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一 (1)
卷一 (1)
1. 傷寒心法
仲景先師《傷寒論》,愚既著《便讀》矣,顧後賢輩出,各有發明,亦未可例之自檜以下也。爰撮其要旨,輯為駢辭,既便省覽,亦備遺忘,鄙瑣之誚,所不敢辭,猶前志云爾。
癸未季春志
白話文:
我已經寫過一篇關於仲景先師的《傷寒論》的文章叫做《便讀》。但是後來有很多有才華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見解和發現,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我把其中的重要觀點整理成為簡潔的文字,方便閱讀和避免遺漏。即使有人批評我的文章粗陋,我也會接受。這就是我在之前的心意。 [癸未季春志] 在這個春天的最後一個月,我記錄下這些想法。
2. 上篇
傷寒大要,莫如救陰。三陽皆有頭疼,太陰亦能發渴。(戴氏曰:有陽明不甚渴,陰症反大渴者,不可不知。《傷寒準繩》。)陽邪脈伏,禁用寒涼(宜升散);陰病(厥逆)神清,不同熱厥。(熱厥必神昏。《傷寒大白》。)(陰病厥逆,亦有神昏者。見羅謙甫治傷寒脈結,心悸症醫案。
)太陽亦有譫語,由汗多而神昏;少陰間或頭疼,必足寒而氣逆。(痰氣不得降而痛。東垣。)陽證陰脈兮,胸悶腹脹者,疏利無妨;(杏、樸、陳、枳、蘇子、山楂之屬。李士材案。)脈數右空兮,熱甚中滿者,寒涼亦得。三黃湯加滑石。(金少遊案。)熱邪失下勢如焚,發散誤於初起;(熱毒發頤,乃濕土之邪,初起失於攻下,概用發散,引邪氾濫所致。張石頑案。
白話文:
治療傷寒最重要的是救治陰氣。三陽經都可能出現頭痛,太陰經也能出現口渴。陽氣外邪入侵,脈象沉伏,不可使用寒涼藥物,宜用升散之法。陰病出現厥逆而神志清醒,與熱厥不同,熱厥必定神志昏迷。太陽經也會出現譫語,是因為出汗太多導致神志昏迷;少陰經偶爾出現頭痛,一定是足部寒冷氣逆所致。陽證出現陰脈,胸悶腹脹者,可以用疏利之法;脈象數而右邊虛弱,熱盛中滿者,也可以用寒涼藥物。熱邪下泄势如烈火,初期误用发散之法,会加重病情。
)脈細(如蛛絲)舌焦(黑)陰欲竭,地連佐以將軍。(生地黃連湯去芩、防,加麥冬、人中黃、酒大黃。另以生地一兩,酒浸搗汁和服。同上。)證如少陽,須辨病由伏氣;(邪自少陽發出,故耳聾脅痛,當用白虎汗解。誤用柴、葛、桂枝、以致汗多神昏。同上。)下後脈(浮去而)數(仍在),應知邪獨留於營。
(若大便六七日不行,血不得泄,必蓄於下焦而為瘀。陸養愚案。)下證具而吐藥喜食飲,蘇葉藿香薄荷先與;(三味俱用嫩者搗汁,和井水與飲而吐止,繼用下劑。陸肖愚案。)尺脈動而不眠頭痛(晚發病),黃連雞子湯如神。(金少遊案。)胸腹滿面黃(如金色),勿疑是疸;(脈浮虛,不可下,用小陷胸而愈。
白話文:
病人脈搏細如蜘蛛絲,舌頭焦黑,體內陰液快要耗竭,應當用生地黃連湯去除黃芩、防風,再加入麥冬、人中黃和酒大黃。另外用生地黃一兩,浸泡在酒中搗碎成汁服用。這種症狀類似少陽病,需要判斷病因是否是由伏氣引起的。如果邪氣從少陽經發出,導致耳聾、脅痛,就應該用白虎湯發汗解表。如果誤用柴胡、葛根、桂枝,就會導致出汗過多,神志昏迷。病人在瀉下後,脈搏浮而數,說明邪氣只留在了營氣中。如果病人連續六七天沒有大便,血液無法排出,就會積存在下焦形成瘀血。如果病人出現腹瀉症狀,並且想吐卻又想吃喝,就應該先用蘇葉、藿香、薄荷搗汁,加入井水服用來止吐,然後再服用瀉藥。如果病人尺脈跳動,夜間失眠,頭疼,就應該服用黃連雞子湯,效果如同神藥。如果病人胸腹脹滿,面部發黃,如同金色,不要誤認為是黃疸。病人脈象浮虛,不能服用瀉藥,應該用小陷胸湯治療。
孫兆《口訣》。)筋惕肉瞤,須辨多因。(或因發汗太過,或由素稟血弱,或有燥矢當下,或虛煩有熱。《準繩》吳氏。)脈伏不屬陰寒,驗之身熱;(邪入陽明,神昏脈伏,肌熱灼指,此發斑之候。呂滄洲案。)肢冷半多熱厥,別在頭疼。(羅謙甫案。)疹紅有粒(屬手太陰)勿升陽,甘草桔梗、黃芩防風薄荷蟬蛻;鼻衄發斑(屬足陽明)忌涼血,(用黃芩則斑不得越,而躁擾跳擲。)葛根紫草及甘草陳皮。
白話文:
筋惕肉瞤,要根據不同原因辨別,可能是發汗過度,也可能是體質虛弱、血氣不足,或者便秘積熱,甚至虛煩內熱。脈象沉伏,不一定是陰寒,要觀察是否伴有身體發熱,如果伴有神志昏迷、脈象沉伏、肌膚發熱灼手,很可能是要發斑的徵兆。肢體冰冷,大多是熱厥,但也要注意是否伴有頭痛。疹子發紅有粒,屬於手太陰經,不要用升陽的藥物,可以用甘草、桔梗、黃芩、防風、薄荷、蟬蛻等藥物治療。鼻衄發斑,屬於足陽明經,忌用涼血藥物,如果用黃芩,斑點就不會擴散,躁動不安的症狀也會消失,可以用葛根、紫草、甘草、陳皮等藥物治療。
(李士材案。)表未透則邪伏心胞絡,必昏冒而獨語;(《傷寒五法》。)口既干斯熱歸胃府,亟清解以存津。(熱甚者,白虎加芩、連、柴、葛。《傷寒心法》。)躁不得眠,有虛煩(或下後,或瘥後)亦有實熱;(必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五法》)飢不能食,屬厥陽亦屬陽明。
(柯氏《傷寒論注》。)風濕中濕兮,二便之秘(風濕)通(中濕)可別;陰厥陽厥兮,冷水之欲惡堪憑。《五法》。且夫大渴非無寒症;(王海藏治秦二母案。)衄血亦有格陽。(景岳《傷寒典》。便溏(泄瀉)甫止脈偏沉,緩攻自可;汗出雖多表未解,再汗何妨。(《大白》。
白話文:
表證未解,邪氣就會侵入心包絡,導致昏迷、自言自語。《傷寒五法》說,口乾舌燥就表示熱邪侵入胃府,必須趕緊清熱解毒,以保存津液。《傷寒心法》說,如果熱症嚴重,可以用白虎湯加黃芩、黃連、柴胡、葛根。
躁動不安、失眠,可能是虛煩,也可能是實熱。《五法》說,如果伴隨大熱乾嘔、呻吟、語無倫次,就是實熱。飢餓卻不能進食,可能是厥陽,也可能是陽明。
柯氏《傷寒論注》說,風濕和中濕,可以用二便是否通暢來區分。陰厥和陽厥,可以用是否想喝冷水來判斷。《五法》說,雖然口渴,也不一定沒有寒症。王海藏治秦二母的案例中,出現鼻出血,也可能是陽氣虛弱。《傷寒典》說,便溏(泄瀉)剛停止,脈象偏沉,可以緩慢攻下;即使出汗很多,表證未解,也可以繼續出汗。 《大白》如是說。
)蚊跡莫認為發斑,更有無根虛火;鄭聲不同於獨語,還聞挾血如狂。(《全生集》。)壞症之例惟三,汗下溫清並格;腹痛之因有四,寒熱血積為殃。(《大白》。)無熱狂言,五苓散可以探吐;合目即汗(膽經火旺),清膽湯(柴胡、黃芩、竹茹、厚朴、陳皮、甘草)應是良方。同上。
畏寒(身熱欲得近衣,手臂不能袒露)脈鼓(擊而大)舌(白而燥)唇焦,(宜生脈散加歸、芍、知母。)勿妄表而投柴葛;(陸肖愚案。)久病中虛形脈脫,(上氣形脫,脈重按全無。)宜停藥(中氣迨盡,不復能勝藥力)而進甘香。(煮鴨聞香,徐啜其汁,下結矢而愈。
白話文:
蚊子叮咬的痕跡不要誤以為是發疹,可能是虛火上炎;鄭聲是指一種說話聲音,不是單純的獨白,而是帶著血氣衝衝的狂妄之言。疾病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出汗、溫熱和清氣不足三種病症互相影響;腹痛的原因有四種,寒邪、熱邪、血瘀和積聚四者造成。沒有發熱卻說胡話,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閉眼就出汗,可能是膽經火旺,可以用清膽湯(柴胡、黃芩、竹茹、厚朴、陳皮、甘草)治療。同樣的道理,畏寒怕冷、身體發熱想穿衣服、手臂不能裸露、脈搏有力、舌頭乾燥發白、嘴唇乾裂,可以用生脈散加歸芪知母來治療。不要盲目地用柴胡和葛根來治療表證。久病體虛,脈象虛弱,要停藥休息,服用甘甜香潤的食物來調理。煮鴨子聞到香味,慢慢地喝湯,大便通暢後就能痊癒。
張石頑案。)衄且煩而吐水(渴飲而吐),五苓(不愈)或遜於竹葉(石膏湯;《摘要》)。邪在經而鼻衄(數日不止,症脈皆屬表症,由誤服涼藥所致,)越婢湯較穩於麻黃湯。(張石頑案。)蓄血之候多端,何庸悉具;(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眩冒健忘,煩躁漱水,驚狂譫語,背冷足寒,胸腹急滿,大便黑,小便數,皆瘀血症也,不必悉具。《摘要》。
)動氣之禁不一,貴在周詳。(同上詳原集。)陰中伏陽兮,寒熱俱礙;(其症頭疼身溫,煩躁背冷,六脈沉伏,用破陰丹而愈。許學士案。)目開聲啞兮,(多眠神昏,肢強脈微,狐惑症也,宜先豁痰。)薑汁、竹瀝先嚐。(繼用參、朮、歸、陳加姜瀝而愈。同上。)下後結胸,理中湯加枳實亦效;(此乃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不可更下。
白話文:
如果鼻子流血又感到煩躁、喝水就吐,可以用五苓散,若效果不好,可以改用竹葉石膏湯。如果鼻子流血持續數日,症狀都屬於表症,可能是誤服涼藥導致,可以用越婢湯,效果比麻黃湯更穩定。瘀血的症狀很多,不需一一列舉,只要出現眼睛閉合、眼白發紅、神志昏迷、說話含糊、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漱水、驚恐、胡言亂語、背部冰冷、腳冷、胸腹脹滿、大便黑色、小便頻繁,都屬於瘀血症,不必全部出現。氣血運行不順的禁忌很多,需要仔細觀察。陰中有陽,寒熱交雜,就會出現頭疼、身體溫熱、煩躁、背部冰冷、六脈沉伏,可以服用破陰丹治療。眼睛睜開但聲音嘶啞,多睡覺、神志昏迷、肢體僵硬、脈搏微弱,這是狐惑症,需要先化痰,可以用薑汁和竹瀝試探,然後再用人參、白朮、當歸、陳皮加入薑汁和竹瀝治療。下瀉後胸悶,可以用理中湯加枳實治療,因為下瀉後體虛,氣血不足,毒氣又上攻,不能再用瀉藥。
《西塘感症》。)有升無降,滋腎丸治鼻衄殊良。(此於胃氣未虛,的系熱邪者為宜。同上。)發斑譫語者宜清,脈沉細(肌表雖熱,按之須臾冷透如冰)而理中(湯丸並用)可與;(許學士案。)循衣撮空者當補,(治數人皆用大補而愈。)餘症實(便秘潮熱,直視喘急,用小承氣而漸愈)而承氣何傷。
(同上。)先渴卻嘔者,大半夏;先嘔卻渴者,豬苓湯。(《西塘感症》。)下利因自表邪,仍宜外解;(三陽挾熱下利,頭痛身痛,寒熱脈大,此症若不先散表邪,遽用清裡,則表邪內縮,不死不休。)胸滿(胸前飽悶)固禁收補,(宜消宜散。)尤戒寒涼。(若一見胸滿,即兼煩躁譫語等症,宜察食滯痰凝,慎勿誤投涼劑攻下。
白話文:
鼻出血但沒有下降的,用滋腎丸治療效果很好,不過要適合胃氣不虛,是熱邪引起的。發斑疹說胡話的,應該清熱,脈象沉細(表面雖然熱,但按壓一下就迅速冷透像冰一樣),可以用理中湯或理中丸。衣服摩擦空無一物的症狀,應該補,很多人都用大補方治好了。其他症狀實熱(便秘、潮熱、直視、喘急),用小承氣湯可以慢慢好轉,小承氣湯不會有損傷。先渴後吐的,用半夏;先吐後渴的,用豬苓湯。下痢是因為表邪引起的,還是要先解表。三陽挾熱下痢,頭痛、身痛,寒熱、脈象大,這種病如果沒有先散表邪,就急著清裡,表邪就會內縮,會死不完的。胸滿(胸口悶脹)要忌諱收補,應該消散,尤其要忌諱寒涼。如果看到胸滿,同時伴有煩躁、譫語等症狀,要仔細觀察是食滯還是痰凝,不要誤用寒涼藥攻下。
《大白》。)陰中有陽兮,脈沉亦宜解表;(柯氏《傷寒翼論》。)虛中有實兮,脈弱亦可通腸。(蔣仲芳案。詳見《醫宗說約》。)肝熱乘肺而撮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小便利者可治,禁用風藥。)升陽散火湯當用;(人參、當歸、柴胡、白朮、黃芩、白朮、甘草、麥冬、茯神、陳皮,入金器煎。
)心火逼(肺)金而(睡中)獨語,(一二句,或神昏不語,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形如醉人,無寒熱硬滿便秘等症,此熱傳手少陰,名越經症。)導赤各半湯能匡。(黃連、黃芩、山梔、知母、滑石、甘草、犀角、茯苓、人參、麥冬,加燈芯、龍眼。《全生集》。)痙別陰陽,(合而閉目口中和,脈沉細為陰;仰面開目口燥渴,脈浮數為陽。
白話文:
陰虛而有陽氣,脈沉弱也應該解表;虛症中藏有實症,脈弱虛浮也可以通腸。肝火上炎侵犯肺部,表現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小便不利,可用升陽散火湯治療,但不能使用風寒藥物。心火逼迫肺金,出現睡中獨語,神昏不語,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形如醉人,無寒熱硬滿便秘等症,這是熱邪傳入手少陰經,稱為越經症,可用導赤各半湯治療。痙攣分陰陽,合眼閉目口唇和緩,脈沉細為陰;仰面張口口乾渴,脈浮數為陽。
)陽可治而陰難力挽;喘分表裡,(心腹恧無汗為邪在表,心腹滿有汗則為邪在裡。)表宜汗而里必內攘。(同上。咳嗽生痰,草須金沸(草散);手足攣搐,根用牛蒡(根散)。四逆躁煩名臟厥,二陽合病脈忌弦長。不吐懊憹,鬱悶如故;不利小便,如狂勿康。(並《傷寒賦》。
)大熱渴煩,可清可溫異治;(太陰病乾嘔,胸中大熱;發渴引飲,脈沉細緊,此陰盛格陽,服桂、附、薑、烏等藥而愈。許學士案。)譫語(有實有虛)臍痛(實者燥矢滿痛,虛者欲後水虧。)當下當補殊商。(汪石山案。)痞積腹中,動氣可慮;飢不欲食,蛔厥須防。(《傷寒賦》。
白話文:
陽氣可以治療,陰氣卻難以挽回;喘症分為表證和裡證,心腹脹滿不發汗是邪氣在表,心腹滿脹且有汗則是邪氣在裡。表證宜用發汗法,裡證則必須內服藥物來驅邪。咳嗽伴隨痰液,可用草藥煎湯服用;手足抽搐,可以用牛蒡根煎湯服用。四肢厥逆、煩躁不安,稱為臟厥,屬於二陽合病,脈象忌諱弦長。不吐不瀉、鬱悶如故,小便不利,神志如狂,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
大熱渴煩,治療時要區分寒熱,有的需要清熱,有的需要溫補;太陰病乾嘔,胸中發熱,口渴引飲,脈象沉細緊,這是陰盛格陽,可以用桂枝、附子、生薑、烏頭等藥物治療。譫語分為實證和虛證,臍痛也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是因燥屎滿塞導致,虛證則是因腎氣虧虛導致。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病症分別處理,有的需要立即使其病情轉好,有的則需要補虛。腹中痞積,動氣要小心;飢餓卻不願進食,要防備蛔厥。
)陽毒熱極壞傷寒,(發斑、煩躁、大渴、面赤目脹、身痛、狂走,或六七日未得汗,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精魂已竭,心下才暖者。)黑奴丸回生可冀;(撥開其口灌之,下咽即蘇。)老弱虛人當下證,黃龍湯起死堪望。(大承氣湯加人參、當歸、甘草,虛者去芒硝。並《全生集》。
)渴不消水舌苔黃,(或下唇焦,亦有食滯已久,蒸釀發熱而消水者。)夾食表邪須並理;(欲散表邪,必賴胃陽敷布,宜保和散合升陽解表湯。)食滯中焦小便黃赤,(用涼藥反不清,用辛溫香燥而反清利。)溫中導滯恰相當。(《傷寒大白》。)病合溫經,須防真熱假寒之變;(如表邪惡寒,挾熱下利,熱深厥深,陰邪脈伏,或夏秋暑瀉,身冷脈伏等症。)證應和解,或循先表后里之常。
白話文:
陽氣過盛的熱毒,嚴重損傷了寒氣,(出現發斑、煩躁不安、口渴、臉紅眼腫、全身疼痛、胡亂走動,或者六七天都沒有出汗,熱氣在胸中,嘴巴緊閉不能說話,精氣神已經耗竭,心窩處才感到溫暖。)用黑奴丸可以期望回生;(掰開病人的嘴巴灌藥,藥物下咽就會恢復意識。)年老體弱虛弱的人,要根據病情用藥,用黃龍湯可以期待起死回生。(大承氣湯加上人參、當歸、甘草,虛弱的人去除芒硝。參考《全生集》。)
口渴喝水卻不減,舌苔發黃,(或者嘴唇乾裂,也有食物積滯已久,在體內蒸煮發熱而口渴的人。)夾雜著表邪需要同時調理;(想要散去表邪,必須依靠胃陽氣的散佈,宜用保和散合升陽解表湯。)食物積滯在中焦,小便顏色黃赤,(用涼性的藥物反而不能清理,用辛溫香燥的藥物反而能清利。)溫中導滯才是恰當的。(參考《傷寒大白》。)病症和溫經有關,要防備真熱假寒的變化;(比如表邪惡寒,伴隨著熱氣下痢,熱邪深重,陰邪脈絡潛伏,或者夏秋季節暑熱瀉痢,身體冰冷脈絡潛伏等等症狀。)病情應當調和解表,或者遵循先治表后治里的常規。
(和解之藥,辛散寒涼各半,辛則礙里,寒則礙表,即半表半裡之症,仲景未嘗概以和解施治。同上。)氣逆則當汗當攻,何堪孟浪;(厥陰客熱上衝,大柴胡湯下之;亦有屬虛羸少氣者,汗下並禁。余詳原集。)短氣分在表在裡,頗費酌量。(在表者,心腹濡滿,宜甘附湯、桂枝;在裡者,心腹脹滿,宜下之,承氣湯。
《全生集》。)少腹不堅,芒硝勿入;血家或嗽,參桂非臧。(以肺熱故也。《廣筆記》。)脈症俱實而似虛,禁人參何須眩亂;陽經未汗而發呃,用白虎湯奚事彷徨。(病屬陽明,熱邪傳裡,故身涼發噦,未經汗下,邪何從而出,用人參白虎湯立起。繆仲淳案。)又聞熱得風而益熾,陰被劫而速亡。
白話文:
治療寒熱兼雜的病症,需要考慮寒熱的比例,不能一概而論。氣逆需要發汗或攻下,不能輕易用藥。短氣的病因,要分清是表還是裡,才能對症下藥。少腹不堅的病人,不能用芒硝。有出血或咳嗽的病人,也不宜用人參和桂枝。脈象和症狀看似虛弱,但實際上是實證,就不要使用人參。陽經未發汗就出現呃逆,也不應該使用白虎湯。熱邪遇到風寒會更加嚴重,陰氣受損會導致病情迅速惡化。
(此言粗工誤用汗下之弊。《己任編》。)陰盛格陽,參附理中湯必用;下虛發喘,右歸飲都氣丸無忘。同上。陽邪內灼(下利壯熱,舌黑而燥)脈無陰,(洪數鼓指。)驟下(則毒留而陰絕,此症當先補後下)急升(宜先救陰,而後扶陽)俱鹵莽;(《東莊案》。)心火外浮熱自發,(無頭痛項強吞酸等症,而發熱不止,此必勞倦之後,或用心過度,而心火散溢於外也。)寒涼發表總荒唐。
(詳王損庵《筆麈》。)熱入血室因發狂(欲殺人),先進兒童之便;(繼與涼血清瘀安神之劑而瘥。)解後便紅(下血不止)由失汗,莫開痢藥之囊。(用地榆、麥冬、知母、竹葉而愈。繆仲淳案。)婦女傷寒,值月信行而禁汗;(《五法》。)小兒感症,作驚風治而多殤。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治療上的幾個重要觀點,包括:
- 陰陽失衡的治療: 陰盛格陽時,要使用參附理中湯;下虛發喘時,要使用右歸飲和都氣丸。
- 急症的治療: 陽邪內灼時,要先補後下,急升時要先救陰後扶陽。不可貿然使用寒涼藥物。
- 熱病的治療: 心火外浮時,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應以溫補為主。
- 特殊情況下的治療: 熱入血室時,要先用兒童之便,再用涼血清瘀安神之劑;解後便紅時,不能使用瀉痢藥物,應以補血止血為主。
- 婦女與小兒的治療: 婦女傷寒時,值月信行時要禁汗;小兒感症時,治驚風要謹慎,避免造成傷害。
(詳《己任編》及《寓意草》。)若乃溫暑勿求止汗,(柯氏云:治溫暑之法,當與汗俱出,而不得止其汗。)脈遲亦有可攻。(詳《傷寒論》陽明症條。)病發太陽,已有嘔逆,汗出過甚,亦致耳聾。(柯氏。)血液耗散而神不安,獨參湯止虛煩躁;(注云:力艱者,當歸補血湯可代。
《西塘感症》。)心下滿而頭有汗,小半夏湯醫水結胸。(孫兆案。)痰積頭疼,(必兼噁心飽悶。)須仗平胃散陳二陳湯、白豆蔻萊菔子、石菖蒲;(《大白》。)太陽身痛,宜資羌活獨活蘇梗、木通。(同上。)汗後不食且狂言,毋輕言治;太陽無脈未解表,勿遽云凶。
白話文:
治療溫熱病,不應急於止汗,應當讓汗水自然排出;即使脈象遲緩,也可能需要積極治療。如果太陽病已經出現嘔吐,出汗過多也可能導致耳聾。當血液消耗導致心神不安時,可用獨參湯來止虛煩躁,體力虛弱者可用當歸補血湯代替。心下滿而頭部出汗,可能是水氣結於胸中,可以用小半夏湯治療。痰積頭疼伴隨噁心、飽悶,可以用平胃散、二陳湯、白豆蔻、萊菔子、石菖蒲治療。太陽病出現身痛,可用羌活、獨活、蘇梗、木通治療。汗後不食且胡言亂語,不可輕易下判斷;太陽病無脈象,尚未解表,也不要輕易說病情凶險。
(詳《傷寒摘要》。)內傷而左脈浮弦,虛陽擾於膚腠;外感而右手盛滿,痰氣滯於中宮。(《己任編》。)大熱錯語呻吟乾嘔者,黃連解毒湯;脈遲熱多寒少血弱者,黃耆建中湯。(《傷寒賦》。)戴陽則兩頰微頳而遊移無定;中暑則滿面皆赤而紫脹通紅。(《己任編》。
)陽明多嘔而渴煩,二陳葛根為戒例;(不嘔吐,而解表,用葛根湯。今吐甚是陽明之氣逆升也,葛根升散,故不宜用。又渴甚而嘔,乃邪火上升,故忌半夏。嘔家忌甘,故不用甘草。此症用白虎湯加麥冬、竹葉而瘥。纓仲淳案。)津液未回而便秘,麥冬蔗汁有奇功。(此與喻氏論熱病瘥後,宜生津液同旨。
白話文:
《傷寒摘要》中提到,內傷導致左脈浮弦,是因為虛陽擾動於皮膚腠理;外感則右手脈盛滿,是因為痰氣滯留在中宮。《己任編》中記載,大熱症狀表現為錯語、呻吟、乾嘔,可用黃連解毒湯治療;脈象遲緩,熱多寒少,血弱者,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傷寒賦》提到,戴陽症狀表現為兩頰微紅,遊移不定;中暑則滿面通紅,紫脹。《己任編》中記載,陽明症狀多以嘔吐、口渴、煩躁為主,應忌用二陳葛根湯。如果患者不嘔吐,而要解表,則可用葛根湯。但如果患者嘔吐嚴重,是陽明之氣逆升,葛根升散之性,就不宜用。又,如果患者口渴嚴重並且嘔吐,這是邪火上升,故忌用半夏。嘔吐者忌食甘味,所以不用甘草。這種情況可用白虎湯加麥冬、竹葉治療。纓仲淳認為,津液未回而便秘,可用麥冬蔗汁治療。此與喻氏所言熱病瘥後,宜生津液相符。
同上。)脈與證違,誰識虛微為實候;(錢氏曰:今之發斑者,每見輕軟細數無倫之脈,而其實則口燥唇焦,發熱譫語,乃脈不應症之病也。《傷寒溯源集》。)病從口入,漫嗤消導是粗工。(秦氏著《傷寒大白》,於六法外,特補消導一門,未為無見,故是篇亦間採之。論詳原集。
)
白話文:
(同上。)脈象和病症互相矛盾,誰能識別虛弱微弱的脈象其實是實證的徵兆呢?(錢氏說:現在發斑疹的患者,經常看到脈象輕軟細小,毫無條理,但實際上他們口乾唇焦,發熱神志不清,這就是脈象不符病症的病症。《傷寒溯源集》。)病從口入,不要輕視消導的方法,認為它只是粗淺的治療。(秦氏著有《傷寒大白》,在六經之外,特別補充了消導這一部分,也並非沒有道理,所以本篇也間接引用了它的內容。詳情請參閱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