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傷寒心法
仲景先師《傷寒論》,愚既著《便讀》矣,顧後賢輩出,各有發明,亦未可例之自檜以下也。爰撮其要旨,輯為駢辭,既便省覽,亦備遺忘,鄙瑣之誚,所不敢辭,猶前志云爾。
癸未季春志
白話文:
「對於張仲景先師的《傷寒論》,我已撰寫了《便讀》一書進行解析。然而,後世的賢能人士不斷出現,他們各自有各自的見解和創新,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認為後者不如前者。因此,我摘錄了其中的核心概念,編輯成為對仗工整的駢文,既方便閱讀,也能避免遺忘。即便被批評為瑣碎淺薄,我也不敢有所辯駁,這和我之前的想法一樣。
癸未季春記」
此處的"癸未季春記"是作者在癸未年的春季末尾所作的記錄或感想。
3. 上篇
傷寒大要,莫如救陰。三陽皆有頭疼,太陰亦能發渴。(戴氏曰:有陽明不甚渴,陰症反大渴者,不可不知。《傷寒準繩》。)陽邪脈伏,禁用寒涼(宜升散);陰病(厥逆)神清,不同熱厥。(熱厥必神昏。《傷寒大白》。)(陰病厥逆,亦有神昏者。見羅謙甫治傷寒脈結,心悸症醫案。
)太陽亦有譫語,由汗多而神昏;少陰間或頭疼,必足寒而氣逆。(痰氣不得降而痛。東垣。)陽證陰脈兮,胸悶腹脹者,疏利無妨;(杏、樸、陳、枳、蘇子、山楂之屬。李士材案。)脈數右空兮,熱甚中滿者,寒涼亦得。三黃湯加滑石。(金少遊案。)熱邪失下勢如焚,發散誤於初起;(熱毒發頤,乃濕土之邪,初起失於攻下,概用發散,引邪氾濫所致。張石頑案。
)脈細(如蛛絲)舌焦(黑)陰欲竭,地連佐以將軍。(生地黃連湯去芩、防,加麥冬、人中黃、酒大黃。另以生地一兩,酒浸搗汁和服。同上。)證如少陽,須辨病由伏氣;(邪自少陽發出,故耳聾脅痛,當用白虎汗解。誤用柴、葛、桂枝、以致汗多神昏。同上。)下後脈(浮去而)數(仍在),應知邪獨留於營。
(若大便六七日不行,血不得泄,必蓄於下焦而為瘀。陸養愚案。)下證具而吐藥喜食飲,蘇葉藿香薄荷先與;(三味俱用嫩者搗汁,和井水與飲而吐止,繼用下劑。陸肖愚案。)尺脈動而不眠頭痛(晚發病),黃連雞子湯如神。(金少遊案。)胸腹滿面黃(如金色),勿疑是疸;(脈浮虛,不可下,用小陷胸而愈。
孫兆《口訣》。)筋惕肉瞤,須辨多因。(或因發汗太過,或由素稟血弱,或有燥矢當下,或虛煩有熱。《準繩》吳氏。)脈伏不屬陰寒,驗之身熱;(邪入陽明,神昏脈伏,肌熱灼指,此發斑之候。呂滄洲案。)肢冷半多熱厥,別在頭疼。(羅謙甫案。)疹紅有粒(屬手太陰)勿升陽,甘草桔梗、黃芩防風薄荷蟬蛻;鼻衄發斑(屬足陽明)忌涼血,(用黃芩則斑不得越,而躁擾跳擲。)葛根紫草及甘草陳皮。
(李士材案。)表未透則邪伏心胞絡,必昏冒而獨語;(《傷寒五法》。)口既干斯熱歸胃府,亟清解以存津。(熱甚者,白虎加芩、連、柴、葛。《傷寒心法》。)躁不得眠,有虛煩(或下後,或瘥後)亦有實熱;(必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五法》)飢不能食,屬厥陽亦屬陽明。
(柯氏《傷寒論注》。)風濕中濕兮,二便之秘(風濕)通(中濕)可別;陰厥陽厥兮,冷水之欲惡堪憑。《五法》。且夫大渴非無寒症;(王海藏治秦二母案。)衄血亦有格陽。(景岳《傷寒典》。便溏(泄瀉)甫止脈偏沉,緩攻自可;汗出雖多表未解,再汗何妨。(《大白》。
白話文:
[上篇]
傷寒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要保護陰液。三陽經的病都有可能引起頭痛,太陰經的病也可能出現口渴。(戴氏說:有些陽明經的病不一定口渴,反而是陰虛的病會很口渴,這點必須要知道。《傷寒準繩》)陽邪引起的脈象是潛伏的,這時不能用寒涼的藥(應該用升散的藥);陰虛引起的疾病(像厥逆),患者神智是清楚的,這和熱厥不一樣。(熱厥一定會神智不清。《傷寒大白》)(陰虛的厥逆,也有可能出現神智不清的,可以參考羅謙甫治療傷寒脈象結代、心悸的醫案。)
太陽經的病也會有胡言亂語的情況,那是因為出汗太多導致神志不清;少陰經的病偶爾也會頭痛,但一定是腳冰冷而且氣往上逆。(痰氣無法下降才會痛。東垣)如果是陽證卻出現陰脈,並且有胸悶腹脹的症狀,用疏通腸胃的藥沒有關係;(例如杏仁、厚朴、陳皮、枳實、蘇子、山楂等。李士材醫案)如果脈搏快但右邊脈弱,是熱盛且腹部脹滿,用寒涼藥也是可以的,可以用三黃湯加上滑石。(金少遊醫案)熱邪如果沒有及時疏導,就會像火燒一樣蔓延,如果一開始就用發散的方法,反而會誤事。(熱毒侵犯腮部,是濕土的邪氣,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用攻下的方法,反而用發散的藥,會導致邪氣擴散。張石頑醫案)
脈象細微像蜘蛛絲,舌頭焦黑,這是陰液快要枯竭的徵兆,這時可以用生地黃連湯加上大黃來挽救。(生地黃連湯去掉黃芩和防風,加上麥冬、人中黃、酒大黃。另外用生地一兩,用酒浸泡搗汁和服。同上)如果症狀像是少陽經的病,要辨別是身體內潛伏的病邪所導致;(邪氣從少陽經發出來,所以會耳聾、脅痛,這時應該用白虎湯發汗來治療。如果誤用柴胡、葛根、桂枝,會導致出汗過多而神智不清。同上)如果用了攻下的藥之後,脈象從浮變成快,應該知道是邪氣單獨留在營分。
(如果大便六七天不通,血無法排出,必定會積在下焦形成瘀血。陸養愚醫案)如果患者出現應該用攻下的症狀,但是卻嘔吐、喜歡喝東西,可以先給予蘇葉、藿香、薄荷等藥來止吐;(三種藥都用嫩的搗汁,加上井水服用,吐停止後再用攻下藥。陸肖愚醫案)如果寸脈有搏動但患者卻睡不著且頭痛(通常是晚上發病),可以用黃連雞子黃湯,效果很好。(金少遊醫案)如果胸腹脹滿,臉色發黃(像金色),不要以為是黃疸;(脈象浮虛,不能用攻下藥,用小陷胸湯就能治好。孫兆《口訣》)出現筋脈跳動、肌肉顫動的症狀,需要辨別是哪種原因引起的。(可能是因為發汗過度,也可能是因為本身血虛,或是因為有燥屎需要攻下,或是因為虛煩有熱。《準繩》吳氏)
脈象潛伏不一定是陰寒,要看身體有沒有發熱來判斷;(邪氣進入陽明經,神智不清且脈象潛伏,但皮膚摸起來發燙,這是要發斑疹的徵兆。呂滄洲醫案)四肢冰冷但身體卻有熱,大多是熱厥,但要區別是否伴隨頭痛。(羅謙甫醫案)如果疹子是紅色的,而且有顆粒(這是手太陰經的病),不要用升陽的方法,可以用甘草、桔梗、黃芩、防風、薄荷、蟬蛻等藥;如果鼻出血、身上有斑疹(這是足陽明經的病),要避免用涼血的藥,(用黃芩會讓斑疹無法透發,導致煩躁不安)可以用葛根、紫草、甘草、陳皮等藥。(李士材醫案)
如果表邪還沒有解,邪氣就會潛伏在心包絡,會出現昏迷、胡言亂語的狀況;(《傷寒五法》)如果口渴,代表熱邪已經進入胃,要趕快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保護津液。(如果熱邪很嚴重,可以用白虎湯加上黃芩、黃連、柴胡、葛根。《傷寒心法》)如果煩躁睡不著,有可能是因為虛煩(可能是攻下後或是病好之後),也可能是實熱引起的;(通常會發高燒、噁心、呻吟、胡言亂語。《五法》)如果肚子餓卻吃不下,可能是厥陽的病,也可能是陽明經的病。(柯氏《傷寒論注》)
風濕、中濕的病,要區別它們引起的大小便不通狀況;陰厥和陽厥的病,可以藉由患者喜歡還是討厭喝冷水來判斷。《五法》。而且,口渴不一定都是熱症;(王海藏治療秦二母的醫案)鼻出血也有可能是因為陽氣上逆。(景岳《傷寒典》)大便剛止住時脈象卻偏沉,用緩和的藥攻下就可以了;即使出汗很多,如果表邪還沒有解,再發汗也沒有關係。(《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