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一 (9)
卷一 (9)
1. 足太陰脾經
膝下內輔骨下陷中為陰陵泉。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為血海。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為箕門。
上去大橫五寸。當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為衝門。腹結下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為府舍。大橫下一寸三分為腹結。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為大橫。日月下一寸五分為腹哀。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為食竇。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為天溪。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為胸鄉。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為周榮。
圖示本經大包穴系在淵腋下三寸。與淵腋章門帶脈環跳諸穴。均從腋下毛際中橫紋中之心經極泉穴直下。
足太陰起大指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由是循大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歷大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也。由三陰交上腨內循䯒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至地機陰陵泉。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經衝門府舍會中極關元。
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
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行人迎之裡。挾咽連舌本。散舌本而終也。
其支者。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
中極關元皆三陰任脈之會
下脘,足太陰任脈之會
日月,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
期門,足太陰任脈之會
中府,足太陰之會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膝蓋下方,內側脛骨下方凹陷處是陰陵泉穴。膝蓋骨上方一寸,內側肌肉邊緣凹陷處是血海穴。肚臍上方,兩條肌肉之間,陰部內側動脈搏動處是箕門穴。
箕門穴往上五寸,在腹部橫骨兩端約略紋理中間的動脈處是衝門穴。肚臍下方三寸,沿著腹部正中線向上三寸半是府舍穴。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是腹結穴。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與肚臍平齊的是大橫穴。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是腹哀穴。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食竇穴。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天溪穴。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胸鄉穴。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是周榮穴。
本經的大包穴位於腋下三寸處。與淵腋、章門、帶脈、環跳等穴位,都從腋下毛髮邊緣的橫紋中間,即心經的極泉穴直線向下延伸。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腳趾的末端,隱白穴,與足陽明胃經交接。從這裡沿著大腳趾內側的肌肉邊緣,到大都穴,經過內踝後方的骨頭,再經過大白、公孫、商丘穴,到達內踝前方,與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的三陰交穴。
從三陰交穴往上,沿著大腿內側,經過脛骨後方的漏谷穴,向上走二寸,經過足厥陰肝經前面,到達地機穴和陰陵泉穴。從陰陵泉穴向上,沿著膝蓋和股內側前方,經過血海、箕門穴,再經過衝門、府舍穴,與中極、關元穴相交會。
接著,經過腹結、大橫穴,與下脘穴相交會。經過腹哀穴,經過日月、期門穴的分界處,循行本經的內側,到達中脘穴的下緣,與中脘穴相連,連繫脾臟和胃部。
從腹哀穴向上,經過膈肌,循行經過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穴。從周榮穴向外彎曲向下,到達大包穴。又從大包穴向外彎曲向上,與中府穴相交會,向上循行,經過人迎穴的內側,沿著咽喉,連接到舌根,散佈於舌根而終止。
其分支:從腹哀穴分出,再次從胃部的中脘穴外側向上經過膈肌,注入膻中穴的內側,與心的分支相連,與手少陰心經相交。
中極、關元穴都是三陰經與任脈交會的穴位。
下脘穴是足太陰脾經與任脈交會的穴位。
日月穴是足太陰脾經與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的穴位。
期門穴是足太陰脾經與任脈交會的穴位。
中府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
2. 手少陰心經
(醫學入門曰。午時自大包交與腋下極泉。循臂行至小指少衝穴止。)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
醫學入門十四經合參等。無臂內二字。
青靈,醫學原始曰。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甲乙經千金方外臺秘要。闕此穴。
少海,醫學入門醫學原始等。肘內廉橫紋頭盡處陷中。
靈道,掌後一寸五分。
通里,腕後一寸。
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醫學原始曰。在神門後半分。
神門,掌後銳骨之端。
少府,大全曰。掌內手小指本節後。
醫統大成聚英等。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
少衝,手小指內廉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針方六集。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醫學原始等。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手少陰經起自腋下筋間動脈之極泉。循肘上三寸為青靈。肘內廉節後陷中為少海。掌後一寸五分為靈道。腕側後一寸陷中為通里。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為陰郄。掌後銳骨端陷中為神門。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為少府。小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為少衝。
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
小腸。其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於極泉也。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
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藏。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於支別云。
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
(根據《醫學入門》所述,在午時,心經從大包穴開始,交會到腋下的極泉穴,然後沿手臂行進,直到小指的少衝穴結束。)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下,筋間的動脈處。
青靈穴,《醫學原始》記載,位於肘上三寸,伸直手臂抬高就能找到。
少海穴,《醫學入門》和《醫學原始》等書中記載,位於肘內側,橫紋頭盡處的凹陷中。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一寸五分的位置。
通裏穴,位於手腕後一寸的凹陷處。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脈搏中,距離手腕五分的地方。
《醫學原始》提到,陰郄穴在神門穴後半分處。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尖銳骨頭的末端。
少府穴,《醫學大全》記載,位於手掌內,小指根節後方。
《醫統大成》和《聚英》等書中,描述少府穴在手小指根節後,骨縫凹陷中。
少衝穴,位於手小指內側末端,離指甲角如韭葉寬度。
《針方六集》、《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醫學原始》等書中,都提到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側,離指甲角如韭葉寬度。
手少陰心經起始於腋下筋間動脈的極泉穴,然後沿著肘上三寸為青靈穴,肘內側關節後的凹陷為少海穴,手掌後一寸五分爲靈道穴,手腕後一寸的凹陷爲通裏穴,手掌後,脈搏中,離手腕五分的位置是陰郄穴,手掌後,尖銳骨頭端的凹陷為神門穴,小指根節後,骨縫凹陷中的是少府穴,小指內側末端,離指甲角如韭葉寬度的則是少衝穴。
手少陰心經起源於心臟,沿著任脈外部運行,屬於心臟系統,下降至膈肌,在肚臍上二寸的位置形成小腸的分支。
小腸的分支從心臟系統開始,沿任脈外部上升,夾住咽喉,連接到眼睛的系統。
其主幹則從心臟系統直接上升至肺臟,再從腋下開始循行。
從極泉穴開始,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走在太陰和心主兩條經脈的後面,經過青靈穴,下行至肘內側的少海穴,從少海穴開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的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達到少府穴,沿著小指末端的少衝穴結束,以交接到手太陽經。
心臟被稱為君主之官,比其他臟器尊貴,因此其交經授受不需通過分支。
手少陰心經起源於心臟,沿著任脈,屬於心臟系統,下降至膈肌,在肚臘上二寸的位置形成小腸的分支。其主幹則從心臟系統再次上升至肺臟,再從腋下開始循行。
其分支從心臟系統開始,夾住咽喉,連接到眼睛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