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周身名位骨

【囟】金鑑曰。顛前之頭骨。嬰兒腦骨未合。軟而跳動之處。曰囟門。人鏡經曰。頂𩕳前為囟。無冤錄曰。囟門在百會之前。【髮際】金鑑曰。囟前為髮際。【額囟】金鑑曰。額前髮際之下。無冤錄曰。首骨也。在囟門之下。經穴指掌圖書曰。顱下曰額。額郭也。即天庭也。

無冤錄曰。額角在頭顱左右。【顏】釋骨曰。額之中曰顏。曰庭。六書故曰。自頞達兮顙為顏。靈樞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又云。庭首面也。釋骨自庭至下極。皆顏。說文曰。眉目之間。【闕】釋骨曰。眉間曰闕。【下極】釋骨曰。闕之下曰下極。

【頞】金鑑曰。鼻梁即山根也。鼻亦下極。經絡全書。鼻山根也。俗呼為鼻梁。【鼻柱】金鑑曰。兩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盡處。名曰準頭。釋骨曰。鼻骨曰鼻柱。曰明堂骨。【鼻孔】人鏡經曰。人中上兩旁為鼻孔。【人中】金鑑曰。鼻柱下唇。上名水溝。【唇】人鏡經曰。

白話文:

嬰兒頭頂前方的骨頭尚未癒合,軟軟的會跳動的地方稱為囟門。囟門位於百會穴前方,髮際的起始位置就在囟門之前。額頭位於髮際下方,是顱骨的一部分,也稱為天庭。頭顱左右兩側稱為額角。額頭中央稱為顏,也稱為庭。鼻子是明堂,眉間是闕,顏指的是額頭到下巴的整個面部。眉間稱為闕,闕下方稱為下極。鼻樑也稱為山根,鼻子的末端稱為準頭。鼻樑兩孔之間的骨頭稱為鼻柱,鼻柱向下延伸到鼻尖。鼻孔位於人中上方的兩側。人中位於鼻柱與上唇之間。

口沿為唇。【齒】人鏡經曰。口內前小者為齒。小兒方訣曰。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已下仿之。但不過三十二數。【牙】圖翼曰。前小者曰齒。後大者曰牙。人鏡經曰。齒旁大者為牙。【齗】人鏡經曰。

根肉為齗。經絡全書曰。齒根肉也。亦作齦。【舌】人鏡經曰。齒內為舌。【舌本】金鑑曰。舌本者。舌根也。【懸癰】醫彀曰。舌本上為懸癰。【承漿】人鏡經曰。地閣上陷為承漿。【地閣】金鑑曰。即兩牙車相交之骨。又名頦。俗名下巴骨。經絡全書曰。頦一名地閣。【結喉】金鑑曰。

白話文:

嘴巴邊緣稱為唇。口中前方小的稱為齒,小兒方訣說,從腦部分支進入牙齦,長出三十二顆齒。但有些人的齒牙數量不足三十二,是變異不足其常態。有些人二十八天就長出二十八顆齒,以下以此類推,但最多不超過三十二顆。前方小的稱為齒,後方大的稱為牙。齒旁大的稱為牙。齒根的肉稱為齗,經絡全書說,齒根的肉也稱為齦。齒內稱為舌。舌根稱為舌本。舌本上稱為懸癰。地閣上凹陷的地方稱為承漿。兩牙車交接的骨頭稱為地閣,又名頦,俗稱下巴骨。頦也稱為地閣。

喉之管。藏府指掌圖書曰。十二節上三節微小。下九節微大。第四節。乃結喉也。【額角】人鏡經曰。額顱前兩旁為額角。【頭骨】金鑑曰。額兩旁稜處之骨也。【鬢骨】經穴指掌圖曰。耳前動處。一名鬢骨。即顳顬。一名鬢骨。俗曰兩太陽。【曲隅】人鏡經曰。額角兩旁耳上髮際為曲隅。

釋骨曰形曲。故曰曲角。【目】金鑑曰。目者。司視之竅也。口問篇曰。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目眶】經絡全書曰。瞼也。俗呼為眼胞。【目綱】金鑑曰。綱者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目胞】金鑑曰。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

白話文:

喉嚨是身體的管道。藏府指掌圖書記載,喉嚨分為十二節,上三節細小,下九節較大。第四節是喉結所在。

額角位於額頭前兩側。人鏡經記載,額顱前兩旁即為額角。

頭骨位於額頭兩側稜角處。金鑑記載,額頭兩側稜角處的骨頭即為頭骨。

鬢骨位於耳朵前方,能活動的地方,又稱顳顬。經穴指掌圖記載,耳朵前方能活動的地方,叫做鬢骨,俗稱兩太陽。

曲隅位於額角兩側,耳上髮際處。人鏡經記載,額角兩側,耳上髮際處,叫做曲隅。因為骨頭形狀彎曲,所以也叫做曲角。

眼睛是負責視覺的器官。金鑑記載,眼睛是負責視覺的器官。口問篇記載,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眼睛是宗脈匯聚之處。

眼眶是眼瞼,俗稱眼胞。經絡全書記載,眼瞼俗稱眼胞。

眼綱是上下眼瞼邊緣,又稱睫毛。金鑑記載,眼綱是上下眼瞼邊緣,又稱睫毛,負責控制眼睛開合。

眼胞又稱眼窩、眼袋。金鑑記載,眼胞又稱眼窩、眼袋。

即上下兩目外衛之胞也。無冤錄曰。眼之裹胞也。俗呼眼蓋也。【目珠】金鑑曰。目睛之俗名也。【目系】金鑑曰。目睛入腦之系也。人鏡經曰。目內連深處為系。【宮骨】聖濟總錄曰。左睛之上為宮骨。【命門骨】聖濟總錄曰。右睛之上。為命門骨。【內眥】醫彀曰。內眥者。

為睛明。【外眥】醫彀曰。外眥者。為銳骨。金鑑曰。內眥乃近鼻之內眼角。以其大而圓。故又名大眥。外眥目外者。近鬢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稱目銳眥。【䪼】釋骨曰。目下曰䪼。經穴指掌圖書曰。面秀骨。經絡全書曰。䪼者頄也。俗呼顴䪼。【面頄骨】釋骨曰。

䪼下旁而大者。曰面頄骨。亦顴骨。亦曰頄。【關】釋骨曰。耳前曰關。【兌發】人鏡經。耳前髮腳為兌發。【蔽】金鑑曰。耳門也。【耳郭】金鑑曰。耳輪也。【頰】金鑑曰。耳前顴側面旁之稱。經絡全書曰。面旁也。在耳下。亦名蕃車。無冤錄曰。腮頰面旁。【大迎骨】釋骨曰。

白話文:

眼皮是眼睛外圍的保護層,俗稱眼蓋。眼珠是眼睛的俗稱,它連接到大腦深處。左眼上方是宮骨,右眼上方是命門骨。內眼角又稱睛明,外眼角又稱銳骨,內眼角靠近鼻樑,外眼角靠近鬢角。眼眶下方叫做䪼,俗稱顴䪼。䪼下方較大的骨頭叫做面頄骨,也稱顴骨。耳朵前方叫做關,耳朵前方的髮際叫做兌發。耳朵開口叫做蔽,耳朵輪廓叫做耳郭。耳朵前方顴骨側面叫做頰,也稱蕃車,俗稱腮頰。

曲骨前齦而若逆。【顑】金鑑曰。顑者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虛。【頷】金鑑曰。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軟處。無冤錄曰。頷頦在頤下。【頤】金鑑曰。口角後顑下。鄭玄曰。頤者口車之名也。【吻】金鑑曰。口之四周也。

金鑑曰

凡前曰

面凡後

曰背居

頭之前

故曰面

【頂𩕳】人鏡經曰。巔前為頂𩕳。【巔】金鑑曰。頭頂也。巔頂骨也。俗名天靈蓋。【腦】金鑑曰。腦者。頭骨髓也。俗名腦子。【枕骨】釋骨曰。巔之後橫起者曰頭。橫骨曰枕骨。金鑑曰。後山骨。即枕骨也。【玉枕骨】釋骨曰。枕骨之兩旁最起者。曰玉枕骨。【完骨】釋骨曰。

白話文:

曲骨位於前齒齦前,並且稍微向後傾斜。腮俗稱臉頰,指的是口旁頰前柔軟虛空的肉。頷指的是下巴下方結喉上方兩側的柔軟部位。頤位於下巴下方。吻指的是口周圍的部位。

頭部前面稱為面,後面稱為背。頭部位於身體的最前面,因此稱為面。頭頂前方稱為頂𩕳,頭頂稱為巔,俗稱天靈蓋。腦指的是頭骨內的骨髓,俗稱腦子。枕骨位於頭頂後方橫起的地方,俗稱後山骨。玉枕骨位於枕骨兩旁最突起的地方。完骨是指...

玉枕骨下高以長。在耳後曰完骨。金鑑曰。壽臺骨即完骨。在耳後。接於耳之玉樓骨者也。【柱骨】釋骨曰。三節植頸項者。通曰柱骨。【頸】金鑑曰。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又曰。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項】金鑑曰。頸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雞足青】金鑑曰。耳本脈中為雞足青。【耳上角】釋骨曰。耳之後上起者。

【巨骨】釋骨曰。肩端前橫而大。圖翼曰。膺上橫骨。【缺盆】經穴指掌圖曰。結喉下巨骨上。缺陷處。若盆也。【䯏骨】釋骨曰。乃缺盆骨兩旁之端。則肩端骨。玉篇曰。骨端也。【胸】金鑑曰。缺盆下腹上有骨之處。圖翼曰。兩乳之間。【膺】金鑑曰。胸前兩旁高處也。

白話文:

玉枕骨下方隆起且長,在耳後稱為完骨。金鑑記載,壽臺骨就是完骨,位於耳後,與耳部的玉樓骨相接。柱骨指的是頸項上的三節骨骼,統稱為柱骨。頸指的是頭部下方連接軀幹的部位,也稱為莖的側邊,亦可稱為頭部的莖骨,位於肩骨之上,俗稱天柱骨。項指的是頸部後方莖骨之上,由三節圓骨組成。雞足青指的是耳根部脈絡中的青色。耳上角指的是耳朵後上方突起的骨頭。巨骨指的是肩部前端橫向且較大的骨骼,又稱膺上橫骨。缺盆位於結喉下方,巨骨之上,凹陷處如同盆狀。䯏骨指的是缺盆骨兩旁的端點,也就是肩端的骨頭。胸指的是缺盆下方,腹部上方有骨骼的地方,也稱為兩乳之間。膺指的是胸前兩側隆起的部分。

【乳】金鑑曰。膺上突肉有頭。【𩩲𩨗】釋骨曰。蔽心者曰𩩲𩨗。曰鳩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腹】金鑑曰。胸下。圖翼曰。臍上下。皆曰腹。【臍】金鑑曰。人之初生。胞帶之處也。【少腹】金鑑曰。臍下曰少腹。亦小腹。太平御覽曰。有小腹之別。臍下曰小腹。臍下旁曰少腹。

保命歌括曰。臍以下曰水腹。水汋所聚也。又曰少腹。少小也。比於臍上為小也。【毛際】金鑑曰。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橫骨】釋骨曰。𩩲𩨗直下橫兩股間者曰橫骨。曰股際骨。經穴指掌圖曰。陰毛中有陷如偃月。【曲骨】釋骨曰。橫骨中央兩垂。而厭陰器者。【篡】金鑑曰。

白話文:

乳房位於胸部上方的突出肉塊。心臟的保護骨骼稱為鳩尾骨,位於胸骨下方,也稱心蔽骨或臆前蔽骨。腹部是指胸部下方到臍上下部位。臍是人出生時連接胎盤的地方。少腹是指臍下方,也稱為小腹,但少腹位於臍下方兩側,小腹則位於正下方。少腹又稱為水腹,是水氣聚集的地方。毛際是指小腹下方橫骨之間的毛髮生長處。橫骨位於鳩尾骨下方,橫跨兩腿之間,又稱股際骨。陰毛中間有個像偃月形的凹陷。曲骨位於橫骨中央,兩側向下延伸,與生殖器相接。

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人鏡經曰。篡內深處為下極穴。【陰廷】人鏡經曰。下極之前。男為陰廷。女為窈漏。陰廷下為陰器。【廷孔】類經曰。女人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男子溺孔。亦橫骨之下。

中央為宗筋所函不見耳。馬注曰。廷孔也。其孔即溺孔之端。蓋窈漏之中。有溺孔。其端正在陰廷。乃溺孔之端也。【睪丸】金鑑曰。男子前陰兩丸也。【莖】張氏曰。陰器者。合太陽厥陰陽明少陰之筋。及衝任督之脈。皆聚於此。故曰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

白話文:

在兩腿根部交匯處,形成一個凹陷的地方,被稱為「下極穴」、「屏翳穴」和「會陰穴」,這裡是男女陰部氣息聚集的地方。《人鏡經》中提到,深入私密處的部位即是「下極穴」。「陰廷」是指在「下極穴」前面的位置,男性稱為「陰廷」,女性則稱為「窈漏」。在「陰廷」下方是「陰器」。「廷孔」指的是女性尿道孔位,位於前陰中橫骨之下;男性尿道孔位同樣在橫骨之下。

「宗筋」是在中央的部位,這裡包含著所有筋絡,但肉眼無法見到。「廷孔」也是「宗筋」的一部分,馬註解說,這就是「廷孔」,其位置正好在「陰廷」中,也就是尿道孔的末端。「睪丸」是指男性前部的兩個睪丸。「莖」則是指「陰器」,這個地方結合了太陽、厥陰、陽明、少陰之筋以及衝脈、任脈、督脈,所有這些筋絡都聚集在此,所以稱為「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因此將這些筋絡連繫在一起。

以成健運之用。說郛曰。陰莖屬足厥陰肝經。陰囊屬足厥陰肝經。睪丸屬足厥陰肝經。陰中。即陰戶之口。屬足厥陰肝經。陰戶即陰門之口。屬足厥陰肝經。

【背】釋骨曰。項大椎之下二十一節。通曰脊骨。曰脊椎。曰膂骨。曰中𦛗。第一節曰脊大椎。形如杼。故亦曰杼骨。第十三節至十六節曰高骨。曰大骨。其以上七節曰背骨。則第八節以下乃曰膂骨。末節曰尻骨。曰骶骨。曰脊骶。曰尾骶。亦曰骶。曰尾屈。曰橛骨。曰窮骨。

生氣通天論王注曰。高骨謂腰之高骨。是高骨。通謂腰間。脊骨之高者。沈彤按。上七節皆背骨。而膂骨自八節以下明矣。又說文訓呂為脊骨。訓背為脊。而訓脊則兼背呂亦一脊。而分上背下呂之證。又氣穴論云。中𦛗兩旁各五穴。注謂起肺俞至腎俞。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

白話文:

男性生殖器官屬於足厥陰肝經,包括陰莖、陰囊、睪丸以及陰戶。背部骨骼從項大椎往下數二十一節,統稱為脊骨,又稱脊椎、膂骨、中𦛗。第一節為脊大椎,形狀像梭子,所以也叫杼骨。第十三節到十六節稱為高骨或大骨,其上七節稱為背骨,第八節以下則為膂骨。最後一節為尻骨,又稱骶骨、脊骶、尾骶、骶、尾屈、橛骨、窮骨。腰部的高骨,指的是脊骨中較高的部分。沈彤認為,上七節是背骨,膂骨則從第八節開始。呂指的是脊骨,背也指脊骨,而脊則包括背和呂,只是分為上背和下呂。中𦛗兩旁各有五個穴位,從肺俞穴到腎俞穴。肺俞穴位於第三椎下兩旁。

腎俞在十四椎下兩旁。是。中𦛗云者。謂第三椎至十四椎。為膂之中也。此又以膂骨五骨。通稱為𦛗也。六書精蘊曰。𫈨力莒切。脊骨也。凡二十一部。如珠氣行一起一伏也。象上下相貫形。凡藏府皆繫於𫈨。心系於五椎自十七至二十為腰監骨。所弇心之前有蔽骨。天然之妙也。

或從肉作膂脊之重。在骨不在肉也。借為律呂之呂。萬病回春曰。背倍也。在後稱也。又曰。脊積也。種續骨節終上下。人鏡經曰。脊骨節為顀。顀骨下盡處為顀尾。顀尾銳為尾蛆骨。一名骶骨。又曰脊骨。除項骨三節二十一盡處為尾蛆骨。【扁骨】人鏡經曰。骶骨兩旁為扁骨。

白話文: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的兩側,是指從第三椎到第十四椎的部分,這是脊椎的中間位置。這部分又被稱為脊骨,通常包括五個骨段。根據六書的記載,這些骨頭合起來稱為脊骨,脊骨共有二十一個部分,像氣息一樣上下起伏,形狀連貫。所有的內臟器官都與脊骨有關,心臟則與從第十七到第二十椎的腰椎相連。心臟前面有一塊保護性的骨頭,這是自然的奇妙之處。

有的說脊椎的重量是由肉構成的,但實際上這是骨頭的承重,而不是肉。這樣的設計能讓身體維持平衡,萬病都能在這裡得到療治。這一部分被稱為背部,還有一個名稱是脊椎的積累。脊椎的節段上下相連,人鏡經典中提到,脊椎的節稱為顀,顀的底部是顀尾,顀尾的形狀銳利,被稱為尾蛆骨,也有名稱是骶骨。此外,脊椎的部分除去頸骨的三節,其餘的二十一節則是尾蛆骨。而在骶骨兩側則是扁骨。

【尻】人鏡經曰。八髎盡分各處為尻。金鑑曰。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凹如尾。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

如馬蹄附著。兩骨上端俗骻骨。【腰骨】金鑑曰。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丹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醫彀曰。藍骨上為腰骨。一名䯠。【䯊】醫彀曰。䯠上為䯊。【腰踝】圖翼曰。腰髀即腰胯骨也。自十六椎而下。

白話文:

人體經絡書籍記載,八髎穴的分佈位置都在臀部。醫學書籍記載,臀骨是由腰椎下第十七節到第二十一節五節骨頭組成,上四節骨頭兩側各有四個孔,骨頭形狀像尾巴一樣凹陷,長約四五寸,上寬下窄,末端最窄,像人參的蘆頭形狀,稱為尾閭,又稱骶端、橛骨、窮骨。肛門後上方外兩側的骨頭形狀像馬蹄附著。兩塊骨頭上端俗稱骻骨。醫學書籍記載,脊椎骨第十四節以下,第十五、十六節之間的骨頭是臀部上方的骨頭,形狀中間凹陷,上寬下窄,長約二三寸,兩側有四個孔,下方與臀骨上端相連。醫學書籍記載,藍骨上方是腰骨,又稱䯠。醫學書籍記載,䯠上方是䯊。醫學書籍記載,腰髀就是腰胯骨,從第十六節椎骨以下。

伏脊附著之處也。【腰藍骨】醫彀曰。尻上橫者為腰藍骨。【臀】金鑑曰。尻旁之大肉也。人鏡經曰。臀肉為脽。醫經原旨曰。凡形充而臀削者。必非福壽之兆。【胂】金鑑曰。腰下兩旁髀骨上之肉也。【三柱骨】醫彀曰。肩胛際會處為三柱骨。【䯋】醫彀曰。三柱之上。兩旁之前為䯋。

【肩胛】醫彀曰。肩解下成片者為肩胛。一名膊。【肩解】金鑑曰。肩端之骨節解處也。【小髃】釋骨曰。肩前微起者。【髃骨】釋骨曰。缺盆骨兩旁之端肩端骨。醫彀曰。肩兩端骨間。為髃骨。【𦟘】醫彀曰。凡二十一節。通項骨三節。共二十四節。脊肉為𦟘。【膂】醫彀曰。

白話文:

脊椎骨連接的地方。腰部兩側橫著的骨頭叫做腰藍骨。臀部是屁股旁邊的大塊肉,也叫做脽。醫書說,如果一個人身體豐滿,但是臀部瘦削,就不是長壽的徵兆。胂是腰部下方兩側,大腿骨上方的肉。肩膀兩側交匯的地方叫做三柱骨。三柱骨上方兩側的前方叫做䯋。肩膀下方成片狀的骨頭叫做肩胛,也叫做膊。肩膀末端的骨節叫做肩解。肩前微微隆起的部分叫做小髃。肩窩骨兩側末端的骨頭叫做髃骨。脊椎骨的二十一節加上項骨的三節,總共二十四節,脊椎上的肉叫做𦟘。膂是脊椎骨上的肌肉。

𦟘兩旁為膂胛。又曰。膂肉為胛。一名脢。經典釋文脢武杯反。又音每。心之上。口之下也。鄭玄曰。背脊肉也。說文脢。背肉也。

【腋】釋骨曰。肩之下。脅之上際。圖翼曰。腋下亦曰胳。玉篇曰。胳腋下也。【胠】說文胠腋下也。圖翼曰。腋下脅上。金鑑曰。胠統脅肋之總名曰胠。釋骨曰。乳三寸者。曰胠。胠骨五。左曰左胠。右曰右胠。其抱胸過乳而兩端相直者。曰膺中骨。【脅】釋骨曰。膺中骨之下。

及胠外者曰脅骨。曰脅肋。胠及膺中骨之在乳下者。通曰脅。至真要大論注曰。脅謂兩乳之下。及胠外也。【橛肋】釋骨曰。脅骨之短。而在下者。曰橛肋三。【季肋】釋骨曰。橛肋最短俠脊者。曰季肋。其橛肋之第三條。曰季脅。【脅攴】釋骨曰。凡脅骨之端通曰脅。支亦曰攴。

白話文:

兩邊是膂胛。又說,膂肉就是胛,也叫脢。經典釋文中脢讀作武杯反,又讀作每。它在心臟之上,嘴巴之下。鄭玄說,是背脊的肉。說文解字中脢,指的是背部的肉。

腋窩在肩膀之下,肋骨之上。圖翼說,腋窩又叫做胳。玉篇說,胳指的是腋窩。胠,說文解字中指的是腋窩。圖翼說,胠在腋窩肋骨之上。金鑑說,胠是統稱肋骨的總稱。釋骨說,乳房下方三寸的部位叫做胠。胠骨有五個,左邊叫做左胠,右邊叫做右胠。環抱胸部,經過乳房,兩端相直的骨頭叫做膺中骨。

脅骨在膺中骨之下,以及胠骨的外側。又叫做脅肋。胠骨和膺中骨在乳房下方的部位,統稱為脅。至真要大論注說,脅指的是兩乳房下方,以及胠骨的外側。橛肋,釋骨說,是指脅骨中比較短,並且位於下方者。共有三條。季肋,釋骨說,是指最短,靠近脊椎的橛肋。第三條橛肋叫做季脅。脅攴,釋骨說,凡是脅骨的末端,統稱為脅,支撐的意思也叫做攴。

【骹】張志聰曰。胸脅交分之扁骨內膈。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釋骨曰。脅支之端相交者曰骹。【䏚】玉機真藏論曰。季脅之下。俠脊兩旁空軟處也。金鑑曰。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楗】骨空論王注曰。髀輔骨上。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

取之筋動應手。經絡全書曰。在髀輔骨上。腰橫骨下。股外之中側。立搖動取之。筋動應手是也。【髀樞】圖翼曰。楗骨下。髀之上。曰髀樞。當環跳穴。

【膝】釋名曰。膝伸也。可屈伸。金鑑曰。股中節上下交接處。【膝解】金鑑曰。膝之節解也。人鏡經曰。髀關下膝解為骸關。骨空論曰。膝解為骸關。注曰。膝外為骸關。集註。膝後分解之處。【臏骨】說文膝端也。釋骨曰。蓋骨也。膝蓋之骨。曰膝臏。經絡全書曰。膝蓋骨也。

白話文:

胸脅交界處的扁平骨骼,內側與隔膜相連,前方與胸部的鳩尾骨相連,側面與脅骨相連,後方與脊椎的第十一節椎骨相連。脅骨末端相交的地方稱為骹。季脅下方,靠近脊椎兩側的空軟處稱為䏚。脅骨下方沒有肋骨的空軟處稱為䏚。髀輔骨上方、橫骨下方、股外側中間,側立搖動,取之筋會動,這就是楗的部位。楗骨下方,髀骨上方,稱為髀樞,位於環跳穴的位置。膝蓋可以伸展,股骨上下交接處稱為膝。膝蓋關節稱為膝解,又稱骸關。膝蓋後方分解的地方稱為膝解。膝蓋前端的骨頭稱為臏骨,也就是膝蓋骨。

又名連骸骨。又釋骨曰。輔骨旁。不曰輔。曰連骸。骸上者。𩩋之上端也。說文曰。骸脛骨。圖翼曰。膝下內外側大骨。【䯣】說文膝脛間骨也。人鏡經曰。臏下通為䯣。【輔骨】人鏡經曰。䯣外為後輔骨。釋骨曰。俠膝之骨曰輔骨。內曰內輔。外曰外輔。【䯒】釋骨曰。在膝以下者曰䯒骨。

䯒亦作胻。䯒者小股也。亦曰足𩩋。脛與𩩋同。曰骸。曰骭。類經曰。骭足𩩋骨骸。說文曰。脛骨。又曰骭骹骨。經絡全書曰。脛骨之近足而細於股內者。亦名之為骭骨。【成骨】釋骨曰。䯒外廉起骨成䯒者。曰成骨。剌腰痛論注曰。調膝外近下䯒骨上端。兩起骨相併間陷容指者也。

白話文:

連骸骨又稱輔骨旁,不叫輔骨,而稱連骸。骸骨指的是脛骨的上端。說文解字記載,骸骨是脛骨。圖翼記載,膝蓋下方內外側的大骨。䯣指的是膝蓋和脛骨之間的骨頭。人鏡經記載,臏骨下方到脛骨都稱為䯣。輔骨,人鏡經記載,䯣骨外側稱為後輔骨。釋骨記載,靠近膝蓋的骨頭稱為輔骨,內側稱為內輔骨,外側稱為外輔骨。䯒骨,釋骨記載,位於膝蓋以下的骨頭稱為䯒骨。

䯒骨也作胻骨,䯒骨是小腿骨,也稱為足脛骨。脛骨和足脛骨同名,也稱為骸骨、骭骨。類經記載,骭骨是足脛骨、骸骨。說文解字記載,脛骨又稱為骭骹骨。經絡全書記載,脛骨靠近腳踝處,比股骨細,也稱為骭骨。成骨,釋骨記載,䯒骨外側突起的骨頭稱為成骨。刺腰痛論注記載,調節膝蓋外側靠近䯒骨上端的兩塊突起骨之間凹陷處,可以容納手指。

䯒骨所成柱膝髀骨。故謂之成骨。【踝】釋骨曰。䯒下端起骨曰踝。內曰內踝。外曰外踝。【腕】人鏡經曰。脛下盡處。為曲節。一名脘。【跗】圖翼曰。足面也。人鏡經曰。岐骨上為跗。【岐骨】人鏡經曰。本節後為岐骨。【本節】人鏡經曰。聚毛後為本節。【京骨】釋骨曰。

足外側大骨曰京骨。【束骨】釋骨曰小指。本節後曰束骨。【附屬】釋骨曰。外側近踝者曰附屬。類經曰。足面前後皆跗之屬。【跟】釋骨曰。兩踝後在踵者曰跟骨。圖翼曰。足根也。回春曰。足後曰跟。人鏡經曰。足掌後為跟。【三毛】人鏡經曰。大指爪甲之後。為三毛。

【聚毛】人鏡經曰。三毛後橫紋為聚毛。

白話文:

【骨柱】由骨構成的支柱,如膝蓋、大腿骨等,因此稱為成骨。【踝】腳骨的解說指出,腳骨下端突出的部分叫做踝,其中內側的叫做內踝,外側的叫做外踝。【腕】人鏡經中提到,腳骨下端盡頭的地方叫做曲節,又名脘。【跗】圖翼解釋為腳面部分。人鏡經則指出,腳面最高的骨頭叫做跗。【岐骨】人鏡經解釋為腳踝後方的骨頭。【本節】人鏡經中提到,腳毛聚集後方的部位叫做本節。【京骨】腳外側最大的骨頭叫做京骨。【束骨】腳骨的解說指出,小指附近,本節後方的骨頭叫做束骨。【附屬】腳外側接近踝部的骨頭叫做附屬。類經中提到,腳的前後都是跗骨的一部分。【跟】腳骨的解說指出,腳踝後方,在腳跟上的骨頭叫做跟骨。圖翼解釋為腳底。回春則指出,腳後方的骨頭叫做跟。人鏡經中提到,腳掌後方的骨頭叫做跟。【三毛】人鏡經中指出,大拇指指甲後方的部分叫做三毛。【聚毛】人鏡經中提到,三毛後方的橫紋叫做聚毛。

【股】人鏡經曰。髀樞下股。一名胯股骨。為䯑䯖。說文曰。胯股也。金鑑曰。下身兩攴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魚腹股】人鏡經曰。股下為魚腹股。【髀】人鏡經曰。魚腹股外為髀關。【髀關】人鏡經曰。伏兔後交文中。為髀關。【伏兔】人鏡經曰。髀之前膝上起肉為伏兔。

【膕】人鏡經曰。膝後曲處為膕。金鑑曰。膝屈俗名腿凹也。【腨】說文曰。腓腸也。至真要大論王注曰。䯒後軟肉處也。金鑑曰。鏡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然骨】釋骨曰。內踝下前起大骨。【覈】釋骨曰。跗內下為覈骨。一名核骨。圖翼曰。足大指本節後。

白話文:

人體的股,也就是大腿,從髖關節下方開始,又稱胯股骨。股下就是魚腹股,而魚腹股外側為髀關。伏兔位於髀關之前,膝蓋上方突起的肌肉。膝蓋後方的彎曲處稱為膕,也就是俗稱的腿凹。小腿後方柔軟的肌肉叫做腨,又稱腓腸,俗稱小腿肚。內踝下方向前突出的骨頭叫做然骨,而腳掌內側下方則是覈骨,又稱核骨,位於大腳趾根部後方。

內側丹骨。醫學綱目曰。本節後約二寸。內踝前約三寸。如棗核。橫於足內踝赤白肉際者是也。【趾】金鑑曰。其數五。名為趾者。別於手也。

【蹠】人鏡經曰。大指下為蹠。【跽】人鏡經曰。蹠下為跽。【板】人鏡經曰。跽後為板。【蹄】釋名曰。蹄底也。足底也。回春曰。蹄底也。乃足之底。【足心】人鏡經曰。板後為足心。【足掌】人鏡經曰。足心後為足掌。【踵】釋名曰。踵鍾也。鍾聚也。上體之所鍾聚也。

金鑑曰。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膊】人鏡經曰。從肩解後之下為膊。【臑】人鏡經曰。膊下對腋為臑。金鑑曰。肩髆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耎白肉也。【臂】圖翼曰。肘之上下。皆名臂。一曰。自曲池以下為臂。金鑑曰。一名肱。俗名肐膊。說文曰。臂手上也。

白話文:

內側丹骨位於腳踝內側,距離腳踝後方約兩寸,距離內踝前方約三寸,形狀像棗核,橫在腳內踝紅白肉交接處。腳趾共有五個,稱為趾,用來區分手和腳。大腳趾下方稱為蹠,蹠下方稱為跽,跽後方稱為板,腳底稱為蹄,也是足底。板後方稱為足心,足心後方稱為足掌。腳跟稱為踵,是身體重量集中於此的地方。腳底接觸地面的地方,俗稱腳底板。從肩膀往下到腋窩下方稱為膊,膊下方對著腋窩的地方稱為臑,肩窩下方內側對著腋窩處隆起柔軟的白色肉就是臑。肘關節上下都稱為臂,也指從曲池穴以下到手腕的部分,俗稱肱或肐膊,是指手臂上的部分。

人鏡經曰。臑下為股。一名臂。【腕】人鏡經曰。臂骨盡處為脘。金鑑曰。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居。故名也。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馬氏曰。掌後高骨為壅骨。【掌骨】金鑑曰。掌者手之眾。指之本也。手之眾骨。名壅骨。【手背】金鑑曰。手背者。

手之表也。【岐骨】金鑑曰。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虎口】人鏡經曰。岐骨前為虎口。【指】金鑑曰。指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第二名食指。第三中指。名將指。第四名無名指。第五為小指。圖翼曰。謂大指之次指。即食指也。足亦同。謂小指之次指。

白話文:

人體經絡書中記載,大腿上部稱為股,又名臂。手腕處,手臂骨頭末端稱為腕。臂骨與掌骨交接的地方稱為腕,因其彎曲處而得名。外側的骨頭稱為高骨,又名銳骨或踝骨。馬氏醫書中說,手掌後面的高骨稱為壅骨。手掌骨是手指的根基,手部的眾多骨頭稱為壅骨。手背是手的表面。所有骨頭分叉的地方都稱為岐骨,手腳皆同。岐骨前方稱為虎口。手指指的是手指的骨頭。第一根手指稱為拇指,第二根稱為食指,第三根稱為中指,第四根稱為無名指,第五根稱為小指。圖翼書中記載,拇指旁邊的指頭即食指,腳趾也一樣,小指旁邊的指頭是腳趾的食指。

即無名指也。足同。【爪甲】金鑑曰。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腡】玉篇曰。腡手理也。

聖濟總錄曰。凡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參。惟人至靈。其女人則無頂威骨。左洞右棚。乃初步等五骨止。三百六十骨。順骨之左為洞骨。順骨之右為棚骨。洞棚下中央為𩩲𩨗。直下為天樞骨。

髁骨之前。各有下刀骨。踝骨之後。各有京骨。下刀骨之前。各有釋歆骨。釋歆之前。各有起僕骨。起僕之前。各有襯甲骨。釋歆骨兩旁。各有核骨。起僕之下。各有初步骨。

白話文:

無名指就是指頭上的無名指,腳趾也是一樣。指甲指的是手指和腳趾上的指甲。腡指的是手掌的紋理。

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天地相參,人體最靈,女性則沒有頂威骨,左洞右棚,只有初步等五塊骨頭。三百六十塊骨頭中,順著骨頭的左邊是洞骨,右邊是棚骨。洞棚下中央是𩩲𩨗,直下是天樞骨。

髁骨前面各有下刀骨,踝骨後面各有京骨。下刀骨前面各有釋歆骨,釋歆骨前面各有起僕骨,起僕骨前面各有襯甲骨。釋歆骨兩旁各有核骨,起僕骨下面各有初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