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脈論
脈論
1. 脈論
脈者,醫之關鍵。醫不究脈,則無以辨證。證不明,則無以措指。自《內經》以下,歷周秦漢魏,鮮有知其旨緒者。至晉王叔和,始以醫鳴世,撰有《脈經》,可謂詳切。惜其誤以大小腸候之兩寸,不知經絡雖相表裡,診候目有部位。以至下之臟腑,診至上部位,諄諄辨其妄者,已見古今醫統。
惟《內經》以心配膻中,肺配胸中,肝配膽,脾配胃,兩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大小腸膀胱三腑,理有可據,義亦相通。近代吾湘周夢覺先生,著有《三指禪》一書,二十七脈中,提一緩字為平脈,其餘悉從對待辨出脈象,卓見所及,洵為空前絕後,醫門所奉為津梁者也。西人脈形,計分十種,曰:浮、沉、遲、速、壯、弱、大、小、柔、硬。
謂人身血脈發源於心,運行百體而總入於肺。接吸生氣,由肺復返於心,日夜輪流不息,每小時運行四十周,以一日夜二十四小時計之,運行四百八十周。人人皆然。脈至踴動,乃心經發血之力,一發為一至,遍體同時湧應。一脈統驗周身之病則可,某部之脈獨決某經之病,則不可意以五臟六腑。
何偏繫於寸許之管。不知中國古人,創立脈法,已先自為問難。《經》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身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為一周。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取法於寸口也。
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至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陽之所治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又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蓋兩寸心與肺,既統周身脈管流行貫通,為脈之都會,又分寸為陽,尺為陰。
陽外陰內,天地不易之理。凡主表,主上,主氣,屬陽者皆診於寸;主裡,主血,主下,陰者皆診於尺也。
白話文:
[脈論]這段文字談的是脈象在中醫學中的重要性,認為它是醫生判斷病情的關鍵。如果醫生不研究脈象,就無法正確辨別症狀,導致治療方向不明確。自《黃帝內經》以來,經歷周、秦、漢、魏等時代,真正理解脈象深層意義的人並不多。直到晉朝的王叔和,開始以醫術聞名於世,他編寫了《脈經》,內容詳細且精確。可惜的是,他錯誤地將大小腸的脈象診察位置放在兩寸的位置,忽略了經絡雖然相互聯繫,但各個部位的脈象診察位置是固定的。
唯有《黃帝內經》將心臟與膻中、肺臟與胸腔、肝臟與膽囊、脾臟與胃臟、兩尺外的脈象用來診察腎臟,兩尺內的脈象用來診察腹部的大小腸、膀胱等三個腑臟,這種理論有根據,道理也能相通。近代湖南的周夢覺先生,出版了一本書叫做《三指禪》,其中二十七種脈象中,他認為"緩"字代表正常脈象,其他脈象都是從對比中辨別出來的。他的見解非常卓越,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被醫學界視為重要的參考。
西方醫學將脈象分為十種型態,分別是:浮、沉、遲、速、壯、弱、大、小、柔、硬。他們認為人體的血液循環源自心臟,運行全身後回到肺部。肺部吸入新鮮空氣,再將血液送回心臟,日夜不停歇地循環,每小時運行四十週,一天二十四小時,共運行四百八十週。每個人都是如此。脈搏跳動,是心臟泵血的力量,一次泵血即為一次脈搏,全身同時產生反應。檢查脈象可以診斷全身疾病,但是不能單靠某一部位的脈象來判斷特定經絡的病症,因為不能只把五臟六腑的病症歸結到寸口這短短的一段血管上。
然而,中國古人創立脈診方法時,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黃帝內經》提到:人體十二條經絡中都有動脈,但為什麼偏偏選擇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呢?因為寸口脈是脈象的匯聚點,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人一呼氣,脈搏前進三寸;一吸氣,脈搏前進三寸;呼氣吸氣一次,脈搏前進六寸。人一天一夜,大約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脈搏運行五十週,周身營養物質和防禦物質各運行二十五週,形成一個循環。再次回到手太陰肺經的寸口脈,這是五臟六腑的終點和起點,所以脈診方法取決於寸口脈。
從關節到手腕內側,是陰脈到達的地方;從關節到手指末端,是陽脈管理的區域。上部的脈象反映胸部以上的疾病;中部的脈象反映膈膜以下至肚臍的疾病;下部的脈象反映肚臍以下至腳的疾病。此外,上部的脈象反映胸部和喉嚨的問題;下部的脈象反映小腹、腰部、大腿、小腿和腳的問題。心臟和肺臟所在的兩寸位置,既是全身脈管的總匯,又將寸定為陽,尺定為陰。
陽在外,陰在內,這是天地不變的道理。凡是與表面、上部、氣相關,屬於陽性的疾病,都在寸部診察;與內部、血液、下部,屬於陰性的疾病,都在尺部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