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陰維脈

八脈考曰。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腨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凡一十四穴。

築賓(足少陰腎經穴足內踝上五寸)

府舍(足太陰脾經穴衝門上七分去中行四寸半)

大橫(足太陰肺經穴臍旁四寸半)

腹哀(足太陰肺經穴膽經日月下一寸五分)

期門(足厥陰肝經穴任脈巨闕旁四寸半)

天突(任脈穴璇璣上一寸)

廉泉(任脈穴結喉上舌本)

白話文:

《八脈考》說:陰維脈起於諸陰之交,也就是各條陰經交匯之處。

陰維脈起於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築賓穴位於足內踝上五寸,在腨肉分中。

陰維脈從築賓穴上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進入小腹。

在小腹,陰維脈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交匯於府舍穴。府舍穴位於衝門穴上七分去中行四寸半。

然後陰維脈向上,與足太陰脾經交匯於大橫穴,大橫穴位於臍旁四寸半。

繼續向上,陰維脈與足厥陰肝經交匯於期門穴,期門穴位於任脈巨闕穴旁四寸半。

陰維脈再向上,穿過胸膈,沿著咽喉,與任脈交匯於天突穴和廉泉穴。天突穴位於璇璣穴上一寸,廉泉穴位於結喉上舌本。

最後,陰維脈到達頭頂前方而終止。

陰維脈共有十四個穴位。

2. 陽維脈

八脈考曰。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

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俞。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三十二穴。

金門(足太陽膀胱經穴)

陽交(足少陽膽經穴外踝上七寸)

居髎(足少陽膽經穴)

臂臑(手陽明大腸經穴)

白話文:

八脈考曰:

陽維脈起於所有陽經交匯之處。其脈起始於足太陽膀胱經的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方一寸五分處。向上沿外踝七寸,與足少陽膽經在陽交穴交匯,此為陽維脈的郄穴。

陽維脈沿膝蓋外側上行至髀厭(大腿外側),抵達少腹側,與足少陽膽經在居髎穴交匯。之後循著脅肋斜向上行至肘部,在臂臑穴與手陽明大腸經及手足太陽膀胱經交匯。

陽維脈過肩前,與手少陽三焦經在臑會穴及天髎穴交匯。然後轉而與手足少陽膽經及足陽明胃經在肩井穴交匯。

陽維脈進入肩後,與手太陽小腸經在臑俞穴交匯。向上沿著耳後,與手足少陽膽經在風池穴交匯。再向上至腦部空竅承靈穴,循著營正、目窗、臨泣穴下行至額部,與手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五條經脈在陽白穴交匯。

陽維脈沿著頭部進入耳中,向上至本神穴而止。陽維脈共有三十二個穴位。

穴位釋義:

  • 金門:足太陽膀胱經穴。
  • 陽交:足少陽膽經穴,位於外踝上七寸處。
  • 居髎:足少陽膽經穴。
  • 臂臑:手陽明大腸經穴。

臑會(手少陽三焦經穴)

天髎(手少陽三焦經穴)

肩井(足少陽膽經穴)

臑俞(手太陽小腸經穴)

風池(足少陽膽經穴天牖與天柱中間)

腦空(足少陽膽經穴承靈後一寸五分)

承靈(同正營後一寸五分)

正營(同目窗後一寸)

目窗(同臨泣後一寸)

臨泣(同本神與曲差中間)

陽白(同眉上一寸)

本神(同神庭旁三寸)

十四經發揮。凡二十四次。無居髎臂臑承靈目窗四穴。

針灸節要曰。凡二十四穴。無居髎臂臑臑會目窗承靈五穴。有風府瘂門二穴。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臑會、天髎穴,足少陽膽經的肩井、風池、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泣、陽白穴,以及手太陽小腸經的臑俞穴,都是十四經的重要穴位。在針灸書籍中,記載了二十四个穴位,其中不包含居髎、臂臑、承靈、目窗四穴,而针灸节要中則記載了二十四个穴位,其中不包含居髎、臂臑、臑會、目窗、承靈五穴,但多了風府、瘂門兩個穴位。

3. 陰蹻脈

八脈考曰。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陰然谷穴之後。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咽嚨交貫衝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晴明而上行。凡八穴。

然谷(足少陰腎經穴),照海(同)

交信(同足內踝上二寸),晴明(足太陽膀胱經穴目內眥)

十四經發揮。凡二穴。無照海晴明二穴。

經脈篇。凡四穴。有然骨交信照海晴明四穴。

針灸聚英針灸節要。無照海晴明二穴。

六集。無然谷晴明二穴。有照海交信二穴。

白話文:

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脈,起源於腳跟內側足少陰腎經的然谷穴後方,沿著足少陰經循行至內踝下方照海穴,再向上至內踝上二寸處,交信穴為郄穴。繼續向上循行至陰股,進入陰部,再循行至胸腔內,經過缺盆,向上至人迎穴前方,到達咽喉,與衝脈交匯,進入頄內廉,向上行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的陽蹻脈以及足少陽膽經的陽蹻脈五條經脈在晴明穴會合,並繼續向上行。陰蹻脈總共有八個穴位。

4. 陽蹻脈

八脈考曰。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繞跟以僕參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胛。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上人迎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

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復會任脈於承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脈會於晴明穴。從晴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凡二十二穴。

申脈(足太陽膀胱經穴外踝微前)

僕參(同崑崙直下)

附陽(同外踝上三寸)

臑俞(手太陽小腸經穴肩髎後)

巨骨(手陽明大腸經穴肩尖上行兩叉骨)

白話文:

八脈考中記載,陽蹻脈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脈,起於腳跟中,從外踝出來,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沿著踝後繞過腳跟,以僕參穴為本穴,在踝骨上緣外側三寸處為郄穴。然後向上沿著大腿外側邊緣,經過脅部後背,在臑俞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的陽維脈會合,繼續向上經過肩關節外側邊緣,在巨骨穴與手陽明大腸經會合,又在肩髆穴與手陽明、手少陽三焦經會合。再向上經過人迎穴,夾著口角與鼻子,在鼻翼旁的地倉穴與手足陽明經和任脈會合。

接著沿著足陽明經向上走行,經過巨髎穴,再次與任脈在承泣穴會合,並到達眼內眥的晴明穴,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條經脈會合。從晴明穴向上進入髮際,再從耳後進入風池穴而結束。陽蹻脈共有二十二個穴位。

肩髃(同肩端兩骨間)

地倉(足陽明胃經穴口吻旁)

巨髎(同鼻孔旁八分)

承泣(同目下七分)

晴明(足太陽膀胱經穴目內眥)

風池(足少陽膽經穴三焦經天牖與膀胱經天柱中間)

十四經發揮。凡二十穴。有居髎穴無晴明風池二穴。針方六集針灸聚英同。

白話文:

肩髃位於肩膀兩端骨頭之間,地倉在足陽明胃經,位於嘴巴旁邊,巨髎在鼻孔旁邊八分處,承泣在眼睛下方七分處,晴明在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眼睛內側角,風池在足少陽膽經和三焦經天牖以及膀胱經天柱之間。這十四經穴位,總共二十個,其中沒有晴明和風池穴。這些穴位針灸方法與六集針灸聚英一致。

5. 衝脈

(二十八難楊注曰。沖者通也。言此脈下至於足。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針方六集曰。凡十二穴。會陰衝脈之會。)

醫經原旨曰。衝脈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則前亦督而後亦任也。任脈循背。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是以背腹分陰陽而言任督。若三脈者。名雖異而體則一耳。故任沖督一源而三岐也。又曰。衝脈起於胞中。陽明會於前陰。故男女精血。

皆由前陰而降者。以二經血氣總聚於此。故稱為五藏六府十二經之海。誠有非他經之可比也。

類注曰。衝任為經絡之海。其起脈之處。則在胞中。而上行於背裡。所謂胞者子宮是也。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稱為子宮。惟女子於此受孕。因名曰胞。然衝任督脈。皆起於此。所謂一原而三岐也。

白話文:

衝脈貫穿全身,從足部向上直達頭部,連接十二經脈的气血,因此稱為衝脈。衝脈有十二個穴位,會陰穴是衝脈的匯聚點。

衝脈起源于胞中,沿背部内侧向上,是经络之海,既是督脉又是任脉。任脉循背,稱為督脉,从少腹直上者,称为任脉,也稱為督脉。所以背腹分阴阳而言任督。三条脉络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任脉、冲脉、督脉同源而分叉。

冲脉起于胞中,与阳明经在阴部会合,所以男女精血都从阴部下降。由于二经的气血汇聚于此,所以被称为五脏六腑十二经之海。确实,其他经络无法与之相比。

冲脉和任脉是经络之海,它们的起点都在胞中,然后向上行至背部内侧。所谓胞,就是子宫。男女都藏精于子宫,只是女子在子宫内受孕,因此被称为胞。冲脉、任脉、督脉都起源于此,这就是一源三岐的道理。

王啟玄曰。腎脈與衝脈。並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大沖。一云衝脈。起於氣衝。沖直而通。故謂之沖。

八脈考曰。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於少腹之內胞中。浮而外者。起於氣街。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至橫骨俠臍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太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至胸中散。凡二十四穴。

橫骨(足少陰腎經穴)

太赫(同)

氣穴(同)

四滿(同)

中注(同)

肓俞(同)

商曲(同)

石關(同)

陰都(同),通谷(同)

幽門(同)

白話文:

王啟玄說,腎經和衝脈都向下行,沿着足部相合而變得強盛,所以叫做大沖。也有人說,衝脈起源於氣衝,衝擊直上,貫通無阻,所以稱為沖。

《八脈考》說,衝脈是所有經脈的匯聚之處,也是血液的匯聚之處。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少腹內部的胞中,浮出體表的則起源於氣街,位於足陽明、足少陰兩經之間。沿着腹部向上行至橫骨,繞過肚臍左右各五分,繼續向上行經太赫、氣穴、四滿,注入肓俞,再經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最終到達胸中散開。衝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