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二 (8)
卷二 (8)
1. 足少陰腎經
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臍傍五分。(營昇按。此穴村上宗占所謂圖翼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直臍去臍中五分。張氏之說實是也。然氣府論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分。至臍每寸一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每寸一云云。如此則張氏商曲下二寸者。不合也。滑氏之說。以一寸為是。)
商曲,石關下一寸。
石關,陰都下一寸。
陰都,通谷下一寸。
通谷,幽門下一寸。
幽門,銅人經在巨闕傍五分。(營昇按。諸書幽門俠巨闕傍五分。滑氏上脘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因是考之。巨闕臍上六寸五分。幽門亦臍上六寸五分。馬氏曰。巨闕言臍上六寸五分。此等之說。皆上脘者。因於巨闕下一寸五分之說。氣府論言。每寸各一。則幽門臍上五寸。上脘旁當焉。姑從此。)
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去中行二寸。仰臥取之。
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
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
神藏,或中下一寸六分。(營昇按。此穴任脈紫宮傍二寸。明堂灸經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因於此視之。六分二字。可削去。)
或中,俞府下一寸六分。(營昇按。此穴任脈華蓋傍二寸。資生經華蓋在璇璣下一寸。明堂經在輸府下一寸。由是視之。六分二字。可削去。)
俞府,巨骨下璇璣旁二寸。
廉泉,根結篇曰。足少陰根於湧泉結廉泉。
氣府論曰。足少陰舌下各一。王注足少陰舌下二。在人迎前陷中動脈前。是曰舌本。左右二也。足少陰脈氣所發。
口齒類要曰。舌下廉泉。此屬少陰。
刺瘧論曰。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一名舌下。
足少陰經接自足太陽至陰穴而起於足心陷中之湧泉。斜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為然谷。內踝下一寸陷中為照海。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為大溪。大溪下一寸為水泉。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為大鐘內踝後上。除踝二寸陷者中為復溜。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為交信。內踝後上腨分中為築賓。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為陰谷。
太赫下一寸為橫骨。氣穴下一寸為太赫。四滿下一寸為氣穴。中注下一寸為四滿。肓俞下一寸為中注。商曲下一寸直臍傍為肓俞。石關下一寸為商曲。陰都下一寸為石關。通谷下一寸夾中脘為陰都。幽門下一寸夾上脘為通谷。夾巨闕兩傍各五分陷中為幽門。神封下一寸六分為步廊。
靈墟下一寸六分為神封。神藏下一寸六分為靈墟。或中下一寸六分為神藏。俞府下一寸六分為或中。巨骨下夾璇璣旁二寸陷中為俞府。按根結篇云。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今補此。
滑氏曰。足少陰起小指。下斜向足心之湧泉穴。由湧泉轉出足內踝然谷穴下。循內踝後太谿穴。別入跟中之太鍾照海水泉。乃折自太鍾之外。上循內踝行厥陰太陰之後。經復溜交信過三陰交上腨內循築賓。出膕內廉抵陰谷也。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太赭氣穴四滿中注肓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下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
肓俞穴位於商曲穴下約一寸的位置,距離肚臍旁約五分。
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約一寸的位置。
石關穴位於陰都穴下約一寸的位置。
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約一寸的位置。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約一寸的位置。
幽門穴位於巨闕穴旁約五分的位置。
步廊穴位於神封穴下約一寸六分的位置,距離身體正中線約二寸,仰臥取穴。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約一寸六分的位置。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約一寸六分的位置。
神藏穴位於或中穴下約一寸六分的位置。
或中穴位於俞府穴下約一寸六分的位置。
俞府穴位於巨骨下方,璇璣穴旁約二寸的位置。
廉泉穴,《根結篇》記載,足少陰經氣從湧泉穴開始,最終在廉泉穴匯聚。
《氣府論》記載,足少陰經在舌下各有一穴,王注云在舌下兩穴。位於人迎穴前方凹陷處,動脈之前,稱為舌本,左右各一。足少陰經脈氣由此發出。
《口齒類要》記載,舌下廉泉穴屬於少陰經。
《刺瘧論》記載,舌下兩脈即為廉泉穴,又名舌下。
足少陰經脈從足太陽經的至陰穴開始,起於足心凹陷處的湧泉穴,斜行於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凹陷處為然谷穴;內踝下約一寸凹陷處為照海穴;內踝後方約五分,跟骨上方動脈凹陷處為大溪穴;大溪穴下一寸為水泉穴;足跟後方,沖中大骨上方兩筋之間為大鐘穴;內踝後上方,距踝骨約二寸的凹陷處為復溜穴;內踝上方約二寸,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筋骨之間為交信穴;內踝後上方,約二寸的凹陷處為築賓穴;膝蓋下方,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為陰谷穴。
太赫穴下一寸為橫骨穴;氣穴穴下一寸為太赫穴;四滿穴下一寸為氣穴穴;中注穴下一寸為四滿穴;肓俞穴下一寸為中注穴;商曲穴下一寸,直對肚臍旁為肓俞穴;石關穴下一寸為商曲穴;陰都穴下一寸為石關穴;通谷穴下一寸,靠近中脘穴為陰都穴;幽門穴下一寸,靠近上脘穴為通谷穴;巨闕穴兩旁各約五分,凹陷處為幽門穴;神封穴下一寸六分為步廊穴;靈墟穴下一寸六分為神封穴;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為靈墟穴;或中穴下一寸六分為神藏穴;俞府穴下一寸六分為或中穴;巨骨下方,靠近璇璣穴旁約二寸的凹陷處為俞府穴。根據《根結篇》,少陰經從湧泉穴開始,在廉泉穴匯聚,故補充此穴位說明。
滑氏所述:足少陰經起於小指,向下斜行至足心的湧泉穴,從湧泉穴轉出至足內踝的然谷穴下方,沿內踝後方至太谿穴,再分出進入跟骨中的太鐘穴、照海穴、水泉穴,然後從太鐘穴外側向上,沿內踝循行於厥陰經、太陰經之後,經過復溜穴、交信穴,越過三陰交穴,向上循行至築賓穴,到達膝窩內側的陰谷穴。由陰谷穴上行於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到達脊柱的長強穴,然後從前方出來,循行於橫骨穴、太赫穴、氣穴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等穴位,左右兩側屬腎臟下方,經過肚臍下方,越過關元穴、中極穴,再與膀胱經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