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2)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2)
1. 脾經
隱白: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大都: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太白:足大指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公孫: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商丘: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居中封、照海之中。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漏谷:內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地機: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血海: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箕門:漁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衝門: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中動脈,去腹中行各四寸半。府舍:腹結下二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大橫: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腹哀:日月下一寸一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食竇: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天溪: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
大包:淵液下三寸,布胸脅中。
白話文:
[脾經]
隱白穴:位於腳大拇指內側尖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
大都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後方,內側的凹陷處。
太白穴:在腳大拇指內側,內踝骨前方的骨頭下方凹陷處。
公孫穴:在腳大拇指關節後一寸,內踝骨前方的位置。
商丘穴:在腳內踝骨下方稍微前方的凹陷處,位於中封和照海穴之間。
三陰交穴:在內踝骨上方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處。
漏谷穴:在內踝骨上方六寸,脛骨下方的凹陷處。
地機穴:在膝蓋下方五寸,膝蓋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腳即可找到。
陰陵泉穴:在膝蓋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腳或者彎曲膝蓋都可以找到。
血海穴:在膝蓋上方內側,皮膚與肌肉交界處兩寸半的位置。
箕門穴:在腹部上方,越過肌肉間隙,位於大腿內側可觸摸到的動脈上。
衝門穴:在府舍穴下一寸,位於橫骨兩端約中間的動脈位置,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
府舍穴:在腹結穴下二寸,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
腹結穴:在大橫穴下一寸三分,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
大橫穴:在腹哀穴下三寸五分,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
腹哀穴:在日月下穴下一寸一分,離腹部中線各四寸半。
食竇穴:在天溪穴下一寸六分,離胸部中線各六寸,抬起手臂可以找到。
天溪穴:在胸鄉穴下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離胸部中線各六寸,躺下時容易找到。
胸鄉穴:在周榮穴下一寸六分,離胸部中線各六寸,躺下時容易找到。
周榮穴:在中府穴下一寸六分,離胸部中線各六寸,躺下時容易找到。
大包穴:在淵液穴下三寸,分佈在胸脅部。
2. 心經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少海: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靈道:掌後一寸五分。通里:掌後一寸陷中。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神門:掌後銳骨端陷中。少府: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少衝: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心經]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的腋下,於筋肉之間,觸摸可感受到跳動的動脈,此穴通往胸部。
青靈穴:在肘部上方約三寸的位置,當你伸直肘部並抬起手臂時,可以找到此穴。
少海穴:在肘部內側的關節後方,大骨外側,距離肘部末端約五分的地方,當你彎曲肘部朝向頭部時,便能找到此穴。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約一寸五分的位置。
通裏穴:在手掌後方一寸的凹陷處。
陰郄穴:在手掌後方脈搏的位置,離手腕約五分處。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尖銳骨頭末端的凹陷處。
少府穴:在小指根部後方,骨縫的凹陷中,正對勞宮穴。
少衝穴:在手小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葉寬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