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4)
卷四百九 (4)
1. 九針論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試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受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帝曰。用針之理。必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
出入之會。誅伐有過。雪汙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之氣。門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支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明於逆順。乃可治之。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
察其寒熱。知邪所在。萬刺不殆。知用九針。刺道畢矣。凡刺之要。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瀉氣太甚。必為後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後亦為敗。九針之宜者。
白話文:
黃帝說:「我從您那裡學到了九針,數量繁多,我將它們歸納整理,並試著背誦一遍,您聽聽我的理解是否正確,有錯誤請指正。我希望能將這些知識傳承下去,避免後代遺失。我會謹慎選擇傳授對象,只有真正有緣的人才能學習,不適合的人我絕不傳授。」岐伯恭敬地磕頭行禮,說:「請您講述聖王的醫道。」黃帝說:「使用針灸,必須了解血氣在體內的位置,包括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運行順逆,以及氣血出入的通道。要懂得根據病症施行針灸,如驅邪、消腫、解結、補虛瀉實等。全身經絡貫通四肢百骸,要準確掌握病灶所在,針對寒熱淋露等病症,運用針灸將病氣輸送到其他部位。要精通調氣之法,明瞭經脈、分支、絡脈及其相互聯繫,了解寒熱相爭、虛實相鄰等病理變化,並運用針灸進行調和疏通。要掌握氣血運行順逆,才能有效治療疾病。掌握陰陽變化,才能準確把握疾病的發生時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仔細觀察患者寒熱狀況,判斷邪氣所在,才能百發百中,治病不危。掌握九針的使用方法,就掌握了針灸的全部奧秘。針灸的關鍵在於選擇針具,九針各有其適應症,長短大小應根據病情而定。如果用錯針具,病症就無法消除。疾病輕淺而針刺過深,會傷及肌肉組織,甚至導致皮膚潰爛。疾病深重而氣血不能宣洩,反而會形成膿腫。疾病輕微而針刺過大,會導致氣血過度宣洩,造成後遺症。疾病嚴重而針刺過小,無法宣洩體內邪氣,也會導致治療失敗。九針的使用要適當,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一曰鑱針。法天。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鑱針者。取法於布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二曰圓針。法地。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故圓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三曰鍉針。法人。謂人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未。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鍉針者。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
白話文:
古時候的針灸,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症,會使用不同的針。鑱針像天一樣,針頭要大而尖,不能深入,以免陽氣外泄。所以鑱針的製作方法是取布針去掉末端半寸,然後做成尖銳的針頭,長度為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頭部和身體的熱症。經書上說,如果病症在皮膚上,位置不固定,就用鑱針來治療。
圓針像地一樣,因為人體的肉是與土相應的,所以治療肉的病症,就必須用圓針。圓針的針身要圓筒狀,針頭要圓,不能傷到肉,傷了肉就會使氣血耗竭。所以圓針的製作方法是取絮針,針身做成圓筒狀,針頭做成卵形的尖頭,長度為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肌肉之間的氣血病症。經書上說,如果病症在肌肉之間,就用圓針來治療。
鍉針像人一樣,因為人體的生成是由血脈組成的,所以治療血脈的病症,就必須用鍉針。鍉針的針身要粗,針頭要圓,這樣才能接通脈絡而不陷入,使氣血流通,讓邪氣獨自排出。所以鍉針的製作方法是取黍粟的尖端,長度為三寸半,主要用來按壓脈絡,取氣治療。
令邪出。經曰。病在血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故鋒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經曰。病在經絡為痼證者。取以鋒針。
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審此數者。然後用刺。庶乎適當。無或失矣。
白話文:
要讓邪氣排出體外。經書上說:「疾病出現在血氣不足的地方,就應該補充它。」用鍉針來治療。第四種針叫做鋒針。它的使用時機,指的是四季八風侵入經絡,造成久病難治的疾病。治療這種疾病時,一定要用圓柱形的針身,末端要鋒利,以便於瀉熱出血,使久病痊癒。因此,鋒針的做法,是取法於絮針,針身圓柱形,末端鋒利,長度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熱症和出血。經書上說:「疾病出現在經絡,造成久病難治的疾病,就應該用鋒針。」
第五種針叫做鈹針。它的使用方法,指的是冬夏交替之時,時間分為子時與午時,陰陽相分,寒熱相爭,兩種氣互相搏擊,形成癰腫膿瘡。要仔細觀察這幾個因素,然後再用針刺,才能適當施治,不會失誤。
2. 灸刺論
內經謂形樂志苦。病生於血脈。其治宜灸刺。特用針灸之大略。然九針本從南方來。灸爇本從北方來。謂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人之氣血寒則脈凝泣。熱則血淖澤。皆為血脈之病。故其治以灸刺為宜。用刺之節。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
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之病。或是上虛下實厥逆之疾。與夫勞傷癰疽。及婦人血氣。嬰孺疳疾之屬。並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凡有灸爇。自有補瀉。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其自滅。以火瀉者。急吹其火。而令其滅。此灸之補瀉也。在用灸者。
以意消息。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形體舒適則心情愉悅,勞累則心生苦惱。疾病的產生源於血脈,治療應以灸刺為宜。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針灸的概要。九針起源於南方,灸法起源於北方,所謂南北,指的是極寒極熱的地區。人體的氣血,若寒則脈絡凝滯,若熱則血脈奔流,都是血脈疾病的表現。因此,治療血脈疾病宜用灸刺。
針刺的方法已在前文提及,灸法則需遵循以下原則:
凡是以溫熱為治療目的,比如因寒而得的病症,或陰證(寒性)患者,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上虛下實厥逆、勞傷癰疽、婦女血氣、嬰孺疳疾等疾病,都可以使用灸法。
然而,也有一些情況不可使用灸法,例如:靠近骨髓的穴位,陽證(熱性)的病症,都不可灸。
凡是使用灸法,都有補瀉之分。以火補者,不可吹滅火焰,需待其自行熄滅;以火瀉者,則需快速吹滅火焰,以此達到補瀉的效果。這是灸法中的補瀉原則。
在使用灸法時,需注意以上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