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腎與膀胱合圖說
腎與膀胱合圖說
1. 腎與膀胱合圖說
《經》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有左右兩枚,形與豬腰相彷彿。腎位自背骨十二節至腰骨第三節,大小腸夾膜之後,左右相對。右腎略大,上有肝腸蓋之,左腎略長,上有脾胃蓋之,周圍有肥網包裹。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位居兩胯骨盤正中,即前陰交骨之裡。
其肉三層,內層牙黃色,軟有皺紋,中層肉理交結,外層即大小腸夾膜。體圓如盤,舒縮自如,無溺則縮,溺至則舒,積溺太多,則漲至臍上。內廣有小孔,斜接溺管,其上口與前陰相連,溺水出焉。西醫謂腎乃溺管、脈管、回管及筋膜豆相疊裹而成。所謂腎系,即溺水、血脈、回血三總管也。
溺管直透腎內,成一溺囊,樣如酒漏,囊邊尖角十二,頗類奶頭,每角有小管數十,直展如摺扇之形,每一小管,直長三分許,回曲分行腎邊,其上有微絲血管駕之,其末略闊,與脈管銜接。
凡茶水入血,運行遍體,乃由血管導尾液齊入內腎,運行腎里,由管末滲漉以入,滲有未盡,復由微絲管攝入眾溺管,匯流而達溺囊,即出溺水總管,截滴而下,斜入膀胱,故可入而不可返是也。惟以腎為司溺專經,與精經迥不相涉。華人左為正腎,右為命門,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
按《內經》腎開竅於二陰,前陰為膀胱下口,膀胱者,腎之府也,腎主水,化氣化水,化氣上行為液,化水下行為溺,故前陰繫於腎竅。又前陰有精竅與溺竅相附而殊途,溺竅內通於膀胱,精竅內通於胞室,為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為腎之所司。故前陰有病精竅者為癃,有病溺竅者為濁。
後陰屬大腸,下口為肛門,亦為腎所統司。腎液充腴,則肛門不結,腎氣能攝,則不脫肛。惟二陰皆屬腎竅,故《經》言腎為胃關,以飲食之質皆從二陰出也。水道由腎,已詳前賢議論,惟西醫以腎司溺而不司精,則徒明其體,未究其用。後世以水由小腸下至闌門,清者為溺入膀胱,濁者為糞入大腸,則兩失之耳。
白話文:
【腎與膀胱功能解析】
根據古籍記載:“腎臟,是人體中負責強健的器官,各種技巧由此產生。它有左右兩顆,形狀類似豬的腰部。腎臟的位置從背部第十二節脊椎到腰部第三段,位於大小腸膜之後,左右對稱。右腎略大,上面被肝臟和腸子覆蓋;左腎則略長,上面有脾臟和胃部覆蓋,周圍有一層脂肪組織包裹。
膀胱,是體內主管水分儲存的器官,位於兩腿髖骨盤正中央,也就是前陰交接處的內部。它的構造分爲三層,內層呈牙黃色且柔軟,佈滿皺褶;中層由交錯的肌肉纖維組成;外層則與大小腸膜相連。膀胱的形狀像盤子,可以自由伸縮,無尿時會收縮,當尿液進入時就會舒張,如果尿液過多,則會膨脹至肚臍上方。
膀胱內部寬廣,有一個小孔斜向連接尿道,其上端與前陰相接,尿液由此排出。西方醫學認爲,腎臟是由尿管、血管、淋巴管以及腎皮質相互纏繞形成。所謂的腎系統,就是尿液、血液和淋巴液的總管道。
尿管直接穿透腎臟,形成一個尿囊,樣子像酒漏斗,邊緣有十二個尖角,很像乳頭,每個尖角有數十條小管,像摺扇一樣展開,每條小管約有三分長,彎曲分佈在腎臟邊緣,上面有微細血管支撐,末端略寬,與血管相連。
當茶水等飲料進入血液後,會通過血管將液體引導至腎臟,然後在腎臟內部運行,由管的末端滲透進入,未完全滲透的部分再由微細血管吸收,送入多個尿管,彙集成尿液,然後流入尿囊,最後經由尿道排出,這個過程是單向的,只進不出。腎臟專門負責尿液的排泄,與精液的運作機制完全不同。在中國醫學中,左側的腎臟被視爲主要的腎臟,右側則是命門,男性用來儲存精液,女性則是子宮的位置。
依據《內經》,腎臟的功能與兩個陰部有關,前陰是膀胱的出口,膀胱是腎臟的下屬器官,腎臟主管水分,它能將氣體轉化爲液體,將水分轉化爲尿液,因此前陰與腎臟有直接的聯繫。前陰有兩個通道,一個是尿道,另一個是精道,尿道內部與膀胱相通,精道則與子宮或睾丸相連,是女性受孕和男性儲存精液的地方,這都是腎臟的管轄範圍。所以,前陰如果出現疾病,如果影響精道,則稱爲癃閉;如果影響尿道,則稱爲濁尿。
後陰屬於大腸,下端是肛門,同樣受到腎臟的控制。腎臟的液體充足,肛門就不會幹燥;腎臟的氣力能夠控制,就不會脫肛。前後陰都與腎臟有關,因此古籍說腎臟是胃的門戶,因爲食物的消化產物都要從這兩個地方排出。關於水液的代謝途徑,腎臟的作用已經有很多前人的論述,但西方醫學認爲腎臟只管理尿液,不管理精液,這隻能說明它的形態結構,卻沒有深入研究其功能。後來的人認爲水液由小腸下至闌門,清澈的變成尿液進入膀胱,渾濁的變成糞便進入大腸,這樣的理解並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