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脈論
脈論
1. 脈論
脈者,醫之關鍵。醫不究脈,則無以辨證。證不明,則無以措指。自《內經》以下,歷周秦漢魏,鮮有知其旨緒者。至晉王叔和,始以醫鳴世,撰有《脈經》,可謂詳切。惜其誤以大小腸候之兩寸,不知經絡雖相表裡,診候目有部位。以至下之臟腑,診至上部位,諄諄辨其妄者,已見古今醫統。
白話文:
脈象是醫學的關鍵,醫生如果不仔細探查脈象,就無法分辨病症。病症不明確,就不能對症下藥。自《黃帝內經》以來,經過周朝、秦朝、漢朝、魏朝,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要旨。直到晉朝的王叔和,才以醫術聞名於世,撰寫了《脈經》,可謂詳細且精確。可惜的是,他錯把大腸和小腸的脈象探查在兩寸脈,不知道經絡雖然表裡相通,但診候時各部位都有不同的特點。至於下方的臟腑,應該在上方部位診候,許多人喋喋不休地論證他的錯誤,這在古今的醫學著作中都有記載。
惟《內經》以心配膻中,肺配胸中,肝配膽,脾配胃,兩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大小腸膀胱三腑,理有可據,義亦相通。近代吾湘周夢覺先生,著有《三指禪》一書,二十七脈中,提一緩字為平脈,其餘悉從對待辨出脈象,卓見所及,洵為空前絕後,醫門所奉為津梁者也。西人脈形,計分十種,曰:浮、沉、遲、速、壯、弱、大、小、柔、硬。
白話文:
只有《內經》記載,心臟對應膻中,肺臟對應胸中,肝臟對應膽囊,脾臟對應胃,從兩尺之外探測腎臟,從內部探測腹中的大腸、小腸和膀胱,這種探測基準有依據,其原理也相通。近代湖南的周夢覺先生,寫了《三指禪》一書,在二十七種脈象中,提出一個「緩」字表示正常脈象,其餘脈象都通過比較來辨別,他的獨到見解前所未有,後無來者,是醫學界奉為圭臬的。西方的脈象分類,分為十種:浮、沉、遲、速、壯、弱、大、小、柔、硬。
謂人身血脈發源於心,運行百體而總入於肺。接吸生氣,由肺復返於心,日夜輪流不息,每小時運行四十周,以一日夜二十四小時計之,運行四百八十周。人人皆然。脈至踴動,乃心經發血之力,一發為一至,遍體同時湧應。一脈統驗周身之病則可,某部之脈獨決某經之病,則不可意以五臟六腑。
白話文:
人體的血管源自於心臟,流經全身後皆匯聚於肺部。吸入的空氣所產生的能量,由肺部再次返回心臟,這種循環晝夜不停,每小時運轉約 40 次,一天 24 小時算下來,約運行 480 次。每個人都是如此。脈搏的跳動,是心臟將血液送出的力量,每一次跳動就是一次脈搏,全身會同時感到脈搏的跳動。只要透過把脈就可以診察全身的疾病,但透過特定部位的脈搏來診斷特定經絡的疾病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從脈象來臆測五臟六腑的狀況。
何偏繫於寸許之管。不知中國古人,創立脈法,已先自為問難。《經》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身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為一周。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取法於寸口也。
白話文:
為什麼只關注寸許(兩指寬)脈象呢?不知道中國古代人在創立脈診法時,就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黃帝內經》中說:十二經脈中都有動脈,為什麼只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狀況呢?
不過,寸口脈是脈管的大會集,是手太陰經脈的動脈。人一呼氣脈行三寸,一吸氣脈行三寸,呼氣吸氣合起來,脈行六寸。人一天一夜,總共有13500次呼吸,脈行50週。在全身循環中,陽氣運行25週,陰氣運行25週,這樣完成一個循環。而這些氣血再次匯集到手太陰經的寸口脈,那是因為寸口脈是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終始的部位,所以取法於寸口脈。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至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陽之所治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又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蓋兩寸心與肺,既統周身脈管流行貫通,為脈之都會,又分寸為陽,尺為陰。
陽外陰內,天地不易之理。凡主表,主上,主氣,屬陽者皆診於寸;主裡,主血,主下,陰者皆診於尺也。
白話文:
從手腕關節到尺骨小頭,是陰脈分佈的範圍。從手腕關節到手掌的魚際穴,是陽脈治療的區域。手脈的上部對應天,主要掌管胸部以上至頭部的疾病。手脈的中部對應人,主要掌管膈膜以下至肚臍的疾病。手脈的下部對應地,主要掌管肚臍以下至腳部的疾病。
此外,手脈的上部盡頭對應胸喉部位的疾病。手脈的下部盡頭對應小腹、腰、臀、膝、小腿、腳部的疾病。
因為兩寸脈與心肺相應,統管全身脈管的運行和貫通,是脈絡的交匯處。而寸脈屬陽,尺脈屬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