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脈圖考》~ 卷二 (1)
卷二 (1)
1. 取穴分寸
關衝:在手名指外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所出為井。(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主治頭痛,口乾,喉痹,霍亂,胸中氣噎,不食,肘臂動不能舉,目昏昏。《乾坤生意》云:此為十井穴,治同肺經。)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陷者中,握拳取之。手少陽所溜為滎。
中渚:在手名指本節後間陷中,在液門上一寸,把拳取之。手少陽所注為輸。
陽池:(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手少陽所過為原。(《神農經》云:治手腕疼,無力,不能上舉至頭,可灸七壯。)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陷中,與內關相對。手少陽絡,別走心主。(《神農經》云: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盡疼,不能握物,可灸七壯。《捷經》云:通治諸證。)
支溝:(一名飛虎。)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所行為經。
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一云空中一寸。手少陽郄。(《金鑑》云:支溝、會宗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
三陽絡:(一名通間。)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甄權云:在曲肘後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手少陽所入為合。(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主治: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
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一傳海南治牙疼灸此穴。)
臑會:一名臑髎。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手陽明、少陽二絡之會。
肩髎:在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陷者中,一曰直肩井後一寸,又云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
天牖: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上夾耳後一寸。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手足少陽之會。
瘛脈:(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刺一分,灸三壯。主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瀉痢無時,驚恐,目澀眵膏。)
顱息:在耳後間青絡脈中。(《百證賦》云:痓病非顱息不愈。《甲乙經》曰:灸三壯,禁刺,出血多則殺人。)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甲乙經》:手太陽作手陽明。)《寒熱病篇》曰: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刺三分,灸三壯,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一云堪治耳齒之病。)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云禁灸。主治耳聾,聤耳膿汁,耳生瘡,齒齲,唇吻強。《百證賦》云:兼絲竹空,能住牙疼於頃刻。)
白話文:
[取穴位置]
關衝:位於手的無名指外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度。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起始點,被稱為"井穴"。(針刺深度為一分,保持呼吸三次,灸療三次。主要治療頭痛,口乾,咽喉疼痛,霍亂,胸口氣悶,食慾不振,手臂活動受限,視力模糊。《乾坤生意》指出:此為十個井穴之一,其治療作用類似於肺經。)
液門:位於手掌小指和無名指骨之間的凹陷處,握拳即可找到。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流注穴,被稱為"滎穴"。
中渚:位於手無名指根部後方的凹陷中,位於液門上方一寸,握拳即可找到。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注穴,被稱為"輸穴"。
陽池:(又稱別陽。)位於手腕上的凹陷處,從無名指根部的骨頭直對手腕中央。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經過點,被稱為"原穴"。(《神農經》記載:可以治療手腕疼痛,無力,無法舉起至頭部,灸療七次。)
外關:位於手腕後方二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與內關相對。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分支連接到心包經。(《神農經》記載:可以治療肘臂無法彎曲伸展,手指全部疼痛,無法握物,灸療七次。《捷經》指出:可用於多種症狀的治療。)
支溝:(又稱飛虎。)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行經穴。
會宗:位於手腕後方三寸的空隙中,另一說是在空隙上方一寸。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郄穴。(《金鑑》指出:支溝和會宗兩個穴位並排且在同一水平線上,空隙之間相隔一寸。)
三陽絡:(又稱通間。)位於上臂的大交叉脈絡上,支溝上方一寸。
四瀆:位於肘部前方五寸,外側的凹陷中。
天井:位於肘部外側大骨尖後方,肘上方一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彎曲肘部即可找到。甄權指出:位於彎曲肘部後方一寸,或手按膝頭即可找到。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進入點,被稱為"合穴"。(針刺深度為三分,保持呼吸七次,灸療三次。主要治療各種淋巴結核,皮膚腫瘤,蕁麻疹。)
清冷淵:位於肘部上方二寸,伸直肘部抬高手臂即可找到。
消濼:位於肩部下方,手臂外側,腋窩斜向肘部的路徑上。(一傳海南治療牙疼,灸療這個穴位。)
臑會:又名臑髎。位於手臂前方,距離肩端三寸的凹陷中。這是手陽明和手少陽兩條絡穴的交會點。
肩髎:位於肩端,上臂的凹陷中,斜舉手臂即可找到。
天髎:位於肩部鎖骨上端的凹陷中,一說位於直對肩井後方一寸,另一說需在鎖骨上方的凹陷處,有突起的肌肉上方即是穴位。這是手足少陽和陽維三條脈絡的交會點。
天牖:位於頸部大筋外側,鎖骨上方,天容後方,天柱前方,完骨下方的頭髮中,向上夾著耳朵後方一寸。
翳風:位於耳後尖角的凹陷中,按壓會引起耳內疼痛。這是手足少陽的交會點。
瘛脈:(又稱資脈。)位於耳根後方,雞腳形狀的青色脈絡中。(針刺深度為一分,灸療三次。主要治療頭風,耳鳴,兒童驚癇,抽搐,嘔吐,無時限的腹瀉,驚恐,眼睛乾澀和眼屎。)
顱息:位於耳後間的青色脈絡中。(《百證賦》指出:只有治療顱息才能治好痙攣。《甲乙經》指出:灸療三次,禁止針刺,過度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角孫:位於耳廓中間上方,頭髮邊緣下方,開口有空隙。這是手太陽,手足少陽三條脈絡的交會點。(《甲乙經》將手太陽誤寫為手陽明。)《寒熱病篇》指出:足太陽有進入頰部,遍佈牙齒的分支,稱為角孫,則足太陽脈也在此交會。(針刺深度為三分,灸療三次,主要治療眼睛長翳,牙齦腫脹無法咀嚼,嘴脣乾燥,頸部僵硬。另一說可以治療耳部和牙齒疾病。)
耳門:位於耳前的突起肉塊,位於耳輪缺口的凹陷中。(針刺深度為三分,保持呼吸三次,灸療三次,另一說禁止灸療。主要治療耳聾,耳道膿液,耳部生瘡,齲齒,嘴脣僵硬。《百證賦》指出:配合絲竹空,可以在瞬間止住牙疼。)
和髎:位於耳前,頭髮下緣的橫動脈。這是手足少陽和手太陽三條脈絡的交會點。
絲竹空:(又稱目髎。)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中。《甲乙經》指出:這是足少陽脈氣的發源地,另一說是手足少陽脈氣的發源地。(針刺深度為三分,保持呼吸三次,慎用灸療,否則可能會導致眼睛變小甚至失明。主要治療頭痛,眼睛紅,眩暈,視物不清,睫毛倒生,風癇,斜視,精神錯亂,口吐白沫,偏頭痛和正頭痛,適合出血治療。《百證賦》指出:配合耳門,可以在瞬間止住牙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