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足少陰腎經

(入門云。酉時自至陰交與足心湧泉。循膝腹上行至胸俞府穴止。)

湧泉,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神照集一方曰。踡足第三縫中。與大指本節平等。

然谷,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

照海,足內踝下。

大成曰。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陰蹻脈所生。(營昇按。照海以下四穴。不同經行。舉於諸說。經行異已矣。甲乙經發揮外臺秘要銅人卷一聚英太谿太鍾照海水泉。千金方聖濟總錄銅人卷三資生經金鑑醫彀大全綱目入門醫學原始太谿太鍾水泉照海。

銅人卷四太谿水泉太鍾照海。神照集太谿照海太鍾水泉。諸說紛紛。今從於圖翼湧泉然谷照海太谿水泉太鍾為是。)

太谿,圖翼原始大成等。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聚英大成等。男子婦人病有此脈則生。無則死。

類注曰。經脈十二。而三經獨多動脈。而三經之脈。則手太陰之大淵。足少陰之太谿。足陽明上則人迎。下則衝陽。皆動之尤甚者。赤水玄珠曰。腎者乃人身之命帶。真氣之所生。太谿脈不動而死。

診家正眼曰。太谿者。腎脈也。凡病勢危篤。當候太谿。以驗其腎氣之有無。蓋水為天一之元。資始之本。故經曰。太谿絕。死不治。

水泉,太谿下一寸內踝下。

太鍾,圖翼曰。足跟後沖中大骨上兩筋間。

復溜,足內踝上二寸動脈陷中。

交信,入門曰。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

神照集曰。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居復溜之後二穴相平。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

築賓,聖濟總錄聚英醫統。內踝上五寸腨分中。

陰谷,入門曰。膝內附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動脈屈膝取之。(營昇按。肝經曲泉穴在膝橫紋頭是也。陰谷穴與曲泉隔一筋。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取之。)

橫骨,太赫下一寸。(營昇按。腹中行之寸法。諸說多十四經。醫統聚英馬氏自幽門至肓俞。去腹中行五分。自中注至橫骨。腹去中行一寸五分。大成自幽門至商曲。去腹中行一寸五分。自肓俞至橫骨去腹中行一寸。入門自幽門至橫骨去腹中行一寸半。氣府論甲乙經千金方聖濟總錄外臺六集圖翼金鑑八脈考原始。

自橫骨至幽門去腹中行各五分。其廣狹不同曰五分。或曰一寸。或曰一寸五分而無一定也。氣府論曰。衝脈氣之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腹脈法也。蓋二十二穴者。自幽門至橫骨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也。寸一者。謂每寸一穴也。由此視之。衝脈腎經相併明矣。

去腹中行以五分為是。)

太赫,氣穴下一寸。

氣穴,四滿下一寸。

四滿,中注下一寸。

中注,肓俞下一寸。(甲乙經曰。肓俞下五分。水穴論注曰。臍下五分。共非。)

白話文:

(入門書上說,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氣血從足底的至陰穴開始,經過足心的湧泉穴,然後沿著膝蓋和腹部向上,一直到胸部的俞府穴停止。)

湧泉穴,在腳底中心凹陷的地方。彎曲腳趾時,腳心呈現凹陷的部位就是。

《神照集》裡記載的一種說法是,彎曲腳趾,在第三個腳趾縫隙的位置,與大拇指根部的關節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然谷穴,在腳內踝骨的前方,大骨頭下方凹陷的地方。

照海穴,在腳內踝骨的下方。

《大成》裡說,在腳內踝骨下方四分的位置,前後有筋,上方是踝骨,下方是軟骨,這個穴位就在中間,是陰蹻脈所發出的。(營昇按:照海穴以下四個穴位,其經絡循行的位置有所不同。這裡列出各種說法,是因為經絡的循行路線已經有差異了。《甲乙經》、《發揮》、《外臺秘要》、《銅人圖經》卷一、《聚英》等書中記載太谿、太鍾、照海、水泉等穴位。《千金方》、《聖濟總錄》、《銅人圖經》卷三、《資生經》、《金鑑》、《醫彀大全》、《綱目》、《入門》、《醫學原始》等書中記載太谿、太鍾、水泉、照海等穴位。

《銅人圖經》卷四記載太谿、水泉、太鍾、照海等穴位。《神照集》則記載太谿、照海、太鍾、水泉等穴位。各種說法紛紜,現在採用《圖翼》上的說法,認為湧泉、然谷、照海、太谿、水泉、太鍾等穴位的位置是正確的。)

太谿穴,《圖翼》、《原始》、《大成》等書中記載,在腳內踝骨後方五分的位置,跟骨上動脈跳動的地方。

《聚英》、《大成》等書中記載,男子和婦人如果這個穴位有脈搏,就表示生命力旺盛,如果沒有脈搏,就表示生命力衰竭。

《類注》裡說,十二經脈中,只有三條經脈的動脈比較明顯,而這三條經脈的脈搏中,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足少陰腎經的太谿穴、足陽明胃經的上人迎穴和下衝陽穴,動脈搏動尤其明顯。《赤水玄珠》裡說,腎是人體生命力的根本,真氣的源泉,如果太谿穴的脈搏停止跳動,人就會死亡。

《診家正眼》裡說,太谿穴是腎脈的所在。凡是病情危急的時候,應當檢查太谿穴,來驗證腎氣是否還存在。水是天地的精華,是生命之本,所以經書上說,太谿穴的脈搏停止,就表示無法醫治。

水泉穴,在太谿穴下方一寸的位置,在內踝骨下方。

太鍾穴,《圖翼》記載,在腳跟後面,跟骨上方兩條肌腱之間。

復溜穴,在腳內踝骨上方二寸,動脈跳動的地方。

交信穴,《入門》記載,在復溜穴的前方,三陰交穴的後方,筋骨之間。

《神照集》裡說,在內踝骨上方二寸的位置,在少陰經的前方,太陰經的後方,在筋骨之間,與復溜穴平齊。復溜穴在前,旁邊是骨頭;交信穴在後,旁邊是筋。兩個穴位之間只隔著一條筋。

築賓穴,《聖濟總錄》、《聚英》、《醫統》等書中記載,在內踝骨上方五寸,小腿肚的位置。

陰谷穴,《入門》記載,在膝蓋內側,附骨的後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彎曲膝蓋取穴。(營昇按:肝經的曲泉穴在膝蓋橫紋的頭端。陰谷穴與曲泉穴只隔著一條筋,在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彎曲膝蓋取穴。)

橫骨穴,在太赫穴下方一寸。(營昇按:腹部穴位的測量方法,各家說法不一。《醫統》、《聚英》、《馬氏》等書中記載,從幽門穴到肓俞穴,距離腹部中心線五分;從中注穴到橫骨穴,距離腹部中心線一寸五分。《大成》記載,從幽門穴到商曲穴,距離腹部中心線一寸五分;從肓俞穴到橫骨穴,距離腹部中心線一寸。《入門》記載,從幽門穴到橫骨穴,距離腹部中心線一寸半。《氣府論》、《甲乙經》、《千金方》、《聖濟總錄》、《外臺六集》、《圖翼》、《金鑑》、《八脈考》、《原始》等書中記載,從橫骨穴到幽門穴,距離腹部中心線各五分。

關於這些穴位距離腹部中心線的寬窄,有的說是五分,有的說是一寸,有的說是一寸五分,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氣府論》裡說,衝脈是氣發出的地方,共有二十二個穴位,在鳩尾穴外側各半寸,到肚臍一寸的地方。這是一種腹部的測量方法。這二十二個穴位,指的是從幽門穴到橫骨穴,共有十一個穴位,左右兩邊加起來就是二十二個穴位。所謂一寸,是指每個穴位之間相隔一寸。由此可見,衝脈和腎經是緊密相連的。

認為距離腹部中心線五分是正確的。)

太赫穴,在氣穴穴下方一寸。

氣穴穴,在四滿穴下方一寸。

四滿穴,在中注穴下方一寸。

中注穴,在肓俞穴下方一寸。(《甲乙經》記載,在肓俞穴下方五分。《水穴論注》記載,在肚臍下方五分,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