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大小腸合圖說
大小腸合圖說
1. 大小腸合圖說
《經》云:大腸者,傳道之官,化物出焉。分上中下三回(回長尺許),由右胯骨倒行而上,上回與小腸橫接,名曰闌門(其口如唇,渣滓可入而不可出),中回在肝下,橫過胃底,下回至脾下,從左軟脅斜落至肛門為直腸。合較大小兩腸,長於身六倍,上中兩回,猶有精液管及其餘液,遞傳渣滓,至下回則精液竭矣。大腸所以能傳道者,賴肺氣下達,使小腸中物至此精汁盡化,變為糟粕。
理大腸者,必須調肺氣也。
《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周迴疊積,長一身有蓰,上口通胃,下口橫接大腸。西醫考小腸百派千支,散布腸後夾膜之間,與膜同色,細微難見。食後少頃,內有精液始見,如白絲然。夾膜有小核甚多,即吸管一旋疊積所成者,一切吸管附近脊處,乃合為一,名曰精液總管(在腰骨第三節)。
附脊骨而上,至頸骨第七節,即屈轉而下,左入出手回血會管(會者兩相肉合處),直達於心(所以小腸為心之府)。食物由胃至小腸頭即與膽汁甜肉會合,漸落漸榨(榨者取榨糖、榨油之義),榨出精液,色白如乳,乃凡吸之,初甚稀淡,漸入漸濃,運至會管,即混為血。小兒疳積病,乃吸液管受病,液核凝大,積閉不通,故多食猶瘠。
按:小腸上接於胃,凡胃所納之物,皆受盛於小腸。西醫所謂附脊夾膜,即《經》言中焦之下也。小腸通體皆是油膜相連,其油膜中皆有微絲血管,通小腸以化食物,而物所化之精汁,即從膜中出小腸而達各臟,故曰化物出焉。其相通之路,則從油膜中絲管,上膈達包絡以通於心。
心移熱於小腸,則化物不出,為痢、為淋。脾陰不足,則中焦不能受盛,病為膈食、便結。三焦相火不足,不能熏化水穀,病為溏瀉。蓋飲主化氣,食主化血。小腸所受盛者,只是食物而已,若水則從胃已散出分走連膜。中國近說以水入小腸,下至闌門,飛渡膀胱,宜為西醫所竊笑,王清任先生嗤為奇談也。
白話文:
[大小腸功能解說]
《經典》指出: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它將消化後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大腸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每段大約一尺長,從右側髖骨開始逆向往上延伸。上段和小腸水平相接,這個接點稱為闌門,形狀類似雙脣,只允許食物殘渣通過,但無法反向流動。中段位於肝臟下方,橫跨過胃部底部。下段到達脾臟下方,從左側腹部斜向下直至肛門,這一區段被稱作直腸。整個大小腸的長度加起來,大約是身體長度的六倍。上段和中段的大腸中還存有精液管和剩餘的液體,這些液體幫助傳導食物殘渣。到了下段,精液就消耗殆盡了。大腸之所以能順利傳導,全靠肺部的氣息下行,促使小腸中的物質在此處完成最後的精華提取,變成無用的糟粕。
要保持大腸健康,首要的是調節肺部的氣息。
《經典》又提到:小腸是負責接受和儲存食物的器官,它會進一步分解食物並吸收營養。小腸盤繞堆疊,其長度大約是身高的五倍。上端和胃相接,下端則水平連接大腸。西方醫學研究發現,小腸後方的夾膜間分佈著數百條細小的血管,這些血管與夾膜顏色相近,極細微難以辨識。餐後不久,這些血管中會出現白色的精液,看起來像絲綢一般。夾膜中有許多小型淋巴結,這是吸管螺旋堆疊而成的構造,所有靠近脊椎的吸管最終匯聚成一條,被稱為精液總管,這條總管位於腰椎第三節的位置。
精液總管沿著脊椎向上,到達頸椎第七節後彎曲向下,穿過左側手臂的血液迴流管道,直接抵達心臟(因此小腸又被視為心臟的附屬器官)。食物從胃部進入小腸後,與膽汁和胰液混合,逐漸下降的過程中被壓榨(這裡的「壓榨」是指榨糖或榨油的意義),從中榨取出白色的精液,這種精液最初非常稀薄,隨後逐漸濃稠,當運送至血液迴流管道時,就會與血液混合。兒童的疳積病,通常是因為吸管受損,淋巴結腫大堵塞,即使大量進食仍舊消瘦。
根據描述,小腸上端連接胃部,胃部攝入的所有食物都會進入小腸。西方醫學所說的脊椎夾膜,即是《經典》中所指的中焦部位。小腸整體都由油膜相互連接,油膜中藏有微細的血管,負責將食物轉化為營養,食物轉化的精華液體,正是從這些油膜中滲出小腸,然後運送到各個臟器,因此《經典》說小腸具有分解食物的功能。這些精華液體通過油膜中的微細管道,穿過膈肌到達心包,最終與心臟相連。
當心臟過度發熱影響小腸,食物分解過程就會受阻,引發腹瀉或尿路感染。脾臟陰氣不足,中焦就不能有效儲存食物,造成吞嚥困難和便祕。如果三焦的相火(一種中醫概念,指的是身體內的一種虛火)不足,就無法充分分解食物,導致慢性腹瀉。飲料主要轉化為氣,而食物則轉化為血。小腸接收的只是食物,水分則在胃部被分散,通過油膜網絡流向其他部位。最近中國的一些觀點認為水分進入小腸,再向下流至闌門,最後流入膀胱,這種說法會讓西方醫學家嗤之以鼻,王清任先生甚至評論這是荒謬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