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3)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3)

1. 小腸經

少澤: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前谷: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後谿: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陽谷: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養老:手踝骨前上,腕骨後一寸陷中。支正:腕後五寸。小海: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

肩貞: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臑俞:俠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秉風:天髎外,肩上小後,舉臂有空。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天窗: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白話文:

[小腸經]

少澤:在手的小指末端的外側,位於指甲角下方約一分處的凹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的外側,第一關節前方的凹陷中。

後谿:在手小指的外側,第一關節後方的凹陷中,握拳時可以找到這個位置。

腕骨:在手的外側,手腕前方突出的骨頭下方的凹陷中。

陽谷:在手的外側腕部中間,突出骨頭下方的凹陷中。

養老:在手的手踝骨前方上方,腕骨後方約一寸的凹陷中。

支正:在手腕後方五寸的位置。

小海:在肘部外側的大骨旁,距離肘尖約五分的凹陷中,當手臂彎曲朝頭部方向時可找到此點。

肩貞:在彎曲肩胛骨下方,兩骨交錯處的後方凹陷中。

臑俞:在肩髎後方的大骨下,肩胛骨上方邊緣的凹陷中,抬高手臂時可找到此位置。

天宗:在秉風穴後方的大骨下的凹陷中。

秉風:在天髎穴外側,肩部上方稍微偏後的地方,抬高手臂時會有一個空隙。

曲垣:在肩部中央,彎曲肩胛骨的凹陷中,按壓時會感到疼痛。

肩外俞:在肩胛骨上方邊緣,距離脊椎三寸的凹陷中。

肩中俞:在肩胛骨內側邊緣,距離脊椎二寸的凹陷中。

天窗:在頸部大筋之間,前側的頰部下方,扶突穴後方的動脈應手處的凹陷中。

天容:在耳朵下方的頰部後方。

顴髎:在面部頰骨下方,尖銳骨頭末端的凹陷中。

聽宮:在耳朵中的珠狀部位,大小如同赤小豆。

2. 膀胱經

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攢竹:兩眉頭陷中。眉沖: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曲差: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五處:俠上星旁一寸五分。承光:五處後一寸五分。通天:承光後一寸五分。絡卻:通天後一寸五分。玉枕:絡卻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二寸。

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大杼: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風門: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肺俞: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厥陰俞: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心俞: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督俞: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鬲俞: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肝俞: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膽俞: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脾俞: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胃俞: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三焦俞: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腎俞: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與臍平,正坐取之。氣海俞:十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大腸俞: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關元俞: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小腸俞: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膀胱俞: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中膂俞: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俠脊伸起肉伏而取之。白環俞: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上髎: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中。

次髎:第二空,俠脊陷中。中髎:三空,俠脊陷中。下髎:四空,俠脊陷中。會陽:陰尾尻骨兩旁。附分: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魄戶: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膏肓俞: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相去脊各三寸。

神堂: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譩譆:肩膊內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鬲關: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臂取之。魂門: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陽綱: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

意舍: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胃倉: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肓門: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志室: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胞肓: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秩邊: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

白話文:

[膀胱經]

睛明穴:位於眼睛內眥頭往外大約一分的位置,在凹陷處。

攢竹穴:在兩眉間眉頭的凹陷中。

眉衝穴:在眉頭直上,神庭和曲差穴之間。

曲差穴:在神庭穴旁一寸五分,進入髮際線的地方。

五處穴:在上星穴兩側一寸五分的地方。

承光穴:在五處穴後一寸五分。

通天穴:在承光穴後一寸五分。

絡卻穴:在通天穴後一寸五分。

玉枕穴:在絡卻穴後一寸五分,位於腦戶旁一寸三分,起於肉枕骨上,進入髮際二寸。

天柱穴:在頸後髮際兩側,大筋外側凹陷中。

大杼穴:在第一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的凹陷中。

風門穴:在第二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肺俞穴:在第三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

厥陰俞穴:在第四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心俞穴:在第五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督俞穴:在第六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鬲俞穴:在第七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肝俞穴:在第九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膽俞穴:在第十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脾俞穴:在第十一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胃俞穴:在第十二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三焦俞穴:在第十三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腎俞穴:在第十四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與肚臍水平,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氣海俞穴:在第十五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

大腸俞穴:在第十六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關元俞穴:在第十七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小腸俞穴:在第十八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膀胱俞穴:在第十九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中膂俞穴:在第二十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位於脊柱兩側肌肉隆起處,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白環俞穴:在第二十一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一寸五分,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上髎穴:在第一腰椎間隙,腰髁下一寸,位於脊柱兩側凹陷中。

次髎穴:在第二腰椎間隙,位於脊柱兩側凹陷中。

中髎穴:在第三腰椎間隙,位於脊柱兩側凹陷中。

下髎穴:在第四腰椎間隙,位於脊柱兩側凹陷中。

會陽穴:位於陰尾骶骨兩側。

附分穴:在第二頸椎下方,靠近頸內側,兩側離脊柱各三寸,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魄戶穴:在附分穴正下方,第三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膏肓俞穴:在第四頸椎下方一分,第五頸椎上方二分,兩側離脊柱各三寸。

神堂穴:在第五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譩譆穴:在肩胛骨內側,位於第六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鬲關穴:在第七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需正坐並展開手臂來確定位置。

魂門穴:在第九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陽綱穴:在第十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需正坐並展開肩膀來確定位置。

意舍穴:在第十一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胃倉穴:在第十二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肓門穴:在第十三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志室穴:在第十四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需正坐來確定位置。

胞肓穴:在第十九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秩邊穴:在第二十頸椎下方,兩側離脊柱各三寸的凹陷中,需俯臥來確定位置。

承扶穴:在臀部下方,靠近臀部上緣的紋路中。

殷門穴:在浮郄穴下方三寸。

浮郄穴:在委陽穴上方一寸,需伸直膝蓋來確定位置。

委陽穴:在承扶穴下方六寸。

委中穴:在膕窩中央的約紋動脈凹陷中,需挺直身體或俯臥來確定位置。

合陽穴:在約紋下方三寸。

承筋穴:在小腿肚中央的凹陷中,位於脛骨後方,從腳跟向上七寸。

承山穴:在小腿肚下部肌肉間的凹陷中。

飛揚穴:在外踝骨上方七寸。

崑崙穴: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的凹陷中,細脈搏動可觸及。

僕參穴:在足跟骨下的凹陷中,需拱足來確定位置。

申脈穴:在外踝下方五分的凹陷中,位於指甲與皮膚交界處,前方和後方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有軟骨。

金門穴:在外踝下方稍後,丘墟穴後方,申脈穴前方。

京骨穴:在足外側大骨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

束骨穴:在足小指外側的本節後,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

通谷穴:在足小指外側的本節前的凹陷中。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距離趾甲角如同韭菜葉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