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疇
《經脈圖考》~ 卷二 (2)
卷二 (2)
1. 取穴分寸
和髎: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絲竹空:(一名目髎。)在眉後陷中。《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一雲手足少陽脈氣所發。(刺三分,留三呼,噤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䀮䀮,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痛,宜出血。《百證賦》云:兼耳門,治牙疼於頃刻。)
白話文:
取穴分寸
和髎穴:位於耳前方,髮際線下方,橫向跳動的血管處。它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三條經脈的交會穴。
絲竹空穴(又名目髎穴):位於眉毛後方凹陷處。《甲乙經》記載:它是足少陽膽經氣血發源的地方,也有人認為是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氣血發源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禁灸,灸此穴若不慎,可能導致眼睛變小甚至失明。主治頭痛、眼睛紅腫、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睫毛倒插、風癇(一種癲癇)、戴眼(眼瞼下垂)、發狂、流口水、偏頭痛或正頭痛,宜放血治療。《百證賦》記載:配合耳門穴治療牙痛,療效迅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