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普濟方·針灸》~ 卷四百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百九 (4)

1. 九針論

黃帝曰。余聞九針於夫子。眾多不可勝數。余推而論之。以為一紀。余試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余。請受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帝曰。用針之理。必知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

出入之會。誅伐有過。雪汙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之氣。門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支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明於逆順。乃可治之。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

察其寒熱。知邪所在。萬刺不殆。知用九針。刺道畢矣。凡刺之要。針最妙。九針之為。各有所宜。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氣不瀉。反為大膿。病小針大。瀉氣太甚。必為後害。病大針小。大氣不瀉。後亦為敗。九針之宜者。

一曰鑱針。法天。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而陽氣泄。故鑱針者。取法於布針。去末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以治熱在頭身也。經曰。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二曰圓針。法地。謂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故圓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氣。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三曰鍉針。法人。謂人所以生成者。血脈也。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未。令可以接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獨出。故鍉針者。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

令邪出。經曰。病在血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四曰鋒針。法時。謂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痼疾者也。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銳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病竭故鋒針者。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經曰。病在經絡為痼證者。取以鋒針。

五曰鈹針。法音。謂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者也。審此數者。然後用刺。庶乎適當。無或失矣。

2. 灸刺論

內經謂形樂志苦。病生於血脈。其治宜灸刺。特用針灸之大略。然九針本從南方來。灸爇本從北方來。謂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人之氣血寒則脈凝泣。熱則血淖澤。皆為血脈之病。故其治以灸刺為宜。用刺之節。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溫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陰證多寒。

或是風寒濕痹腳氣之病。或是上虛下實厥逆之疾。與夫勞傷癰疽。及婦人血氣。嬰孺疳疾之屬。並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陽證之病。不可灸也。凡有灸爇。自有補瀉。以火補者。無吹其火。須其自滅。以火瀉者。急吹其火。而令其滅。此灸之補瀉也。在用灸者。

以意消息。