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2)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2)

1. 小腸經

少澤: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前谷: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後谿: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陽谷: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養老:手踝骨前上,腕骨後一寸陷中。支正:腕後五寸。小海: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

白話文:

**少澤:**小指末端外側,離開指甲角下一分陷處。

前谷: 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前的陷處。

後谿: 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後的陷處,握拳時取穴。

腕骨: 手外側,腕關節前方的骨頭下陷處。

陽谷: 手外側腕關節中央,尖銳骨頭下陷處。

養老: 手腕骨前上方,腕關節後一寸陷處。

支正: 手腕後方五寸處。

小海: 手肘外側大骨的外側,離開手肘末端五分陷處,屈手伸向頭部取穴。

肩貞: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臑俞:俠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秉風:天髎外,肩上小後,舉臂有空。曲垣: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肩外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肩中俞: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天窗: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

白話文:

肩貞: 在肩胛骨下彎曲處兩塊骨頭之間的縫隙中,肩峯後面的凹陷處。

臑俞: 靠近肩髎穴之後的大骨頭下方,肩胛骨外側緣的凹陷處,抬起手臂後尋找。

天宗: 秉風穴之後的大骨頭下方凹陷處。

秉風: 天髎穴的外面,肩後上方稍靠後處,抬起手臂後會出現凹陷。

曲垣: 肩部中間彎曲的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會感到疼痛。

肩外俞: 肩胛骨外側緣,距離脊椎三寸遠的凹陷處。

肩中俞: 肩胛骨內側緣,距離脊椎二寸遠的凹陷處。

天窗: 頸部大筋之間的前面,扶突穴後面的動脈,按壓會感到凹陷。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聽宮: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白話文:

天容:耳垂下的嘴角線後方。 顴髎:面部顴骨下方的銳骨尖端凹陷處。 聽宮:耳中的鼓膜,大小如一顆小紅豆。

2. 膀胱經

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攢竹:兩眉頭陷中。眉沖: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曲差: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五處:俠上星旁一寸五分。承光:五處後一寸五分。通天:承光後一寸五分。絡卻:通天後一寸五分。玉枕:絡卻後一寸五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二寸。

白話文:

**睛明:**兩眼內眼角到外側一寸,有脈絡明顯。

攢竹: 兩眉頭正中間凹陷處。

眉沖: 眉毛直上神庭,曲線向兩側分開。

曲差: 神庭兩側一寸五分,進入髮際處。

五處: 眉毛上緣旁邊一寸五分。

承光: 五處後一寸五分。

通天: 承光後一寸五分。

絡卻: 通天後一寸五分。

玉枕: 絡卻後一寸五分,腦戶兩側一寸三分,從後腦骨起始,進入髮際二寸。

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大杼: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陷中。風門: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肺俞:第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厥陰俞: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心俞: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白話文:

**天柱穴:**後腦勺髮際線兩側,大筋的外側凹陷處。

大杼穴: 後頸第一個椎骨下方,兩側距脊椎各一寸五分,凹陷處。

風門穴: 第二個椎骨下方,兩側距脊椎各一寸五分,坐正時取穴。

肺俞穴: 第三個椎骨下方,兩側距脊椎各一寸五分。

厥陰俞穴: 第四個椎骨下方,兩側距脊椎各一寸五分,坐正時取穴。

心俞穴: 第五個椎骨下方,兩側距脊椎各一寸五分,坐正時取穴。

督俞: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鬲俞: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肝俞: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膽俞: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脾俞: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胃俞: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白話文:

**督俞:**位於第六椎下,兩旁距脊柱各 1.5 寸,病人端坐時取穴。

鬲俞: 位於第七椎下,兩旁距脊柱各 1.5 寸,病人端坐時取穴。

肝俞: 位於第九椎下,兩旁距脊柱各 1.5 寸,病人端坐時取穴。

膽俞: 位於第十椎下,兩旁距脊柱各 1.5 寸,病人端坐時取穴。

脾俞: 位於第十一椎下,兩旁距脊柱各 1.5 寸,病人端坐時取穴。

胃俞: 位於第十二椎下,兩旁距脊柱各 1.5 寸,病人端坐時取穴。

三焦俞: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腎俞: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前與臍平,正坐取之。氣海俞:十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大腸俞:十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關元俞:十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

白話文:

**三焦俞:**第十三節椎骨下,兩側各離脊椎骨一寸五分,端坐時取穴。

腎俞: 第十四節椎骨下,兩側各離脊椎骨一寸五分,在前與肚臍平齊,端坐時取穴。

氣海俞: 第十五節椎骨下,兩側各離脊椎骨一寸五分。

大腸俞: 第十六節椎骨下,兩側各離脊椎骨一寸五分,俯臥時取穴。

關元俞: 第十七節椎骨下,兩側各離脊椎骨一寸五分,俯臥時取穴。

小腸俞:十八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膀胱俞: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中膂俞: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俠脊伸起肉伏而取之。白環俞:二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上髎: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俠脊陷中。

白話文:

**小腸俞穴:**位於第 18 節椎骨下方,左右距離脊椎各 1.5 寸,伏下取穴。

膀胱俞穴: 位於第 19 節椎骨下方,左右距離脊椎各 1.5 寸,伏下取穴。

中膂俞穴: 位於第 20 節椎骨下方,左右距離脊椎各 1.5 寸,沿脊椎旁伸起肌肉伏下取穴。

白環俞穴: 位於第 21 節椎骨下方,左右距離脊椎各 1.5 寸,伏下取穴。

上髎穴: 位於腰部第一個空隙處,腰骨下一寸,緊貼脊椎旁凹陷中。

次髎:第二空,俠脊陷中。中髎:三空,俠脊陷中。下髎:四空,俠脊陷中。會陽:陰尾尻骨兩旁。附分: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魄戶:直附分下,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膏肓俞: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相去脊各三寸。

白話文:

**次髎:**在第二椎骨旁,脊椎骨凹陷處。 中髎: 在第三椎骨旁,脊椎骨凹陷處。 下髎: 在第四椎骨旁,脊椎骨凹陷處。 會陽: 在尾骨兩側尻骨的凹陷處。 附分: 在第二椎骨下,頸部後方內側的邊緣,兩側距離脊椎骨各三寸,坐直取穴。 魄戶: 在附分正下方,第三椎骨下,兩側距離脊椎骨各三寸,坐直取穴。 膏肓俞: 在第四椎骨下一分,第五椎骨上二分,兩側距離脊椎骨各三寸。

神堂:五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譩譆:肩膊內廉,俠六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鬲關:七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開臂取之。魂門: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陽綱: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闊肩取之。

白話文:

**神堂穴:**位於第五胸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時取穴。

譩譆穴: 位於肩胛骨內側緣,與第六胸椎下齊平,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正坐時取穴。

鬲關穴: 位於第七胸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張開手臂時取穴。

魂門穴: 位於第九胸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的凹陷處。正坐時取穴。

陽綱穴: 位於第十胸椎下,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正坐擴展肩膀時取穴。

意舍:十一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胃倉:十二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肓門:十三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正坐取之。志室:十四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胞肓:十九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秩邊:二十椎下,兩旁相去脊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

白話文:

**意舍:**位於第十一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端坐時取穴。

胃倉: 位於第十二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端坐時取穴。

肓門: 位於第十三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端坐時取穴。

志室: 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凹陷處,端坐時取穴。

胞肓: 位於第十九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凹陷處,俯臥時取穴。

秩邊: 位於第二十胸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椎各三寸,凹陷處,俯臥時取穴。

承扶:尻臀下,陰臀上紋中。殷門:浮郄下三寸。浮郄: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委陽:承扶下六寸。委中: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人挺伏地臥取之。合陽:約紋下三寸。承筋: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承山: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飛揚:外踝骨上七寸。崑崙: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

白話文:

**承扶:**臀部下方,陰部上方,位於臀部中間的紋路中。

殷門: 浮郄穴下三寸。

浮郄: 委陽穴上方一寸,屈膝時可找到。

委陽: 承扶穴下方六寸。

委中: 膝蓋後方中央,有一個凸起的滑動的動脈,挺胸伏臥時可找到。

合陽: 委中穴下方三寸。

承筋: 小腿後方中央凹陷處,從腳跟往上約七寸。

承山: 尖凸的小腿肌肉下方,肌肉分界處的凹陷處。

飛揚: 外腳踝骨上方七寸。

崑崙: 外腳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凹陷處,細脈搏動明顯。

僕參: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申脈: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金門:外踝下少後,丘墟後,申脈前。京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束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通谷: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至陰: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僕參:**腳後跟骨頭下陷處,用拱足穴來取穴。

申脈: 外腳踝下方五分,陷中部位能容納指甲和白肉的交接處,前後有肌腱,上面有腳踝骨,下面有軟骨。

金門: 外腳踝下方偏後,丘墟穴後方,申脈前方。

京骨: 腳外側的大骨頭下方,赤白肉的交接處陷中。

束骨: 腳小拇指外側第一關節後方,赤白肉的交接處陷中。

通谷: 腳小拇指外側第一關節前方陷中。

至陰: 腳小拇指外側,距離指甲角遠的地方,形狀像韭菜葉。

3. 腎經

湧泉: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而取之。然谷: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太谿: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大鐘: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水泉:太谿下一寸,內踝下。少陰郄。照海: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復溜: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

白話文:

**湧泉:**腳掌中央凹陷處,彎曲腳趾時,在白色肉的邊緣,跪下取穴。

然谷: 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凹陷處。

太谿: 腳內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動脈凹陷處。

大鐘: 腳後跟中間,大骨上方兩條肌腱之間。

水泉: 太谿下方一寸,腳內踝下。少陰經的郄穴。

照海: 腳內踝下方四分,前後有肌腱,上方有腳踝骨,下方有軟骨。

復溜: 腳內踝上方二寸,肌腱和骨頭凹陷處。

交信:內足踝骨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陰際脈之郄。築賓:內踝上,腨分中。陰維之郄。陰谷: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橫骨: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大赫:氣穴下一寸,去腹中各一寸。氣穴: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

白話文:

交信穴:位於內踝骨上方兩寸,足少陰腎經之前方,足太陰脾經之後方的筋骨之間。是陰際脈的郄穴。

築賓穴 :位於內踝上方,動脈分佈的中央。是陰維脈的郄穴。

陰谷穴 :位於膝蓋內側的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時會有感覺,需要屈膝才能找到。

橫骨穴 :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在陰經骨的橫骨中央,彎曲如仰望的月亮,距腹中線各一寸。

大赫穴 :位於氣穴穴下方一寸,距腹中線各一寸。

氣穴穴 :位於四滿穴穴下方一寸,距腹中線各一寸。

四滿: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中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商曲: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石關: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陰都: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通谷: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

白話文:

**四滿:**在下腹部正中線上的一寸處,腹中各行一寸。

中注: 在肓俞下的一寸處,腹中各行一寸。

肓俞: 在商曲下的一寸處,腹中各行一寸。

商曲: 在石關下的一寸處,腹中各行一寸五分。

石關: 在陰都下的一寸處,腹中各行一寸五分。

陰都: 在通谷下的一寸處,腹中各行一寸五分。

通谷: 在幽門下的一寸處,腹中各行一寸五分。

幽門:俠巨闕兩旁各一寸五分陷中。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腹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神藏: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彧中: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

俞府:氣舍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白話文:

**幽門:**在巨闕穴兩側各 1.5 寸,陷於其中。

步廊: 在神封穴下方 1.6 寸,陷於其中,從胸中行各 2 寸,仰面取之。

神封: 在靈墟穴下方 1.6 寸,陷於其中,從胸中行各 2 寸,仰面取之。

靈墟: 在神藏穴下方 1.6 寸,陷於其中,從胸中行各 2 寸,仰面取之。

神藏: 在彧中穴下方 1.6 寸,陷於其中,從胸中行各 2 寸,仰面取之。

彧中: 在俞府穴下方 1.6 寸,從胸中行各 2 寸,仰面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