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阪營升

《經穴纂要》~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任脈

會陰,甲乙經曰。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

大成曰。兩陰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少陰。

曲骨,神照集曰。在臍下五寸。中極下一寸。橫骨之上。毛際之中。動脈應手是穴。(營昇按。此橫骨非指腎經橫骨穴。陰上橫骨也。)

中極,關元下一寸。

經穴指掌圖書曰。自頭至足。兩折中也。

關元,臍下三寸。

一名丹田。(資生經集書)

經絡全書曰。為生化之原。

圖翼曰。在臍下三寸。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處。小腸募也。

六十六難集註曰。齊下腎間動氣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男子藏精。女子主月水。以生養子息。合和陰陽之門戶也。

白話文:

會陰:甲乙經提到,會陰位於大便前、小便後,兩個陰部之間。大成則指出,會陰是任脈、督脈、沖脈三脈的起始點。督脈由會陰進入背部,任脈由會陰進入腹部,沖脈由會陰進入足少陰。

曲骨:神照集描述曲骨位於肚臍下五寸、中極下一寸、橫骨之上、毛髮間中,觸摸到脈搏的位置即是此穴。注意,這裡的「橫骨」並非指腎經的橫骨穴,而是指陰部的橫骨。

中極:關元下一寸。

經穴指掌圖書提到,從頭到腳,中間折線的兩點。

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

也被稱為丹田(資生經集書)。

經絡全書認為,關元是生命能量的原始發源地。

圖翼指出,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是身軀上下四方的中心,因此也被稱為大中極。這是男性儲存精液、女性儲存經血的地方,也是小腸的聚集點。

六十六難集註解釋,齊下腎間動氣的地方就是丹田,丹田是人的根本,是精神藏身之所,也是五種氣體的根本,是太子的庫房。男性在此儲存精液,女性在此儲存月經,用於生育子孫,也是調節陰陽平衡的門戶。

資生經曰。關元乃丹田也。諸經不言。惟難經疏曰。丹田在臍下三寸。又曰。臍下二寸。名石門。明堂載甲乙經。一名丹田。千金方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世醫因是。遂以石門為丹田。誤矣。丹田乃臍下三寸。難經疏論之詳。

石門,臍下二寸。

一名丹田。(甲乙經)

千金方曰。丹田在臍下二寸。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大成曰。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一名丹田。(本事方)

陰交,臍下一寸。

神闕,原始曰。臍中央。

水分,下脘下一寸。上臍一寸。(營昇按。千經方聚英醫統大成合參。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為是。)

白話文:

《資生經》說,關元就是丹田。其他經書都沒有記載,只有《難經疏》說,丹田位於臍下三寸。又說,臍下二寸叫做石門。《明堂載甲乙經》也稱丹田。《千金方》和《素問》注釋也認為丹田在臍下二寸。世上的醫生因此就認為石門就是丹田,這是錯誤的。丹田的確在臍下三寸,《難經疏》的論述很詳細。

石門,位於臍下二寸。

《甲乙經》也稱丹田。

《千金方》說,丹田在臍下二寸。

氣海,位於臍下一寸五分。

《大成》說,臍下一寸半,也就是宛宛中,是男子生氣之海,也叫做丹田。《本事方》記載。

陰交,位於臍下一寸。

《原始》說,神闕,位於臍中央。

水分,位於下脘下一寸,上臍一寸。《營昇按》說,《千經方》、《聚英醫統》、《大成》合參,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才是正確的。

下脘,建里下一寸。

建里,中脘下一寸。

中脘,甲乙經曰。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

上脘,醫統聚英。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

神農皇帝針灸圖曰。在臍上五寸。

金鑑曰。從中脘上行在臍上五寸。(營昇曰。甲乙經外臺聖惠方針方六集。俱為巨闕下一寸五分。非。為一寸者是。)

巨闕,甲乙經曰。鳩尾下一寸。

千金方曰。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

白話文:

下脘,位於建里下方一寸。

建里,位於中脘下方一寸。

中脘,根據《甲乙經》記載,位於上脘下方一寸,處於心窩與肚臍之間。

上脘,根據《醫統聚英》記載,位於巨闕下方一寸,肚臍上方五寸。

《神農皇帝針灸圖》記載,上脘位於肚臍上方五寸。

《金鑑》記載,上脘從中脘往上,位於肚臍上方五寸。(《營昇》指出:《甲乙經》、《外臺》、《聖惠方》、《針灸資生方》六集都記載巨闕下方一寸五分。這是錯誤的,應為一寸。)

巨闕,根據《甲乙經》記載,位於鳩尾下方一寸。

《千金方》記載,灸治心窩下方三處,第一處距心窩下方一寸,名為巨闕;第二處距心窩下方二寸,名為上脘;第三處距心窩下方三寸,名為胃脘。然而,由於人體大小不一,寸數可能有所不同,最好用繩子量取,根據身高長短調整寸數。取一根繩子,從胸口骨頭,也就是鳩尾,到肚臍眼,將繩子對摺,繩頭所指處為胃脘。再將繩子對摺,分為兩半,從胃脘向上量取一半,即為上脘。再向上量取一半,即為巨闕。

金鑑曰。從上行在兩岐骨下二寸。(營昇按。甲乙經千金方外臺銅人經聚英醫統六集資生聖惠方大成原始。皆鳩尾下一寸。氣府論王注。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胺水分遞相去同身之一寸。共為是。)

鳩尾,金鑑曰。從巨闕上行一寸。(營昇按。醫統聚英蔽骨之端。在蔽骨下五分。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曰鳩尾。大成曰。兩岐骨下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甲乙經外臺聖惠方資生經。皆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經注曰。蓋心上人無蔽骨者。

從上岐骨度下行一寸半。人蔽骨有長者。有短者。又有無蔽骨者。故不可拘。蔽骨長短。惟巨闕上行一寸為是。)

白話文:

《金鑑》記載,從上行沿著兩岐骨往下二寸。《營昇》注,甲乙經、千金方、外臺、銅人經、聚英醫統、六集資生、聖惠方、大成原始等醫書,都記載鳩尾在下腹部,從巨闕下行一寸。氣府論王注說,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六個穴位,彼此相距都是身體的一寸。

《金鑑》記載,鳩尾,從巨闕上行一寸。《營昇》注,醫統、聚英記載蔽骨之端在蔽骨下五分,沒有蔽骨的人,從岐骨下行一寸為鳩尾。《大成》記載,兩岐骨下行一寸為鳩尾,是因為這個地方骨頭垂下像鳩尾一樣。任脈之別,甲乙經、外臺、聖惠方、資生經,都記載鳩尾在胸前蔽骨下五分。《甲乙經注》說,對於沒有蔽骨的人,從上岐骨往下行一寸半。人有蔽骨長短不一,甚至有些人沒有蔽骨,所以不可拘泥於蔽骨的長短,以巨闕上行一寸為準。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

華佗內照圖曰。膻中名氣海。在兩乳間。為氣之海也。氣所屬焉。能分布陰陽氣者。生源乃命之主。

類經曰。人有四海。胃者水穀之海。衝脈者十二經之海。膻中者氣之海。腦者髓之海是也。

玉堂,紫宮下一寸六分。

紫宮,明下曰。在華蓋下一寸陷者中。仰而取之。

華蓋,甲乙經資生經明下銅人經神照集原始。共璇璣下一寸。

璇璣,天突下一寸陷中。

天突,馬歌曰。璇上一寸天突起。(營昇按。銅人經卷二醫學綱目入門發揮。結喉下一寸。甲乙經資生經。結喉下二寸。類經神照集。結喉下三寸。氣府論氣穴論及骨空論王注銅人經卷一聚英醫統。結喉下四寸。千金方。外臺。結喉下五寸。八脈考。結喉下四寸半。明堂下經。

白話文: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在兩乳之間。華佗在《內照圖》中說,膻中穴又名氣海,位於兩乳之間,是人體氣的匯聚之處,負責調控陰陽氣,是生命之源,是命脈的主宰。類經中說,人體有四海,胃是水穀之海,衝脈是十二經之海,膻中是氣之海,腦是髓之海。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凹陷處,仰頭取穴。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根據甲乙經、資生經、明下經、銅人經、神照集、原始等多部醫籍記載,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凹陷處。天突穴,馬歌曰:位於璇璣穴上方一寸,是突起之處。

結喉下五分。諸說分寸紛冗。不知所從。低頭度之。則分寸甚短。仰頭度之。則分寸甚長。故今定結喉下兩骨間璇璣上一寸為是。)

廉泉,原始曰。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間。

承漿,原始曰。在頤前下唇下宛宛陷中。開口取之。

齗基,骨空論曰。髓空一在齗基下。

任脈之會陰穴在前後陰正中。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中極在臍下四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石門在臍下二寸。氣海在臍下一寸半。陰交在臍下一寸。神闕在臍中。水分在臍上一寸。下脘在臍上二寸。建里在臍上三寸。中脘在臍上四寸。上脘在臍上五寸。巨闕在鳩尾下一寸。

白話文:

結喉下方五分,各家說法關於分寸的描述紛繁冗雜,讓人不知該聽誰的。如果低頭測量,分寸就會顯得很短;如果仰頭測量,分寸又會顯得很長。因此,現在確定將結喉下方兩塊骨頭之間、璇璣骨向上一個寸的位置作為標準。

廉泉穴,古書上說它位於下巴下方、結喉上方中央、舌根之間。

承漿穴,古書上說它位於下巴前下方、下唇下方凹陷處,張開口可以找到它。

齗基穴,古書《骨空論》中記載,髓空穴位於齗基穴下方。

任脈的會陰穴位於前後陰交匯的正中央。曲骨穴位於橫骨上端正中央向下一個寸的毛髮邊緣。中極穴位於臍下四寸。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石門穴位於臍下二寸。氣海穴位於臍下一寸半。陰交穴位於臍下一寸。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水分穴位於肚臍向上一個寸。下脘穴位於肚臍向上二寸。建里穴位於肚臍向上三寸。中脘穴位於肚臍向上四寸。上脘穴位於肚臍向上五寸。巨闕穴位於鳩尾骨下方一個寸。

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華蓋在璇璣下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天突在結喉下三寸。廉泉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承漿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齗基在唇內下齒縫中。

滑氏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上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環唇。上至齗交分行系兩目下中央會承泣而終也。

奇經八脈

滑氏曰。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堂。故謂之奇經。

白話文:

鳩尾位於胸骨柄下方五分處。中庭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處。膻中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處。玉堂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處。紫宮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處。華蓋位於璇璣穴下方一寸處。璇璣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處。天突位於喉結下方三寸處。廉泉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中央、舌根下方。承漿位於下巴前方、下嘴唇邊緣下方凹陷處。齗基位於嘴唇內側、下排牙齒縫隙中。

滑氏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會陰的交界處。從這裡沿著曲骨向上,到達毛髮生長的地方,再到中極穴。貫穿腹腔內部。向上循行經過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向上到達下巴。循行經過承漿,環繞嘴唇。向上到達齗基,然後分行到達兩眼下方中央,與承泣穴交匯而結束。

奇經八脈

滑氏說:脈絡分為奇經和常經。十二經脈是常經。奇經八脈則不局限於固定的經絡循行路線,所以稱之為奇經。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

虞氏曰。此八脈不繫正經陰陽。無表裡配合。別道奇行。故曰奇經也。

白話文:

二十七難說:脈絡中有一些奇經八脈,它們不屬於十二經,這是為什麼呢?這些奇經八脈包括陽維脈、陰維脈、陽蹻脈、陰蹻脈、沖脈、督脈、任脈和帶脈。這些脈絡都不受限於經絡的規律,所以稱為奇經八脈。

虞氏說:這八條經脈不依附於正經的陰陽,沒有表裡配合,走的是不同的路徑,所以稱為奇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