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足太陽膀胱經

承筋,外臺秘要曰。引救急云。以繩從腳心下度至腳踵。便截斷度。則回此度從腳踵縱量向上盡度頭。當腨下際宛宛中是穴。(營昇按。醫統曰。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又醫學原始脛後腨股中央。從腳跟上七寸。醫統原始。共腳跟上七寸非也。腨股中央凡委中下至跟一尺六寸。在於其中央承筋穴。自跟者為八寸也。七寸不合。故外臺之說為是。)

承山,醫學原始曰。腨腸下分肉間陷中。貼腳見人字影取之。

神照集曰。在足兌腨腸下分肉間陷中。伏臥用兩足大指堅挺乃取之。

飛陽,入門原始曰。外踝上七寸骨後。

跗陽,銅人經外踝上三寸飛陽下。

甲乙經神照集。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崑崙,醫統曰。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

僕參,明堂經曰。足跟骨下白肉際陷中。拱足取之。

申脈,大成曰。外踝下五分。

神應經曰。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

金門,神應經曰。有外踝下少後丘墟後申脈前。

八脈考曰。外踝下一寸五分。

京骨,聚英大成足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中。

束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

通谷,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至陰,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太陽經接手太陽聽宮穴而起於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之晴明。循眉頭陷者中為攢竹。入髮際為曲差。曲差後五分為五處。五處後一寸五分為承光。承光後一寸五分為通天。通天後一寸五分為絡卻。絡卻後一寸五分為玉枕。俠項後大筋外廉髮際陷中為天柱。

圖示天柱穴之旁。挾髮際大筋。為督脈瘂門膽經風池三焦經天牖。

頂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陷中。正坐取之為大杼。中為臟腑之俞穴。下抵白環俞。當二十一椎。伏而取之。

圖示腰髁下一寸。自十七椎二十椎之間。左右挾脊者。各上闊丁狹有四孔。則是為八髎穴。

在陰尾尻骨兩旁為會陽。尻臀下股陰上約紋中為承扶。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為殷門。委陽上一寸為浮郄。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為委中。膕中外廉兩筋間為委陽。

天柱下第二椎兩旁。各去脊三寸。諸穴附之。而至秩邊。下與委中穴合。

膝膕約紋下二寸為合陽。腨腸中央陷中。腳跟上七寸為承筋。腨腸下分肉間陷中為承山。足外踝外七寸後陷中為飛陽。足外踝上三寸為跗陽。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為崑崙。跟骨下陷中為僕參。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為申脈。足外踝下一寸為金門。足小指外側本節後大骨下赤白肉際為京骨。

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為束骨。本節前陷中為通谷。足小指外側如爪甲角如韭葉為至陰。

滑氏曰。足太陽起目內眥晴明穴上額。循攢竹過神庭歷曲差五處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相交於巔上之百會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承筋穴: 《外台秘要》記載,從腳底心向下量到腳跟,截斷此段距離,再從腳跟向上量,量到與先前距離相等的地方,在腓腸肌下緣凹陷處即是穴位。(《營昇按》:《醫統》記載,在腓腸肌中央凹陷處,距腳跟上七寸。《醫學原始》記載,在脛骨後腓腸肌中央,距腳跟上七寸。《醫統》、《醫學原始》都說距腳跟七寸,這是不對的。腓腸肌中央,從委中穴向下到腳跟共一尺六寸,承筋穴位於其中央,從腳跟量起是八寸,七寸的說法不符,所以《外台秘要》的說法正確。)

承山穴: 《醫學原始》記載,位於腓腸肌下端肌肉間的凹陷處,俯臥,可見人字形陰影,由此取穴。

《神照集》記載,位於足部兌位(足小趾外側)腓腸肌下端肌肉間的凹陷處,俯臥,用兩個大拇指用力按壓即可取穴。

飛陽穴: 《入門原始》記載,位於外踝向上七寸,骨骼後方。

跗陽穴: 《銅人經》記載,位於外踝向上三寸,飛陽穴下方。

《甲乙經》、《神照集》記載,位於外踝向上三寸,太陽經前少陽經後筋骨之間。

崑崙穴: 《醫統》記載,位於外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凹陷處,可摸到細小的脈搏跳動。

僕參穴: 《明堂經》記載,位於跟骨下方白色肌肉交界處的凹陷處,屈足取穴。

申脈穴: 《大成》記載,位於外踝下方五分。

《神應經》記載,位於外踝下方凹陷處,在趾甲白色部分與肌肉交界處,前後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有軟骨,穴位位於中間。

金門穴: 《神應經》記載,位於外踝下方稍後,丘墟穴後方,申脈穴前方。

《八脈考》記載,位於外踝下方一寸五分。

京骨穴: 《聚英大成》記載,位於足小趾本節後方的大骨(京骨)中。

束骨穴: 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

通谷穴: 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

至陰穴: 位於足小趾外側,距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度。

足太陽膀胱經從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開始,起於目內眥外一分凹陷處的睛明穴,沿著眉毛頭部凹陷處的攢竹穴,進入髮際的曲差穴,曲差穴後五分是五處穴,五處穴後一寸五分是承光穴,承光穴後一寸五分是通天穴,通天穴後一寸五分是絡卻穴,絡卻穴後一寸五分是玉枕穴,沿著項後大筋外側髮際凹陷處是天柱穴。

天柱穴旁,靠近髮際的大筋處,與督脈的瘂門穴、膽經的風池穴、三焦經的天牖穴相鄰。

頂後第一椎下方兩旁,距脊柱中線各一寸五分凹陷處,正坐取穴,是為大杼穴,是臟腑之俞穴,向下至白環俞穴,約在第二十一椎。俯臥取穴。

腰椎骨下方一寸,從第十七椎到第二十椎之間,左右兩側靠近脊柱,各向上寬向下窄,有四個孔,這就是八髎穴。

在尾骨兩側是會陽穴,臀部下方股溝上約紋的中點是承扶穴,承扶穴下六寸,膕窩上方兩筋之間是殷門穴,委陽穴上一寸是浮郄穴,膕窩中央約紋動脈凹陷處是委中穴,膕窩外側兩筋之間是委陽穴。

天柱穴下第二椎兩旁,各距脊柱三寸,諸穴依次排列,直至秩邊,向下與委中穴相連。

膝窩約紋下方二寸是合陽穴,腓腸肌中央凹陷處,腳跟上七寸是承筋穴,腓腸肌下端肌肉間的凹陷處是承山穴,外踝外側七寸後方凹陷處是飛陽穴,外踝向上三寸是跗陽穴,外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凹陷處是崑崙穴,跟骨下方凹陷處是僕參穴,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是申脈穴,外踝下方一寸是金門穴,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大骨下方赤白肉交界處是京骨穴。

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是束骨穴,本節前方凹陷處是通谷穴,足小趾外側,距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度是至陰穴。

滑氏說:足太陽經起於目內眥的睛明穴,向上額,循著攢竹穴,過神庭穴,經過曲差穴、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從通天穴斜行左右交會於頭頂的百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