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腎與膀胱合圖說

回本書目錄

腎與膀胱合圖說

1. 腎與膀胱合圖說

《經》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有左右兩枚,形與豬腰相彷彿。腎位自背骨十二節至腰骨第三節,大小腸夾膜之後,左右相對。右腎略大,上有肝腸蓋之,左腎略長,上有脾胃蓋之,周圍有肥網包裹。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位居兩胯骨盤正中,即前陰交骨之裡。

白話文:

根據中醫經典記載,腎臟是強健的器官,負責靈活的身體功能。它有兩個,形狀像豬腰,位於後背第十二節椎骨到腰椎第三節椎骨之間,在大小腸之間,左右相對。右腎略大,上面被肝臟和腸道覆蓋。左腎略長,上面被脾臟和胃臟覆蓋。周圍有脂肪組織包裹。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器官。它位於兩側胯骨盆骨的中間,也就是陰部的骨頭交接處。

其肉三層,內層牙黃色,軟有皺紋,中層肉理交結,外層即大小腸夾膜。體圓如盤,舒縮自如,無溺則縮,溺至則舒,積溺太多,則漲至臍上。內廣有小孔,斜接溺管,其上口與前陰相連,溺水出焉。西醫謂腎乃溺管、脈管、回管及筋膜豆相疊裹而成。所謂腎系,即溺水、血脈、回血三總管也。

白話文:

腎臟有三層結構:

  • 內層:牙黃色,柔軟有皺褶
  • 中層:肉質糾結交錯
  • 外層:大腸小腸的夾膜

腎臟形狀圓潤如盤,可以舒縮自如。當膀胱中沒有尿液時,腎臟會收縮;當尿液到達腎臟時,腎臟會舒展開。如果尿液積聚過多,腎臟就會脹大到肚臍上方。

腎臟內部有一個小孔,斜連著輸尿管,輸尿管的另一端與女性的前陰相連,尿液從這裡排出。

西醫認為腎臟是由輸尿管、血管、迴流管和筋膜層疊包裹而成的。所謂的腎系,就是尿液、血液和迴流血液三條總管。

溺管直透腎內,成一溺囊,樣如酒漏,囊邊尖角十二,頗類奶頭,每角有小管數十,直展如摺扇之形,每一小管,直長三分許,回曲分行腎邊,其上有微絲血管駕之,其末略闊,與脈管銜接。

白話文:

輸尿管就像一條直直的管道通往腎臟內部,形成一個儲尿的囊袋,形狀像一個漏酒的容器,囊的邊緣有十二個尖角,很像乳頭,每個尖角都有數十條小管,平直展開就像一把摺扇。每一根小管大約長三分,在腎臟周圍環繞彎曲排列,它們上面有微小的血管覆蓋。小管的末梢較寬,與血管相連。

凡茶水入血,運行遍體,乃由血管導尾液齊入內腎,運行腎里,由管末滲漉以入,滲有未盡,復由微絲管攝入眾溺管,匯流而達溺囊,即出溺水總管,截滴而下,斜入膀胱,故可入而不可返是也。惟以腎為司溺專經,與精經迥不相涉。華人左為正腎,右為命門,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

白話文:

當飲用茶水後,它會進入血液,流遍全身,由血管引導並匯集到腎臟內部,在腎臟內循環,通過管道末端滲漏進入腎臟。滲漏未完全的部分,又被細微的管道吸收進入眾多輸尿管,匯聚後到達膀胱,再由輸尿管末端滴入斜切進入膀胱。因此,茶水可以進入體內,但不能返出。

腎臟是負責排尿的特定經絡,與生殖系統無關。在中國傳統醫學中,左腎被認為是正腎,右腎被稱為命門。男性生殖精華藏於腎中,女性則儲藏胞。

按《內經》腎開竅於二陰,前陰為膀胱下口,膀胱者,腎之府也,腎主水,化氣化水,化氣上行為液,化水下行為溺,故前陰繫於腎竅。又前陰有精竅與溺竅相附而殊途,溺竅內通於膀胱,精竅內通於胞室,為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為腎之所司。故前陰有病精竅者為癃,有病溺竅者為濁。

白話文:

後陰屬大腸,下口為肛門,亦為腎所統司。腎液充腴,則肛門不結,腎氣能攝,則不脫肛。惟二陰皆屬腎竅,故《經》言腎為胃關,以飲食之質皆從二陰出也。水道由腎,已詳前賢議論,惟西醫以腎司溺而不司精,則徒明其體,未究其用。後世以水由小腸下至闌門,清者為溺入膀胱,濁者為糞入大腸,則兩失之耳。

肛門屬於大腸,它的下端開孔就是肛門,同時也受腎臟的統管。腎臟液體充足,那麼肛門就不會閉塞;腎氣收攝力強,那麼肛門就不會脫垂。肛門和小便道都屬於腎臟的管道,因此《黃帝內經》說腎臟是胃部關口,因為飲食的精華物質都是從肛門和小便道排出的。

排水道是由腎臟控制的,這點之前已經有許多醫家討論過。但是西醫認為腎臟只控制排尿而不控制生殖,這只知道其形體,卻沒有究明其功能。後來的醫家認為,水從小腸流到闌門,清澈的部分作為尿液進入膀胱,渾濁的部分作為糞便進入大腸,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

白話文:

肛門是大腸末端開口,受腎臟管轄。腎液充足,肛門就不會阻塞;腎氣收攝有力,肛門就不會脫垂。肛門和小便道都是腎臟的通道,所以《黃帝內經》說腎臟是胃的關口,因為飲食精華都由肛門和小便道排出。

排泄通道由腎臟控制,古醫家早已論述。然而西醫認為腎臟只控管排尿,不控管生殖,只知其形,未明其功能。後世醫家認為水由小腸流入闌門,清者為尿液入膀胱,濁者為糞便入大腸,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