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三 (5)
卷三 (5)
1. 任脈
滑氏曰。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
八脈考曰。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於下脘。歷建里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
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齗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凡二十七穴。
白話文:
滑氏曰。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
滑氏說:任脈,因為它主宰著婦人生育,所以叫做「妊」。它運行在腹部的中央,是婦人生育的根本。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
《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十八歲(二七)時,天癸(月經)來潮,任脈暢通,太衝脈旺盛,月事按時來臨。七十七歲(七七)時,任脈虛弱,太衝脈衰微,天癸耗盡。
八脈考曰。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於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並行腹裡。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衝脈於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於下脘。歷建里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於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
《八脈考》說:任脈是所有陰脈的總匯。它起於中極穴下方、少腹內部、會陰的交界處,向上行出,沿著曲骨穴向上至毛際,回到中極穴。它與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陰三條經脈共同在腹腔內運行。再沿著關元穴、石門穴、氣海穴,與足少陽衝脈在陰交穴交匯。然後沿著神闕穴,經水分穴,與足太陰脾經在在 下脘穴交匯。再經過建里穴,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在中脘穴交匯。繼續向上,經過上脘穴、巨闕穴、鳩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璇璣穴。
上喉嚨。會陰維於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唇上至下齗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凡二十七穴。
它到達喉嚨,與陰維脈在在 天突穴、廉泉穴、上頤穴交匯。再沿著承漿穴,與手足陽明胃經、督脈交匯。環繞嘴唇向上,到達下齗交穴,再分開運行。沿著面部,經過兩眼下方中央,最後到達承泣穴而終止。它一共經過二十七個穴位。
2. 督脈
十四經發揮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
五色篇曰。下極者心也。
四十四難曰。下極為魄門。
甲乙經曰。橫骨一名下極。
千金翼曰。第十五椎名下極俞。
圖翼曰。頞名下極。皆雖同名。所指異。非今所謂下極。
滑氏曰。督脈其脈起下極之俞。由會陰曆長強。
又曰。督脈由會陰而行於背。任脈由會陰而行於腹。衝脈由會陰出並少陰。而散於胸中。張景岳曰。三脈本同一體。督即任沖之綱領。任沖即督之別名耳。
丁德用曰。以下極為長強。是督脈經穴。以始於長強也。
八脈考曰。督乃陽脈之海。其脈起於腎下胞中。至於少腹。乃卻行於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仍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骨空論類注曰。篡。交篡之義。謂兩便爭行之所。即前後二間之間也。金鑑曰。篡者。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
白話文:
督脈起於下極之俞,也就是長強穴,位於尾骨尖端,是督脈的起始點。古籍中對「下極」的解釋眾說紛紜,有認為是心臟、魄門、橫骨,甚至還有說法指頞和第十五椎。不過這些說法都與現代醫學中所指的「下極」不同。督脈從長強穴開始,沿脊柱向上行至頭頂,是陽脈之海,與任脈、衝脈同出一源,三者關係密切。
名下極穴。又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俱繞篡後屏翳穴。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於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並脊裡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沖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瘂門會陽維。入舌本上至風府。
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齗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凡三十一穴。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白話文:
督脈起於會陰穴,經過尾骨尖端,沿脊柱向上,途經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沖道、身柱、陶道、大椎,在此與手足三陽經交會,再向上至風府穴,與手足太陽陽維脈會合,進入腦部。沿腦戶、強間、後頂、上巔,經過百會穴,再沿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至此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點。然後沿額中至鼻柱,經過素髎、水溝,與手足陽明經交會於兌端,最後與任脈、足陽明經交會於齗交穴而終。督脈共有31個穴位。此外,督脈還有別絡從長強穴起,沿小腹直上貫穿臍中,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上至下顎,環繞嘴唇,最後止於兩眼下方中央。
會太陽於目內眥晴明穴。上額與足厥陰同會於巔。入絡於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陰會於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白話文:
在眼睛內眼角的睛明穴會合太陽經脈。向上到達額部與足厥陰肝經共同匯合於巔頂。進入絡腦,並且從腦後向下項部分支,沿著肩膀和背部與手足太陽、少陽以及腎經會在大杼穴位的第一頸椎下方。兩旁距離脊柱中央1.5寸深的地方是凹陷處。內部沿著脊骨達到腰部中間,然後進入並聯絡腎臟。
3. 帶脈
張子和曰。十二經與奇經七脈。皆上下周流。惟帶脈起少腹之側。季脅之下。環身一周。絡腰而過。如束帶之狀。而衝任二脈。循腹脅夾臍旁。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岐。皆絡帶脈。八脈考曰。帶脈者。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凡八穴。
章門(足厥陰肝經穴季脅本)
帶脈(足少陽膽經穴章門下一寸八分)
五樞(同水道旁一寸五分)
維道(同五樞下五分)
十四經發揮。凡四穴。帶脈維道。
針灸大成。凡六穴。
帶脈五樞維道。
白話文:
張子和說:十二經脈與奇經七脈,都上下周流。只有帶脈從少腹兩側,靠近脅骨下方起,環繞身體一周,連接腰部而過,就像束腰帶的樣子。而衝脈和任脈則循著腹部和脅骨,夾著臍旁,流注到氣衝穴,屬於帶脈,並連接到督脈。衝、任、督三脈,同源而不同路,一脈分為三支,都與帶脈相連。
《八脈考》說:帶脈,起於脅骨下方足厥陰肝經的章門穴,與足少陽膽經循著帶脈穴環繞身體一周,如同束腰帶一般。又與足少陽膽經在五樞、維道穴會合,共有八個穴位。
章門穴(足厥陰肝經穴,位於脅骨下方) 帶脈穴(足少陽膽經穴,位於章門穴下一寸八分) 五樞穴(與水道穴旁一寸五分) 維道穴(與五樞穴下五分)
《十四經發揮》記載的帶脈相關穴位有四個:帶脈、維道。
《針灸大成》記載的帶脈相關穴位有六個:帶脈、五樞、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