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足太陽膀胱經

支別者,從巔之百會抵耳上角,過率谷、浮白、竅陰三穴。直行者,由通天穴後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後,出下頂抵天柱也。

自天柱而下,過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挾脊兩傍,下行歷大杼、風門、肺腧、厥陰腧、心腧、膈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腎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中膂內腧、白環腧。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絡腎下,屬膀胱也。

支別者,循腰中,從腰髁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也。

支者為挾脊兩傍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髆內左右別行,下貫胂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膂,循髀外里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穴,下貫腨內歷承筋、承山、飛陽、跗陽。

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指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少陰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分支,從頭頂的百會穴開始,到達耳上角。經過率谷、浮白、竅陰三個穴位。主幹經脈則從通天穴後方循行,經過玉枕,進入腦後,從下頂出來,到達天柱穴。

從天柱穴向下,經過大椎、陶道穴,循行於肩膊內側,沿著脊柱兩旁下行,經過大杼、風門、肺腧、厥陰腧、心腧、膈腧、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腎腧、大腸腧、小腸腧、膀胱腧、中膂、內腧、白環腧等穴位。由此到達腰部,進入脊柱,與腎臟相連,屬於膀胱。

經脈分支,循行於腰部中央,從腰椎棘突下緣,沿著脊柱兩旁下行,經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位。向下貫穿臀部,到達承扶、殷門、浮郄、委陽穴位,進入膕窩的委中穴。

另一支分支,沿著脊柱兩旁第三行,穴位之間相距三寸,從天柱穴向下,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分開,向下貫穿臀部及腰部,經過附分、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等穴位。向下經過臀部及腰部,循行於大腿外側,在大腿外側與承扶穴外側一寸五分處,與前面進入膕窩的經脈相合。向下循行經過合陽穴,向下貫穿小腿內側,經過承筋、承山、飛陽、跗陽等穴位。

從外踝後方的崑崙、僕參、申脈、金門穴位經過,沿著足跟骨、跟腱,經過通谷穴,到達小指外側端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