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足太陽膀胱經

針灸大全曰。令患人平身垂手。正立於平正木石之上。目無斜視。無偏倚。去上衣服。用切直杖子。從地以至臍中央截斷卻回杖子於背上當脊骨中杖盡處。即十四柱命門穴也。以墨記卻用稗心取同身寸三寸摺作一寸五分。兩頭是腎俞穴也。

氣海俞,第十五椎下。

大成入門金鑑原始。共屬於膀胱之經部。今據而補焉。

大腸俞,第十六椎下。

關元俞,第十七椎下。

大成入門金鑑原始。共此穴屬於膀胱經部。今據而補焉。

小腸俞,第十八椎下。

膀胱俞,第十九椎下。

中膂內俞,第二十椎下。

白環俞,第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

聚英醫統圖翼。自大腸俞至白環俞。凡五穴。皆伏而取之。

上髎,入門曰。腰髁骨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餘三窌少斜。上闊下狹是也。

次髎,第二空挾脊陷中。

中髎,第三空挾脊陷中。

下髎,第四空挾脊陷中。(營昇按。甲乙經上窌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者陷者中。足太陽少陽之絡也。釋骨曰。骶之上俠脊十七節至二十一節起骨曰腰髁骨。圖翼曰。腰髁腰骻。自十六椎而挾脊附著之處也。甲乙經所謂在上髎腰髁下一寸是。則自十七椎二十椎之間。左右挾脊者各上闊下狹有四孔。

即是為八髎穴既明矣。又金鑑曰。腰骨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形。名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

又刺腰痛論王注曰。髁下尻骨兩傍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為八髎骨也。又東醫寶鑑曰。嘗見死人骸腰脊骨盡處。有一骨。廣如人面。大四空分兩行了然通透。乃是八髎骨也。又刺腰痛論注曰。上髎當髁骨下陷中餘三窌少斜下陷中是也。寬政庚戌冬予得刑人骸。解而視之。

腰髁左右。果有上闊下狹有骨空者。與刺腰痛論醫學入門東醫寶鑑所說符矣。因從其說云。

會陽,尾髎骨兩旁(銅人經。尾髎骨作尾骶。甲乙經作陰毛骨。)

營昇按。甲乙經曰。在陰毛骨兩傍督脈氣所發。故堀元厚安井元越因謂此穴移入於督脈。氣府論甲乙經本經穴雖系督脈。然至銅人經系之足太陽經也。蓋二十一椎下腰俞而非長強也。尾髎骨即脊椎最下一骨。而更在二十一椎下。長強亦在其下端耳。圖翼曰。男子尖。女子圓而平。神照集曰。在陰尻骨兩傍。去長強一分。

承扶,尻臀下股陰上紋中。

殷門,圖翼曰。承扶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

浮郄,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

委陽,入門曰。膝腕橫紋外廉兩筋間委中外二寸。(營昇按。村上宗占所謂滑氏注十四經之時。直從甲乙經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九字。加於委陽之注者。可謂疏漏耳。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九字衍文。可削去矣。承扶下六寸。則此當股之中央。安有屈身之理乎。不可不辨焉。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古籍記載,要病人平躺雙手垂下,正立於平坦的木石之上,目視前方,身體端正,脫去上衣。用直尺從地面量到肚臍中央,然後將尺子移到背部脊椎正中,尺子盡頭的位置就是十四椎命門穴。用墨汁標記。再用稗子(谷子)的果實來量同身寸,取三寸摺疊成一寸五分,此處就是左右腎俞穴。

氣海俞穴位於第十五椎下。

《大成入門金鑑原始》中,這些穴位都屬於膀胱經,此處補充說明。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椎下。

關元俞穴位於第十七椎下。

《大成入門金鑑原始》中,這些穴位都屬於膀胱經,此處補充說明。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椎下。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椎下。

中膂內俞穴位於第二十椎下。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下,需俯臥取穴。

《聚英醫統圖翼》記載,從大腸俞到白環俞這五個穴位,都需要俯臥取穴。

上髎穴,《入門》記載位於腰髁骨(骶骨)下第一個空隙,在脊椎兩旁凹陷處。其餘三個髎穴位置略微傾斜,上寬下窄。

次髎穴位於第二個空隙,在脊椎兩旁凹陷處。

中髎穴位於第三個空隙,在脊椎兩旁凹陷處。

下髎穴位於第四個空隙,在脊椎兩旁凹陷處。(按:《甲乙經》記載上髎穴位於腰髁骨下約一寸,在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與足少陽經的交會絡脈。 《釋骨》記載,從骶骨之上到第十七至二十一椎骨的部分稱為腰髁骨。《圖翼》記載,腰髁骨即從第十六椎開始,附著於脊椎兩側。《甲乙經》所謂的上髎穴在腰髁骨下一寸,則位於第十七椎與第二十椎之間,左右各四個孔,上寬下窄。

因此,八髎穴的位置就清楚了。《金鑑》記載,腰骨即脊椎第十四椎以下、第十五、十六椎之間的骨頭,位於臀部上方。《金鑑》也說,臀骨即腰骨下方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椎這五節骨頭。上四節骨頭兩側各有四個孔,骨頭形狀凹陷如瓦片,長約四五寸,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像人參的根莖,稱為尾閭、骶端、橛骨、窮骨。

《刺腰痛論王注》記載,在腰髁骨下臀骨兩旁有四個骨孔,左右共八個穴位,俗稱八髎骨。《東醫寶鑑》記載,曾見過死人的骸骨,在腰椎末端有一塊骨頭,寬如人臉,有四個孔,分為兩行,清晰可見,這就是八髎骨。《刺腰痛論注》記載,上髎穴在腰髁骨下凹陷處,其餘三個穴位位置略微傾斜下陷。 我曾於某年冬天解剖過死刑犯的屍體,在腰髁骨兩側確實有上寬下窄的骨孔,與《刺腰痛論》、《醫學入門》、《東醫寶鑑》記載相符。

會陽穴位於尾骶骨(尾骨)兩旁。(按:《銅人經》稱尾骶骨為尾骶,《甲乙經》稱陰毛骨。)

(按:《甲乙經》記載,會陽穴位於陰毛骨兩旁,是督脈之氣發源處。堀元厚、安井元越因此認為此穴屬於督脈。但《氣府論》認為,雖然《甲乙經》將此穴歸於督脈,但《銅人經》卻歸於足太陽經,因為它位於第二十一椎下的腰俞,而非長強穴。尾骶骨是脊椎最下端的骨頭,位於第二十一椎之下,長強穴也在其下端。《圖翼》記載,男子尾骨尖,女子尾骨圓而平。《神照集》記載,會陽穴位於陰臀骨兩旁,距長強穴約一寸。

承扶穴位於臀部下緣,股溝(大腿內側)上紋的中點。

殷門穴,《圖翼》記載位於承扶穴下六寸,膝蓋上兩筋之間。

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一寸,屈膝取穴。

委陽穴,《入門》記載位於膝蓋橫紋外側,兩筋之間,委中穴外側二寸。(按:村上宗占在注釋十四經時,將《甲乙經》中「承扶穴下六寸,屈身取穴」九字誤加到委陽穴的註釋中,這是個疏漏。「承扶穴下六寸,屈身取穴」九字是衍文,可以刪除。承扶穴下六寸位於大腿中央,怎麼會有屈身取穴的道理呢?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