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二 (10)
卷二 (10)
1. 手厥陰心包經
(入門曰。戌時自俞府交與乳後天池。循手臂下行至中指中衝穴止。)
天池,腋下三寸。乳後一寸。
天泉,千金方曰。腋下二寸。舉腋取之。(營昇按。聖濟總錄銅人經卷之三資生經聚英醫統入門原始合參。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銅人經卷之一甲乙經發揮。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銅人經卷之四。曲腋下去肩二寸。村上宗占謂去臂二字者。即曲澤上二寸為天泉無疑也。
諸說由腋下二寸者。伺何由然哉。曲澤上不二寸。則又去臂二寸無由也。宗占說為是。千金方外臺聖濟總錄醫統資生經聚英入門原始合參。無去臂二字。唯銅人經四去肩二字而非去臂者明矣。)
曲澤,神應經曰。肘內廉陷中。屈肘得之。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
郄門,掌後去腕五寸。
間使,入門曰。太陵後三寸。
內關,入門曰。太陵後二寸。
太陵,千金方曰。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
勞宮,掌中屈無名指取之。
徐歌曰。勞宮橫紋在掌中。
資生經。一名掌中。
中衝,大全曰。手中指端內廉去爪甲如韭葉。
手厥陰心包經圖
手厥陰經接自足少陰之俞府。而起於乳後一寸腋下三寸之天池。循腋下去肩臂二寸為天泉。肘內廉橫紋陷中為曲澤。掌後去腕五寸為郄門。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為間使。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為內關。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為大陵。掌中央動脈為勞宮。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中衝。
滑氏曰。手厥陰受足少陰之交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由是下膈歷絡於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臍下一寸。下焦之分。
支者。自屬心包。上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臑內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陰少陰兩經之中間。入肘中之曲澤也。由肘中下臂行臂兩筋之間。循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云。
支別者。自掌中勞宮穴別行。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手厥陰心包經」路線。內容如下:
在戌時,從俞府開始,交會於乳後的天池穴,沿著手臂下行,一直到中指的中衝穴結束。
天池穴位於腋下三寸,乳後一寸的地方。
天泉穴,《千金方》記載在腋下二寸的位置,當你抬起手臂就能找到它。但對於具體位置,不同典籍有不同的描述。有人認為是在曲腋下二寸,有人認為是在曲澤上二寸。這些說法都有些出入,但比較公認的是在腋下二寸的位置。
曲澤穴,《神應經》記載在肘部內側凹陷處,也就是當你彎曲肘部時可以找到它,在大筋內側的橫紋中動脈處。
郄門穴在手掌後五寸的地方。
間使穴,《入門》記載在太陵穴後三寸的位置。
內關穴,《入門》記載在太陵穴後二寸的地方。
太陵穴,《千金方》記載在手掌後第一橫紋後,兩根筋之間。
勞宮穴在掌心中,當你彎曲無名指時可以找到它。
中衝穴,《大全》記載在手中指端,內側邊緣,距離指甲如韭菜葉的厚度。
手厥陰心包經起始於胸中,出屬心包,往下穿過膈肌,經過上、中、下三焦,到達臍下一寸的位置。另一分支則從心包開始,向上沿著胸部出現在脅下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再往上到達腋下,然後向下沿著臑內的天泉穴,夾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部的曲澤穴。由肘部向下到手臂,沿著兩根筋之間,依次經過郄門、間使、內關、大陵等穴位,進入掌中勞宮穴,再沿著中指到達末端的中衝穴。
還有一個分支,從勞宮穴開始,沿著小指旁的指頭,到達末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
以上就是手厥陰心包經的詳細走位和相關穴位的位置描述。
2. 手少陽三焦經
(入門曰。亥時自中衝交與手四指關衝。循臂上行至面耳門穴止。)
關衝,大成曰。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入門曰。手四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大全無名指外端。
液門,入門大全。小指次指本節前。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
醫統大成。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在腋門下一寸。
神應經入門大成。握掌取之。
陽池,入門曰。手掌背橫紋陷中。
外關,入門曰。陽池後二寸
支溝,入門曰。陽池後三寸。兩筋骨間。
會宗,入門曰。支溝外旁一寸空中。
神照集曰。在腕後三寸如外五分。(營昇按。外臺標註程敬通曰。腕後三寸空中腕。後空唯兩骨陷中耳。別無有空也。又支溝會宗腕後三寸。兩穴相併。會宗去支溝傍一寸。其間隔一筋。支溝在大指之方。會宗在小指之方。會宗近於手陽明。支溝近於手太陽。)
三陽絡,入門曰。陽池後四寸。
大成原始支溝上一寸。
徐氏馬氏腕後四寸。
四瀆,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肘外大骨後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取之。
清冷淵,金鑑曰。天井上行一寸。(營昇按。甲乙經肘上一寸。外臺銅人資生。俱肘上二寸。千金方大全綱目入門三寸。以肘上二寸。直天井上一寸為是。)
消濼,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營昇按。此穴諸書未謂寸法。難得其穴。先清冷淵與臑會。當以其二穴正中。為本穴也。)
臑會,肩前廉去肩頭三寸。
肩髎,肩端臑上。舉臂取之。(營昇按。此穴大腸經肩髃與小腸經臑俞之中間。是穴。)
天髎,大成曰。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須缺盆陷處。上有穴起肉上是穴。(毖骨氣府論王注。作伏骨。即肩井後耎骨是也。)
圖翼曰。直肩井後一寸。
天牖,十四經合參曰。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入髮際四分。(營昇按。小腸經天容後。膽經風池前。完骨下發際。督脈瘂門。膀胱經天柱膽經風池。三焦經天牖。四穴相併取之。)
翳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耳中痛。
瘛脈,耳本後。雞足青脈中。
大成合參。耳本後。雞足青格脈。(營昇按。瘛脈顱息之二穴。諸書未謂寸法。難求正穴。先定翳風角孫二穴。而後得之。其法取一繩當翳風穴自耳後斜上至角孫穴。截斷之。復以其繩三折之。第一折處瘛脈。第二折處顱息是也。)
顱息,大成合參。在耳後青絡脈。
角孫,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
原始曰。在耳郭上中間。髮際下閉口有空。(營昇按。大成原始合參。絲竹空和髎耳門為循序。姑從於發揮經行已矣。)
耳門,耳前起肉當耳缺中。
和髎,耳前兌發下橫動脈。
絲竹空,眉後陷中。
手少陽經接自手厥陰中衝而起於手四指端外側爪甲角如韭葉之關衝。循小指次指歧骨間陷中為液門。四指本節後間陷中為中渚。手表腕上陷者中為陽池。腕後二寸兩筋間為外關。腕後三寸兩骨間為支溝。支溝外旁一寸為會宗。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為三陽絡。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為四瀆。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手小指和無名指外側,指甲角邊緣像韭菜葉的地方,叫做關衝穴。
接著沿著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骨縫凹陷處,叫做液門穴。再往上,到兩指關節後面的凹陷處,叫做中渚穴。
手背腕部橫紋中央的凹陷處是陽池穴。陽池穴後方兩寸,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是外關穴。外關穴後方一寸,兩條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支溝穴。支溝穴往外一寸是會宗穴。
手背陽池穴上方一寸,在腕骨上方的凹陷處是三陽絡穴。手肘前方五寸,靠外側的凹陷處是四瀆穴。手肘外側大骨後方一寸,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是天井穴。
從天井穴往上量一寸是清冷淵穴(也有說二寸的)。肩部下方,手臂外側,腋下到手肘之間斜向下走,這裡的穴位叫消濼穴,具體位置在清冷淵和臑會穴的中間。肩關節前方,肩膀頭部下方三寸處是臑會穴。肩關節的末端,肩膀頭部的上方,抬起手臂時出現的凹陷處是肩髎穴,這個穴位在手陽明大腸經的肩髃穴和手太陽小腸經的臑俞穴之間。
肩膀凹陷處,鎖骨上方,靠近骨頭邊緣的凹陷處是天髎穴。頸部肌肉凹陷處,在鎖骨上方,耳後的天容穴後方,天柱穴前方,完骨穴下方,進入髮際四分的位置是天牖穴。
耳後尖角下方的凹陷處,按壓時耳朵會感到疼痛的地方是翳風穴。耳根後部,雞爪狀青色血管聚集的地方是瘛脈穴。耳後青色血管的網狀部位是顱息穴。耳廓上方的中間,張開嘴巴時出現的凹陷處是角孫穴。
耳朵前方,肉隆起的地方,耳朵缺口處是耳門穴。耳朵前方,髮際下方有橫向動脈跳動的地方是和髎穴。眉毛後方的凹陷處是絲竹空穴。
手少陽三焦經從手厥陰心包經中衝穴接續而來,起於手第四指(無名指)外側指甲角邊,像韭菜葉的地方,也就是關衝穴。然後沿著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骨縫凹陷處,也就是液門穴。再到兩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也就是中渚穴。手腕背部凹陷處是陽池穴。腕部後方二寸,兩條肌腱之間是外關穴。腕部後方三寸,兩骨之間是支溝穴。支溝穴外側一寸是會宗穴。手臂上部,大脈分支的地方,也就是支溝穴上方一寸是三陽絡穴。手肘前方五寸,靠外側的凹陷處是四瀆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