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4)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法分寸備考 (4)

1. 膀胱經

承扶:尻臀下,陰臀上紋中。殷門:浮郄下三寸。浮郄: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委陽:承扶下六寸。委中: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人挺伏地臥取之。合陽:約紋下三寸。承筋: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承山: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飛揚:外踝骨上七寸。崑崙: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

僕參: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申脈: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金門:外踝下少後,丘墟後,申脈前。京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束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通谷: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至陰: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白話文:

膀胱經

承扶:位於臀部下方,臀部上緣的紋路中間。 殷門:位於浮郄穴下方三寸。 浮郄: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屈膝時才能找到。 委陽: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 委中:位於膝窩中央,動脈凹陷處,人挺直身體或俯臥時更容易找到。 合陽:位於委中穴下方三寸。 承筋:位於腓腸肌(小腿肚)中央的凹陷處,從腳跟向上量七寸,在小腿後側。 承山:位於腓腸肌下端肌肉分開處的凹陷處。 飛揚: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 崑崙:位於足外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凹陷處,按壓時可感覺到細微的脈搏。 僕參:位於足跟骨下方凹陷處,腳弓起時更容易找到。 申脈:位於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在指甲白色部分和肉的交界處,前後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有軟骨。 金門:位於外踝下方稍後方,丘墟穴的後方,申脈穴的前方。 京骨: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 束骨: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腳趾關節)後方,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 通谷: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腳趾關節)前方凹陷處。 至陰:位於足小指外側,距指甲角的距離如同韭菜葉的寬度。

2. 腎經

湧泉: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而取之。然谷: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太谿: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大鐘: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水泉:太谿下一寸,內踝下。少陰郄。照海: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復溜: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

交信:內足踝骨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陰際脈之郄。築賓:內踝上,腨分中。陰維之郄。陰谷: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橫骨: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大赫:氣穴下一寸,去腹中各一寸。氣穴:四滿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

四滿: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中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肓俞:商曲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商曲: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石關: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陰都: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通谷: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分。

幽門:俠巨闕兩旁各一寸五分陷中。步廊: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腹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神封: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靈墟: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神藏: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彧中: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各二寸,仰而取之。

俞府:氣舍下,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白話文:

[腎經]

湧泉穴:位於腳掌心的凹陷中,當你彎曲腳趾時,會在腳掌與腳趾之間形成一個明顯的窩,就在這個窩的白肉邊緣,人跪著時較容易找到。

然谷穴:在腳的內側,內踝前方的大骨下方的凹陷處。

太谿穴:在腳的內側,內踝後方約五分的位置,位於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

大鐘穴:在腳跟後方的中間位置,大骨上,兩條筋膜之間。

水泉穴:位於太谿穴下方一寸,內踝下方,是少陰脈的郄穴。

照海穴:在腳的內側,內踝下方四分的位置,前後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則有軟骨。

復溜穴:在腳的內側,內踝上方二寸,位於筋骨的凹陷處。

交信穴:在腳的內側,內踝骨上方二寸,位於少陰脈前面,太陰脈後面的筋骨之間,是陰脈的郄穴。

築賓穴:在腳的內側,位於小腿肌肉的中間,是陰維脈的郄穴。

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用手按壓可以感覺到,只有在膝蓋彎曲時才能找到。

橫骨穴:在大赫穴下方一寸,位於腹部下方的橫骨中間,形狀彎曲如同仰望的月亮,離腹部中線各一寸。

大赫穴:在氣穴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

氣穴穴:在四滿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

四滿穴:在中注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

中注穴:在肓俞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

肓俞穴:在商曲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

商曲穴:在石關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五分。

石關穴:在陰都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五分。

陰都穴:在通谷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五分。

通谷穴:在幽門穴下方一寸,離腹部中線各一寸五分。

幽門穴:位於巨闕穴兩側各一寸五分的凹陷處。

步廊穴:在神封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離腹部中線各二寸,當人仰臥時較易找到。

神封穴:在靈墟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離胸部中線各二寸,當人仰臥時較易找到。

靈墟穴:在神藏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離胸部中線各二寸,當人仰臥時較易找到。

神藏穴:在彧中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處,離胸部中線各二寸,當人仰臥時較易找到。

彧中穴:在俞府穴下方一寸六分,離胸部中線各二寸,當人仰臥時較易找到。

俞府穴:在氣舍穴下方,璇璣穴旁邊,各離胸部中線二寸的凹陷處,當人仰臥時較易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