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倓

《楊氏家藏方》~ 卷第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2)

1. 白玉膏

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研),川椒(四十九粒,去目為末),清麻油(一兩),酒蠟(半兩)

白話文:

  • 杏仁(21顆,去皮研磨成細粉)
  • 川椒(49顆,去核研磨成粉)
  • 清麻油(一兩,約30毫升)
  • 酒蠟(半兩,約15克)

上件同熬至紫黑色,新綿濾過。用無灰薄紙,看瘡大小剪作梳樣,攤藥在上,於瘡暈盡處兩邊圍繞貼之。如暈又收,即又再移近里貼,仍頻換。候暈收盡,見瘡根腳或瘡口,即用次方聖效散。凡貼大惡毒瘡,毒氣方盛,不可以藥當上貼,恐趕散毒氣,瘡益大。此藥能收暈見瘡也。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一同熬製成紫黑色,用新的棉絮過濾。使用無灰份的薄紙,根據瘡口大小剪成梳子的形狀,將藥物塗在紙上,貼在瘡口周圍紅腫消散的地方。如果紅腫再次出現,就將藥物貼近瘡口處,並經常更換。等到紅腫完全消退,看到瘡口或潰瘍底層,就使用下一種藥方「聖效散」。

凡是貼敷嚴重中毒的瘡口,毒氣正盛時,不可直接將藥物貼在瘡口上,否則會將毒氣驅散,使瘡口更加擴大。此藥的作用是收縮紅腫,露出瘡口。

2. 聖效散

檳榔(雞心者,半兩),川黃連(去須,半兩),穿山甲(大者,十片,燒灰留性)

白話文:

檳榔(以雞心形的為佳,半兩) 川黃連(去除根鬚,半兩) 穿山甲(較大的,十片,燒成灰,保留藥性)

上件同為細末,先用好臘茶清拂過,次用藥厚敷瘡,日三、五次,以膿出為度。如見瘡口後,用此藥數次了,卻用萬金膏貼之。候膿盡惡肉潰,即用生肌散。

白話文:

前面提到的方法都很細緻,首先用好臘茶輕輕拂拭過傷口,然後用藥厚厚地敷上,一天三到五次,以膿流出為準。如果看見傷口後面了,用這個藥敷幾次後,再貼上萬金膏。等到膿液流乾淨,壞肉潰爛,就用生肌散。

3. 生肌散

黃犬腦蓋骨(二兩,燒灰留性。此極難得,須預收),桑白皮末(一兩),膩粉(一分)

上件同為細末,用生麻油調,塗瘡上。

白話文:

黃色狗的頭骨(兩盎司,燒成灰,留取其精華,這非常難得到,需要提前收集),桑樹的樹皮粉(一盎司),滑石粉(一小部分)

4. 靈應膏,治諸般瘡癤,消腫定疼。

蓖麻子(去殼研),當歸(洗焙,切),木鱉子(去殼研),鬱金(銼),香白芷(銼),草烏頭(炮製,去皮臍),甘草(銼炒),大黃(銼),赤芍藥(銼),自然銅(火煅、醋淬,研),白殭蠶(取末),蘇枋木(銼),白芨(銼),白蘞(銼。以上十四味各一兩),黃丹(六兩),乳香(別研,一錢),沒藥(別研,一錢),麻黃(去根節),天南星(銼),瀝青(別研),定粉(別研。以上四味各半兩),蔥白(十莖),麻油(二斤)

白話文:

  • 蓖麻籽(去殼研磨)
  • 當歸(清洗烘培,切片)
  • 木鱉子(去殼研磨)
  • 鬱金(銼碎)
  • 香白芷(銼碎)
  • 草烏頭(炮製,去皮與臍)
  • 甘草(銼碎並乾炒)
  • 大黃(銼碎)
  • 赤芍藥(銼碎)
  • 自然銅(火煅、醋淬,研磨)
  • 白殭蠶(取細末)
  • 蘇枋木(銼碎)
  • 白芨(銼碎)
  • 白蘞(銼碎。以上十四味各一兩)
  • 黃丹(六兩)
  • 乳香(另行研磨,一錢)
  • 沒藥(另行研磨,一錢)
  • 麻黃(去根節)
  • 天南星(銼碎)
  • 瀝青(另行研磨)
  • 定粉(另行研磨。以上四味各半兩)
  • 蔥白(十莖)
  • 麻油(二斤)

上件除沒藥、乳香、黃丹、殭蠶外,將余藥入油內,熬令諸藥赤黑色,然後濾去諸藥。次將沒藥等四味研令極細,徐徐下入油內,用槐、柳枝各十條,長五、六寸,不住攪之,漸加火,熬令滴入水中不散,成膏子為度。每遇患者,量癰腫大小,攤在紙花上貼之,日易一次。

白話文:

先把沒藥、乳香、黃丹、殭蠶以外的其他藥物放進油裡,熬煮到藥物變成赤黑色的時候濾掉藥物。

接著把沒藥等四種藥物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慢慢加入油中。用槐樹枝和柳樹枝各十條,長度約五、六寸,不停地攪拌,並逐漸增加火候。熬煮到滴入水中不會散開,變成膏狀為止。

遇到患者時,根據癰腫的大小,把膏藥攤在紙花的上面貼上,每天更換一次。

5. 通靈黃金膏

治打撲傷損,驢傷馬墜,癰疽、瘰癧、鬼箭、骨疽、漏瘡、軟癤、眉疽、發背、腦疽,腳膝生瘡,遠年惡瘡,臁瘡、纏喉風、五般痔、漏耳,鼻內生瘡,牙疼等疾。(須是臘前七日浸藥,於臘日合。)

白話文:

用於治療被打傷、摔傷、驢蹄踢傷、馬從高處墜下的傷勢,以及膿腫、淋巴結腫大、鬼箭(針狀物刺入皮膚)、骨頭患膿腫、流膿性傷口、類似雞眼的軟性腫瘤、眉毛上長膿腫、背上長瘡、腦內長膿腫、腳膝處發生潰爛、多年的頑固性瘡瘍、膿瘍、纏喉風、五種類型的痔瘡、耳朵內長瘡、鼻腔內生瘡、牙痛等疾病。(藥材必須在臘月前七天浸泡,在臘日當天製成藥物。)

木香,當歸(洗焙),金毛狗脊(去毛),防風(去蘆頭),白芨,白蘞,香白芷,白朮,乳香(別研),松脂(別研),楓香(別研),杏仁(去皮尖,別研。以上十二味各一兩)

白話文:

木香、當歸(洗淨炒焙)、金毛狗脊(去除毛須)、防風(去除蘆頭)、白芨、白蘞、香白芷、白朮、乳香(另研)、松脂(另研)、楓香(另研)、杏仁(去除皮尖,另研)以上 12 味藥材,各取一兩。

上件除乳香、楓香、松脂外,各焙乾細銼,用清油三斤,煉熟放冷,浸藥於銀、石器內,文武火養三日,勿令大沸,恐損藥力,常似魚眼,候香白芷黃為度。濾過,別入淨鍋內,入黃蠟八兩,細羅黃丹二兩,次入已研者楓香、乳香,用槐、柳枝子不住手攪,再上慢火熬少時,候凝即成。每先用膏藥半分,蛤粉為衣,溫酒送下,次用藥摩病處。

白話文:

除了乳香、楓香和松脂,將其他藥材烘乾研磨成細末。使用三斤清油,煎煉成熟後放涼。將研磨好的藥材浸泡在銀器或石器中,用文火和武火交替熬煮三天。注意不要沸騰過度,以免損害藥效。熬煮時,藥液表面應像魚眼睛一樣冒著小泡泡。等到香味飄出,白芷顏色變黃即可。濾過藥液,倒入另一口乾淨的鍋中。加入八兩黃蠟和二兩過篩的黃丹。再加入研磨好的楓香和乳香。用槐樹或柳樹枝條不停攪拌,同時用小火慢慢熬煮。熬煮至膏藥開始凝固即可。每次先服用膏藥半份,用蛤粉作為包衣,用溫酒送服。然後再用膏藥塗抹患處。

如損折者,以竹夾夾直,用藥摩之。患纏喉風服藥不下者,先用藥於喉外摩之,候喉寬,然後服之。牙疼、齒浮出血者,以藥填齒縫,如有清水吐之。耳內停風氣,疼痛作聲,紙捻紝藥在耳內。

白話文:

如果發生骨折,就用竹片夾住斷裂處,然後塗抹藥物。患有喉嚨風,服藥卻吞不下去的人,先在喉嚨外部塗抹藥物,等喉嚨寬鬆後再服用。牙齒疼痛、鬆動且流血,就用藥物填塞牙縫,如果有清水就吐出來。耳朵裡有風氣,疼痛且發出聲音,就用紙捻沾藥塞進耳朵裡。

6. 神效血竭膏

治癰疽、發背,一切惡瘡,不問年月深淺,及軟癤成膿,貼之即效。蛇、虎、犬、蠍、湯火、刀斧損傷,並可內服、外貼。

白話文:

用這個方子治療癰疽、發背、各種惡性瘡瘍,不論病程多久、膿瘍是否形成,敷貼後都能見效。蛇、虎、野狗、蠍子、燙傷、刀傷斧傷等,都可以內服外敷。

香白芷,白蘞,川芎,黃蠟(熔去滓,淨者),甘草(炙。以上五味各四兩),當歸(洗焙),丁香,乾蟾(三味各半兩),木鱉子(二十八枚,去殼),鼠頭(二枚,臘月者佳),緋絹(一尺,燒灰),黃丹(十兩),室女發(一兩),杏仁(九十八枚,研,不去皮尖),沒藥(一兩半,研),乳香(二兩半,別研),血竭(一兩半,別研)

白話文:

成分:

  • 白芷 4 兩
  • 白蘞 4 兩
  • 川芎 4 兩
  • 黃蠟 4 兩(去除雜質,淨化)
  • 甘草 4 兩(炙)
  • 當歸 4 兩(清洗和烘焙)
  • 丁香 半兩
  • 乾蟾蜍 半兩
  • 木鱉子 28 枚(去殼)
  • 鼠頭 2 枚(臘月採集的較佳)
  • 緋絹 1 尺(燒成灰)
  • 黃丹 10 兩
  • 室女髮 1 兩
  • 杏仁 98 枚(研磨,不去皮和尖頭)
  • 沒藥 1.5 兩(研磨)
  • 乳香 2.5 兩(單獨研磨)
  • 血竭 1.5 兩(單獨研磨)

上件除黃蠟、黃丹、乳香、沒藥、血竭外,其餘藥並細銼,用好酒拌濕,淹一宿。傾在鐺內,入清油二斤,慢火煎,候藥黑色濾去滓。別入淨鐺內,慢火煎少時即入黃蠟,候熔,次以黃丹作兩次下,以柳枝不住手攪,滴入水中成珠子為度,方下乳香、沒藥、血竭,攪勻候冷,以淨瓷器收之。如患發背未結膿者,取舊艾一小把,水三斗,煮十沸,放溫洗瘡。

白話文:

除了黃蠟、黃丹、乳香、沒藥和血竭之外,將其他藥材全部細細切碎,用高度酒浸泡一整晚。

將浸泡好的藥材倒入鍋中,加入2斤清油,用小火慢慢煎煮,等到藥材變成黑色後,將渣滓濾出。

另取一口乾淨的鍋子,用小火繼續煎煮一小段時間,然後放入黃蠟,等到黃蠟融化後,分兩次加入黃丹,同時用柳枝不斷攪拌,直到藥材滴入水中能形成珠子為止,再放入乳香、沒藥和血竭,攪拌均勻,等到冷卻後,用乾淨的瓷器收納起來。

如果患有未化膿的發背,取一小把舊艾草,加入3鬥水,煮沸10次,放溫後清洗傷口。

後用膏子一錢,分作三服,溫酒化下,仍外貼之,膿即隨藥出。如患腸、肺癰疽惡癤,用半兩分五服,甘草湯化下。婦人血勞,用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用生薑地黃汁和童子小便下。破傷風並傷折內損,並用溫酒下梧桐子大十丸。丸時以蛤粉襯手。

白話文:

然後用一錢重的膏藥,分三次服用,用溫酒送服,同時在患處外敷,膿就會隨著藥液排出。如果患有腸、肺癰疽惡性毒瘡,用半兩膏藥分五次服用,用甘草湯送服。婦女血虧,用膏藥丸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用生薑、地黃汁和童子小便送服。破傷風以及傷筋折骨內傷,都用溫酒送服十丸梧桐子大小的藥丸。製丸時用蛤粉墊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