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四 (1)
卷四 (1)
1. 內景
蠡海集曰。天開於子。地開於醜。人生於寅。寅時手太陰之氣始動。其應在寸口。寸口以侯上部。肺居五藏之上部。獨為五藏之華蓋。所以管領一身之氣。
類經曰。肺朝百脈。以行陰陽。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故十二經。以肺為首。循序相傳。盡於足厥陰肝經。而又傳於肺終。而後是為一周。痿論曰。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
張介賓曰。肺位最高。故謂之長。
高武曰。肺者朝百脈。故肺者藏之長。
馬氏曰。肺者為諸藏之華蓋。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藏之華蓋。
入門曰。肺形似人肩而為藏之蓋。
程氏醫彀曰。肺形如人肩。二布大葉。四垂如蓋。
醫經原旨曰。肺形似人肩。二布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藏清濁之氣。又應二十四氣也。
白話文:
《蠡海集》說,天在子時開啟,地於醜時開啟,人則於寅時出生。寅時,手太陰之氣開始運作,反映在寸口脈上,寸口脈可以診斷上半身的狀況。肺居五臟之首,如同華蓋般統領全身之氣。
《類經》記載,肺統攝百脈,運化陰陽,其他五臟六腑皆受其氣,所以十二經脈以肺為起始,循序相傳,最終回到足厥陰肝經,再傳回肺,形成一個循環。
《痿論》說,肺是五臟之長,猶如心臟的保護傘。
張介賓認為,肺位置最高,故稱之為長。
高武則指出,肺統攝百脈,因此為五臟之長。
馬氏則認為,肺是五臟的華蓋。
華元化則認為,肺是生氣之源,也是五臟的華蓋。
《入門》記載,肺的形狀像人的肩膀,是五臟的蓋子。
程氏醫彀則認為,肺的形狀像人的肩膀,分佈著兩片大葉,四面垂下如同蓋子。
《醫經原旨》指出,肺形狀如同人肩,兩片葉子中分佈著二十四個空洞,排列有序,負責調節五臟的清濁之氣,同時也應和二十四節氣。
2. 肺前面全狀
營昇按。其形如蜂窠。下無通竅。隨呼吸而盈虛。其色如藍光澤有斑紋。古人皆謂六葉兩耳。大概之言耳。古今說內形比之內形。殆有不相似者矣。入門醫彀原始等說。略近之。
肺系,聖濟總錄曰。喉嚨以下。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其十二。又曰。天蓋骨下為肺系之本。
藏府指掌圖書曰。錢豫齋曰。會厭綴於舌本之下。正應乎氣管之上。氣管即喉嚨也。居於前。主持呼吸。為聲音之門戶。故名吸門。共十二節。上三節微小。下九節微大。第四乃結喉也。
楊玄操曰。喉嚨空虛也。言其中空虛。可以通氣息焉。即肺之系。呼吸之道路。
金鑑曰。結喉者。喉之管頭也。其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於肉。肉多不見。
白話文:
肺部的形狀像蜂窩,底部沒有通道,隨著呼吸而脹縮,顏色像藍光,表面有斑紋。古人稱之為「六葉兩耳」,只是大概的描述。古今對於肺部內部的描述,幾乎都不相同。入門醫書中對於肺部的描述,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根據《聖濟總錄》,喉嚨以下有十二塊肺系骨,排列整齊。天蓋骨下方是肺系的根本。
《藏府指掌圖書》中錢豫齋記載,會厭位於舌根下方,正對著氣管上方,氣管就是喉嚨,位於身體前方,負責呼吸,是聲音的門戶,因此稱為「吸門」。氣管共有十二節,上三節較小,下九節較大,第四節是結喉。
楊玄操指出,喉嚨是空虛的,意思是裡面空空如也,可以通氣息,也就是肺部的通道,呼吸的道路。
《金鑑》記載,結喉是喉嚨管子的頭部,瘦的人可以在頸部前方看到它,肥胖的人則被肉掩蓋,看不見。
經釋曰。喉嚨即出聲之處。即俗名喉脘。
會厭,程氏醫彀曰。綴於舌本之上。正應於氣管之下。氣管即喉嚨也。
醫學原始曰。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五分。大容五合會厭為之吸門。其大如錢。為音聲之戶。薄則易於起。發音出快而便利。厚則起發音出慢而重舌也。久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
金鑑曰。會厭者。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發聲則開。咽食則閉。故為聲音之戶也。
懸壅垂,金鑑曰。懸壅垂者。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醫學原始曰。喉上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懸壅。乃音聲之關也。
吳昆曰。懸壅吸門垂下肉乳也。
白話文:
經書解釋說,喉嚨就是發出聲音的地方,也就是俗稱的喉脘。
程氏醫書說,會厭連接在舌根之上,正好位於氣管之下,氣管就是喉嚨。
《醫學原始》說,從牙齒往後到會厭,深三寸五分,容積五合,會厭就是吸氣的門戶,它的大小像一枚錢幣,是聲音的門戶。如果會厭薄,就容易提起,發音快而輕鬆;如果會厭厚,提起發音就慢而笨拙。如果長時間突然沒有聲音,就是寒氣入侵會厭。
《金鑑》說,會厭覆蓋在喉管的上方開口,像皮又像膜,發聲時就張開,吞咽食物時就閉合,所以它是聲音的門戶。
《金鑑》說,懸壅垂,張開嘴巴看喉嚨上方,像乳頭一樣的小舌頭,俗稱碓嘴。
《醫學原始》說,喉嚨上面像小舌頭一樣垂下來的,叫做懸壅,它是聲音的關口。
吳昆說,懸壅吸門垂下來的肉就像乳頭一樣。
頏顙,金鑑曰。口內之上二孔目分。氣之竅也。
喉嚨,金鑑曰。喉嚨者喉也。肺之系也。
嗌,金鑑曰。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咽喉,憂恚無言篇曰。咽喉者。水道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類注曰。人有二喉。一軟一硬。軟者居後。是謂咽喉。乃水穀之道。通於六府者也。硬者居前。是謂喉嚨。為宗氣出入之道。所以行呼吸通五藏者也。
鼻,陰陽應象大論曰。肺主鼻。又曰。在竅為鼻。
醫學原始曰。肺主鼻。鼻者肺之官。故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皮毛,痿論曰。肺主身之皮毛。
皮部論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容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脈。留而不去。傳入於府。
白話文:
額頭,金鑑說:嘴巴內的上方兩個孔是眼睛,是氣的竅穴。
喉嚨,金鑑說:喉嚨就是喉嚨,是肺的連繫部位。
咽喉,金鑑說:咽喉就是咽喉,是胃的連繫部位。
咽喉,憂恚無言篇說:咽喉是水道流經的地方,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地方。
類注說:人有兩個喉嚨,一個軟一個硬。軟的位於後面,稱為咽喉,是水穀經過的地方,連通六腑。硬的位於前面,稱為喉嚨,是宗氣進出的通道,因此可以進行呼吸,連通五臟。
鼻子,陰陽應象大論說:肺主鼻子。又說:在竅穴中就是鼻子。
醫學原始說:肺主鼻子,鼻子是肺的官竅,所以肺氣平和,鼻子就能辨別香臭。
皮毛,痿論說:肺主身體的皮毛。
皮部論說:百病的發生,一定先從皮毛開始。邪氣侵入,就會使腠理(皮膚的組織)開合,開合後就會進入,停留在絡脈中,停留不去,就會傳入經脈,停留不去,就會傳入臟腑。
3. 腸
楊玄操曰。腸暢也。通暢胃氣。去滓穢者也。
醫學原始曰。廣腸一曰肛門。肛門言其處似車釭形。故曰肛門。即廣腸也。一名直腸。一名魄門。一名洞腸。亦名肛門。受大腸之谷而道出焉。
營昇按。大小腸古經皆以為二物。然解體親視之。唯一腸而有鉅細之分耳。今以曲尺度之。長二丈四五尺許。上屬於胃。下連肛門。其色白。帶淡紅。
四十二難十四經針灸聚英等。大腸當臍右。環十六曲。腸胃篇。當臍左旋。五藏別論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左旋。故二腸亦左旋。腸胃篇。當臍左旋是。
白話文:
楊玄操認為,腸的功能在於暢通,可以暢通胃氣,排除糟粕和污穢之物。
古醫書《醫學原始》記載,廣腸又稱肛門,因其形狀像車輪的軸承,故名肛門。廣腸也稱直腸、魄門、洞腸,都是指肛門。大腸中的食物經過肛門排出。
《營昇》一書中提到,古籍中將大小腸分為兩種,但實際上解剖觀察後發現只有一條腸,只是有粗細之分。這條腸長約二丈四五尺,上連胃部,下連肛門,呈白色帶淡紅色。
《四十二難》、《十四經針灸聚英》等醫書都記載,大腸位於臍右側,有十六個彎曲。而《腸胃篇》則記載大腸位於臍左側,呈旋轉狀。此外,《五藏別論》中提到,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是天地的精氣所生,呈左旋狀,所以大腸和小腸也呈左旋狀。《腸胃篇》所記載的大腸位於臍左側,也正是這個道理。
4. 胃
楊玄操曰。胃圍也。言圍受食物也。
玉機真藏論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刺瘧論曰。胃者六府之長也。
張介賓曰。胃者六府之長。而大腸小腸。皆與胃連。居胃下氣本一貫。故皆屬於胃。
醫學原始曰。口內通於腹中。只有二竅。前曰喉。是肺管。後曰咽。是食管也。即胃脘也。下即賁門。亦透膈而下是胃。胃下有幽門。即接小腸。小腸下是闌門。闌門接大腸。大腸透肛門。穢從此出。闌門之傍。有膀胱。連於前陰。而出溺。
醫學原始曰。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藏府性鑑曰。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之咽門。
白話文:
楊玄操說,胃是圍繞的意思,意思是胃圍繞著食物。
《玉機真藏論》說,五臟都從胃中獲得氣,胃是五臟的根本。
《刺瘧論》說,胃是六腑之首。
張介賓說,胃是六腑之首,大腸和小腸都與胃相連,位於胃下,氣息相通,所以都屬於胃。
《醫學原始》說,口內通往腹中,只有兩個孔,前面叫做喉,是肺管;後面叫做咽,是食管,也就是胃脘,下面就是賁門,也穿過膈膜往下就是胃。胃下面有幽門,與小腸相連;小腸下面是闌門,闌門接大腸;大腸通往肛門,穢物從此排出。闌門旁邊有膀胱,連接到前陰,排出尿液。
《醫學原始》說,胃彎彎曲曲,長度二尺六寸,寬度一尺五寸,直徑五寸,可以盛放二斗穀物,一斗五升水。
《藏府性鑑》說,從咽喉到胃長一尺六寸,連通著咽門。
胃上口即為賁門。當中脘。主腐熟水穀。胃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其清純津液之歸於心。入於脈。變赤而為血。有餘則注於衝任。而為經水。經水者。陰水也。陰必從陽。故其色赤。稟火之色也。且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若媾男子之精。陰陽和合而成孕。則其血皆移蔭於胎矣。胎既產。則胃中清純津液之氣歸於肺。
朝於脈。流入於乳房。變白而為乳。是稟肺金之色也。其或兒不自哺。陽明之竅不通。其胃中津液。仍歸於脈。變赤而復為月水也。
醫彀曰。婦人血與乳。俱脾胃所生。
白話文:
胃上方叫做賁門,在中央窩的位置,負責將食物與水分混合並進行初步消化。胃下方開口處就是小腸上方入口,稱爲幽門。 經脈別論說:飲食進入胃部後,其中純淨的液體歸於心臟,並通過血管變成紅色血液;如果有多餘的部分,則會注入衝、任兩脈,成爲月經。月經屬於陰性物質,必須結合陽性才能呈現紅色,這是由於它吸收了火的顏色。同時,衝爲血海,任主管子宮,當男性精子與其相結合時,陰陽平衡就會形成懷孕狀態,此時所有的血液都會轉移到胎兒身上。生產之後,胃中的純淨液體又回到肺臟。 這些氣體在早晨到達血管,然後流向乳腺,變爲白色奶汁,這是因爲它們吸取了肺金屬元素的顏色。如果嬰兒不能自己哺乳,那麼陽明穴就無法打開,這時胃裏的液體仍然返回到血管裏,再次變紅成爲月經。 醫譜記載道:婦女的月經和母乳都是由脾和胃產生的。
5. 脾
藏府性鑑曰。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熟腐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
又曰,磨胃食乃消化。
入門曰。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腎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中庭。在天為太陽。在地為太陰。在人為中黃祖氣。脾氣壯則能磨消水穀。以營養四藏。
滑氏曰。脾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
肉,痿論曰。脾主身之肌肉。
醫經原旨曰。脾屬土肉象地之體。故合肉也。脾氣通於唇。故榮唇也。又曰。肉屬眾體之土。
白話文:
藏府的特性鑑別中說:膈膜之下有胃,盛裝著飲食,並將其煮熟腐化。胃的左側有脾,與胃同在一層膜上,附著在胃的上面,顏色像馬肝一樣赤紫。
又說,磨碎胃中的食物才能消化。
入門書中說:從肚臍正中向上,一寸二分處是中脘,再上去三寸六分是心,再下去三寸六分是腎,中脘下方一寸二分處稱為中庭。在天上為太陽,在地下為太陰,在人體中為中黃祖氣。脾氣旺盛,就能磨消水穀,以滋養全身四臟。
滑氏說:脾的寬度為三寸,長度為五寸,覆蓋在太倉之上,附著在脊柱的第十一節椎骨上。
肉痿論中說:脾主宰著人體的肌肉。
醫經原旨中說:脾屬於土,肉就像大地一樣,所以脾主宰著肉。脾氣與嘴唇相通,所以脾氣旺盛則嘴唇紅潤。又說,肉屬於人體所有器官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