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誠勳

《證治針經》~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下篇

若夫兩感凶防六日,陰陽毒慮七朝。(《傷寒賦》。)(《醫級》升麻鱉甲湯注云:陰陽二毒俱咽喉痛,先用咽喉科劫痰方治之,全活甚眾。方見雜症。)熱灼陰精,不速逐須防胃爛(而發斑);陽邪熾甚,雖久泄可用石膏。(此症大熱燥渴,脈洪大而數,因其疹後泄已八年,石膏止用一兩,病初不減,後加至二兩,數劑而愈,另治其泄亦痊。《廣筆記》。

)脈弱斑遲,人參輔乎升麻葛根湯;汗多敗症,熟地加入逍遙散。(《西塘感症》。)柴胡四物或桂枝,餘熱清於每夜;(《傷寒》柯氏注。)桃仁承氣加桂附,僂廢治乎兩腰。(《寓意草》。)手足汗,非無寒症;(蘊熱則煩躁譫語,挾寒則水穀不分,治法各異。)身體痛,亦有陽邪。

白話文:

如果遇到身體兩感不適,就要預防六天,陰陽毒素則需防範七天。陰陽二毒都導致咽喉疼痛,先用咽喉科的劫痰方治療,效果很好,方法見雜症篇。熱氣灼傷陰精,要趕快處理,否則會導致胃潰爛並出現斑疹;陽邪過盛,即使久泄,也可以用石膏治療。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出現大熱燥渴、脈洪大而數的症狀,因為他出疹後已經泄了八年,所以只用了一兩石膏,起初沒有效果,後來加到兩兩,服用了幾劑後就痊癒了,同時也治好了他的泄瀉。脈弱斑點出現緩慢,可以用人參輔助升麻葛根湯;出汗太多導致病症惡化,可以在逍遙散中加入熟地。柴胡四物湯或桂枝湯,可以幫助在每晚清除餘熱;桃仁承氣湯加桂枝附子,可以治療腰背疼痛。手足出汗,並不代表沒有寒症;身體疼痛,也可能是陽邪作祟。

(謂陽毒身痛。《摘要》。)陽毒身黃,亦多蛔厥;(詳《準繩》戴氏。)剛痙柔痙,必咬頰車。(《傷寒賦》。)不嘔汗無,渴飲者葛根可用;(謂陽明經病。)陽明鼻衄,涼血中乾葛、荊芥須加。(《廣筆記》。)不得眠,皆為熱症,瘥後當別陰陽;面赤色,固系表邪,里症亦宜下奪。

(詳《摘要》。)調溫毒,可用黑膏;散赤斑,須行紫雪丹。(《傷寒賦》。)協熱下利,六一散調以黃連;(煎湯,如心下痞者加栝蔞。)合病三陽,醋鱉甲同乎百合。(三陽合病,脈大上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用醋炙鱉甲為君,麥冬、白芍、知母、栝蔞根、竹葉、甘草。《廣筆記》。

白話文:

(指陽毒引起的身體疼痛。《摘要》。)陽毒導致的身體黃疸,也常伴有蛔蟲引起的腹痛;(詳細見《準繩》中的戴氏理論。)剛硬的肌肉痙攣和柔軟的肌肉痙攣,一定會出現咬嚼口脣或牙齦的情況。(《傷寒賦》。)如果沒有嘔吐且有出汗,加上口渴,可以使用葛根來治療;(這指的是陽明經的病症。)陽明經的鼻出血,需要用涼血的中藥如乾葛和荊芥來加強治療。(《廣筆記》。)晚上睡不著覺,通常都是因為熱症所導致,痊癒後需要進一步分辨是陰症還是陽症;臉色紅潤,固然可能是外邪所致,但也有可能是內症,需要進行適當的排泄治療。

(詳細見《摘要》。)對於溫毒的調理,可以使用黑色膏藥;消除紅斑,必須使用紫雪丹。(《傷寒賦》。)協同熱症引起的下痢,可以使用六一散調和黃連;(若心下有脹滿的感覺,則需加入栝蔞。)三陽合病,使用醋製的鱉甲與百合一起治療。(三陽合病,脈搏大且上關脈跳動,只想睡眠,閉上眼睛就會出汗,使用醋製的鱉甲作為主藥,配合麥冬、白芍、知母、栝蔞根、竹葉、甘草。《廣筆記》。)

)斑毒慮胃陽之被遏,偏宜和胃透肌;(升麻葛根湯,又清胃散加山楂、砂仁。詳後發斑條。)足冷知表邪之未伸,必用柴胡防風二羌獨活。(《大白》。)(足冷之故多矣,此條未該,不可概執。)狂走半屬虛邪,(王海藏治一人傷寒狂走不能制,脈虛數,用補劑而愈。又《廣筆記》載:一人登屋奔走幾月余,先下後補而痊。

白話文:

斑疹病患者如果胃陽被遏制,應當選擇和胃透肌的方劑,例如升麻葛根湯或清胃散加山楂、砂仁,詳細內容請參考後面的發斑條。如果足部冰冷,說明表邪尚未完全伸展,則必須使用柴胡、防風、二羌、獨活等藥物。《大白》書中記載,足冷的原因很多,這條僅是其中一種情況,不可一概而論。至於狂走症,大多屬於虛邪所致。王海藏曾經治癒一位傷寒患者,其狂走不止,脈象虛數,用補劑治療後痊癒。另外,《廣筆記》中也記載,有一位病人登屋奔走數月,先用瀉藥後再用補藥,最終痊癒。

)咬牙口噤本乎裡熱。(《五法》。)又如陽病足寒,上身必熱;熱厥肢冷,指爪自溫。(《準繩》戴氏。)痰凝食滯每類結胸,治用保和散平胃散;陰陽皆有盜汗,方分表裡滋清。(三陽盜汗,皆熱邪未盡;三陰盜汗,皆熱伏血分,不獨少陽也。並詳《傷寒大白》。)病後暮煩,(每至申酉微有潮熱,名日暮微煩。

)餘熱(宜芩、連、梔、豉等)與陰虛異證;應時潮熱,表邪或內火兩因。(三陽皆有潮熱,不獨陽明為然。若積熱痰火內伏為患而潮熱,必或嘔、或脹、或作痛。詳《大白》。)冬溫咽痛而聲喑,豬膚湯可啜;(張石頑案。)汗下傷津而體振齒擊,羊肉汁宜烹。(服一升,戰止,汗大出而愈。

白話文:

牙齒緊咬嘴巴閉緊,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氣。

另外,如果患有陽病,腳會發冷,上半身卻會發熱;如果熱厥導致四肢冰冷,指尖和指甲卻會自發地變溫暖。

痰凝結和食物積滯,往往會導致胸部阻塞,可以用保和散和平胃散治療;陰陽兩虛都會出現盜汗,需要根據表裡症狀來滋陰清熱。三陽盜汗都是因為熱邪未盡;三陰盜汗,都是因為熱邪潛伏於血分,不只是少陽經脈的問題。詳情請參閱《傷寒大白》一書。

病後傍晚感到煩躁不安,在申時酉時會出現輕微的潮熱,稱為日暮微煩。

剩下的餘熱,可以用黃芩、黃連、梔子、豆豉等藥物治療,這與陰虛的症狀不同;應時而發的潮熱,可能是表邪或內火兩種原因造成的。三陽經脈都會出現潮熱,並不只是陽明經脈。如果積熱痰火內伏成疾而導致潮熱,往往會伴隨嘔吐、脹滿、疼痛等症狀。詳情請參閱《大白》一書。

冬天出現咽喉疼痛伴隨聲音嘶啞,可以用豬膚湯治療。

汗出過多傷及津液,導致身體發抖牙齒打顫,可以用羊肉汁烹煮治療。服用一升羊肉汁,症狀就會停止,大量出汗後痊癒。

蔣仲賓案。)病愈目眥黃,睛黃者發黃之漸;病重目直視,稍動者痰飲之停。(《傷寒賦》。)風濕火痰,常兼頭痛;上焦蓄血,亦見身疼。(《大白》。)爾其實熱狂煩,浮脈何妨權下;寒邪深重,表症亦或多眠。(《五法》。)傷暑食而腹夾陰,枳實理中合小承氣;病蓄血而兼狐惑,犀角地黃湯佐烏梅黃連。

(壯熱昏憒,喜忘如狂,直視不眠,唇反齒腐.張石頑案。)心慄為正不勝邪,倦臥而漸成厥逆;身戰乃邪不勝正,汗出而預報安痊。瘛瘲者,風熱及痰飲;漱水者,血症與陰寒。頭搖屬風,有痛宜察;心悸停水,氣虛亦然。(並《傷寒賦》。)便秘而人迎盛者勿攻;(婦人左關脈浮緊者,不可下,當發其汗以救血室。

白話文:

眼睛發黃,可能是病情逐漸加重的徵兆,如果眼睛直視不動,可能是痰飲停積。風濕火痰常伴隨頭痛,上焦積血也會出現身體疼痛。如果患者出現發熱神志不清、脈浮,可以用下瀉的藥物;如果患者寒邪深入,即使有表症,也可能出現嗜睡。暑熱傷身導致腹瀉,可以用枳實理中湯合小承氣湯;如果患者瘀血積聚,伴隨神志不清,可以用犀角地黃湯加上烏梅和黃連。

患者出現高燒昏迷、健忘狂躁、直視不眠、嘴唇反翹牙齒腐爛,可能是心氣虛弱無法抵擋邪氣,導致倦怠臥床逐漸昏厥;也可能是邪氣無法抵擋正氣,導致身體顫抖出汗,預示著疾病將要痊癒。瘛瘲可能是風熱或痰飲導致,漱水可能是血症或陰寒導致。頭搖可能是風邪所致,若伴隨疼痛需要仔細診察。心悸可能是水停或氣虛導致。便秘而脈搏強勁者,不可攻下;婦女左側脈搏浮緊者,不可服用下瀉藥物,應該發汗救治血室。

)頭痛而寸脈大者可吐。(《摘要》。)陰盛格陽而吐水,治以白通。(《己任編》注。)蛔厥逆冷而昏迷,熏以燒醋。(《易簡》。)乍冷乍熱,知唇面之假寒;(若陰症必不能乍熱。《名醫類案》。)半陰半陽,賴溫清之迭佐。(詳《寓意草》。)堅腎水天花粉而利小便,並止渴之良方;(詳《準繩》戴氏。

)和營衛而通津液,(小柴胡和建中湯各半。)療汗後身和之譫語。(《西塘感症》。)熱厥昏躁脈沉微(細欲絕),解毒(黃連解毒湯)兼投涼膈散;(《己任編》。)往來寒熱脈洪大,心煩(里有實熱)宜用大柴胡湯。(本許案。)背惡寒,分腎陽衛陽之傷,問其渴否;(傷腎陽者口中和,傷衛陽者口燥渴。

白話文:

頭痛並且寸脈大的患者,可以採用吐法治療。陰盛格陽而導致吐水的,用白通湯治療。蛔蟲厥逆,身體冰冷昏迷的,用燒醋熏蒸。突然感到冷又突然感到熱的,可能是嘴唇和臉部的假寒,如果屬於陰症就一定不會突然感到熱。半陰半陽的病症,需要溫清之劑相互配合使用。堅固腎水,利尿止渴,天花粉是良藥。

調節營衛,通暢津液,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半,可以治療汗後身體虛弱而產生的譫語。熱厥昏躁,脈沉細欲絕的,用黃連解毒湯解毒,再加入涼膈散。往來寒熱,脈洪大,心煩的,屬於裡有實熱,應該用大柴胡湯。背部怕冷,可能是腎陽不足或者衛陽受傷,需要詢問患者是否口渴,腎陽不足的人口裡會感覺清爽,衛陽受傷的人則口燥渴。

沈氏《傷寒讀》。)便膿血,察少陰(但欲寐)厥陰(不欲寐)之別,詢以寐無。(同上。)鼻衄紅汗名,動陰血為下厥上竭之禁;多眠神復兆,向壁臥有陰寒之虞。(《傷寒賦》。)各經皆有項強,(非太陽陽明二條可盡。)痰食凝滯並能為祟;食滯(胃家,外冒寒邪,生冷抑遏)亦多譫語,肺熱(上焦熱甚,則神昏而譫,宜加減涼膈散)又復殊途。(《大白》。

)鼻乾目痛屬陽盛陰虛,(當滋陰清火,而反)發(陽明之)汗非其治也;(柯氏《傷寒》注。)口燥咽乾為少陰下症,有表證亦可攻乎?(《溯洄集》。)陽毒則狂斑煩亂,救以大青升麻;(陽毒升麻湯、青黛一物湯。)陰毒則厥逆唇青,挽以正陽甘草(湯。又四逆湯。《五法》。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現膿血,要觀察少陰(想要睡覺)和厥陰(不想睡覺)的差別,詢問病人是否嗜睡。鼻出血、紅汗都是動陰血的表現,屬於下厥上竭的禁忌;如果病人經常想睡覺,神志恢復,則可能是陰寒造成的。各經都可能出現項強,不只是太陽、陽明經。痰食凝滯也會造成項強;食滯也會引起譫語,而肺熱引起的譫語則需要用別的方法治療。鼻乾目痛屬於陽盛陰虛,應該滋陰清火,而不是發汗。口燥咽乾是少陰下症,即使有表證,也可以攻之。陽毒則表現為狂躁、斑疹、煩亂,可以用大青升麻來治療;陰毒則表現為厥逆、嘴唇發青,可以用正陽甘草湯來救治。

)食滯痰凝而躁煩譫語,雖胸滿慎勿輕攻;身熱足冷而嘔煩表證,縱脈沉但當解表。(《大白》。)蒼朮敗毒散治濕淫,(本作毒。)下血偏宜;蘇梗木通療脅痛,發斑並妙。(同上。)止虛譫,當歸補血湯為良;(力艱者可代人參。)平熱煩,溫膽(湯治虛煩有飲)清心(蓮子飲)亦好。

(治心中蘊熱而煩。《西塘感症》。)無下症而邪結,大陷胸湯豈可輕投;兼發熱以惡寒,(此太陽表症,邪正分爭,表邪未越,表邪未徹也。)小柴胡湯未為定法。(時寒時熱,宜羌活、柴胡、葛根並用。胸滿者加厚朴、半夏、陳皮;喘咳者加枳殼、桔梗、桑皮等。《大白》。

白話文:

食物積滯、痰濕凝聚導致心煩意亂、神志不清,雖然胸悶,但不能輕易攻伐;身體發熱、腳冷、嘔吐、煩躁,屬於表證,即使脈象沉細,也要解表治療。蒼朮敗毒散治療濕邪入侵,尤其適合治療下血;蘇梗、木通治療脅肋疼痛,治療發斑也很有效。止住虛煩神志不清,當歸補血湯效果很好,體力不足者可以用人參替代。平緩心熱煩躁,溫膽湯治療虛煩有飲,清心蓮子飲也很好。

治療心中蘊熱導致煩躁,大陷胸湯不能輕易使用;如果同時伴隨發熱惡寒,這是太陽表證,邪正交爭,表邪未完全透出,小柴胡湯不一定適合。如果時寒時熱,應該用羌活、柴胡、葛根一起使用。胸悶者加厚朴、半夏、陳皮;喘咳者加枳殼、桔梗、桑皮等。

)解表(升陽解表湯)與保和散並進,乃夾食之神丹;萊菔汁和竹瀝同沖,(入保和散。)亦回生之妙藥。(不獨能消痰食,且燥火閉郁,非此不清。平淡切病,常能起死回生。同上。)至若腹痛辨乎寒熱,熱則時作而寒必無休;體痛介乎陰陽,陽則煩疼而陰如杖撻。(《五法》賦。

)蓄血之候,見症非一,或胸脅臍腹,間有偏疼;或揚手擲足昏沉,具諸大實。(《準繩》)頭汗何因,陽經攸系,瘀血發黃,少陽水氣,若譫語之或兼,血熱自宜攻利。(《五法》。)(虛人勞倦發瘧,亦有汗止頭額者,服八珍加桂枝、柴胡、附子而汗出周身。可見頭汗之因,尚不止此四症也。

白話文:

解表藥和保和散同時使用,是治療夾食的妙方。蘿蔔汁和竹瀝一起服用,也是回生之良藥,不僅可以消食化痰,還能去除燥熱鬱結,其他藥物都無法替代。用平淡的藥物治療疾病,往往能起死回生。

至於腹痛,要根據寒熱來辨證,熱痛時而發作,寒痛則持續不斷;身體疼痛要區分陰陽,陽痛則煩躁疼痛,陰痛則如同被棍棒擊打一樣。

積蓄血液的情況,症狀各不相同,有的會出現胸脅、臍腹疼痛,有的會伴有偏頭痛,有的則會手腳沉重昏沉,這些都屬於積血的症狀。

頭部出汗的原因,與陽經有關,瘀血會導致頭部發黃,少陽水氣也會導致頭汗,如果還伴有神志不清,就需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

虛弱的人因勞累而發熱,也有可能出現頭汗止住的情況,這時可以用八珍湯加桂枝、柴胡、附子治療,讓汗水遍布全身。由此可見,頭部出汗的原因,不僅僅是這四種情況。

)咽痛之由,亦有數症,少陰則便秘而躁煩;亡陽則汗流以脈緊;下利四逆,寒邪格陽;吐血發狂,陽毒為眚。吐血由乎失汗,熱邪迫而妄行,桃仁承氣為重,犀角地黃為輕。衄血來點滴,解表微斟;成流不滯,勿藥而寧。(並同上。)又若口渴一症,莫甚陽明,以有汗與無汗,分在表(無汗)與在經(有汗),經宜白虎,表利葛根。(俱湯名。

)又有唇焦口臭,煩熱昏沉,渴不消水,斑毒內蒸,宜投升麻葛根湯,伏熱斯清,若積熱釀於厚味,當升麻清胃散以滌膻腥。(並《大白》。)脅痛系在少陽,肋刺傷寒最酷,治法如何,宣通經絡。更聞木火刑金,(先脅痛而後咳嗽。)或有金邪入木,(先咳嗽而後脅痛。)無咳而左疼者,木自先傷;兼嗽而右痛者,金先不肅。

白話文:

咽喉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少陰經受寒,就會便秘並感到煩躁;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出汗且脈搏緊緊的;如果腹瀉且四肢冰冷,是寒邪阻遏陽氣;如果吐血並神志不清,是陽熱毒素所致。吐血可能是因為失汗,熱邪逼迫而妄行,可用桃仁承氣湯治療,病情較重者可用犀角地黃湯。鼻出血如果只是點滴,可以用解表藥物治療;如果出血不止,則不用藥物也能自行痊癒。口渴也是一種常見症狀,通常是陽明經受熱,根據是否有汗,可以分為表證(無汗)和經證(有汗),經證可用白虎湯治療,表證可用葛根湯治療。唇焦口臭,煩熱昏沉,口渴卻喝水也不解渴,斑點毒素內蒸,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治療,可以消除伏熱。如果積熱停留在胃腸,可以用升麻清胃散來去除油膩。脅痛屬於少陽經,肋骨刺痛是傷寒最嚴重的表現,治療方法就是疏通經絡。木火克金,可能會先出現脅痛,然後出現咳嗽;金邪入木,則可能會先出現咳嗽,然後出現脅痛。如果沒有咳嗽但左側疼痛,說明木氣先受損;如果咳嗽且右側疼痛,說明金氣先失調。

憑脈(左右)分因。仿茲求索。不語之故,抑又何耶?(即俗所稱噤口傷寒,有其症,無其書。)內傷之候有三,舌強神昏兼口噤;外感之因凡五,寒凝食滯或斑痧。(一、寒涼抑遏表邪。二、失下竅壅,裡熱昏沉。三、寒涼飲食,凝結中焦。四、寒涼抑遏,痰迷不語。五、時疫斑痧,毒氣內閉,神昏不語。

)發斑之候,細察毋差,身熱足冷,或咳或哇,(嘔吐,)或心熱吐蛔而呻吟似躁,或耳聾目合而靜臥不譁;暨脈伏(或細軟,或數促)面青而吸促,並斑疹欲出之萌芽。(此條略參診驗。)化斑或宜消導,勿用苦寒為佳。(謂痰凝食滯之症。)倘但發胸面(陽明之邪已能達)而背無,(太陽之邪未能透。

白話文:

根據脈象(左右手)可以區分病因。依照這個道理去探求病因。病人不說話的原因,又為什麼呢?(也就是民間所說的噤口傷寒,有這種病症,但沒有相關記載。)內傷導致的病症有三種,舌頭僵硬、神志昏迷,並且口不能言;外感導致的病症有五種,寒氣凝結、食物積滯,或者斑疹痧症。(一、寒涼之氣抑制表邪。二、下竅閉塞,裡熱導致昏沉。三、寒涼飲食,凝結在中焦。四、寒涼之氣抑制,痰迷心竅導致不語。五、時疫斑疹痧症,毒氣內閉,神志昏迷不語。)

出現斑疹的病症,要仔細觀察,不能出錯。身體發熱、腳冷,或者咳嗽或者嘔吐,或者心熱吐蛔蟲並且呻吟躁動,或者耳聾眼閉並且安靜臥床不說話;以及脈象沉伏(或者細軟,或者數促)、臉色青白並且呼吸急促,同時有斑疹將要出現的徵兆。(這條略微參考臨床經驗。)斑疹出現後,應該用消導的方法治療,不要使用苦寒藥物最好。(指的是痰凝食滯的病症。)如果只在胸部和臉上出現斑疹(陽明經的邪氣已經能到達),而背部沒有斑疹(太陽經的邪氣還沒有透出),

)敗毒散優於升葛;若誤食葷腥而毒伏,(此症最重。)清胃散(去當歸、加木通、甘草)佐以山楂。陰厥治分二症,一用四逆湯、(吳茱萸湯等,治氣分火虛厥冷)而一用歸茱;(當歸四逆湯治血分冒寒手足冷,內有久寒者加生薑、吳茱萸。陽厥法立三條,或宜平治而或宜涼祛。

(一陰經陽厥用四逆散;一陽經陽厥用涼膈、白虎、黃連解毒等湯;一初起表汗不出,表邪內伏之厥冷,用升陽散火湯、羌活敗毒散。)另有夾食夾痰之交滯,(又或夾氣,升降不通,胃陽不得四布,亦令人手足厥冷。)切宜疏導以安舒。(導痰湯、保和散再加開豁之藥。上並詳《大白》。

白話文:

敗毒散比升葛的效果好。如果誤食葷腥導致毒素積聚,情況非常嚴重,應該用去掉了當歸、添加了木通和甘草的清胃散,再搭配山楂。陰厥分為兩種,一種用四逆湯、吳茱萸湯等治療氣分火虛導致的厥冷,另一種用當歸四逆湯治療血分受寒導致的手足冰冷,如果是長期受寒,則要加入生薑和吳茱萸。陽厥的治療方法有三種,分別適用於不同情況:一陰經陽厥用四逆散,一陽經陽厥用涼膈、白虎、黃連解毒等湯,一初起表汗不出,表邪內伏導致的厥冷,用升陽散火湯、羌活敗毒散。除此之外,還有夾食夾痰導致的交滯,或者夾氣、升降不通,胃陽無法散佈,也會導致手足厥冷。這些情況都需要疏導,以達到安舒的效果。可以用導痰湯、保和散再加入開豁的藥物。以上內容請詳細參考《大白》一書。

)至於治兩感之大要,在急救乎少陰;救里迫於直中,解表切乎傳經。(詳《五法》。)遺毒發頤,透解清涼或大補;餘熱作嗽,涼血壯水及清金。(詳《西塘感症》。)況夫曠日持久,變症斯張,前熱未除寒復感,溫瘧仍用少陽方。(小柴胡湯。)汗吐下後病不痊,壞症方投鱉甲飲;行住坐臥俱不定,百合病須求百合湯。

(《傷寒賦》。)

附:摘《醫級》傷寒條辨要略(文繁者僣易數字,與拙集詞異義同者不復採錄。)

第一條,論潮熱

白話文:

治療感冒的关键在于急救少阴,缓解里热则要直击中焦,解表要注重经络传导。遗毒发于下巴,就要透解清凉或大补;余热咳嗽,就要凉血壮水并清金。旷日持久,病情变化多样,之前的热症未除又感寒邪,温疟仍然要用少阳方。汗吐下法后病情未愈,就要用鳖甲饮治疗败症;行动坐卧皆不正常,百合病就要用百合汤治疗。

汗出愈熱者內火,連柏丹梔;夜倍熱者傷陰,保陰(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藥、續斷、黃芩、黃柏、梔子、丹皮、甘草蒿青蒿、知母)。潮熱不食者腑俟,潮熱能食者經邪。症已瘥而午後復煩,腸胃之餘邪候解;熱已裒而黃昏復熾,三陰之餘熱宜清。傷寒潮熱者,腸滯未清;雜症潮熱者,火遊莫斂。

第二條,論惡風寒

表虛惡風,首風伏風相類;陽虛惡寒,腑症熱厥同形。火症亦惡寒,因熱極而反化;肝火偏惡風,緣木氣之感通。

白話文:

如果出汗越多反而越熱,這是內火,可以用連翹、柏子仁、梔子治療。如果晚上特別熱,是傷陰了,可以用保陰煎,裡面包含生地、熟地、白芍、山藥、續斷、黃芩、黃柏、梔子、丹皮、甘草、青蒿、知母。如果出現潮熱不思飲食,是腑氣停滯,如果潮熱但能吃東西,是經絡有邪氣。病症已經好轉,但下午又開始煩躁,是腸胃還殘留邪氣,需要解毒。熱度已經退去,但黃昏又開始發熱,這是三陰餘熱未清,需要清熱。傷寒引起的潮熱,是腸胃積滯未清。其他疾病引起的潮熱,是火氣遊走無法收斂。

第二條,討論惡風寒

體表虛弱容易受風,包括首風和伏風,兩者症狀相似。陽氣虛弱容易怕冷,這是腑氣病變導致的熱厥,外在表現相同。火症也會怕冷,因為熱極反化。肝火偏向於怕風,是因為肝氣與木氣相通。

第三條,論體痛

風襲衛而膚疼,寒傷營而體痛。痛如被杖者寒極,痛無表症者虛多。周痹則歷節風疼,若拘僵每多濕毒;虛風則汗來反痛,如厥怯必是虛寒。虛痛則筋急筋弛,氣痛多攻注於上下;濕痹每著關著節,風火則數變而流疼。寒痛肢清而火痛燥渴,濕痛重著而飲痛吐酸。

第四條,論口唇

不渴不思飲,有熱亦從表論;燥渴漱水不咽,陽邪初入於經。咽乾在脾,而燥渴責腎;消渴肝斷,而腹滿渴腑論。唇紫黑而燥者熱甚;唇青黑而潤者寒深。

第五條,論自汗

冷汗分鬱火(必口渴、二便秘、)極寒(口潤、便通),渴閉及脈情可辨;熱汗辨表傳(呻吟不渴)、溫(鼾睡口渴)暑(面垢煩渴),呻鼾渴垢宜詳。汗出腋下者,肝邪疏泄;汗出腰下者,濕氣流陰。腰以上汗來,陽不降而陰火上炎,法宜清降;股肱多汗,病聚胃而熱不得泄,治必清攻。

白話文:

第三條,論體痛

風侵皮膚會讓人感到疼痛,寒氣傷害體內會引起全身疼痛。疼痛像被人用棍子打一樣,表示寒冷到極點;如果疼痛沒有表面症狀,多是因為虛弱。周圍的神經疼痛會伴隨著風濕,若感覺僵硬常常是因為濕氣;虛弱的風病會讓人出汗後反而感到疼痛,如出現懶散畏寒的情況,必是虛寒所致。虛弱的疼痛會讓人筋緊或筋鬆,氣痛多會影響上下部位;濕氣堵塞關節和節點,風火交加會導致疼痛不斷變化。寒冷的疼痛會讓人四肢發冷,火熱的疼痛會讓人感到口渴乾燥;濕氣的疼痛會讓人感到沈重,飲食後會出現噁心嘔吐。

第四條,論口脣

不口渴也不想喝水,如果有熱感,通常從表面討論;乾燥口渴卻只漱口水不喝,可能是陽邪進入了經絡。口乾在脾臟,而乾燥口渴要歸咎於腎臟;尿頻且口渴可能與肝有關,腹脹口渴則是胃部問題。嘴脣呈紫色或黑色且乾燥,表示熱度嚴重;嘴脣呈青黑色且有光澤,表示寒氣深重。

第五條,論自汗

冷汗通常是鬱積的火氣所引起(可能伴有口渴、二便不通),極寒(口脣潤滑、大便通暢),通過口渴的程度和脈象可以分辨;熱汗則要分辨是否是表層疾病傳播(呻吟不渴)、溫熱(打呼聲伴隨口渴)、暑熱(臉部油膩、口渴)。呻吟、打呼聲、口渴、臉部油膩都應詳細考慮。腋下出汗,可能是肝邪過盛導致的疏洩失常;腰部以下出汗,是濕氣流動至陰部。上半身出汗,表示陽氣不能下降,陰火上昇,應使用清降方法治療;大腿和手臂多汗,是因病聚於胃部,熱氣無法排出,必須使用清熱的方法進行治療。

第六條,論燥渴

燥因氣熱,渴自火淫。燥火多渴,而濕火不渴;能消肝斷,而不消腎評。上消者,飲入汗泄;下消者,飲多溺頻。如狂煩渴者五苓,莫認陽明投白虎;經熱內傳者竹葉石膏湯,如惟溺澀但豬苓湯。

第七條,論虛狂

虛狂脈候,就症審因。稟弱挾邪,熱少盛而即躁譫;作勞復感邪,神不守而輒昏煩。失志勞心,感邪則神明妄亂;悲憂傷肺,病熱則涕泣時生。勞倦脾傷,肢不收而熱蒸語錯;多謀肝困,常恐捕而如見鬼神。本傷邪繼,症本虛邪而偏形假實;虛狂神亂,欲坐泥水而莫測真虛。凡此並屬虛狂,治法亟宜救本。

白話文:

第六條,論燥渴

燥渴是由於氣熱引起的,渴是火熱過盛的表現。燥火多渴,而濕火則不渴;燥火能傷肝,而不會傷腎。上消是指喝水後馬上就出汗,下消是指喝水後頻頻小便。如果出現狂躁煩渴,應使用五苓散,不要誤以為是陽明熱證而使用白虎湯;如果熱邪內傳,則應使用竹葉石膏湯,如果只是小便澀滯,則應使用豬苓湯。

第七條,論虛狂

虛狂的脈象和症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病因。體質虛弱的人,遇到外邪入侵,即使熱邪不多,也會出現躁狂譫語;勞累後再感受外邪,精神無法集中,容易出現昏迷煩躁。失志勞心的人,感受外邪就會神志恍惚;悲憂傷肺的人,病熱時會出現流淚不止。勞倦傷脾的人,四肢無力,熱氣蒸騰,語無倫次;多慮傷肝的人,常常恐懼不安,甚至出現幻覺。虛弱體質加上外邪入侵,導致虛狂神志不清,想要坐在地上的泥水裡,很難判斷真正的病因。以上這些都是虛狂的表現,治療時應以補虛為主。

第八條,論戰慄

戰汗乃邪正相爭,身振掉而寒熱陡作;寒慄乃邪強正怯,但顫慄而寒熱不形。先慄後戰,由陰出陽可喜;先戰後慄,欲出反入堪驚。七朝戰汗者,五六日即形躁擾;二七戰汗者,十二三狀必凶危。但慄不戰,必成寒逆,須急溫而熨灸;既戰漏汗,息寒身冷,惟回陽以冀痊。

附:內傷外感辨補

內傷外感皆不食:內傷不食,口中無味;外感不食,聞食即惡。內傷外感皆口渴:內傷之渴,初病即渴,其飲甚少;外感之渴,三日後始渴,其飲必多。(余同東垣、《醫宗金鑑》。)內傷之病,脾胃元氣一虛,四臟失其調和,所以五臟之脈,交相混見。故肝弦心洪脾緩之脈,反見於上,按之沉澀,肺脈反見於下也。

白話文:

第八條,論戰慄

戰汗是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身體震顫掉落,接著寒熱交替出現。寒慄則是邪氣強盛,正氣怯弱,只會顫抖,寒熱卻不顯著。

如果先出現寒慄,後出現戰汗,說明由陰轉陽,是好的兆頭;反之,先出現戰汗,後出現寒慄,說明病邪欲出反入,很危險。

如果戰汗持續七天,五六日內就會出現躁擾不安的症狀;如果戰汗持續十四天,十二三狀必將凶險。

如果只有寒慄,沒有戰汗,必然會發展成寒逆,必須趕緊溫暖身體,用艾灸治療。如果戰汗過後,出現漏汗,寒氣入侵,身體冰冷,就只能回陽救治,希望能恢復健康。

附:內傷外感辨補

內傷外感都會導致不食,但表現不同:內傷不食,口中無味;外感不食,聞到食物就反胃。

內傷和外感都會口渴,但表現也不同:內傷口渴,病發初期就口渴,而且喝水很少;外感口渴,要到第三天才開始口渴,而且喝水很多。

內傷的病症,是因為脾胃元氣虛弱,導致四臟失衡,所以五臟的脈象會互相混雜。例如,肝弦、心洪、脾緩的脈象,反而會出現在上焦,按下去沉澀,肺脈反而出現在下焦。

(以上內容參考東垣和《醫宗金鑑》)

忽肥忽瘦者,火乘土位,上並陽分則血脈上行而上盛,故面赤紅而肥;下並陰分則血脈下行而上虛,故面青白而瘦。今之虛損病人,早則面青白瘦而惡寒,午後則面紅赤肥而發熱者是也。

白話文:

突然之間身體時胖時瘦的人,可能是因為火氣侵入了脾胃的位置,在上面影響到陽氣的部分就會讓血液往上流動造成臉部腫脹變胖,所以會出現面色紅潤的情況;在下面影響到陰氣的部分就會讓血液往下流動造成臉部消瘦,所以會出現面色蒼白的情況。現在有些患有虛弱病症的人,早上面部呈現出蒼白和消瘦且怕冷,下午就變成面色紅潤而且有發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