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序 (1)
序 (1)
1. 序
人具九臟之形,而氣血之運,必有以疏載,其流注則曰歷、曰循、曰經、曰至、曰抵,其交會則曰會、曰過、曰行、曰達者,蓋有所謂十二經焉。十二經者,左右手足各備,陰陽者三,陰右而陽左也,陽順布而陰逆施也。以三陽言之,則太陽、少陽、陽明。陽既有太少矣,而又有陽明者何?取兩陽合明之義也,以三陰言之,則太陰、少陰、厥陰。
陰既有太少矣,而又有厥陰者何?取兩陰交盡之義也。非徒經之有十二也,而又有所謂孫絡者焉;孫絡之數,三百六十有五,所以附經而行,周流而不息也。至若陰陽維蹺、沖、帶六脈,固皆有所繫屬,而唯督、任二經,則包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切不可謂非常經而忽略焉,法宜與諸經並論,通考其隧穴六百五十有七者,而施治功,則醫之神秘盡矣。
蓋古之聖人契乎至靈,洞視無隱,故能審系脈之真,原虛實之變,建名立號,使人識而治之。雖後世屢至抉膜導窾,驗幽索隱,卒不能越其範圍,聖功之不再,壹至是乎?由此而觀,學醫道者,不可不明乎經絡,經絡不明,而欲治乎疢疾,猶習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決矣。
濂之友滑君,深有所見於此,以《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本輸篇》所述經脈辭旨簡嚴,讀者未易即解,於是訓其字義,釋其名物,疏其本旨,正其句讀,釐為三卷,名曰《十四經發揮》。
復慮隧穴之名,難於記憶,聯成韻語,附於各經之後,其有功於斯世也,不亦遠哉!世之著醫書者,日新月盛,非不繁且多也,漢之時,僅七家耳,唐則增為六十四,至宋遂至一百七十有九,其發明方藥,豈無其人?純以《內經》為本,而弗之雜者,抑何其鮮也!若金之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政、李杲四家,其立言乘範,殆或庶幾者乎?今吾友滑君起而繼之,凡四家微辭秘旨,靡不貫通,發揮之作,必將與其書並傳無疑也,嗚呼!橐籥一身之氣機,以補以瀉,以成十全之功者,其唯針砭之法乎。若不明於諸經而誤施之,則不假鋒刃而戕賊人矣。
可不懼哉!縱諉曰:九針之法,傳之者蓋鮮,苟以湯液言之,亦必明於何經中邪,然後法何劑而治之,奈何粗工絕弗之講也。滑君此書,豈非醫途之輿梁也歟!濂故特為序之以傳,非深知滑君者,未必不以其言為過情也。滑君名壽,字伯仁,許昌人,自號攖寧生,博通經史諸家,言為文辭,溫雅有法,而尤深於醫。江南諸醫,未能或之先也。
所著又有《素問抄》、《難經本義》,行於世。《難經本義》,雲林危先生素嘗為之序云。
翰林學士亞中大夫識制誥兼修國史金華宋濂謹序。
白話文:
[序] 人體內具有九臟的形態,氣血的運行,必然有渠道來疏導,它們的流動過程被稱為歷、循、經、至、抵,它們的交匯點則被稱為會、過、行、達,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經脈。十二經脈在左右手足各具備一套,每側包含三個陰經和三個陽經,但右側的陰經和左側的陽經不同,陽經順向分佈,而陰經則逆向流動。就三陽經來說,包括太陽、少陽、陽明。為何在太陽和少陽之外還有陽明?這是因為陽明取兩陽結合更明亮的意思。就三陰經來說,包括太陰、少陰、厥陰。為何在太陰和少陰之外還有厥陰?這是因為厥陰取兩陰交錯盡頭的意思。
不僅有十二條經脈,還有所謂的孫絡,孫絡的數量為365,它們附屬於經脈運行,周流不息。至於陰陽維蹺、沖、帶六脈,它們都各自有所屬聯繫,尤其是督、任二脈,它們遍佈腹部和背部,並且有專門的穴位。當其他經脈過滿時,督、任二脈可以接收溢出的氣血,我們不能因為它們不是常規經脈就忽視它們。這些經脈和穴位總共有657個,我們應將其作為一體進行治療,這樣才能掌握醫學的精髓。
古聖先賢對生命的奧祕有深刻的洞察,他們能夠精確地理解經脈的真實狀態,分析虛實的變化,命名定義,讓人們能夠理解和治療疾病。儘管後世不斷探索,但始終無法超越他們的範疇,這種聖賢的智慧是否再也無法重現?因此,學習醫術的人,必須明白經絡的重要性,如果不懂經絡,就想治療疾病,就像想練習射箭卻不拿弓箭一樣,這是不可能的。
我的朋友滑君對此有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內經·骨空》和其他討論經脈的文章,以及《靈樞·本輸篇》對經脈的描述簡潔嚴謹,讀者不容易理解,因此他解釋了字詞的意義,闡述了名詞的含義,梳理了文章的核心思想,正確地斷句,整理成三卷書,名為《十四經發揮》。
他擔心穴位名稱難以記憶,因此用韻文的形式將其歸納,附在各經脈的後面。他的著作對這個世界的貢獻遠大。後世的醫書日新月異,數量繁多,但在漢代只有七家,唐代增至64家,到了宋代達到179家。雖然有人發明瞭新的藥方,但真正遵循《內經》原則,而不混雜其他理論的人卻很少。像金朝的張元素、劉完素、張從政、李杲四家,他們的理論框架或許是最接近《內經》的。如今,我的朋友滑君繼承了他們的遺志,他深入研究了這四家的微言大義,將其融會貫通,《十四經發揮》的創作,必將與其書籍一同傳世。
針灸療法能調節身體的氣機,補充或排泄,以實現完美的治療效果。但如果不懂得經絡,誤用針灸,就如同不使用刀劍就傷害他人一樣可怕。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即使說九針的方法已經失傳,但對於湯藥而言,也必須清楚地知道哪個經脈受邪,然後才能選擇適當的藥物進行治療。滑君的這本書,豈不是醫學道路上的橋樑嗎?
我特別為這本書寫序,如果不瞭解滑君的人,可能會認為我的話有些過分。滑君的名字叫壽,字伯仁,是許昌人,自號攖寧生,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言語溫文爾雅,尤其擅長醫術,在江南地區,沒有醫生能超過他。
他還寫了《素問抄》和《難經本義》,在世上廣泛流傳。《難經本義》曾由雲林危先生作序。我是翰林學士亞中大夫,負責制誥和修國史,我謹慎地為這本書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