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1)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1)

1.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2. 肺經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筋間,動脈應手陷中。雲門: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天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動脈中。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尺澤:肘上約紋上,動脈中,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孔最:去腕上七寸,側取之。

列缺:去腕側上一寸半。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陷中。經渠:寸口動脈陷中。太淵: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

白話文:

[肺經]

中府穴:又稱為膺俞穴,位於雲門穴下方約1.6公分處,也就是在胸部、乳上方三條肋骨間隙中,當你按壓下去可以感受到脈搏的地方。

雲門穴:在肩峯下方,離氣戶穴兩側各約5公分的位置。

少商穴:在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角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

天府穴:在腋下約7.5公分,以及肘部和手腕上約12.5公分的脈動處。

俠白穴:位於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部約12.5公分,脈動明顯的位置。

尺澤穴:在肘部彎曲時形成的橫紋上,也就是在筋和骨之間的凹陷處。

孔最穴:在手腕上約17.5公分處,需從側面找到該位置。

列缺穴:在手腕側邊向上約3.75公分的位置。

魚際穴:在大拇指根部後方,手掌內側,白色肉質部分的凹陷中。

經渠穴:在腕橫紋往上,脈動明顯的凹陷中。

太淵穴:在手掌後方內側,橫紋的起點,脈動的部位。

3. 大腸經

商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二間: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三間: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合谷: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陽谿: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偏歷:腕中後三寸。溫溜:腕後五寸。下廉:輔骨下,去上廉一寸。上廉:三里下一寸。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

曲池: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肘髎:大骨外廉陷中。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臂臑:肘上七寸,膕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肩髃: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巨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

天鼎: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扶突: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禾髎: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

白話文:

[大腸經]

商陽:在手的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內側,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子寬度的地方。

二間:在食指關節前方,位於內側的凹陷中。

三間:在食指關節後方,位於內側的凹陷中。

合谷:在大拇指和食指分叉骨之間的凹陷中。

陽谿:在手腕上方,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偏歷:在手腕後方三寸的位置。

溫溜:在手腕後方五寸的地方。

下廉:在輔骨下方,距離上廉一寸的位置。

上廉:在三里穴下方一寸的位置。

三里:在曲池穴下方二寸,按下去會使肌肉隆起,就在那肌肉尖端。

曲池:在肘部外側的輔骨上,彎曲肘部時會出現橫紋,該橫紋頂端的凹陷中,可以拱手按胸來找到這個位置。

肘髎:在大骨外側的凹陷中。

五里:在肘部上方三寸,沿著肌肉內側的大動脈中央。

臂臑:在肘部上方七寸,大腿肌肉的末端,肩髃穴下方一寸,位於兩條肌腱和兩塊骨頭縫隙之間的凹陷中,舉臂可以找到這個位置。

肩髃:在肩膀端點上的膊骨頭,位於兩塊骨頭縫隙之間的凹陷中,舉臂可以找到這個位置。

巨骨:從肩膀尖端向上,位於兩塊叉骨縫隙之間的凹陷中。

天鼎:在頸部缺盆上方,直接在扶突穴後一寸的位置。

扶突:在氣舍穴上方一寸五分,位於頸部,當曲頰下約一寸的地方。

禾髎:在鼻孔下方,位於水溝穴旁五分的位置。

迎香: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鼻下孔旁五分的地方。

4. 胃經

頭維: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陽明、少陽二脈之會。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頰車: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取之。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脈、任脈之會。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巨髎: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地倉:俠口吻旁四寸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大迎: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人迎: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水突: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氣舍: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缺盆:肩下橫骨陷中。氣戶: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庫房: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當乳中。乳根: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不容: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

承滿: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梁門: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關門: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太乙: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滑肉門: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天樞:去肓俞一寸,俠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外陵: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大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

水道: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歸來: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氣衝:歸來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髀關:伏兔後交叉中。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陰市: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犢鼻:膝臏下,胻骨上,俠解大筋陷中。

形如牛鼻,故名。三里: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上廉: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下廉:上廉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蹲地舉足取之。豐隆: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解谿:衝陽後一寸五分。

腕上陷中。衝陽:足跗上五寸,去陷骨二寸,骨間動脈。陷谷: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內庭: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胃經]

頭維穴:位於額角進入髮際處,與本神穴旁約1.5公分,神庭穴旁約4.5公分。是足陽明和少陽兩條脈絡的交會點。

下關穴:位於客主人穴下方,就在耳前動脈下方的邊緣,閉嘴時有凹洞,張嘴時則消失,側躺閉嘴時可找到此穴。

頰車穴:在耳朵下方約0.8公分,張嘴時顴骨末端靠近前面的凹陷中,側躺開口時可以找到此穴。

承泣穴:位於眼睛下方約0.7公分,直對瞳孔的凹陷中。是足陽明、陽蹺脈和任脈的交會點。

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約1公分,直對瞳孔的位置,讓患者正視前方即可找到此穴。

巨髎穴:位於鼻孔兩側約0.8公分,直對瞳孔,與水溝穴平行。是手足陽明和陽蹺脈的交會點。

地倉穴:位於嘴角兩側約1.3公分外,如果靠近下方有輕微脈搏跳動的地方。

大迎穴:位於下巴彎曲前方約1.2公分,骨頭凹陷中的動脈。

人迎穴:位於頸部大動脈,就在喉結兩側約1.5公分,抬頭可找到此穴。

水突穴:位於頸部大肌肉前方,直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

氣舍穴:位於頸部直對人迎穴下方,就在天突穴兩側的凹陷中。

缺盆穴:位於肩膀下方橫骨的凹陷中。

氣戶穴:位於巨骨穴下方,俞府穴兩側各約2公分的凹陷中。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方約1.6公分的凹陷中。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方約1.6公分的凹陷中。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方約1.6公分的凹陷中。

乳中穴:位於乳頭中央。

乳根穴:位於乳中穴下方約1.6公分的凹陷中。

不容穴:位於幽門穴兩側各約1.5公分,離中心線各約3公分。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3公分。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3公分。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3公分。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3公分。

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3公分。

天樞穴:位於盲俞穴下方約1公分,就在肚臍兩側各約2公分的凹陷中。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2公分。

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2公分。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方約3公分,離中心線各約2公分。

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方約2公分,離中心線各約2公分。

氣衝穴:位於歸來穴下方約1公分,離中心線各約2公分。

髀關穴:位於大腿前方,股四頭肌下方交叉點。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約6公分,大腿前側,站立時可看到肌肉隆起,跪坐時可找到此穴。

陰市穴:位於膝蓋上方約3公分,就在伏兔穴下方的凹陷中,跪拜時可找到此穴。

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約2公分,兩條肌肉之間。

犢鼻穴:位於膝蓋下方,脛骨上方,兩條大筋之間的凹陷中,形狀像牛鼻子,因此得名。

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約3公分,脛骨外側邊緣,兩條大筋和肌肉之間,抬腳時可找到此穴。極度用力按壓,可以使腳背上的動脈停止跳動。

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約3公分,兩條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抬腳時可找到此穴。

條口穴:位於下廉穴上方約1公分,抬腳時可找到此穴。

下廉穴:位於上廉穴下方約3公分,兩條筋骨之間的縫隙中,蹲下抬腳時可找到此穴。

豐隆穴:位於外踝上方約8公分,脛骨外側的凹陷中。

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方約1.5公分,手腕上方的凹陷中。

衝陽穴:位於腳背上方約5公分,離骨頭凹陷約2公分,骨頭間的動脈。

陷谷穴:位於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間,本節後方的凹陷中。

內庭穴:位於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間的凹陷中。

厲兌穴:位於大拇指和第二趾的末端,離趾甲角約像韭菜葉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