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4)
卷四百九 (4)
1. 又序
資生經者。合明堂銅人千金外臺而一之。大監王公所編次。擇精語詳。針灸之法。皆聚此書矣。聞之故老謂澧學舊有公本。火於淳祐乙巳。後不復再見。元貞壬辰余得善本於濰陽。即欲刻諸荊泮。與衛生之家共之。會授代不果。大德丙午。白其事於憲僉汶上國。先生一見大喜。
即召匠計直。命平代等處軍民長官謝琰。醫學正覃南榮。澧陽縣典史唐益秀。協力相成其事。教導戴夢高專任校讎之責。越十月書成。余謹按扁鵲華佗及孫思邈方論藥餌針灸未嘗偏廢。後世醫士舉一而號為專門。針灸者亦皆未得腧穴之正。舊有年壯病勞極者。膏肓兩穴更數醫不效。
後得此書。按圖取穴。一灸即愈。其間阿是穴法之說,禁穴許灸三壯之說。亦皆累試累效(禁穴艾炷止麥粒大。仍隔蒜片尤穩)。近年有為狂猘所傷者。亦嘗依經灸活三人。是書之有益於世多矣。今既板行一路。流布四方。其所全活。庸有既乎。國先生按行屬部。究心民瘼。
癢疴疾痛。舉切諸身,今板行是書。亦濟人利物之一端。而余之本心亦於是而獲遂矣。故喜而為之序。
大德丁未閬中郡蒲登辰序。
白話文:
[再序]
《資生經》這本書,綜合了《明堂》、《銅人》、《千金》和《外臺》等書的內容,由大監王先生編輯整理,精選詳細的語句,將針灸的技法都匯聚在此書中。據前輩們說,澧學原本就有此書的版本,但在淳祐乙巳年時毀於大火,自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到了元貞壬辰年,我在濰陽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版本,當時就打算在荊泮刻版印製,讓更多注重健康的人可以分享,但因工作調動未能實現。直到大德丙午年,我向汶上國憲僉先生報告了這件事,他一聽非常高興,
立刻召集工匠估算成本,並請平代等地的軍民長官謝琰、醫學正覃南榮、澧陽縣典史唐益秀等人合力完成此事,教導戴夢高負責校對工作。經過十個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書籍的編製。我仔細研究過扁鵲、華佗以及孫思邈的醫學理論,他們對於藥物、針灸從未偏廢。但後世的醫學家只專注於某一領域,稱為專家。而對於針灸,很多人並未真正掌握腧穴的正確位置。過去有人因年老、疾病或過度勞累,對膏肓兩穴進行治療,換了好幾個醫生都沒有效果。
後來得到這本書,按照圖示找到正確的穴位,一次灸療就痊癒了。書中提到的阿是穴法,以及在禁灸穴位上允許灸三壯的說法,經過多次實踐都得到了驗證(在禁灸穴位上,艾炷的大小僅如麥粒,且需隔蒜片使用,效果更佳)。近年來,有人被狂犬咬傷,也曾照著書中的方法,成功救治了三個人。由此可見,這本書對社會的貢獻非常大。現在既然已經在這條路上出版,廣泛傳播到四面八方,它所能拯救的生命,豈能用數量衡量?國先生巡視所屬部門,關心人民的疾苦,
對各種疾病的痛苦,感同身受。現在出版這本書,也是為了幫助他人、造福社會。而我的初衷,在這裡也得以實現。因此,我非常高興地為此書寫序。
大德丁未閬中郡蒲登辰序。
2. 流注指微針賦
(以針醫訣式流注指微為韻)
疾居榮衛。,榮者血也。衛者氣也。由腸胃受谷化血氣所為也。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筋通腠理。中焦出氣如漚。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絡脈。乃注於經脈。陰陽以張。因息乃行。行有紀綱。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調設失度。致生其疾。疾者百病之總名也。百病之始。皆由風寒暑濕飢飽勞逸而得之。或起於陰。或起於陽。所傷各異。虛實不同。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於衝任脈。或著於腸胃之膜原。邪氣浸淫。不可勝論。
扶救者針。,救病之功。調虛實之要。九針最妙。各有所宜。熱在頭身宜鑱針。肉分氣滿宜員針。脈氣虛渺宜鍉針。瀉熱出血發泄固疾宜鋒針。破癰腫出膿血宜䤵針。調陰陽去暴痹宜員利針。治經絡中病痹宜毫針。痹深居骨節腰脊腠理之間宜長針。虛風舍於骨節皮膚之間宜大針。
觀虛實與肥瘦。,經云。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若虛實不明,投針有失。聖人所謂實實虛虛。若明此。則無損不足益有餘之過。觀肥瘦者。用針之法。必先觀其形之肥瘦。方明針刺之淺深。若以身中分寸肥與瘦同用。是謂淺深不得。反為大賊也。故肥人刺深。瘦人刺淺。以與本藏所屬部分齊平為期。所以無過不及之傷也。
辨四時之淺深。,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調之也。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經云。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各以其時為則。又肥人宜深刺之。瘦人宜淺刺之。
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而溪谷。,陰者。陰氣也。陽者。陽氣也。謂陽氣起於五指之表。陰氣起於五指之裡也。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故取穴之法。分其陰陽表裡部分。溪谷遠近。同身寸取之。舉臂拱手直立偃側。皆取穴法也。逐穴各有所宜。
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經云。迎隨者。要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經逆順而取之。靈樞曰。瀉者迎之。補者隨之。若能知迎知隨。令氣必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升降上下源流。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至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本論云。夫欲用迎隨之法者。要知經絡逆順淺深之分。諸陽之經。行於脈外。諸陽之絡。行於脈內。諸陰之經。行於脈內,諸陰之絡,行之於脈外。仍各有所守之分。故知皮毛者肺之部。肌肉者脾之本。筋者肝之合。骨髓者腎之屬。血脈者心之分。各刺其部。無過其道。是謂大妙。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深為太過。能傷諸經。淺為不及。安去諸邪。是以足太陽之經。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隨而二分。足太陽之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手太陽之絡。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陽明之經。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陽明之絡。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陽明之經。迎而一寸。隨而五分。足陽明之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手少陽經。迎而六分。隨而一分。手少陽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足少陽經。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少陽絡。迎而一寸。隨而五分。手太陰經。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手太陰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足太陰經。迎而一寸。隨而五分。足太陰絡。迎而八分。隨而三分。手少陰經。迎而七分。隨而二分。手少陰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少陰經。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少陰絡。迎而一寸。隨而五分。手厥陰經。迎而七分。隨而三分。手厥陰絡。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厥陰經。迎而八分。隨而三分。足厥陰絡。迎而九分。隨而四分。斯皆經絡相合。補生瀉成。不過一寸。針入貴速。既入徐進。針出貴緩。急則多傷。明須慎之。勿為殆事。男子左瀉右補。女子右瀉左補。轉針迎隨。補瀉之道。明於此矣。
白話文:
(以針灸醫術歌訣形式論述「流注指微針」的要點)
疾病源於營衛失調: 營,指的是血液;衛,指的是氣。它們都源於腸胃消化吸收食物後產生的血氣。上焦產生的氣,溫養肌肉,滋養筋骨,疏通皮膚腠理;中焦產生的氣,像泡沫一樣,向上注入溪谷,滲透到細小的孫脈。當津液調和時,就會轉化成血液。血液調和,孫脈會先充盈,然後注入絡脈,再注入經脈。陰陽之間相互協調,隨著呼吸而運行,運行有其規律,周而復始,像天地運轉一樣不會停止。如果診斷時不仔細,或調理時失誤,就會導致疾病產生。疾病是各種病症的總稱,其起源都來自於風、寒、暑、濕、飢餓、飽食、勞累、安逸等因素,有的起於陰,有的起於陽,所損傷的部位各有不同,虛實的狀況也不一樣。有的停留在孫脈,有的停留在絡脈,有的停留在經脈,有的停留在衝脈、任脈,有的停留在腸胃的膜原。邪氣的侵襲,情況非常複雜。
針灸可以扶正救病: 針灸的作用在於救治疾病,調節身體的虛實,其中九種針具各有妙用。熱在頭部和身體時,適合使用鑱針;肌肉氣滿時,適合使用圓針;脈氣虛弱時,適合使用鍉針;為了疏泄熱邪、排出血液、發散固疾,適合使用鋒針;為了刺破癰腫、排出膿血,適合使用鈹針;為了調和陰陽、去除突發的麻痺,適合使用圓利針;為了治療經絡中的病痛麻痺,適合使用毫針;對於病痛深入到骨節、腰脊、皮膚紋理間的,適合使用長針;對於虛風停留於骨節皮膚之間的,適合使用大針。
診察虛實與肥瘦: 醫書上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如果身體不虛不實,就按照經脈的特性來治療。如果分不清虛實,針刺就會出錯。聖人所謂的「實證要瀉,虛證要補」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犯「損不足而益有餘」的錯誤。觀察肥瘦,是為了確定針刺的深淺。如果把不同身形的胖瘦都用相同的深度去針刺,就會導致針刺的深淺不當,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所以,肥胖的人要刺深一些,瘦弱的人要刺淺一些,要使針刺的深度與所屬的臟腑部位齊平為度,這樣才能避免過與不及的傷害。
辨別四時的深淺: 四時指的是春夏秋冬,要根據不同季節的氣機所在來調節。春天的氣在毫毛,夏天的氣在皮膚,秋天的氣在肌肉,冬天的氣在筋骨。醫書上說,春夏宜淺刺,秋冬宜深刺,要根據季節來確定針刺的深度。另外,肥胖的人宜深刺,瘦弱的人宜淺刺。
取穴的方法: 主要是區分陰陽和溪谷。陰,指的是陰氣;陽,指的是陽氣。陽氣從五指的表面開始,陰氣從五指的內側開始。肌肉匯聚大的地方叫谷,肌肉匯聚小的地方叫溪。肌肉之間,溪谷交會的地方,是營衛之氣運行、匯聚大氣的地方。溪谷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所以,取穴的方法,要區分陰陽、表裡,以及溪谷的遠近,用同身寸來量取。舉臂、拱手、直立、側臥,都是取穴的方法,每個穴位都有其各自的適用情況。
迎隨逆順,要明白氣血的升降: 醫書上說,所謂迎隨,就是要了解營衛之氣的運行,經脈的走向。要順應經脈的運行方向來取穴。靈樞說,瀉法是迎著經脈的走向刺,補法是順著經脈的走向刺。如果能夠掌握迎隨的方法,就能夠使氣機調和。調和氣機的關鍵,是通暢陰陽的升降。手三陰經,從臟腑走向手;手三陽經,從手走向頭;足三陽經,從頭走向足;足三陰經,從足走向腹。絡脈傳注,周流不息。經脈是運行血氣、溝通陰陽、滋養全身的通道。本論說,要運用迎隨的方法,必須了解經絡的順逆和深淺。諸陽經,行於脈外;諸陽絡,行於脈內;諸陰經,行於脈內;諸陰絡,行於脈外。每條經絡都有其所主的部分。所以,皮毛屬於肺,肌肉屬於脾,筋屬於肝,骨髓屬於腎,血脈屬於心。針刺要刺其所屬的部位,不要超過其界限,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療效。迎刺(瀉)要把握分寸,隨刺(補)要把握深淺。刺得太深會損傷經脈,刺得太淺則無法去除邪氣。例如,足太陽經,要刺在相應的部位,迎刺六分,隨刺二分;足太陽絡,迎刺七分,隨刺二分;手太陽絡,迎刺九分,隨刺四分;手陽明經,迎刺九分,隨刺四分;手陽明絡,迎刺八分,隨刺三分;足陽明經,迎刺一寸,隨刺五分;足陽明絡,迎刺六分,隨刺一分;手少陽經,迎刺六分,隨刺一分;手少陽絡,迎刺七分,隨刺二分;足少陽經,迎刺八分,隨刺三分;足少陽絡,迎刺一寸,隨刺五分;手太陰經,迎刺九分,隨刺四分;手太陰絡,迎刺七分,隨刺二分;足太陰經,迎刺一寸,隨刺五分;足太陰絡,迎刺八分,隨刺三分;手少陰經,迎刺七分,隨刺二分;手少陰絡,迎刺六分,隨刺一分;足少陰經,迎刺六分,隨刺一分;足少陰絡,迎刺一寸,隨刺五分;手厥陰經,迎刺七分,隨刺三分;手厥陰絡,迎刺六分,隨刺一分;足厥陰經,迎刺八分,隨刺三分;足厥陰絡,迎刺九分,隨刺四分。這些都是經絡相合的情況。補法是為了促進氣血的生成,瀉法是為了去除邪氣,針刺的深度一般不超過一寸。針刺入穴要快,進針要慢,出針要緩慢。如果太急就會造成損傷,所以要謹慎。男子左側瀉右側補,女子右側瀉左側補,轉針時要注意迎隨,補瀉的道理,明白了這些就明白了針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