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纂要》~ 卷一 (8)
卷一 (8)
1. 足太陰脾經
(醫學入門曰。巳時自衝陽過交與足指隱白。循腿腹上行至腋下大包穴止。)
隱白,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大都,足大指本節後陷中。
大白,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神應經曰。在足大指內側。大都後一寸下一寸。
公孫,徐氏大全曰。在大指內側。去本節後一寸。
醫學入門曰。太白後一寸陷中。
商丘,圖翼曰。內踝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此穴居中。(神應經針灸大成共同。)
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營昇按。神農皇帝針灸圖。甲乙經。外臺秘要。聖濟總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醫學原始。醫宗金鑑等。皆云內踝上三寸骨下。千金方聖惠方明堂灸經。俱為內踝上八寸。神應經圖翼針灸經驗方。
為內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此穴千金翼方所謂內踝上一尺。名三陰交者。而今世俗稱手一束者是也。)
漏谷,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機,醫學入門曰。膝下五寸大骨後。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血海,醫學原始曰。在膝臏上內廉赤白際二寸。用手按於膝上。大指向內廉。中指向外廉。指頭盡處是穴。
箕門,針灸聚英。醫學入門。醫學原始。經穴指掌圖等。皆云血海上六寸陰股內動脈應手筋間。
衝門,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
府舍,腹結下三寸。
醫宗金鑑曰。衝門上七分。
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
大橫,醫學入門曰。平臍傍四寸半。(營昇按。甲乙經。銅人經。千金方。外臺。金鑑。皆曰去腹中行三寸半。注證發微。十四經。針灸聚英。古今醫統大成。入門。資生經。去腹中行四寸半。針方六集。去腹中行四寸。甲乙經。外臺。針方六集。腹哀下三寸。銅人經。聖濟總錄。
聚英發揮。大成。原始合參。腹哀下三寸半。醫學綱目。腹哀下二寸五分。千金方。腹哀下二寸八分。考腹哀下一寸五分。古今醫統。腹哀下一寸三分。以上諸說皆不同。腹哀穴在期門下二寸。期門下二寸即當臍上四寸也。或云腹哀下三寸五分為大橫穴。又云三寸。又云二寸五分。
又云二寸。又云一寸五分。又云一寸三分。以上之說俱不合骨度。不可拘拘。今取入門所說。定為平臍傍四寸半。
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營昇按。日月穴期門下五分。期門巨闕旁四寸半。巨關臍上六寸也。分寸歌曰。腹哀期下方二寸。)
食竇,針灸大成曰。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
天溪,胸鄉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對膻中。
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
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
大包,淵腋下三寸。
足太陰經接足陽明厲兌而起於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之隱白。循大指本節後內側骨縫白肉際陷中為大都。內側核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為大白。內側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為公孫。內踝下微前陷中為商丘。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為三陰交。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為漏谷。膝下五寸內側骨下陷中為地機。
白話文:
(《醫學入門》提到,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氣血從衝陽穴經過,與足趾的隱白穴交會。然後沿著腿部和腹部向上行走,最終到達腋下的大包穴。)
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趾甲角邊緣,像韭菜葉片一樣的位置。
大都穴,位於足大趾根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腳踝骨下方凹陷處。
《神應經》記載,此穴在足大趾內側,大都穴下方一寸,再下移一寸。
公孫穴,《徐氏大全》記載,位於足大趾內側,在根部關節後方一寸的地方。
《醫學入門》記載,此穴在太白穴後方一寸的凹陷處。
商丘穴,《圖翼》記載,位於內腳踝下方略微靠前的凹陷處,前面有中封穴,後面有照海穴,此穴正好在中間。(《神應經》和《針灸大成》的說法相同。)
三陰交穴,位於內腳踝上方三寸,在骨頭下方的凹陷處。(營昇考證:《神農皇帝針灸圖》、《甲乙經》、《外臺秘要》、《聖濟總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醫學入門》、《針灸大成》、《醫學原始》、《醫宗金鑑》等書,都說此穴位於內踝上方三寸,骨頭下方。而《千金方》、《聖惠方》、《明堂灸經》都說是內踝上方八寸。《神應經》、《圖翼》、《針灸經驗方》則說是內踝上方除去腳踝後三寸,在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這個穴位就是《千金翼方》所說的內踝上方一尺,名叫三陰交,現在民間說的手的一束距離就是指這裡。)
漏谷穴,位於內腳踝上方六寸,在骨頭下方的凹陷處。
地機穴,《醫學入門》記載,位於膝蓋下方五寸,大骨頭的後方。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在輔助骨頭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腿時取穴。
血海穴,《醫學原始》記載,在膝蓋骨上內側邊緣,紅肉和白肉交界處上方兩寸。用手按在膝蓋上,大拇指指向內側邊緣,中指指向外側邊緣,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此穴。
箕門穴,《針灸聚英》、《醫學入門》、《醫學原始》、《經穴指掌圖》等書都說,此穴在血海穴上方六寸,大腿內側,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在筋脈之間。
衝門穴,位於肚臍旁開五寸的大橫穴向上五寸,在府舍穴下方,橫骨末端大約在動脈的位置。
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方三寸。
《醫宗金鑑》記載,此穴在衝門穴上方七分處。
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
大橫穴,《醫學入門》記載,位於肚臍旁開四寸半。(營昇考證:《甲乙經》、《銅人經》、《千金方》、《外臺》、《金鑑》都說此穴距離肚臍中心三寸半。《注證發微》、《十四經》、《針灸聚英》、《古今醫統大成》、《入門》、《資生經》說是距離肚臍中心四寸半。《針方六集》說是距離肚臍中心四寸。《甲乙經》、《外臺》、《針方六集》說是腹哀穴下方三寸。《銅人經》、《聖濟總錄》、《聚英發揮》、《大成》、《原始合參》說是腹哀穴下方三寸半。《醫學綱目》說是腹哀穴下方二寸五分。《千金方》說是腹哀穴下方二寸八分。經過考證,腹哀穴下方一寸五分。《古今醫統》說是腹哀穴下方一寸三分。以上各種說法都不一樣。腹哀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二寸,而期門穴下方二寸就相當於肚臍上方四寸的位置。有人說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是大橫穴,又有人說是三寸,也有說是二寸五分,也有說是二寸,也有說是一寸五分,也有說是一寸三分。以上這些說法都不符合骨度,不能拘泥。現在採用《入門》的說法,確定為肚臍旁開四寸半。)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營昇考證:日月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期門穴位於巨闕穴旁開四寸半,巨闕穴位於肚臍上方六寸。《分寸歌》說,腹哀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二寸。)
食竇穴,《針灸大成》記載,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距離胸部中線各六寸。
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仰臥時取穴,與膻中穴相對。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仰臥時取穴。
周榮穴,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仰臥時取穴。
大包穴,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
足太陰脾經連接足陽明胃經的厲兌穴,起於足大趾內側趾甲角邊緣,像韭菜葉片一樣的隱白穴。沿著大趾根部關節後內側骨縫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是大都穴。內腳踝骨下方紅肉和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是太白穴。內腳踝根部關節後方一寸,在內踝前方的凹陷處是公孫穴。內腳踝下方略微靠前的凹陷處是商丘穴。內腳踝上方三寸,在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三陰交穴。內腳踝上方六寸,在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漏谷穴。膝蓋下方五寸內側,在骨頭下方的凹陷處是地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