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4)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4)
1. 督脈經
長強:脊骶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腰俞: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陽關:十六椎下,坐而取之。命門:十四椎下,伏而取之。懸樞:十三椎下,伏取。脊中:十一椎下,俯而取之。筋縮:九椎下,俯而取之。至陽:七椎下,俯而取之。
白話文:
**長強:**從脊椎骨尾端的縫隙處往下算三分長度,趴在地上找到該穴位。
腰俞: 在第 21 椎骨下方的凹陷處,挺身趴在地上,雙手合十支撐前額,將身體全部向後延伸,然後找到該穴位。
陽關: 在第 16 椎骨下方,坐在椅子上找到該穴位。
命門: 在第 14 椎骨下方,趴在地上找到該穴位。
懸樞: 在第 13 椎骨下方,趴在地上找到該穴位。
脊中: 在第 11 椎骨下方,趴在地上找到該穴位。
筋縮: 在第 9 椎骨下方,趴在地上找到該穴位。
至陽: 在第 7 椎骨下方,趴在地上找到該穴位。
靈臺:六椎下,俯而取之。神道:五椎下,俯而取之。身柱:三椎下,俯而取之。陶道:一椎下,俯而取之。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啞門:項後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腦戶: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
白話文:
**靈臺:**位於六椎穴下方,俯身尋找取穴。
神道: 位於五椎穴下方,俯身尋找取穴。
身柱: 位於三椎穴下方,俯身尋找取穴。
陶道: 位於一椎穴下方,俯身尋找取穴。
大椎: 位於一椎穴上方,在凹陷處正中取穴。
啞門: 位於後頸髮際線下方五分,頸部正中凹陷處,仰頭取穴。
風府: 位於後頸髮際線下方一寸,在兩條大肌腱之間的凹陷處,說話時會隆起。
腦戶: 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一寸五分處。
強間:後頂後一寸半。後頂: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百會:在頂中陷中,容豆許,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前頂: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囟會:上星後一寸陷中。上星: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素髎:鼻柱上端準頭。此穴諸方闕治。
白話文:
**強間:**後腦勺正後方1.5寸。
後頂: 百會穴後方1.5寸,位於枕骨上。
百會: 頭頂中央凹陷處,大小約容納一顆豆子,前髮際上方5寸,後髮際上方7寸。
前頂: 囟會穴後方1.5寸,骨骼之間的凹陷處。
囟會: 上星穴後方1寸,凹陷處。
上星: 神庭穴後方,髮際內1寸,凹陷處,大小約容納一顆豆子。
神庭: 鼻樑正上方的髮際內0.5寸。
素髎: 鼻柱尖端。此穴位在許多方書中未記載。
《外臺》:不宜灸。水溝: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兌端:唇上端。齦交:唇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
白話文:
《外臺祕要》:不適合灸。
水溝穴:位於鼻柱下方凹陷中央,靠近鼻孔。 兌端穴:位於上脣上方正中。 齦交穴:位於上脣內側與上排牙齒牙齦交界處。
這三個穴位是任脈、督脈、足陽明胃經的交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