谷穴:《原始》說:在耳尖上方進入髮際線一寸五分的地方。

《銀海精微》說:將耳朵摺疊,尖角向上延伸一寸半,盡頭的位置就是率谷穴。

天衝穴:《銅人經》說: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線二寸的地方。

浮白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線一寸的地方。

竅陰穴:在完骨上方,枕骨下方,搖動時會有一個空隙。(營昇按:天衝、浮白、竅陰這三個穴位,雖然有記載尺寸,但是很難找到。想要找到它們,可以先用一根繩子,從率谷穴向後斜著延伸到完骨,在中間截斷。再將這根繩子對摺四次來找這三個穴位。從率谷穴向後第一個對摺處,進入髮際線二寸,是天衝穴;天衝穴後第二個對摺處,進入髮際線一寸,是浮白穴;浮白穴後第三個對摺處,是完骨上方。完骨指的是耳朵後方高起的骨頭,枕骨指的是腦後橫向的骨頭。《骨空論》說,頭部橫向的骨頭就是枕骨。這裡說的搖動有空隙,不是指低頭抬頭或鼓動下巴時完骨邊緣的搖動。)

完骨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線四分的地方。

本神穴:《原始》說:在神庭穴兩旁各開三寸,曲差穴旁一寸五分。

陽白穴:在眉毛上方一寸,正對瞳孔的位置。

臨泣穴:《醫統》說:在眼睛上方直入髮際線五分的凹陷處,讓病人眼睛直視前方取穴。(營昇按:本神穴與曲差穴的中間,神庭穴旁二寸二分五釐的位置是這個穴位。)

目窗穴:在臨泣穴後一寸的地方。

正營穴:在目窗穴後一寸的地方。

承靈穴:在正營穴後一寸五分的地方。

腦空穴:在承靈穴後一寸五分的地方。

風池穴:《十四經合參》說:在腦空穴後髮際線的凹陷處。(營昇按:三焦經的天牖穴與膀胱經的天柱穴的中間是這個穴位。)

肩井穴:在肩膀上的凹陷處,鎖骨上方,大骨前方一寸半的地方。用三根手指按壓取穴,中指下方凹陷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

《神照集》說:取穴的方法是在肩膀上的凹陷處,也就是鎖骨的地方,它的上方一寸半是柱骨。如果要取左邊的穴位,用自己的右手小指按在左肩的柱骨尖端上,三指平放,取中指下方第一指節的中間就是穴位。取右邊的穴位方法一樣。

《原始》說:用手的小指頭指節按在巨骨上,取中指第二指節的橫紋就是穴位。

《兼羅集》說:這個穴位是五臟真氣聚集的地方。

淵液穴:在腋下三寸凹陷的地方,舉起手臂取穴。

輒筋穴:《入門》說:在淵液穴前方一寸的地方。

日月穴:在期門穴下方五分的地方。

京門穴:《圖冀》說:在肚臍上方五分,旁邊九寸半的地方,位於季肋骨的根部,側躺屈起上面的腿,伸直下面的腿,舉起手臂取穴。

帶脈穴:《注證》說:在章門穴下方一寸八分的地方。

《圖翼》說:在季肋骨下方一寸八分的凹陷處。另一種說法是在肚臍旁八寸半的地方,胖的人是九寸,瘦的人是八寸,像帶子一樣環繞身體,約束各條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