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1)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1)
1. 肺經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筋間,動脈應手陷中。雲門:巨骨下,俠氣戶旁二寸。少商: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天府: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動脈中。俠白: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尺澤:肘上約紋上,動脈中,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孔最:去腕上七寸,側取之。
白話文:
**中府:**也叫膺俞,位於雲門穴下方 1.6 吋,在乳房上方三條筋之間,動脈觸摸到會凹陷。
雲門: 鎖骨下,腋窩旁 2 吋。
少商: 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葉一樣。
天府: 腋窩下方 3 吋,肘部上方 5 吋,動脈中間。
俠白: 天府穴下方,距離肘部 5 吋,動脈中間。
尺澤: 肘部上方紋路附近,動脈中間,彎曲肘部橫紋處,筋骨之間凹陷處。
孔最: 距離手腕上方 7 吋,從側面取穴。
列缺:去腕側上一寸半。魚際: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陷中。經渠:寸口動脈陷中。太淵: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
白話文:
**列缺:**手腕側上方一寸半處。
魚際: 拇指第一關節後方,內側凹陷的白色部位。
經渠: 寸口脈搏跳動的凹陷處。
太淵: 手掌後內側,橫紋上方,動脈搏動的部位。
2. 大腸經
商陽: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二間: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三間: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合谷: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陽谿: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偏歷:腕中後三寸。溫溜:腕後五寸。下廉:輔骨下,去上廉一寸。上廉:三里下一寸。三里: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
白話文:
**商陽:**大拇指和食指內側,靠近指甲,形狀像韭菜葉。
二間: 食指第一個關節的前方,內側凹陷處。
三間: 食指第一個關節的後方,內側凹陷處。
合谷: 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
陽谿: 手腕上側,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偏歷: 手腕後方,向上三寸。
溫溜: 手腕後方,向上五寸。
下廉: 輔骨下方,離上廉一寸。
上廉: 三里穴下方一寸。
三里: 曲池穴下方二寸,按壓時肌肉隆起,隆起的肌肉尖端處。
曲池: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陷中,以手拱胸取之。肘髎:大骨外廉陷中。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臂臑:肘上七寸,膕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肩髃: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巨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
白話文:
**曲池:**肘關節外側的骨頭,彎曲手臂時,橫紋上方凹陷處,拱手於胸部時取穴。
肘髎: 大骨外側邊緣凹陷處。
五里: 肘關節上方三寸,朝著身體內側的主脈中央。
臂臑: 肘關節上方七寸,肌肉末端,肩關節下方一寸,兩條筋和兩塊骨頭間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
肩髃: 肩胛骨末端上方的肩部,兩塊骨頭間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
巨骨: 肩胛骨尖端上方,兩塊分叉骨頭間凹陷處。
天鼎: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扶突: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禾髎: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迎香: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
白話文:
天鼎穴: 位於頸部缺盆穴上方,距離扶突穴直上一寸。
扶突穴: 位於頸部氣舍穴上方一寸五分,與耳垂下方的曲頰交接處約一寸。
禾髎穴: 位於鼻孔下方,距離水溝穴旁五分。
迎香穴: 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與鼻孔下方旁五分。
3. 胃經
頭維: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陽明、少陽二脈之會。下關: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側臥閉口取之。頰車: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取之。承泣: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脈、任脈之會。
白話文:
頭維穴:
- 位置:從額角髮際向內約一寸五分,從神庭穴向外約四寸五分。
- 經脈: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交會處。
下關穴:
- 位置:耳朵下方,客主人穴正下方,耳前動脈下方,閉嘴時有空隙,張口時空隙消失。
頰車穴:
- 位置:耳垂下方約八分,靠近臉頰彎曲端,向內凹陷處。側臥時張口,在有空隙處取穴。
承泣穴:
- 位置:眼睛下方約七分,與瞳孔正對,在凹陷處。
- 經脈:足陽明胃經、足陽蹺脈、任脈交會處。
四白: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巨髎: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地倉:俠口吻旁四寸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大迎: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人迎: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
白話文:
**四白穴:**位於眼珠正下方一寸處,對正瞳孔,讓患者正視取穴。
巨髎穴: 位於鼻孔旁八分,對正瞳孔,與水平線平行。是手足陽明經和陽蹺脈交匯處。
地倉穴: 位於嘴角旁四寸外,靠近下顎骨處,有脈搏微微跳動。也是手足陽明經和陽蹺脈交匯處。
大迎穴: 位於下顎骨前面一寸二分處,骨頭凹陷中能摸到動脈。
人迎穴: 頸部大動脈搏動明顯的地方,位於喉結兩旁一寸五分,仰頭取穴。
水突: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氣舍: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缺盆:肩下橫骨陷中。氣戶: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庫房: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窗: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當乳中。乳根: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不容: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各三寸。
白話文:
**水突:**頸部大筋之前,從人迎穴垂直向下,氣海在上面。
氣舍: 頸部垂直,人迎穴下方,天突穴旁邊的中間凹陷處。
缺盆: 肩胛骨下緣橫骨中間的凹陷處。
氣戶: 巨骨(鎖骨)下方,俞府穴兩側各兩寸的凹陷處。
庫房: 氣戶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屋翳: 庫房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膺窗: 屋翳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乳中: 乳頭正中央。
乳根: 乳中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
不容: 幽門(胃竇)兩側,各相距一寸五分,距離中線各三寸。
承滿: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梁門: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關門: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太乙: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滑肉門:太乙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天樞:去肓俞一寸,俠臍中兩旁各二寸陷中。外陵: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大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
白話文:
承滿穴位於肚臍上三寸,距正中線各三寸;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一寸,距正中線各三寸;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一寸,距正中線各三寸;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一寸,距正中線各三寸;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一寸,距正中線各三寸;天樞穴位於肓俞穴下一寸,在肚臍旁兩側各二寸的凹陷處;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一寸,距正中線各二寸;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一寸,距正中線各二寸。
水道:大巨下三寸,去中行各二寸。歸來:水道下二寸,去中行各二寸。氣衝:歸來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髀關:伏兔後交叉中。伏兔: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陰市: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梁丘:膝上二寸兩筋間。犢鼻:膝臏下,胻骨上,俠解大筋陷中。
白話文:
水道: 在「大巨穴」下三寸,左右各距離中線二寸。
歸來: 在「水道穴」下二寸,左右各距離中線二寸。
氣衝: 在「歸來穴」下一寸,左右各距離中線二寸。
髀關: 位於大腿外側,「伏兔穴」後方,交叉處。
伏兔: 在膝蓋上六寸,肌肉隆起處。正跪坐時取穴。
陰市: 在膝蓋上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拜跪時取穴。
梁丘: 在膝蓋上二寸,兩條肌腱之間。
犢鼻: 在膝蓋骨下方,胻骨上方。貼著解剖的大肌腱,凹陷處取穴。
形如牛鼻,故名。三里: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兩筋肉分間,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上廉: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條口: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下廉:上廉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蹲地舉足取之。豐隆: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解谿:衝陽後一寸五分。
白話文:
**牛鼻:**形狀像牛鼻,因此得名。**三里:**膝蓋下方三寸,小腿肚外側大筋內側凹陷處,兩條肌肉分開的中間,抬腿取穴。用力按壓,可以止住腳背上的動脈。**上廉:**三里下方三寸,兩條筋骨之間的縫隙,抬腿取穴。**條口:**下廉上方一寸,抬腿取穴。**下廉:**上廉下方三寸,兩條筋骨之間的縫隙,蹲在地上抬腿取穴。**豐隆:**外腳踝上方八寸,小腿肚外側凹陷處。**解谿:**衝陽後面一寸五分。
腕上陷中。衝陽:足跗上五寸,去陷骨二寸,骨間動脈。陷谷: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內庭: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手腕上的凹陷處。衝陽穴位於足部踝骨上五寸,離陷骨兩寸,在骨頭之間的動脈處。陷谷穴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第一節骨頭後面的凹陷處。內庭穴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的凹陷處。厲兌穴位於足大拇指與第二趾的末端,離指甲角的距離如同韭菜葉一般。
4. 脾經
隱白: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大都:足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太白:足大指內側,內踝前核骨下陷中。公孫: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商丘: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居中封、照海之中。三陰交: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漏谷:內踝上六寸,胻骨下陷中。地機: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白話文:
**隱白:**大腳趾內側末端,距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的寬度。 大都: 大腳趾第一節之後,內側凹陷處。 太白: 大腳趾內側,內腳踝前凸起的骨頭下陷處。 公孫: 大腳趾第一節之後一寸,內腳踝前方。 商丘: 內腳踝骨下方微向前凹陷處,位於「封」和「照海」兩穴之間。 三陰交: 內腳踝向上三寸,骨下方凹陷處。 漏谷: 內腳踝向上六寸,小腿肌肉下的凹陷處。 地機: 膝蓋下方五寸,膝蓋內側輔助骨骼下的凹陷處,伸展足部時取穴。
陰陵泉: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或屈膝取之。血海: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半。箕門:漁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衝門:府舍下一寸,橫骨兩端約中動脈,去腹中行各四寸半。府舍:腹結下二寸,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白話文:
**陰陵泉:**在膝蓋下方內側,骨頭凹陷處,抬起腳或彎曲膝蓋來取穴。
血海: 在膝蓋骨上方內側,白肉邊緣處,距離膝蓋骨約 5 公分。
箕門: 在小腿肚上,肌肉靠內側的地方,按壓時會感覺到動脈跳動。
衝門: 在腹部肚臍下方約 2 公分處,兩根橫骨中間,用手按壓會感覺到動脈跳動,距離肚臍約 9 公分。
府舍: 在腹部肚臍下方約 4 公分處,距離肚臍約 9 公分。
腹結: 在腹部肚臍下方約 2.7 公分處,距離肚臍約 9 公分。
大橫:腹哀下三寸五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腹哀:日月下一寸一分,去腹中行各四寸半。食竇:天溪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舉臂取之。天溪: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胸鄉:周榮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周榮:中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六寸,仰而取之。
大包:淵液下三寸,布胸脅中。
白話文:
**大橫:**位於肚臍下方三寸五分,離腹腔內各臟腑四寸半。
腹哀: 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一分,離腹腔內各臟腑四寸半。
食竇: 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離胸腔內各臟腑六寸,舉起手臂定位。
天溪: 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凹陷處,離胸腔內各臟腑六寸,仰頭定位。
胸鄉: 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離胸腔內各臟腑六寸,仰頭定位。
周榮: 位於中府穴下方一寸六分,離胸腔內各臟腑六寸,仰頭定位。
5. 心經
極泉: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青靈: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少海: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靈道:掌後一寸五分。通里:掌後一寸陷中。陰郄: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神門:掌後銳骨端陷中。少府: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少衝: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極泉:腋窩下臂內肌腱之間,有動脈進入胸腔。 青靈 :肘上三寸,伸直手臂抬起時取穴。 少海 :肘內緣關節後面,大骨外側,離肘端五分,彎曲手臂朝頭部取穴。 靈道 :手掌後一寸五分。 通裏 :手掌後一寸凹陷處。 陰郄 :手掌後的脈搏中間,離手腕五分。 神門 :手掌銳骨端凹陷處。 少府 :小拇指第一個關節後面,骨縫凹陷處,正對勞宮穴。 少衝 :小拇指內側,離指甲角一韭葉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